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与价值构建

2022-05-09 22:02靳雄步
粤海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当代性当代艺术

靳雄步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不长,但进展很快。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曾受到不同批评和质疑。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从国家意识形态至个人体验与风格演绎,对媒材的探索飞速变化,但主流基调上基本保持对“美”与“和谐”的讴歌。构建中国文化逻辑的当代意识、新时代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和当代中国艺术审美体系,是实现当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与价值构建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当代性 当代艺术 新时代美术创作 价值构建

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同步,且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是后发现代国家,当代艺术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对于资源与制度的巨大依赖,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疏离。中国须加强当代艺术哲学与美学的价值体系构建,加强对不同民族艺术历史的追溯和当代艺术的理解。

一、“当代艺术”与“当代性”

艺术发展到今天,以“当代”冠名的艺术展层出不穷,但当我们谈及当代艺术,却少有人能对“当代性”给出确切的定义。“当代”这个名词俨然成为艺术创作及艺术活动关联紧密的“先进”概念。而对“当代艺术”的各种论述,也一度成为艺术评论界研究课题的新宠,由于视点与知识高度的参差,导致对“当代艺术”深刻研判变得相对复杂。

(一)“当代艺术”与“当代性”的相关概念

艺术圈提及的“当代”概念,主要有时间、类型或风格等三层意思。针对“当代艺术”,拟或可以有三种或更多的释义。一是从时间维度上针对的当前状态,直指“当下”和“眼前”。相对于当下世界的瞬息万变,艺术现象只是小事件,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被认定有当代性。从时间上分析,凡是当代创作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时代感”,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二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特殊品质,具备形态上的先锋性和前沿性。它类似于现代主义艺术,具观念性的前卫艺术和实验艺术,或是艺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探索观念。如草书艺术的诞生就具有当代性。东汉后期朝纲腐朽,许多人被无辜杀戮,导致士人纷纷隐退进行草书创作以自娱,书家通过艺术创作,逐渐意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从形式上开始表现自觉的创作观念,草书艺术因此诞生,这种典型的当代性迁延时空,直抵当下。三是两者的结合,即“当代性”是一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前卫性”。这些都在于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发展的存在,當代艺术自然需要审视。每一个时代都有“当代艺术”。无论传统艺术还是实验艺术都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相对而言,“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前卫性”的说法似乎更符合人们对“当代性”的解释。

“当代性”具备“当下”概念,其“当下”瞬间的确立,须是一个构造,是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时间中形成。“当代性”还有“未来指向”特征,严格来说“当代性”必须有根本性的未来指向,当代艺术发展具有不同质感的当代性和不同的艺术语言。假如离开“当代性”,“当代艺术”也不存在。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截然不同,现代艺术是精英主义艺术,而当代艺术却存在诸多不完美,通常是有残缺和不完整甚至是反传统美的异样概念,或者是崇尚缺陷的、有活力的、带批判性的艺术。

(二)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表现

不同的“当代性”,具有不同的背景,也具有不同的生成与表现方式,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势头迅猛。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商业化、明星化、消费娱乐化等“当下”倾向,并影响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判断。中国当代艺术以自身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过去,对未来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开展精神的探求。

有关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表现,在西方绘画史上不乏典型案例。塞尚在印象派流行的时候画静物,很显然这是对印象派捕捉瞬间光亮效应的反叛。塞尚的绘画刻意改变画面的空间结构,用变形的方法描绘对象,故意把桌子画在不同的水平线上,与现实空间不合逻辑构造了“当下”的瞬间。梵高的《向日葵》风格特点走得更远,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犷,形象扭曲变形,带给观众的是直接的视觉刺激,风格特点鲜明的“反传统美”明显区别于当时的绘画作品。

