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温度把握

2022-05-09 14:02杨艳霞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温度交流语言

杨艳霞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师一优课评比工作,本人有幸多次参加音乐学科的评课工作,观看了不少音乐教师的录像课堂教学。在观评课中,我感觉到课堂上与学生的语言交流,老师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有的老师课堂氛围不够和谐,有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温度存在落差等等。

在评课中,有许多老师上了同样的内容,效果却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同样的教学设计,甚至说的每一句话都一样,为何还能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原因就是学生不同,环境不同,老师的状态也不同。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调试自己,确实要看教师本身的功力。如果在教学的设计和环节都非常合理的情况下,课堂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语言的温度把握。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无论是在具体互动的时候,还是在教师主讲的时候;也不管是言语的对话,还是眼神对话乃至身体语言的对话,都必须是心与心的对话。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满意不满意,他们有什么需要。

虽然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对不对”、“好不好”这类所谓的“课堂对话”,久而久之也明白了这是表面的对话,实质的独白,学生完全在友好地配合老师。也许我们也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不知道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课堂的情景,其实学生在听课时有很多的声音,哪怕他们不讲一句话,他们的眼神或身体的反应时刻在告诉我们:他们是否对老师讲的感兴趣;他们愿不愿意做我们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听懂了没有;他们希望我们对他们说些什么话;他们需要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讲课。这种对话不是体现在一个教学环节、一次提问,而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上。

课堂语言主要分为阐述、疑问、交流、鼓动四种类型,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温度把握的问题。

一、阐述性语言的温度把握。

阐述知识时要字正腔圆,重点突出、语速语调合理安排。阐述语言的性质不能是“我讲了”而是要“讲的学生懂了”,既然上课是一种交流,那么请满足我们的交流对象——学生的需要。

阐述性语言不能脱离实效性和艺术性,实效性就是讲的学生明白,艺术性就是讲的学生喜欢听。即使是知识点的教学也需要得到学生的共鸣,也就是他们由衷会意的眼神、微笑或其他的反应。但如果是:一直高调加上快速,就等于烦躁,学生理解率也低;保持高调加上慢速或中速,就等于审美疲劳,学生出现不愿意听的表情;始终低调再加上语速快或慢就是沉闷,学生情绪不佳,想做自己的事情;而只有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师生的互动相比之下就好很多,课堂的实效性也高。

一堂课犹如一首乐曲或一场演出,它需要一种情绪上的幅度,为了让课堂后面的教学有空间,我们要智慧的安排铺垫。假如一开始就过热,后面将是持续不可收拾的升温。这好比一首乐曲,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高分贝的音响,到了高潮部分只能发展为噪音了。

二、疑问是语言的温度把握。

当我们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对学生有意义。就如“你觉得长强调美不美?”这个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是无意义的,学生如果说“美”,实际上他可能感受不到;如果学生说“不美”呢?我们又将如何收拾这个残局?我们可以把问题设置成“你觉得长调美在哪里?”这样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疑问式语言要注意语调,除了语言上的主谓宾要明确外,句末语调要向上扬。这种语气实质上是给学生暗示一种思考的信号,每当收到这种信号时就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思考和发言的意识。

疑问式语言语速要稍缓。这样做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上课时,有时为了争取时间,急促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其实这是事半功倍的,因为学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你的“赶”问会引起学生的“赶”想,这种现象会形成压抑的气氛,会让很多跃跃欲试的学生因为怕回答错误而不敢阐明观点,这种做法是“应试的”而不是“素质”的,这个毛病很多老师平时上课老犯。这主要是取决于老师急躁的心态,过快的语速马上传递给学生的是急躁情绪,宽松的氛围没有了,音乐的美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只是在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而没有关注到学生,交流的信息中断后,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建立。

我们还经常变提问为设问,在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思考就急于给出答案,这样做是否可以理解成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权利?其实这不是我们的本意,只是我们当时的急躁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克服急躁的情绪,还要学会等待和倾听,并用交流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三、交流语言的温度把握。

交流性语言主要用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上,在我们上公开课时,最担心的是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因为回答不上来就成为了生成问题,教学由此转向了引导,变成了解决生成问题的交流。生成问题是课堂上无法预测的,它除了考验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考验一个教师的智慧以外,也考验一个教师的交流能力。解决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因此交流性的语言在课堂上是最为重要的。

交流的思路要清晰、要分层,先要找到问题的核心,解决完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最后层层覆盖直到学生“懂了”。遇到有时候教師实在把握不准学生的已有经验时,可以试试用课堂交流三部曲——问答、选择、判断。这其实是一种引导学生的应急思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就给出两个或多个答案供其选择,选择不出了再变答案为判断题,这样我们的引导就变得简单多了,交流也轻松多了,可以避免很多冷场的尴尬。虽然这样做最终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学生想出来的,但这可以教给他们一种思考的逻辑。

交流性的语言要亲切,如我们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要像跟你的朋友进行愉快的聊天一样轻松,接受学生说出的各种观点,最后教师可用导向性语言进行梳理。千万不要忽略学生的存在,甚至用刻意提高语调的办法掩盖他们的声音。试想跟朋友聊天时你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你的朋友还认为你在尊重他吗?我们的课堂需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轻松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感觉他们在被尊重,他们才有兴趣跟你进行有效的交流,并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思路。

课堂的交流语言也要讲究,它存活在正式的书面语言与随意的聊天语言的夹缝中,过度的严谨显得太生硬,过度的自由变得太随意。因此备课时我们需要好好的设计。

四、鼓动性语言的温度把握。

一堂课,需要有低、中、高的不同温度,假如永远都是轻声细语地,会让学生审美疲劳,过度谨慎。按照他们的年龄,应该得到天性应有的释放,哪怕是在严肃的课堂上。所以,当课堂进行到“高温”部分时,语调和音量都要可以适当放开,也可以稍强势一些,达到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因为这时候你的情绪可以推动学生享受自己的释放。

值得提醒的是,鼓动性语言所摆放的位置很关键。我们要清楚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恒温令人舒适,热情令人兴奋,质疑令人思考……

如果我们一开始上课就用“猛火”,最后必然导致考糊。鼓动性的语言不能从头到尾,否则就是滥用激情。所以要掌握好课堂的温度,就要找到鼓动性语言摆放的位置,调试好低谷和高潮,做到心中有数。

在我们的课堂中,究竟什么时候是该鼓动的时候呢?通常在学生想要表现又不敢表现、缺乏自信的时候,“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到了。比如鼓励学生勇于单独或小组“展示”的时候。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身体语言和神态语言。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指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身体语言和神态语言就是很好的课堂资源,恰到好处的外表美,自然自信的表露我们对所传授的知识的爱,能够化作无声的话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追求品格的修炼和知识的获得。

猜你喜欢
温度交流语言
如此交流,太暖!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测个温度再盖被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