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发展前景探析

2022-05-09 13:23袁梦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碎片化发展前景融媒体

摘要:融媒体时代,手机占据信息终端、新闻碎片化,所有现象似乎都在唱衰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未来。电视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努力朝小屏化方向发展。然而,伴随电视台成长起来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似乎具有先天不适应碎片化传播的特性,其时间长、内容复杂、制作难度大、周期长。在短视频发展风生水起的当下,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如何求得生存,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专题人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试图从微观角度探讨应对策略,以推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更好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碎片化;电视新闻专题;媒体生态;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15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信息终端的集大成者,信息发布平台迅速朝小屏化方向发展,即时通信、信息发布、群体会议甚至商业行为,统统整合于手机APP中,就连人们的沟通交流,也被集成在手机界面。不夸张地说,如今每个人的手机都不可须臾离。

加之短视频发展风生水起,电视新闻专题栏目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成为电视新闻专题人亟须思考的一题。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处境艰难

(一)传媒生态变化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中描述大众媒体的发展与衰落周期时说,“20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遵循着一种工业发展的模式,即在每次媒体技术‘革命’之后,大众媒体便随之发展。每当有重要的新媒体技术出现,都会撼动现有的媒体产业,迫使其大规模且快速地重组”[1]。

如果说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世界的扁平化开端,那么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爆炸式发展便引领了新一轮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彻底的信息碎片化时代。

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多且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其主要特征为推演过程的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2]。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几乎瞬间改变了传媒生态,曾经的话语权掌握在精英手里,哪怕是电脑网络时代,联通网络世界的仍是少数精英群体,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并未遭受切实的冲击。

然而,伴随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精英的话语权逐渐转移至大众,如今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通过各类网络媒体平台获取多样化信息。而且,很多专业领域的基础专业知识都因网络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被更多人掌握,大众日渐对专业从业者的层次和水平做评价,这导致两者都迷失了方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媒体技术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许)我们接收到的媒体内容的形式和种类发生改变,我们对这些媒体内容的需求也改变了。旧有的媒体使用习惯被打破,当新兴媒体提供新的内容选择时,新的媒体使用习惯也在形成”[1]。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曾经的权威发布渠道被新兴媒体稀释,大众日渐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加之各种混淆视听的“三无新闻”和假消息甚嚣尘上,传统媒体深陷其中,声音越来越小。

对于需要做判断、下定论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而言,更是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权威被解构,判断成为大众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事件,并且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显得越来越冗长无用。

(二)记者自我迷失与退化

用心用时精心制作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惨淡,难免让曾经的电视台精英们失去动力和方向。2008年央视撤销新闻专题栏目《社会记录》,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开始大直播,2013年底撤销新闻访谈栏目《看见》……显然,央视一步步缩减新闻专题栏目的空间,走更高效、更节省成本的消息大直播之路。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电视台广告收入降低、受新媒体冲击等,加之电视专题栏目本就需要强大、专业的制作团队,需要记者付出超乎其他类型记者多倍的努力才能完成,正如凤凰网曾发布的《央视<社会记录>被突然砍掉内幕》提到的,“《社会记录》每一期的节目制作经费是1.6万多元……普通编导平均月薪5000元左右,如果不能及时交片,则只有靠每月不到2000的底薪干熬”[3]。

如今,不少传统电视媒体记者纷纷选择跳出平台,投入新媒体的怀抱。人才的流失不仅仅让传统电视媒体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媒体的根基,后继无人的窘境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短视频的兴起客观上降低了视频行业的准入门槛,大量非专业视频制作者的加入,不仅让视频数量跃升,还让很多有想法、有天赋的“门外汉”找到了新方向,专业视频制作的平均水平显著提升。从另一层面看,越来越多高质量视频的产出,无声地提醒着传统媒体记者,以前扛台摄像机扫一圈便交差的工作方式已行不通,只有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生产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出圈”。

此外,专业设备成本越来越低廉,也给视频行业带来影响。过去,一个地区只有电视台才有专业设备,专业设备意味着成本高昂。如今,几乎任何一家传媒公司都能购入摄像机开展业务,大量租赁公司提供的租赁服务更是让专业影视设备成本越来越低,电视台已然失去原有优势。并且,在市场萎缩、竞争力弱化的情况下,是否更新设备成为其面临的一大难题,不更新意味着失去竞争力,更新也很可能导致大笔资金有去无回,因为市面上的设备迭代更新速度太快,专业设备一年后很可能就面临淘汰。对此,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记者深感尴尬,使用原有设备难以拍出优美的画面,或将越来越落后于时代。

二、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发展前景

(一)電视新闻专题栏目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媒体行业发展早期,同样存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内容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在20世纪前十年,一些媒体人和各色社会精英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旨在清洁媒体,使之更值得尊重和信赖。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专业主义,目标是清除劣质的、不负责任的内容。”[1]这既是媒体的自觉和反省,也是其在大众舆论的反馈下所作出的主动改革和进步。这种进化不仅让媒体行业更加健康,也让当时的媒体牢牢掌握了话语权,使传媒业成为影响世界的行业之一。

