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2-05-09 13:45王毅李月
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素养

王毅 李月

摘 要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物质生产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为抢占人才培养高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智能素养,加强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面临课程标准尚未编制、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搭建实验环境艰难等现实挑战,制约着课程发展。通过制定人工智能课程标准、建设人工智能教材、培育人工智能专业师资队伍、科学配置实验设备,深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关键词

课程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2-0080-07

1 问题的提出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实现全民智能教育[1]。2019年5月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陈宝生再次明确要积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在我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2018年人大附中结合STEAM课程,建立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2]。2019年9月厦门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开足开齐科学、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结合这些课程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引领全市探索开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3]。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丰富多元[4]。山东、深圳、广州等多省市中小学也开始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课程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课程、STEM课程、创客课程等。在各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开设路径的过程中,理性审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已现雏形,但针对课程整体建设的研究付之阙如。有学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校教育学段特征有序规划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研究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搭建。如王本陆等人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应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人文素养和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对基础体验、兴趣培养、自主探索、专业学习等层级由浅入深地规划课程内容[5]。谢忠新等针对小、初、高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设计做出了详细的思考[6]。也有学者专门分析市面上的人工智能教材,如赵慧臣等筛选出6本市面上较受欢迎的高中人工智能教材,从编写背景、教材目标、内容框架、活動环节、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高中人工智能教材的特征,并反思这些教材存在的不足[7]。周邵锦等通过分析部分K-12人工智能教材,提出综合教材目标定位,从而促进K-12人工智能教育系统科学开展[8]。另有学者从课程体系层面审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马涛等研究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路径,主张注重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9]。还有学者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作初探性研究,如刘俊波等基于“装备课程化”理念,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设计、建设理念和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10]。学界相关研究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定位、内容与实施、教材编制等影响因素提供了借鉴思路。但从课程建设视角看,多数研究忽视了“实然”和“应然”层面的关注,完整性呈现不足。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主要是指在人工智能教育范畴下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而开设的相关课程[11]。但目前国家层面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尚未正式发布,在实践中,高中人工智能课程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以及发展历史、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和动手搭建智能应用模块等,培养使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社会的意识[12]。小学、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则参照高中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编制教材和搭建实验环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如何进行价值定位、存在哪些现实挑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课程建设等仍需进一步厘清。

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时代诉求、根本追求和必然要求三个层面为落脚点,深入探讨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和现实挑战,反思如何让人工智能教材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如何让人工智能课堂传递新理念、新想法,从而促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发展,为我国源源不断输送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积攒力量。

2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的各项政策引导下,人工智能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中小学积极引进各种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开发人工智能课程与教材。中小学阶段是学习兴趣、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提升青少年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适应能力,加深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现状的认识和技术原理的理解,激发其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人工智能素养,既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应时代的必然需要。明确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是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前提。

2.1 抢占人才培养高地∶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时代诉求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是当今社会产业变革的增长引擎。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提高人工智能应用水平来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把人工智能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手段。我国必须认真审视这一历史挑战,填补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巨大缺口,解决人才困局,引领未来民族复兴与发展。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有助于支持和培养人工智能基础人才。教育部于2019年4月2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人才为目标,用“课程”的形式,逐步落实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认识人工智能人才的特质和成长规律,与高校做好高尖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才能整体推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进程,抢占人才培养制高点、积蓄后生力量。

2.2 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根本追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基础教育探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以“立德树人”为课程价值取向,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对构建体系化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机制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将会给未来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许多工作将会被替代,教师只有学习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体验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应用,学会使用智能技术辅助各学科学习,感悟创新方法带来的全新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从容不迫地迎接智能化社会的挑战,发展成为能够创造性应用和改进技术的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2.3 提高学生智能素养∶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置身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具备适应这个时代的相应素养,人工智能时代呼唤学生的智能素养[13]。2019年5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14]。何谓人工智能素养?对此,不妨从核心素养视域入手,以人工智能学科核心素养为“中间桥梁”,对中小学生应当具备的智能素养予以探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以及人们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阐述[15]。从核心素养的结构框架来看,它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复合体。那么,在學生核心素养视域下智能素养也应是多维复合的结构体。有学者通过对比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方面分析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解释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培养目标提供思路和方向,更给予讨论智能素养的内涵以启示。本研究尝试从这三个方面总结出智能素养的内涵:以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知识为基础,认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树立起人机共生的意识;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和应用的智能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悦纳人工智能,合理使用人工智能,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智能伦理能力。

