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语方言特点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

2022-05-09 23:04董文慧
艺术评鉴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点

董文慧

摘要:云南民歌产生于民间,并依附于地方方言。方言也被称为土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和独特的韵味。民歌的形成离不开会说当地方言的民间创作者,民歌中方言的乡土气息浓厚,使的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云南方言中独特的语音、词汇影响着云南民歌的旋律走向,使得云南民歌自身具有表现力和张力。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云南方言语音、词汇的特点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

关键词:云南汉语方言  云南民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69-03

一、概述云南汉语方言

(一)简述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仅在一定的地域通用,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我国的汉语方言从语音特征上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云南方言属于汉语西南官话,也被称为云南官话,大体上属于北方方言。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地理位置和文化有着较大的关系,从地理环境来看,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的方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云南的移民史来看,云南的移民都是属于大规模的移民,语言被同化的可能性较小。之后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与内地方言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具有江淮官话特征的云南方言。

(二)简述云南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

云南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有鼻音、舌音、声调、入声。从语音上来看,云南汉语方言的结尾字多有入声的特点。

我们在对方言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对“字调”的研究,它作为我们区别读音的关键因素,具有决定音高的作用,这一特点对民歌的旋律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现今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都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四声。笔者参照4考汉语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并把普通话语言调值与云南汉语方言调值相比,得出结论如下:在阴平值上,云南汉语方言(55)与普通话(55)并无差异,都是平直的;在阳平值上,云南汉语方言的调值(42),普通话则是(35),前者为降抑,后者则为上扬,两者是相反的;在上声中云南汉语方言的值调为(33),普通话为(214),前者为平直,后者则是曲折的,前者的上声更具有稳定性;在去声中云南汉语方言的值调为(12),普通话中的值调为(51),也是相反的,前者是上扬,后者是下抑。而云南民歌的发音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方言的调值,并成为其民歌的特点之一。

(三)简述云南汉语方言的词汇特点

从词汇方面来看,云南汉语方言中的词汇具有同意不同字不同音的特点。例如普通话中的“逛街(jiē)”在云南汉语方言中是“逛街(gāi)”,它们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但发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再例如普通话的“去哪里”在云南汉语方言中要说成“克哪跌”,普通话中“克”“里”和“去”“跌”是完全不同意思的字,但在方言中它们是字、音不同,表达意思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汇。云南汉语方言的这一特点被自然的运用在了云南民歌中。

本文笔者主要以云南汉语方言为主,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为例,分析云南汉语方言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

二、云南汉语方言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特点

民歌广泛流传于民间,主要以人们口头创作或集体口头创作为主,创作过程中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当下的内心感受,同时也传递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在学界,针对地方方言与民歌的关系研究是对于民间音乐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地区民歌的形成、发展都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分不开,除了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对民歌产生的影响之外,当地语言对民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一首民歌使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民歌中存有亲切的乡音,民歌的发展依附着当地的方言,与此同时,方言也使得民歌具有了它独特的韵味。

云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小调、山歌、劳动歌曲、舞蹈歌曲等四大类。在民间人们唱歌时,自然而然的就将自己的方言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民歌中独特且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被传唱至今的《弥渡山歌》《赶马调》《耍山调》《绣荷包》等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都具有非常强的地方方言特色。

云南民歌的旋律声调、词汇与云南汉语方言的语言声调密切结合,例如:云南民歌《弥渡山歌》中的一句歌词“山对山来,崖对崖”中的“崖”为了达到押韵的效果,就不能使用普通话的发音,要将崖(yá)的上扬音调,转換成云南汉语方言“崖(ài)”降抑音调。在云南民歌中,这样的方言运用是非常频繁的,对于这样的民歌应当尽可能的采用方言来进行演唱,这样才能够较好的表现出民歌本身固有的风格韵味,较完整的传达出作品的自身风格特色。普通话与方言在韵脚上是不完全统一的,在演唱时候,用方言唱出来押韵的歌词,换成使用普通话唱就会变得不押韵了,这样的情况在民歌中其实并不少见。

下文笔者主要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例如:《弥渡山歌》《绣荷包》《耍山调》《猜调》《放马山歌》,对云南汉语方言语音、词汇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云南汉语方言语音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特点

语音指语言的声调与音韵,每一地区的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音特点。民歌的产生与发展受到本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方言的语音对民歌的影响是最直接且强烈的。方言语音是奠定民歌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基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开始的“咿、哪”自由延长音,是从云南地方语言习惯中吸收进来的,云南境内山地居多,山头之间的对话就是靠延长字音的时长传达给对方。民歌第一句“山对山来,崖对崖”可以看出“崖”字在普通话中是发“yá”,有一种上扬的感觉,但在云南汉语方言中我们要将崖(yá)发成崖(ài)音调为降抑,民歌中方言“崖”音调的降抑效果就体现在了民歌的旋律中,在谱例中是以旋律下行mi、re、do、la来谱写,具有了降抑去声的色彩。第二句“蜜蜂采蜜,深山尼来”中的“蜜”字在普通话中发(mì),去声音调为降抑,而在云南汉语方言中“蜜”的发音为阳平,声音调为上扬,运用在本首民歌中方言“蜜”音调的上扬效果就体现在了民歌的旋律中,在谱例中是以旋律上行do、re、mi来谱写,具有了上扬的色彩。上述例子都体现出了云南汉语方言的阳平和去声的音调与普通话是相反的。

