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古镜,鉴新律,聊知兴替

2022-05-09 13:12李恩惠子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复调

李恩惠子

摘要:在“新文科”的学科建构主张下,以跨界、融合的新视角进行舞蹈学科内部理论的再次反思与优化,结合人类学、历史学等知识,从舞蹈史理论入手,把舞蹈史从课程转向一种思维方式和舞蹈观念,总结舞蹈史“复调学习法”的理论方式和实践方式,同时运用“复调学习法”进行典型舞蹈事象的分析和延展,从中获得关于舞蹈历史事件发展革新的内驱力——生命情调的体验认知。

关键词:舞蹈史  复调  生命情调  《丝路花雨》  《俑2》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119-03

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挑战,在文科分支下的舞蹈艺术学科内部,也面临着时代新视点之下的学科反思与理念更新。怎样使舞蹈艺术坚定的踏时代脉搏而舞,通过学科的交融互渗、跨界研究来科学的解决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重塑民族精神成为舞蹈学科的当代新议题。基于这样复杂的新形势,笔者尝试通过姊妹学科的理论共建、艺术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获得舞蹈史研究的新方式,并以此回溯过往,查漏遗存弊病;展望未来,叩击时代脉搏。

历史是一个时间横轴上的系列事件,是在时间概念里的过去式,但它并非“标本”“化石”,从史观的角度来讲,历史当是贯通古今、指点未来的现在进行时态。而舞蹈历史中所隐喻着的则是远超出现实事件的生命关照,或者说正是这种或一时出现或一直存在的“生命基调”才激荡起真实事件的演进变迁。笔者所探讨的舞蹈史学习方法,正是基于对关涉到人的、政权的、社会的、世界的诸多侧面之“生命关照”的探索欲望,以及对于舞蹈史知古鉴今知兴替之大能量的挖掘欲望,把舞蹈史从一门课变为一种方法和一种观念,提出个人总结的一种学习方法——“复调法”以供参考,并浅议由此产生的新思索和学习进益。

一、何为“复调法”

复调一词是音乐学科的专有名词,在学术概念上,它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推动声部独立,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由此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提取出关键词“双”“交织”“呼应”,这三个词构成了舞蹈史中“复调法”的基本概念。概括来讲,就是在舞蹈史的学习中切换两个身份,运转两条路径,将“双”重的思维方式灌注于核心事件的分析中,“小语汇、大语境”相交织,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史实关联性,以小见大,此与彼呼应串联,以此洞悉关于舞蹈又超出舞蹈的诸多侧面。

(一)身份之“双”

身份是对于研究者、学习者而言的,或许单纯的明确一种身份还不够。在舞蹈史的横线上,“前一点”和“后一点”之间的连线并不见得都是水平线,很多时候是曲线,甚至是迂回、螺旋的,因为历史在一定的环境下是会重演的,有时还会出现一些舞蹈表象的倒行,总体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渐进。在这种多样的演进过程中,既要保持清醒,又要保持疑惑。清醒的抓住贯穿于时间点之间的关联动力,又要发问于“为什么这样”“这将会怎样”基于此,抛出了“局内人”与“旁观者”的交织意义。“局内人”就是将自己放在核心事件时间点之上,嵌入历史的发生处,并目及过往,可将事件的模样——舞蹈的具体表象(造型、韵律、服饰、场所、音乐等)尽收眼底,将视角落在舞蹈本体,并探讨与前史之异,即事件偶然性。“旁观者”则是将自己放在整个时间轴之外,平行于历史发生处,并目贯古今,可总结“来路”并探讨“去向”。“来路”是舞蹈本体的衔接关系,探讨与前史之同和为什么同的问题,“去向”则是一种包含了合理推测的展望,探讨核心事件是否还会存在?以怎样方式存在?以怎样方式衍变或消亡?“局外人”更多的是总结一种必然性与内在规律。诸如“对于周代制礼作乐的当代体现”这一课堂命题的发散思考,就是两种身份的交织,犹如两种思维方式的交互补充,完善对于一个核心事件的全面认识,并从中实现多事件的呼应串联,形成一种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思考格局。

(二)路径之“双”

