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科普节目的传播新路径

2022-05-09 13:22李梦梵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播融媒体变革

摘要:科普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特征的社会现象,同时又属于社会教育活动,具有群众性、社会性、持续性的特点。新闻科普节目的传播,必须充分结合科普的特性,开辟全新的传播路径,实现对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識的传递。

文章介绍了融媒体、科普以及新闻科普节目概念,分析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科普节目面临的变革,最后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方面提出相应的传播建议,旨在借助融媒体的互动优势,创新新闻科普节目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科普节目;变革;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18-03

科普主要是指合理运用各种传媒与活动,采用大众认可的方式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主要借助具有较强定向性的群体传播和规模较大的大众传播。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新闻科普节目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渠道,还有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但无论媒介形态和技术如何改变,其内容仍然是整个节目传播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科普信息有利于新闻信息内容整体科学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实现人文与科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融合,使节目内容更鲜活,能够提升其传播质量和效率。

一、基本概念

(一)融媒体

融媒体主要是指对不同的媒体途径实施全面融合,在新兴媒体的推广和运用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效率低、信息滞后等问题得以改进,并更好地实现了对涉及人员、信息内容、宣传方式等各个领域资源的整合,打造出能得到受众认可的“内容共享、资源互通、利益共融以及宣传共用”的传播方式[1]。

从某个层面来说,融媒体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所具备的各种优势进行概括分析,再基于各自的特征相互融合,推动新闻信息实现高速传播,达到传播效益最大化,使互联网资源成为助力媒体发展的信息来源,提升媒体竞争实力。

融媒体并非仅应用于各种新兴媒体,它实际上包括各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各种媒体传播方式,再与互联网对接,从而形成的全新的媒体融合方式,主要是通过合理运用科学方式,实现对传统媒体行业传播效率的提升和信息覆盖范围的扩大。

(二)科普

科普即科学普及。在传播学中,科普主要用于表示对各种传媒渠道进行合理运用,主要是采用大众能够接受且认可的方式,真正实现科学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能够为受众带来最新的科学信息资源和相关知识。概括来说,科普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普及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应当是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科学普及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新闻科普节目

目前,并无关于新闻科普节目的相关定义。但从两者的主要含义来看,新闻主要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途径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广义上来讲,新闻主要是指能够及时传播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他人有所了解的消息类型。结合上述科普定义,新闻科普节目主要是以新闻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的一种节目形式[2]。

总体而言,新闻科普节目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运用电视新闻媒体,以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受众提升科学认知。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科普节目传播的变革

(一)媒介的变革:以人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同时也是人群意识的传播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3]。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这一含义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媒介逐渐从以往的物理媒介发展成为心理和生理媒介。在这个万物联通的时代,媒介成为人们意识的延伸,让人们的各种情绪和身体变化都与外界对接。在融媒体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物件或者身体的感应元件均能够更好地达到万物互联的效果。这种万物互联必然引发传感器新闻或者咨询等系列产品,其能够赋予人们传播者的身份,从而使大量资讯品类和规模迅速膨胀,给传播领域和社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变化。

而对个体而言,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在与外界进行信息互换期间,必然形成一个全新的价值模式和传播功能,促使人的内外因素与新闻媒体实现跨界整合,同时也带给新闻电视节目新的挑战。

(二)内容的变革:以视频为代表的非逻辑方式或成主要社会表达

融媒体迅速发展,其所带来的视频表达必然导致社会在关键性交流、核心表达上发生改变,而文字书写逐步被视频取代也是一种必然。人们的个人意识表达方式发生转变,逐渐获得了社会的共同认可,并且发展成当前社会语言传达的重要形态,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对关键信息传播,视频中各方面元素也因此迅速超越逻辑、事实、理性等各个层面,使大量关联性、场景性以及非理性的成分参与其中。

(三)传播者的变革:从媒体发展到个人再到人机交互

进入网络社交时代之后,“人人都是传播者”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之一。在这种语境下,传播仍然需要依靠书写来完成,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中,仍然有很多“沉默的大众”,他们往往并非内容的创作者,也不是发言的主要群体,更多的是阅读和转发信息[4]。当融媒体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短视频随之成为人们感悟生活和记录思想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传播和发言门槛,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人们积极进行遣词造句,只需要按下拍摄键就能够创造内容,成为一名传播者,可谓是革命性的转变。

(四)受众变革:需要更深入的个体的效果洞察

一方面,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流量成为各个领域争相抢占的重要资源,这导致不少以获取流量为主要目的的平台呈现“廉价化”特征。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本身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其通过运用新兴媒体平台,可打造独有的“私域流量”。在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落后、用户流失等问题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基于此,如何精准掌握用户的需求,搭载精准化管理体系成为发展要点。

例如,以往在制作新闻科普节目的过程中,将传播效果划分为中长期和短期效果。这里所指的效果,实际上是一种人们在面对外界信息时实现理性处理的重要机制。中长期效果是针对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理,所取得的有效影响与改变。短期效果则主要是基于个人的经验、知识等方面对外来信息所作出的加工、理解等,这些个体因素能够对传播效果产生的作用。但在新闻节目传播过程中,人这一非常基础且关键的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在学习期间,对外来信息的理解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若缺乏对人的研究,新闻科普节目的传播就只能是“沙上建塔”,并不能形成学术性的传播。