纵观中外艺术,凡成为经典的作品,一定具有浓郁的当代性,其内涵是经典、前沿和先锋的统一,本质上是艺术品质的创新。西方现代艺术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国艺术家蠢蠢欲动,模仿波普艺术、波洛克艺术,尝试着各种当代艺术的学习和体验,虽不乏玩得开心,但最终,艺术家们花样翻新,依然力不从心,方觉经典很难重新创造。真正的艺术道路其实应从内心出发,艺术家只要本着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构思,带着非功利目的进行创作的作品,才会穿越时间和空间创造经典。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及所受批评

与质疑

中国当代艺术在从起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渐渐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经过长期积累,也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取向,也受到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19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美术界的左倾路线,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的一场美术运动,美研所的批评家们称之为“八五新潮”。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批评家们以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始于“八五新潮”[1] 美术时期,源于此时日渐时兴的文化热。当时,美术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达到高潮,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层出不穷。1989年,中国美术馆策划的吕胜中的《招魂》装置与徐冰的《析世鉴》作品现代艺术大展中,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挪用和解释的当代艺术”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当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用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呈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盛行的方式。徐冰的汉字、长城拓片,蔡国强的火药,谷文达的古文字等作品,使他们迅速在国际知名。到20世纪90年代,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玩世现实主义成为当代艺术主要倾向,图像化、政治化和波普化成为主要艺术特征;形式极端、情节怪异的行为艺术,纷纷吸引了美术界的眼球,录像艺术开始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

21世纪初,中国画家们纷纷开始模仿、吸收并应用西方传统的写实形式和方法,创作出很多表现革命历程、工农生活、歌颂领袖的优秀作品,中国的美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绘画创作的题材内容及其社会效应受到了空前重视,“为人生而艺术”成为画家们的人生目标。

(二)文化与艺术价值取向受到批评与质疑

环顾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远大于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造型艺术门类,如现代形态和写实形态的水墨、油画与雕塑,并在学术上引起了争议,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取向,受到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方力钓、张晓纲、岳敏君等艺术家,创作的形象不堪、外貌猥琐的中国人图像,引发了中国批评家们强烈的抨击,并视其艺术行为是“对西方意识形态妖魔化中国想象的迎合”[2]。

(三)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特定的文化和社会逻辑被忽视

中国艺术的当代趋向,有自身特定的文化和社会逻辑,此因素被很多对中国当代艺术持偏激批评的人忽视了,从而使他们提出的观点堕入了渺无头绪的虚幻境地,价值取向问题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症结。短短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从国家意识形态至个人体验与风格演绎,以及对媒材的探索飞速变化,主流基调上基本保持对“美”与“和谐”的讴歌。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的需求成为必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美术创作也将肩负时代重任,为缓解人民的矛盾而竭尽全力。中国当代艺术无疑也将其精神内涵倾注了空前的适应性变革的要求,全新的中国美术创作内在精神面貌与价值重构呼之欲出。

三、当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及价值构建

“需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开掘和运用本土文化的资源,在弘通西方艺术精要的基础上复归本宗,开创当代‘中国艺术’具有特色的整体态势”,[3] 范迪安强调构建当代中国艺术的基础在于对本土文化的价值开拓、运用和“弘通”西方当代艺术精华,从根源和趋势上为当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及价值构建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构建当代中国艺术审美体系

20世纪初,西方便已出现与古典美术及近代美术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艺术,形式表现中不再以写实为风格特征,艺术家的观念和个性语言得到重视与强化,形成了诸多的艺术流派,如未来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抽象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对当代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着深刻探索。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亟需解决当前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建设的现象和问题,培植明确的当代意识,融合中外当代美学系统理论,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

1. 建立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

中国艺术由于长期受苏式艺术和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以形式美感引领艺术思潮”的现象根深蒂固,现实主义艺术成为大众了解艺术的唯一。近年来,在全球化视野下,出现了“前卫艺术”(又称“实验艺术”或“当代艺术”),中国艺术逐渐呈现多元化状态,当代艺术与时尚文化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当前中国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反思艺术批评存在的问题,杜绝对西方当代美术标准的照搬和滥用西方艺术词语,批评家应遵照艺术发展规律,以当代艺术专业的学术性为根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血脉,构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自觉。同时,科学拓展艺术传播途径,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2. 创建多元包容的艺术观念