谱例1:《放马山歌》

“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中的“喔”和“的”在普通话中我们读作“o”和“de”,在民歌中,我们要使用云南汉语方言的发音“wu”的去声和“di”。本首民歌还加入了云南方言赶牲口的吆喝声“哟哦”,属于生活中的方言语音被“歌”化,成为民歌的一大特点,具有当地民间的地域特色和感染力。

谱例2:《绣荷包》

在演唱“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时,同样要运用到云南汉语方言语音,荷包的“荷”在普通话中读作荷(he)阳平声,但在云南民歌《绣荷包》中却是读作荷(huo),与汉字“活”读音相同。

“小是小情哥,等是等等着”这一句中的“哥”字在普通话中发音为(ge)阴平声,但是在云南民歌《绣荷包》中就应该读作(guo),阳平声与汉字“郭”读音相同,在同句中的“着”(zhe)在民歌中要发音为(zhuo)。值得注意的是,“着”这个字在普通话中是属于多音字,同时可以发(zhe、zhuo阳平音)。在下一句“不等情妹么,要等哪一个”中的“个”字在普通话中读(ge)去声,歌曲中却要发音为云南方言(guo)阳平音。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独具特色的云南汉语方言语音根据自身特点被用于云南民歌之中,这对于民歌的韵脚、表现力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效果,从而增强了云南民歌的区域色彩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得云南民歌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如果我们使用普通话来代替这些云南方言语音,演唱出来的云南民歌毫无韵味,还会破坏云南民歌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云南汉语方言词汇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特点

词汇是语言中每一个词的总称,是构成语言的必要条件,不同的语言都存在着它特定的词语系统,每一个词又具有它本身特定的意义以及区域语音形式。一般来说,词汇是组成一个句子的必要条件,在不改变这个句子本身意思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句子词汇进行改变的,可以使用意思相近的同义词,但是有意思的是,同样的情况在民歌中是不可行的,民歌中所用的词汇与歌曲是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个相同的词汇在运用方言进行表达时会有不同的词汇,例如:词语“去哪里”在云南方言中为“克哪跌”。

云南民歌中还运用了许多衬词,衬腔也称为衬垫音或衬字,这些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仅仅是被运用于云南民歌当中,主要作用在于协调节奏与音节,使得语句的音节方整、协调流畅,从而达到增强语言节奏感和音乐美感的目的。

民歌中会有很多的方言衬词,“咿哪”“尼”这些方言衬词将语言与音乐连接在一起,但没有实际的意义。恰当的运用方言衬词,对于歌曲情感的抒发、整体旋律结构的完善、音乐形象的塑造、生活气息的增强、地方特色的展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马山歌》中“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以小句衬词“喔噜噜的”为“正月放马”做呼应,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達效果,其中“哟”为云南方言中常用的后缀衬词。往后的“哟哦”这两个衬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表现了牧民欢快、奔放、热情的情绪。由此可见方言衬词在云南民歌的创作上是不可缺少的,有了它才能真正展现出云南民歌的乡土韵味。试想,假如我们吧《弥渡山歌》中的“咿、哪”“尼”去掉,将《放马山歌》中的“喔噜噜的”“哟”“哟哦”等衬词去掉,那这些民歌会变成什么模样呢?除了衬词之外,一些云南方言中的重叠词在民歌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的相同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都具有重叠形式,不过有些重叠形式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但是在云南方言中确有着广泛的运用。

“小是小情哥,等是等等着”中就运用了云南方言中形容词重叠“A是A”的形式“小是小”“等是等”,在歌曲中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但可以有效的协调民歌音节,还可以很大程度上达到增强民歌的表现力,以及地域特色的作用。

三、结语

方言与民歌就犹如血肉灵魂般是不可分割的。民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方言之中,方言的渗透融入,使得民歌具有着浓郁的地域韵味。民歌中融入方言能够有效的丰富民歌的内容和协调民歌的节奏。想要演唱好一首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歌,我们必定将从语言入手,了解它语言的发音、词汇的情感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演唱这类作品对于发音和咬字是有着较高要求的,除了发音和咬字之外,曲调和韵味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当我们没有唱对或者是没有唱准某一个字的时候,那就算是演唱失败了。本文是结合笔者在声乐的学习、实践中的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浅谈云南汉语方言在云南民歌中的运用,以期引起每个演唱者对民歌作品中地方性语言运用的重视,没有方言的地方性民歌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言如果失去了它本身的味儿,那这些珍贵的民歌文化遗产就无从传承,就真的成为遗产了。

参考文献:

[1]任崇芬.普通话训练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发荣.论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以《赶马调》和《弥渡山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06).

[3]谢慧敏.方言在民歌中的运用与体现[J].安顺学院学报,2015(04):41-42.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