智能素养的提出为人的培养提供了指向性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地参与智能时代社会领域和具备核心社会竞争力的人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立体渗透人工智能知识、技术、能力和素养,让学生适应智能社会需要,成为合格公民。所以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只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才能为巩固和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3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现实挑战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方案(实验)》就将“人工智能”初步列为选修模块。但由于当时现实教学条件落后、严重缺乏师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等,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形同虚设。2018年4月18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16]表明国家已经对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中小学有了明确要求。各地中小学相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其课程内容、课程载体、教学形式、学习成果多种多样,但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3.1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尚未制定

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必要且关键的环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17]。其课程目标在于全面提高高中生信息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合格公民。虽然经过调整、完善、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部分,被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所认同[13],但这显然和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素养发展与演变不再吻合。进入智能社会,面对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将是人工智能课程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人工智能课程标准中培养目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学段课程目标如何制定,才能充分体现人工智能课程科学育人的价值,当下亟需进一步探索和讨论。中小学学生应当具备哪些人工智能知识与掌握哪些技术能力都取决于人工智能学科核心素养标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迫切需要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已经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和能力与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差距,建立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仅要了解和学会应用物化的智能技术,还应重点关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智能素养。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课程内容尚未衔接,人工智能课程未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人工智能课程大多作为选修模块或是拓展部分,加上开设课时受限,出现人工智能知识内容碎片化、高开低走、学段课程内容设计与学龄学生知识储备不符等问题。例如,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机器学习需要理解其中的算法知识,而对缺乏一定算法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讲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

教学评价是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具有促进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人工智能课程内容类别多,学习方式也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人工智能课程不再适合程式化、应试化的教学方式,单纯地讲知识、讲概念,是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背离。“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方式,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3.2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人工智能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人工智能课程的载体,教材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进程。

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教材已经全面覆盖K-12学段。2019年年初,教育部审核通过多套高中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教学对象上,有的教材面向全学段,有的只针对初中或高中某一学段。例如:2018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开始进入高中课堂;2019年3月《K12人工智能教育》系列丛书在四川省正式发布;2019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郭少青教授团队为解决初中教师想教无教材的难题,携手科大讯飞编写《人工智能(初中版)》教材[10]。在内容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材注重案例教学,将内容和概念形象呈现,注重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体验化;初中教材重视编程教学,尝试以编程为纽带,体验和理解人工智能;高中教材重视编程与机器人教育的结合。

市面上主流教材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教材目标定位不明确、教材编写团队不同,导致部分教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8]。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各地做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就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教材而言,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内容基础,但教材目标、内容、活动设计、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不足。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性学习,尚未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作为教材开发的终极目标。教材的活动设计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兴趣不同,同时,缺乏课外阅读的项目和内容,教材活动设计尚未突出个性化;教材学习评价上,设计过程太单薄,有的只有过程性评价,有的没有自评与他评;教材开发内容上,有的注重编程,有的则以大数据为核心设计内容,还有的只是针对一项或几项人工智能技术的体验来设计[7]。教材内容与STEAM、创客、机器人活动等无明显差别,对人工智能教学边界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被称作“人工智能教材”,有名无实。此外,还存在社会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迭代,而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学生所学知识跟现实需求脱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3 人工智能专业型师资队伍缺乏

人工智能专业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还需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专业型教师极为紧缺,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无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师范生。从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結果中可以看到,全国共有180所院校开设工学性质的人工智能专业,而人工智能师范专业尚未开设。高校输入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短缺,中小学教师岗位也难以吸引到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人才。