若说“两种身份”探讨的是“点”之于“线”的逻辑关系,那么“两种路径”形成的就是“线”之于“面”的思考范式。比起“身份说”中核心事件的贯穿性,路径中更注重的是关联性,或说“关联事件”。路径是指一种方法,一种将关联事件归于哪个维度的思索。“析出”之法,是将关联事件从存在环境中摘取出来,以其所呈现的具体特征(舞蹈表象)为依据,看它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的内在连接,也就是从舞蹈来探索它与其他物质存在或文化形态的关联关系,这时的研究对象仍然是舞蹈本体,解决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样的舞蹈形态?”“置入”之法则是将关联事件完全融入到其关联网络之中,冲出单线的同文化形态的直接连接,更着眼于多条复线的交织地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的研究对象已从舞蹈本体转变为族群意识、政权力量、社会财富机制、文化内驱力等诸多层面,解决的则是“某舞蹈形态给它者带来了什么?”“析出”与“置入”并非是一正论、一反推的辩证逻辑,更贴近于一种“语汇-舞蹈表象-语境”的渐进关系,二者相互交织着,共同服务于一张纵横着诸多历史真相与假想的庞大网络;是诸多关联线构成的一个大圆;是诸多学科交叉地带的一个切面。

二、运用“复调法”的几点学习进益

“复调法”的使用在学术分析及舞蹈评论中是十分常见的,有时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串联,以此为思维范式的最典型价值体现就在于对舞蹈作品中文化内核的挖掘深度和剖析广度,并能从中顿悟到跳脱具体形式、程式的美感体验。下文将从同为跨形式的两个作品,两种不同又相通的文化格局来具体论述复调思维带来的思考进益。

(一)横观文考,纵审大千,网状勾连之《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这一里程碑式作品,其在舞蹈发展史中的地位已无须赘述,对于敦煌莫高窟这一纯静物的视觉审美艺术,《丝路》进行了动觉的再创,并切入到了真实深刻的敦煌底蕴。以壁画为依据,敦煌古典舞为体裁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有的是一种复现,有的是一种再造,这二者都存在着对于敦煌文化过浅或过窄的不当解读。《丝路》的創作首先就基于对敦煌形态的广集以及对于诸如“琵琶为什么反弹”“为什么重心多倾倒”等问题的深究,并非是对历史素材的直接索取或是随意篡改,这一深入研究之后所进行的有理再构不仅促成了对于舞蹈语汇最为真实的构筑,也由此与文学、宗教学、美学等领域交融互进,极大地扩展了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又反之作用于敦煌在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的再创度,将遥远的敦煌放在现在人们的眼前。对于文考挖掘的深入性和精准再创,不仅彰示着舞蹈人的重大成就,还透析出文革后的一种文化寻根,《丝路》中所再现的胡旋舞场面、伎乐天舞姿等丰富华丽的舞蹈语汇背后是一种对于敦煌文化的严谨与坚守,同时又映刻着改革开放重要举措之后一种创作勇气和国际意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对于敦煌文化内涵的探究有着大千世界之文化共审与共情。在中国刚刚开始“正经看世界”的节点上,《丝路》因着世界视角下的文化格局意识和中国外交胸怀的传达而充满了时代意义和世界性。精准把握开放的点与度,不仅向世界呈现出了中国文化,更是说出了中国心声。对于伊努斯的塑造,有理有节,又自然热情的诉说着中国走出阶级斗争,向往和平仁爱生众的新愿景。打破了时与空,将现实与艺术溶解的恰到好处,将敦煌这一世界文化勾连出了中国文明与理想,又穿结着对语汇-舞蹈-语境的新诠释。至此以后对于敦煌,甚至是历史题材的舞蹈创作引发了新的思索,也使更多人因着艺术门类的交融互进而走进剧场,走进厚重文明。