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发展,要使公众批判性、包容性接受。当代中国艺术从“架上”到“架下”,媒材运用越来越丰富,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新艺术形态,如何让大众阅读与批判,显得尤为重要。创建多元包容的艺术观念,可以帮助人们阅读当代艺术作品时适用传统的审美标准,重视当代艺术的价值。中国当代美术宜构建以生态审美、艺术审美、美好生活为基础的美学范式,建设既具理论引领又具有批判性、实践性糅合于一体的美学艺术观念。

(二)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

艺术创作必须把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置于核心的位置。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和道德底蕴,有助于社会向着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以至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

1. 重视中国传统绘画意境创造和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在远古时期一经产生,便有自己鮮明的特点,它虽无专门的美学概念体系,但能从真、善、美的整体上追求意境创造和情感表达,在演进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演化,在观念、表现和方法上自成体系,以比兴为手段,以虚实相生为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重视意境创造和主观的情感表达,有利于实现当代性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融合和价值构建,有利于形成平等、尊重、信任、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

2. 强化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扬

强化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扬,能使人类不断完善、拓展和提升自我,从“自在”演变到“自为”状态。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对尊严、价值和意义等要素的理解,是对道德人格和理想信念的追寻,对平等、正义和自由的渴望,是对生存意义、幸福和信仰的反思。

(三)构建中国文化逻辑的当代意识

中国文化当代意识需从民间艺术与传统元素的发掘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及和合共生的当代意识培植等方面切入,建设具鲜明特征的东方文化逻辑。

1. 重视民间艺术与传统元素的发掘应用

中国民间艺术是最具民族个性和文化特性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艺术理论界得到了关注。民间艺术与传统元素中蕴涵了“当代性”的萌芽,其内部可发现现代元素对于许多民间艺术和传统元素能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对民间艺术与传统元素的发掘应用将有利于开拓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空间,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2. 拓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利用的渠道

要实现当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离不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两千多年前道家学说、儒家学派和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学说和思想流派,深深地对当代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历史推进到当下这个崭新的时期,理应重新梳理和构建当代艺术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态度上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得厚古薄今,要批判地继承,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并实现创造性转换。从思想内涵角度看,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且意义非凡。曾经很长的一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艺术史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深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文化逻辑的当代意识构建之核心。

3. 培植和合共生的中国艺术当代意识

要实现当代性与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当代意识价值融合,离不开“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观念。重视汲取和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儒道释中有借鉴价值的部分,以构造具有当代社会特质的当代意识。万物皆存在和合共生逻辑,艺术世界在守正创新的演绎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与变化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赋予了中国文化逻辑内在的系统性、体系性。要深入发掘利用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发展创新历史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培植和合共生的中国艺术当代意识。

概而言之,在当下审美化的语境中,艺术发生了相应变化,现代艺术审美冲击传统审美范畴,适时渗透于大众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悄然超越流转已久的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之际,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之中必须继续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并发挥引领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具有当代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的审美逻辑,是时代赋予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文化角度和当代性来阐释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只有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在继承优秀的传统中创新成长,才能缔结艺术之果。

(作者单位:珠海市古元美术馆)

注释:

[1] 刘子建:《“85美术新潮”后我的30年》,《中国艺术》,2015年,第1期。作者注:“八五新潮”是指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当时的年轻艺术家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批评家们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

[2] 皱跃进:《我们也有“东方主义”——对批评“妖魔化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一点想法》,《美术观察》,2006年,第4期。

[3] 范迪安:《文化資源与语言转换》,鲁虹、孙振华主编:《艺术与社会》,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猜你喜欢
当代性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终极关怀与当代意义
《工业备忘录》创作谈
情景与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当代性”建构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