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背景下老旧小区红色文化宣传实践探究

2022-05-09 13:23龚奕星蒋君丽孙梦瑶黄心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社区文化红色文化

龚奕星 蒋君丽 孙梦瑶 黄心淇

摘要:微改造背景下老旧小区的红色文化宣传属于媒体融合视野下社区红色话语传播命题之一。随着微改造的推进,众多老旧小区的环境得到综合改善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后续治理的一项长期工作重点。红色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引领,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微改造社区的有效途径,是构筑社区公共情感空间、赓续红色文化火种的重要行动。文章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调查基本完成前期微改造的社区集群,从社区资源丰富度和组成结构入手考察,选取广州市内四个微改造代表性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探究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型、其他(除红色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型、红色文化后进建设非显型、红色文化后进建设外显型四类特征的微改造社区红色文化建设实践,对不同资源条件的社区红色文化培育提出针对性措施,为微改造背景下的老旧小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改造;老旧小区;红色文化;社区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22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广东省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28006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如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鼓励老旧小区实行改造。此前广州市首次提出“微改造”概念,通过对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逐步改善实现区域焕新。社区文化记忆的培育和延续也是微改造其中的一个命题,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维系邻里情感、引领区域共识、推动红色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核心概念

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微改造”概念,率先针对市内多处老旧社区实施微改造模式,并推出了成功的实践案例。目前,微改造中的红色文化建设在社区基层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此做出积极探索。

(一)微改造社区

微改造社区是运用“微改造”的方法进行环境提升的建设年代久远、条件欠缺但仍在使用的老旧小区。“微改造”的方法由广州市首次提出,即在维持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目前在广州运用较为广泛和典型,并逐渐向全国推广[1]。社区微改造不仅包括外在景观的美化,也包括人居环境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文化注入[2]。

(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的具体概念在学界向来存在争议。李强对学者们目前的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学界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大约分为三类:“革命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先进文化”[3]。由于社区红色文化的广泛性,本研究聚焦的红色文化对三种类型的内涵都有所涉及,具体为在革命年代遗留下红色遗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或在作品中表达出革命年代人物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在爱国表现上特别突出的爱国之士的生平事迹带来影响的“爱国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经人民努力创建的红色党建文化——“先进文化”。

自2016年广州市启动老旧小区微改造,众多小区因此获得环境提升。截至2020年,广州市参与微改造社区有817个,已经完成的有492个[4],至2022年1月,仅黄埔区就有67个小区完成微改造,并且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还将开展33个小区的微改造工作[5]。除广州市外,佛山市、清远市、江门市、韶关市等市区也在逐步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其中,清远市于2020年启动422个社区的微改造,并且已完成76个[6]。已完成的、进行中的和规划中的微改造社区在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措施上存在着广泛的实践需要。

二、社区微改造期间红色文化宣传局限

(一)宣传形式普遍受限

一方面,对红色资源内容开发力度不足,或滞留于零散的墙面标语展示,或止步于静态的景观陈设,难以将红色文化实质内容内化于受众的深层印象里;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宣传多流于表面,虽然部分社区已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铺设,但未能进一步深耕双线联动布局,缺乏有效的持续性、品牌化运作手段。

(二)宣传实践呈现均质化特征

许多片区在改造之际面临物质空间或个性文化层面更新特色不足的情形,不但建筑景观雷同,区域文化内涵也走向重复,导致社区人文品质的流失。一些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辖区内部邻近承载着地区记忆的红色文化符号,但在微改造中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也存在部分社区脱离实际,依样照搬其他社区的宣传实践方法,对自身区位条件、资源基础、住民特征等因素缺乏考量的情况。

(三)宣传教育脱离大众兴趣

红色文化面向对象是广泛的社会群体,这意味着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需要密切联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度量和审视当下文化传播情境,结合时代特征和大众兴趣进行继承创新。然而,当前部分社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往往偏离大众视线,鲜少考虑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从而在文化活动向外广泛推行期间受到阻碍,相应产品也遇到“悬空化”难题。