教师素质不高和自主研发能力缺乏也是一大问题,专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学校也是寥寥无几[18]。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各省、各地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培训问题,但是相较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还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培训师资和经费缺乏,对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工智能课程无论是嵌套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专门开设,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承担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主体。他们不仅承担教学工作,还要忙于学校技术服务和事务性工作,学习精力严重不足,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极度欠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智能时代变迁。而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师本就短缺,更谈不上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了。

3.4 搭建实验环境艰难

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以技术应用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以人工智能实验环境为基础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构建配套的软硬件人工智能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对社会中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有直观的感受,也将直接决定学生动手实践的效果。

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装备,怎么提高人工智能教育装备性价比,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环境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设备更新缓慢,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相关设备配备几乎还是空白[19]。各区域学校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计算机硬件或者应用软件完成相应课程内容,如果课堂上的硬件设备达不到教学标准,就会大大减少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仅如此,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境建设受校内外、体制内外教育资源壁垒的影响,搭建完善的实验环境艰难、耗资大,一直困扰着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智能设备欠缺,实验环境难以达到人工智能课程开设要求。而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人工智能课程就会很容易沦为一门“空中阁楼”式的课程。

4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实践进路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要以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为前提,以建设人工智能教材为核心,以培育师资队伍为基础,以搭建实验环境为保障,积极寻求课程建设的突破路径。

4.1 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的思想龙头,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发展的路线地图。制定课程标准才能决定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合格的教材。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不同学段课程,从培养目标、内容、评价等考虑,衔接各个学段。

明确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的有关概念、发展过程、算法程序的关键技术等,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人工智能的基本认知,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主流算法程序,学会基本应用,从体验技术到解决问题实现逐步进阶。

在中小学建立人工智能课程目标体系,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成为智能化社会的合格公民,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夯实基础。小学阶段的课程要富有创新性,重在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感性认知,培养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感悟人工智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作用;初中阶段的课程要联系实际,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知识和原理,重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计算思维能力,动手实践制作简单的作品;高中阶段的课程包含人工智能的原理和知识,设计、开发智能应用的实例教学,培养计算思维,完成相对复杂的作品。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人工智能知识逻辑体系,合理分配小学、初中、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让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做好各学段内容知识的衔接。小学阶段,重在感悟。例如,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符合认知水平的小故事以及对图形化编程工具的应用,进行简单编程,初步建立起计算思维、对编程和算法思想的启蒙[14]。初中阶段,重在体验。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以及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对话原理的学习以及对机器深度学习的了解,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图形化编程工具进行简单的编程任务。高中阶段,重在创新。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引导高中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人工智能,利用Python编程,了解机器人工作原理和个性化设计,独立完成作品设计制作。

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时采用测试性评价。对具体的操作技能,采用测试的方式评价,对人工智能知识、原理、创新实践等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敢于表达自己的创意,敢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视角。

4.2 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

教材建设是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难度等级要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人工智能教材应联系实际,既要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还要贴近学生认知情况,循序渐进,促进创新。用项目活动带动学生体验、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交流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意,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激发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编写需要多方参与。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特性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需要专家参与编写。同时教材也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共同参与[9]。优化教材的设计目标要与学科素养相结合,不仅重视知识获得和技能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智能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内容必须做好各学段衔接,内容连贯才能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更利于学习水平进阶。教材活动设计要与实际生活场景相贴合,并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及时调整。丰富交流互动和探究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与活力。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拓宽学习评价方式,提高学生阶段性成就感,激励持续性学习。

4.3 培育人工智能专业师资队伍

拥有一批专业型师资队伍,才能真正让人工智能课程在广大中小学校顺利开展。首先,高等师范院校应当设立人工智能类师范专业,从源头上解决师资队伍紧缺问题。其次,人工智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培养教师的智能素养。协同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具备的三方面素养,教师只有提高智能素养,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核心竞争力。

