“双减”政策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2022-05-09 02:24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减高质量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内涵,把握好落实“双减”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一、如何理解高质量教育

罗滨、高淑英在2022年第1期的《基础教育课程》《“双减”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期间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主题。那么,什么是高质量教育?如何理解高质量教育?我们认为,高质量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高质量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素养导向下的育人观。立德树人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高质量的教育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质量的教育要面向每一名学生,使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第二,高质量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身心和谐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只有按照学生成长的渐进性、阶段性和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发挥教育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三,高质量教育需要有科学的育人模式、育人方式。所谓育人模式,是人们基于对育人规律的认识,并在育人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的对策。育人模式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资源配置等。学校需要根据“双减”政策和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形成科学的育人模式、育人方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四,高质量教育要有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健全的学校治理体系、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成长的管理制度、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良好的民主作风,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开展高质量教育的必备条件。

第五,高质量教育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师生发展。教育评价具有诊断、激励和引导的功能,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注重全面性、独特性、过程性、发展性、增值性、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师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褚宏启在2022年第1期《中小学管理》《“双减”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一文中指出:

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否则“双减”就是盲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陷入误区与泥潭。我们要认清目标与问题的关系,问题是靠目标来界定和区分的,目标越清晰,问题就越好找、越聚焦,路线图就越明确,解决问题就越具有针对性,问题才能越来越少。不只是“双减”,教育的加减乘除都是为了目标,都应该是目标导向的。

(一)追求高质量的结果

高质量的结果即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双减”不论怎么做,最重要的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提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不够的,只提狭义的“双增”(即增加校内、校外的体卫艺时间)是不够的,要突出能促进国家现代化、能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双减”的初期和振荡期,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变长,学生累不累?学生减负了吗?这样有利于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吗?最重要的不是把课后延长的时间填满,而是要能取得高质量的培养成果。

(二)设计高质量的课程

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这些内容与培养目标是不是具有一致性。课程设置上不能借着“五育并举”的名义“摊大饼”,更不能把课后服务变成学科教学的加长版,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即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建立直接联系。在课程内容中,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追求卓越。

(三)采用高质量的教法

提升质量,教师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双减”特别关注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这种关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如果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业,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因此,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比通过减少作业实现“减负”,更為基本也更为高效。

(四)开展高质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目标的,主要是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广义的评价包括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操行评定、测验、考试。评价应该向目标看齐,应该是素养导向的,既要关注高水平的能力培养,也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夯实。“双减”背景下,学校的各种考试大大减少,有些学校有些年级甚至取消了考试,这引发了很多家长和教师的焦虑:平时的考试没有了,但到了最后,中考和高考还要考,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平时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如何检验学与教的水平?实际上,作业可以替代平时的考试,发挥诊断功能。例如:北京小学就明确提出“好作业是指向目标的有效评价”,把作业与评价和目标联系起来,从一个更高的站位看作业,而不是就减少作业谈“双减”问题。

(五)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补习被叫停,此举是否会带来学业质量的下降?这个问题不容回避,教师的能力需要提升,包括夯实基础知识的能力与提升核心素养的能力。而且,新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动力甚至体力。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教师的休息权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关注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只是能力问题,也包括动力与体力问题。

(六)实施高质量的管理

“双减”新政是宏观大政,其必要性、紧迫性毋庸置疑,但是新政的落地涉及很多操作性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每天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何把好事做好,如何使这个利国利民的宏观政策平稳落地,是一个很考验智慧的问题。智慧何来?只靠政府为民做主的情怀是不够的,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进行多元共治。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通过多元共治,政府、学校、家长、学生、教师、社会补习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协商,只有结合当地实际与学校实际,才能找到最佳路径,使震荡与损失最小化。

总之,推行“双减”新政,我们不能为减负而减负,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联系起来,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双减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