三、微改造社区红色文化宣传策略分析

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改造社区呈现出区域多样性特征。文化建设与现实条件密切相关,红色文化宣传需要因地制宜,微改造社区中的红色文化宣传实践不能一概而论。经资料分析、实地走访与多次访谈,本研究將广州市微改造社区划分为四个类型并选取四个典型社区,探究微改造社区中红色文化宣传的措施。

(一)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型社区

此类社区在发展历程中持续浸润在社区历史文化土壤中,往往具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著名地标、历史文化建筑等,具有较多就地择取的宣传条件。笔者选取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都府社区作为样本,该社区内部建有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广府文化会馆,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建设中也积极融入红色文化素材。

1.立足资源优势,擦亮历史底色。部分社区在红色旧址片区建设发展,其天然的资源禀赋为吸引外来游客、传播红色文化打下坚实基础。都府社区内建有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是当地颇有人气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承接了区内区外多家单位的党日活动,推动塑造社区党建品牌。对于辖区内部缺乏资源基础但邻近红色历史建筑的社区而言,巧妙发挥微改造政策辐射作用能够深化社区形象的建设,如都府社区在附近杨匏安纪念馆动工修缮之时对社区环境进行规划治理,使红色建筑形象充分融入社区整体岭南民居环境中。借由政策机遇提升社区总体外观,可以擦亮社区红色文化历史底色。

2.依托翻新场所,兴办红色活动。利用好依托微改造修设而成的公共空间开展系列红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触发内部居民的公共情感和公共精神,并潜移默化地辐射周边居民和游客,积极阐释和构建具有社区特色内涵的红色文化品牌。经过微改造,广府文化会馆入驻都府社区,融汇呈现典型岭南文化元素,并精准结合社区党建工作需求,发挥其综合性功能,成功举办庆祝建党百年书画展等经典红色活动,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浸润深度。

(二)其他(除红色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型社区

此类社区历来具有较为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底蕴,可借助区内文化景点的影响力带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播潜力。笔者选取广州市越秀区旧南海县社区作为此类社区的代表进行研究,该社区历史悠久,拥有多处文化遗址,但总体来说,社区的文化民俗类历史文化资源传播较为广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偏小。

1.经营线上平台,打造文化名片。旧南海县社区在微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曾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向外界传达改造工程的最新进度,以生动丰茂的图文方式展示社区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并突出叙述三家巷故事、《大公报》遗址等典型历史背景元素,为打造微改造社区文化名片集聚早期的流量基础。在社区更新过程中,线上平台经营策略的行动内容包括:实行信息公开机制,统一收集回应居民反馈;开办文化专栏,以富有感情的叙事方式作为媒介实现读者与社区的深层联结,借助流量效应展开微改造社区文化传播实践。

2.优化资源结构,开展联动宣传。掌握好原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宣传的纵深实践,需要社区明确工作目的和自身定位,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再整合与再应用。为有效发掘区域红色文化内涵,旧南海县社区围绕微改造主题建立三家巷微型博物馆及人物浮雕墙,使以广州起义为背景的红色革命文化深度融入当地历史记忆。此外,社区也通过系列活动推动文化基因的外延传递和代际继承,如成立了一支党员领导的社区导赏队讲解社区历史故事,制作发行创意性导赏手册推出区内旅游路线,使红色文化与社区其他种类文化深度嵌结,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

3.拓展硬件功能,盘活社区博物馆。传统的社区文化景观与文化产品通常限于单一的、低重复性的供给观赏。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可拓展横向思路,打造集多样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公共设施,如旧南海县社区探索应用“微型博物馆+红色电影院”新型路径,在馆内预留足量的观影空间,定期播放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影,打造融合党建、宣传、教育、休闲等多项功能的红色文化活动场所,使社区微型博物馆持续发挥稳定的文化传播作用。