三、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科普节目传播的新路径

(一)输出正确的科学思维,创新科普节目内容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应当具有创新性、权威性与科普性,其中科普性是最基本的特点,它能够通过转录与解读等工作,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5]。

例如,《科学新七天》节目就在把握时代发展背景下,重视对时代前沿科技的传播和解读,第一时间为受众带来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节目通过各种凝重悬疑、轻松诙谐的方式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打破了以往沉闷的科普节目氛围,也为受众带来全新的前沿科学知识。

在“梦想”客机波音787连续一周出现5次事故之后,栏目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航空专家,针对波音787的选料、构造、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在肯定其设计理念的同时,也综合评价了该型号客机存在的问题,包括后期组装管理难度较大以及供应商烦琐等,同时肯定性指出后期同样问题还可能继续出现。这不仅为受众传播了正确的科学思维,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提升了节目的国际化水平。

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例,不少人开始担忧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机智过人》(第二季)就针对人工智能开展了系列科普,在第九期节目中,机智代表刘达带领其团队为大家展现他们设计的睿米机器人,这是一款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机器人,能够辅助操作者完成手术治疗。同时邀请了真实的病例体验了该机器人的实际作用,一位青年帕金森患者就是这名体验者,在节目中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嘉宾和受众密切关注进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受众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把握受众群体心理,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美国探索发现频道就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发现考古发掘类是其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因为群众以往无法了解和看见,所以自然有更强的好奇心。

例如,在《走近科学》栏目中,就曾播放了“北京凹头蚁”,为受众展现了蚂蚁的真实生活场景,导演和摄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人们展现了蚂蚁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此外,新闻科普类节目在传播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人们传播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在节目中适时贴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及时打破社会中的各种谣言,为受众带来最科学、权威的解释[6]。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央视就积极通过新闻节目《新闻1+1》针对受众关心的病毒传播途径、日常科学防护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科普,并与钟南山等专家教授进行视频连线,为人们详细讲解病毒的具体传播过程,配合相应的视频、图片,使各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不攻自破。不仅增强了人们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意识,也正确引导了舆论,稳定了民众的情绪。

(三)融入时尚互动元素,增强受众的科普体验感

融媒体时代,在科普节目的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线上线下对接。无论是在节目中,还是在线下、网络活动中,都应当融入丰富的时尚元素,增强科普的娱乐体验趣味。

例如:BBC(英国广播公司)的儿童频道CBBC就创作了一档《手术探秘》针对儿童的人体医学科普类节目,该节目主要引导儿童体验人体医学之旅,了解医生在急诊室的经历以及遭遇的各种问题,让孩子们能够对医疗、人体、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在《手术探秘》中,节目牢牢把握孩子们热爱游戏的天性,设置了丰富的小游戏和小实验,主持人由一对双胞胎医生主持,他们引导孩子们在节目中进行各种实验操作。采用将科学知识与节目相融合的方式,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主持人的表情变化和实验结果,不知不觉中就能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此外,节目中还融合了各种卡通形象,弱化了以往新闻科普类节目的严肃感,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

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除了通過《新闻1+1》科普相关知识之外,还通过《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栏目,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播科普知识,并将各种科普知识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要求大家做到“宅、戴、勤”,演示了口罩正确的佩戴方法,保证广泛性传播的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普内容的传播。通过节目与网络同步传播的方式,不仅增强了传播效果,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

(四)搭建沟通互动机制,实现人文科普渗透

从当前的新闻科普节目来看,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效果,与预期都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受众面对多元、复杂化的信息和传播渠道,对各种新兴媒体的接触频率有明显提升。

因此,新闻科普节目在传播中,必须推动双向沟通和多面互动传播机制的构建。多面互动主要是指受众与科普节目之间的互动;双向沟通则主要是科普节目借助各种丰富的载体与受众形成有效互动,包括论坛、微博、微信等[7]。

例如,《新闻大求真》节目中就建立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交流机制,其不仅在播放时借助网络弹幕的方式与受众互动,还借助微信、微博等公众号充分了解受众的疑问和看法,并在节目中邀请各种明星嘉宾参与到节目表演和游戏互动中,形成了传播双向、多面互动的科普传播机制,极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除此之外,这种多面互动机制的形成也加大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度,把握住了公共领域和网络领域的两大优势,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科普是帮助人类快速成长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日渐增强的今天,提高民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以科普知识宣教为主的新闻科普节目,应当充分认识到融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创新传播路径,才能够杀出重围,成为受到受众喜爱的优质节目,为受众带来最新、最科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胡建英.融媒体建设和发展[J].电视技术,2020,44(3):62-63.

[2] 高宏斌,周丽娟.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科普的概念和内涵[J].今日科苑,2021(8):27-37.

[3] 何倩.从《理解媒介》中重新认识“媒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66,68.

[4] 田林楠.超越沉默的大众:社交媒体与社会团结的三种可能关系[J].天府新论,2020(3):127-133.

[5] 张明伟,梅进.论文新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普“利器”——以中国科学报社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科普研究,2020,15(1):57-62.

[6] 郭佳楠.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类新闻科普节目的新探索:以《照亮新闻深处》栏目为例[J].传媒,2019(20):57-58.

[7] 吕凌云.电视科普类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以《新闻大求真》为例[J].商情,2018(51):254.

作者简介 李梦梵,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传播融媒体变革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