反观当下,传统媒体迫切需要自省,需要充满睿智的思考。因为,人类的文化存续绝不是短视频能够承担的。纵观人类历史,总有人在书写历史、记录当下,而彼时风光无限的流行事物,在大浪淘沙下往往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简单地说,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如同纪录片一样,记录着时代的脚步,而这种功能和责任是当下的短视频所无法承担的。权威可能会暂时被消解,但自媒体狂欢的混乱和无序终将暴露无遗;话语权可能会被分散,但秩序和共识始终会战胜癫狂,有深度、有思考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必定会保存火种。

因而,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绝没有到寿终正寝的地步。面对新的传媒生态,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从业者要更加坚定信念,具备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记录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去粗取精,提炼时代精神,传承传统,更好地服务社会。

如同《纪录片编导与制作》说的那样,“认真地思索一下你为什么要去制作纪录片是非常有意义的……绝大部分纪录片人认为这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忧虑,所有人都谈到了洞察力、激情以及责任”[4]。

总之,在自媒体遍地开花的当下,严肃的、富有责任感的思考类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越来越稀缺,专业的社会学科离大众越来越远,电视新闻专题这种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应成为大众和学术之间的桥梁,引导大众舆论更加理性。

(二)電视新闻专题栏目的发展方向

如央视《生活空间》和《社会记录》的制片人李伦开办并一炮打响人物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一样,真正的精英从不缺少用武之地。受多年系统训练的正规军必定是舆论监督的主力,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或许一时间占据了舆论焦点和舆论空间,但其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十分显见。

这些平台虽一定程度打破了权威,但并未建立新的秩序,无序的舆论现状必定会被共识所取代。对于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而言,只需精心打磨好自己的武器。

“在我们尝试思考、谈话和行动时,媒体对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及其质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商品化,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也变得主要由娱乐信息或者政治奇观所提供”[1]。信息碎片化时代,这一现状变得更加严重,抖音平台铺天盖地的搞笑视频和娱乐八卦不断证明,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集中于娱乐功能,这也就是所谓的“娱乐至死”理论。媒体传播有无规范?媒体从业者的素养如何定义?实际上,我国的法律、道德框架对媒体传播制定了明确规范,对媒体从业者的素养也提出了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媒体传播首当其冲。而如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中各种简单粗暴的信息拼凑,显然无法担此重任。

无论何时,专业精神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记者这个职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系统训练的专业工种,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尤其是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记者,更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也是这一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简言之,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完成。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承担传统媒体的深度思考职能,从业者应区别于非专业自媒体人,应兼具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功力,应引领大众舆论理性思考。

三、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发展路径

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发展道路艰难。作为电视媒体的生力军,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要以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所不具备的实力,区分自己的标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分得一杯羹。而顺应时代必然就要作出调整,进一步强化自身强项,对于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相当重要。

(一)拥抱短视频

流量时代,如何做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是媒体人思考的重要议题。“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节目,倘若无法展现在受众面前,也是毫无用处的。如今,已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时代,媒体必须依靠丰富、灵动的新闻产品来吸引受众。短视频虽含金量较低,但作为引子大有用处。

而且,短视频的制作遵循电视节目制作规律,传统媒体记者只要用心学习制作短视频,就能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在策划上多学习优秀的短视频产品,加之自身多年的专业训练,定会打开新局面。

(二)提升专业素养

敏锐的新闻性、有深度的调查和思考、丰富的表现形式,一直是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好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不仅要有客观公正的新闻调查和判断,还要兼顾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讲述方式。这要求电视新闻专题人必须具备多项专业技能,不仅要具备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纪录片制作者的制作能力,甚至需要掌握电影行业的相关知识。

因为好的影像必定区别于业余玩家的作品,在影像制作上向纪录片看齐、向电影取经是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人提出的更高要求。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往电视新闻拍摄的要求,故步自封只会失去竞争力。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视频制作技术越来越丰富和高效,制作设备也已逐渐平民化。掌握最新的科技、学习最新的视频理论、把握最新的潮流,是每个电视新闻专题人的必修课,不能墨守成规、自暴自弃,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练好手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所作为。

(三)积极拓展职业边界,开拓新领域

团队意味着一个有机共同体,拥有强大的群体作战能力,能够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这样的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机。同时,还要发挥平台优势和团队专业优势,在做好日常栏目的基础上,拓展更多可能性,建立灵活的项目制运作机制。承接市场中各种大型视频制作项目,不失为传统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出路。

此外,团队不仅要创立栏目品牌,还要打造团队品牌,团队作战,用专业能力开拓更大的市场。

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积极拓展自身能力,发挥自己的强项,学习新技能;其次要树立团队合作理念,摈弃单兵作战的思维定式,发挥个人最大潜能,让团队成为一个强强联合的整体。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对每个个体、每个团队、每个平台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电视媒体虽在当下显得步态臃肿,但其亦有无可匹敌的优势。只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和传媒生态变化,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健全灵活的体制机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9,52,102,369.

[2] 信息碎片化时代[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item/%E4%BF%A1%E6%81%AF%E7%A2%8E%E7%89%87%E5%8C%96%E6%97%B6%E4%BB%A3/3014167?fr=aladdin.

[3] 凤凰资讯.央视《社会记录》被突然砍掉内幕(图)[DB/OL].凤凰网,https://news.ifeng.com/society/5/200805/0501_2579_518401. shtml,2008-05-01.

[4] [美]Alan Rosenthal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张文俊,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作者简介 袁梦,硕士,记者,研究方向:融媒体时代新闻视频发展。

猜你喜欢
碎片化发展前景融媒体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