(二)并置总体、赋格內心,线性勾连之《俑2》

《俑2》作与《丝路花雨》一样都是跨形式的舞蹈作品,《俑2》取于雕塑艺术,是《丝路》之后小半个世纪的历史题材新创。《俑2》体现处一种对于汉唐元素舞蹈创作的“反套路”继承和破时空的创作理念。历史元素的舞蹈创作经常着眼于一个故事,一个情绪,或是一种场面,反观《俑2》勇敢的脱离开这些所谓“套路”,以一种极为简单、质朴、原始的舞蹈语汇来展现现世对陶俑的复观。这是一种历经了深入汉唐文化熏染与凝练后的重现艺术。作者站在历史轴线里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把握未来,这样一个打破时空的创作观里完成两极相通。很难定义《俑2》的边界,因为它无需去定义边界,《俑2》已经踏出了舞之类别边界的框限,也无意追求内在精神的重构和深度关照,因为它源于新理念下的表达诉求,直接关照和赋格作者内心。在《俑2》中,能看到一种年轻作者的坚定和洒脱,对于舞蹈细节的处理又能看到对于汉唐文化的尊重和爱惜。对于汉唐的形构看似高于情构,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热议:“展览式呈现是否为舞蹈”其实非也,对于传情,《俑2》并非常态下的情绪渲染、情节倾诉性传达,舞者形象的面部表情之静、意象之冷,恰是一种真情,一种对于陶俑新构的求真和客观。至于此作是否可以划归为舞蹈,也就正好牵连出了《俑2》对于剧场总体观的一种初探。跨界感不论是在作者本身还是作品本身,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正如“总体艺术”这一集合性名词之中,舞蹈并不一定是中心,而那种打通了视、听、动、体验、感知的大剧场和小身体的并联缔结,才是舞蹈观念的真正传达,对于这种光影感、场域感、沉浸感集合的《俑2》作,审美感知就是其最大的传达意义,并由此透露出一种传承、一种坚守、一种审视,甚至是一种玩味的高级体验。在历史横线上将过去拿来并独立于多样艺术门类之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体会,也正因此我们更可窥看艺术审美正朝着一种直接关照内心的破时空表达奔流而去。

三、由“复调法”探寻所得对于“生命情调”的新领悟

前文所述关联事件中的点与线构,并非因事而异,有某种贯穿于一个艺术门类中的文化共性始终未变,笔者将它概括为“生命情调”。余秋雨言“他们走近了,飘摇不定的形影,就像当初在迷茫的眼前现形,仍然拥有,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史本就是关于生命的话题,舞蹈之史更是生命的艺术,高于那种简单的产生和消亡,在历史的维度里、艺术的辅佐下,文明便可得永生。“生命感”是一种微妙的延续力,在敦煌的故事里,“生命情调”是对于佛文化的新诠释,对于敦煌形象的再创,对于招招式式的现实运用。“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莫高窟承载着的生命信号太厚重,不仅是千年历史,还有从发现到今日的流失与保护,这其中记叙着探险、掠夺、保护、守护,莫高窟一直在喘息,在更新生命。莫高窟的生还伴随着一个个守护者、研究者的生,这诸多生命交汇的核心透射出太多的时间信号、文明信号和地域信号,也是创作的不竭“生命”和内心“情调”。汉唐文化中同样映射着文化的、历史的“生命感”,创作让实物活了、让故土有了新颜色、更让形态有了新安置,动静相穿之中,艺术品和那踽踽独行的历史缩影不仅鲜活起来,还站在了时代的尖峰之上指引着方向,这不能说不奇妙啊!化静为动、化古为今、化独为繁,“生命情调”正在润物细无声的沁润着文化传衍,书写着时代故事。

舞蹈理论研究不只存在于审美高楼,更可以跟紧时代、走近科学。舞蹈也不只是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符号,关涉着人类、民族、精神、理性的演进变迁。学史是为了尊重史,也为了跳出史再复归于史,以史悟灵性,格物以致新生,这是一种情调,更是一种艺术追求和生命。理应自勉之:博观约取、知古鉴今,保持思索,保持情调,努力讲好赏好每一个关于美的故事。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慕羽.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20(02):131-142.

[3]于平.古代舞蹈史与民族舞蹈学研究的联通共洽(下)[J].民族艺术研究,2021(02):87-100.

[4]唐白晶.2020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21(02):37-45.

[5]冯双白.中国当代舞蹈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谈现实题材舞蹈创作[J].舞蹈,2021(01):10-15.

[6]郭晶晶.舞蹈学专业核心课《外国舞蹈史》课程建设探索[J].大众文艺,2020(23):211-212.

猜你喜欢
复调
大美无形 寂寞成诗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浅析钢琴即兴伴奏过程的注意事项
浅析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方法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巴赫复调作品应遵循的几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