(三)红色文化后进建设外显型社区

此类社区的地域性历史资源颇少,但重视红色文化景观建设和精品化活动经营,可受限于社区影响力,其红色文化建设的辐射范围主要面向社区内部。笔者选取广州市越秀区北山社区作为此类型样本,该社区抓住微改造契机优化街面容貌,围绕“让历史告诉未来”主题增设了红色文化墙、迎宾文化柱、休闲广场等元素,并创建了系列红色文化活动。

1.集結红色符号,开放宣传场所。符号是信息意义的物化载体,凝聚着高度丰富的文化含义。在社区红色文化宣传实践中使用既有建筑设施承载和传播文化能够有效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氛围。北山社区重点在社工站中以红色为主基调建设历史人物墙,让居民能够在社工站内明显地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将环境改善的心理满足感和文化接受相贯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区域资源短板,凝聚和弘扬红色精神。

2.贴近居民兴趣,打造“小众”品牌。社区在正式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前,可运用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群众倾向的活动类型,发掘不同居民群体的兴趣,利用微改造带来居民满足感的提升和场地便利,在软性宣传上进一步加深红色文化在社区的融入。北山社区在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时根据参加者的特性设计不同的环节,形成了符合不同参与者偏好的“小众”品牌活动,凸显居民群体在社区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红色文化后进建设非显型社区

此类社区本身不具有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同时对红色文化设施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红色文化建设主要依托精准链接受众群体的文化活动。笔者选取广州市荔湾区桃源社区作为样本,该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较少,但十分重视红色文化活动建设。

1.组建党群队伍,激活红色引擎。红色文化资源相对稀缺的社区应发挥党员班子的带头作用,如桃源社区有效响应微改造理念,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实践,开展党员“双报到”志愿活动,积极探索开发党员身上红色文化宣传实践的潜质,以人际传播为宣传手段增强红色文化在居民群体中的辐射力。类似社区可借鉴桃源社区的经验,组建党员先锋队,以党员个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运用居民成员交往网络扩大红色文化宣传效果。

2.开展融合传播,线上赋能线下。受众针对社区红色文化的接触媒介往往呈现多模态特征,因此应合理布置线上线下双渠道传播方式。桃源社区利用微信群迅捷、精准的传播特点,定期发布主题精神学习讲话等党建内容,激励成员主动阐发感想、在线实时互动。为推动学习成果的线下转化,社区精心打造和经营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躬身传达红色精神的本质内涵,并根据参与者的多元诉求,举办丰富的线下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如幼儿园庆祝建党百年的操练方阵表演、党史手抄报展览等,增强居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四、结语

微改造为老旧小区红色文化注入话题的当代延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契机。社区红色文化建设应契合现实语境,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宣传路径,不同类型的老旧小区应当根据自身特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红色文化宣传方案。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R].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5-12-01.

[2] 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4):29-34.

[3] 李强.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传播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7):153-156.

[4] 陈平丽,刘亮.广州492个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 惠及54万户家庭173万居民[EB/OL].央视网-新闻频道,https://news.cctv. com/2020/12/28/ARTISOPh03fDFwoXIYCX9z0s201228.shtml,2020-12-28.

[5] 黄埔融媒.广州黄埔67个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EB/OL].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政务要闻,http://www.hp.gov.cn/xwzx/zwyw/ content/post_8036162.html,2022-01-20.

[6] 黄剑琴.清远改造老旧小区422个 惠及居民3.89万户[EB/ OL].南方网-广东精选,https://news.southcn.com/node_54a-44f01a2/12f34987c7.shtml,2021-10-08.

作者简介 龚奕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数字社群建构。蒋君丽,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基层融媒体实践。孙梦瑶,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青年亚文化社群互动。黄心淇,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社区文化红色文化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
甘南藏区“和谐”社区文化构建
沈阳市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