智能时代教师以协同素养为基础。智能化教学环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使用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还应该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转变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改变工作重点,减少重复性劳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来。智能时代教师以思维素养为核心。要培养学生具有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深度认知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帮助学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智能时代教师以人文素养为导向。教师与智能导师的区别在于,教师作为“人”的属性,其本身的道德伦理、同理心、审美智慧以及理想信念都具有无限潜能。这些人文素养都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智能观。

提高教师智能素养,突破在于教师培训。针对一线授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加快的不适感和人工智能知识储备欠缺等问题,一方面要重视职前教师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培训,高校人才服务于基础教育。定期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知识讲解,分享经验,传递新知识、新技能,共享资源,为职前教师提供教学实例,夯实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在职青年教师提供人工智能知识培训服务,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根据本校特色,进行人工智能课程校本研修,落地实施地方课程建设。

此外,教师培训需要开辟更多途径,例如建设一支由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高校專家帮扶中小学教师、优质中小学资源帮扶落后地方学校等自上而下的帮扶体系,定期开展相关课程主题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在校外建立人工智能学习基地和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

4.4 科学配置实验设备

人工智能课程定位为一门技术类课程,必须优化资源配置,以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应用软件、智能编程平台和智能机器人等的学习环境,将给学习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应用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密不可分,要让学生积极体验智能环境,亲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编程平台要革新传统的编程语言,使用简易、易接受的编程工具,例如4~16岁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编程猫自主研发的、适合我国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平台,还可以选择使用Python语言作为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入门的首选语言,因为其简单且功能强大。智能机器人要在开源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通过开源结构件和电子元件,满足学生自己动手搭建的需求,允许学生在外观、功能、操作、效果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自主创新的价值目的[7]。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实际生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科学配置实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人工智能学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跨学科性,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联系,吸纳适用教学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组织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和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环境搭建方案,共同搭建人工智能实验环境,对配备智能设备的空间、数量、质量以及布局给出详细指导意见,促进中小学实验环境建设,探索全社会合作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EB/OL].(2017-07-20)[2020-09-15].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 搜狐新闻.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实践与探索[EB/OL].(2019-05-17)[2020-09-15]. https://www.sohu.com/a/31472931 9_503466.

[3] 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EB/O L].(2019-09-16)[2020-09-15].http://edu.xm.gov.cn/xxgk/yzdgkdqtzfxx/201909/t20190924_2336425.htm.

[4] 施芳.北京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小粉丝迷上前沿新知[N].人民日报,2019-10-10(12).

[5] 王本陆,千京龙,卢亿雷,等.简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37-43.

[6] 谢忠新,曹杨璐,李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设计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7-22.

[7] 赵慧臣,张娜钰,闫克乐,等.高中人工智能教材的特征、反思与改进[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12-18.

[8] 周邵锦,王帆.K-12人工智能教育的逻辑思考:学生智慧生成之路——兼论K-12人工智能教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4):12-18.

[9] 马涛,赵峰,王有学,等.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9(5):128-132.

[10] 刘俊波,乐进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初探[J].基础教育课程,2020(1):16-20.

[11] 樊磊.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建议[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9):21-23.

[12] 任友群,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 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智能素养构建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8(2):83-8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做主旨发言——走好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道路[EB/OL].(2019-05-16)[2020-09-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5/t20190516_382240.html.

[15]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1.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2020-09-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8] 郭丽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人工智能运用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9):17-19.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0-09-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

The value positioning,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ANG Yi,LI Yue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profoundly changing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behavior. In order to seize the high ground for talent training,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lligence literacy,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urr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are facing re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ack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uneven qu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difficulty in setting up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s. The faculty of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and the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 have further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wo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收稿日期2020-09-15[HT6H]  基金項目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1059)

作者简介王毅(1979—),男,贵州遵义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

通信作者李月(1996—),女,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2019:人工智能
智能烹饪机
人工智能与就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智能插秧机
数读人工智能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