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识别因素探讨

2022-05-09 13:22张源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话题讨论,发表观点,这难免会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话题都可能受到利益相关性及群体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话题传播过程中逐渐衍生成为热度更高的网络舆情信息。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识别因素进行分析与研讨,希望能够从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角度提出網络舆情控制与引导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识别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27-03

一、引言

相对于群体性事件而言,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有更强的爆炸性,但是受传播主体虚拟性特点的影响,很多网民在参与话题讨论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盲目心理。要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水平,需要全面分析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识别因素,并健全和维护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保证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良好。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网民的规模逐年增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在移动终端的普及之下实现了全面提高,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表达自身看法、观点和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各种信息和内容一经发布即可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拓展影响范围。因此,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为爆炸性、隐秘性、盲从性。

(一)爆炸性特点

网络舆情的爆炸性特点,主要受当前的网络传播平台和网络空间的影响,不同于相对传统的博客等信息传播渠道,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网民都可以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信息发布,此类信息内容会通过交叉互动和大数据传播在平台之间实现“一键转发”,特别是当外界环境给予此类信息激发条件之后,相对不起眼的事件也会被不断放大和叠加,甚至带来难以预估的爆炸性影响,直接带来席卷网络的舆情风暴,这使得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在处理和应对过程中干预难度更大,引导的复杂性更强[1]。

(二)隐蔽性特点

全社会范围内不同类型事件的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对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而言,很多手机用户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和交互体,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网络事件之中,发表各种看法,但是网络有一定的匿名性,这也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和网民可以带着“面具”发表观点,甚至存在较多“意见领袖”等问题。如果此类“意见领袖”或“大V”通过虚假话题或刻意制造话题吸引关注,借助观众的从众心理进一步控制舆情走向,会增强此类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的虚假性,进而引发更加极端的舆情信息。

(三)盲目性特点

盲目性特点主要起源于网民自身的盲目性,绝大多数网民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会对某一类型的事件持法不责众的心态,借由不同类型的事件宣泄自己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或其他部门的片面看法。这使得谣言的宣传与扩散有了更多的客观条件,甚至会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出现激进化、愤青化的特点。

三、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主要识别因素

网络舆情的热度主要指非常规的事件爆发之后,在网络环境中所形成的关于此类事件舆情高涨的程度,主要涵盖各类网络媒体对事件所进行的报道、网民开展的讨论以及政府部门对事件进行的疏导等等。网络舆情的热度情况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公众的利益诉求以及当前的思想情绪,因此进一步明确网络舆情热点和热度评价的主要识别因素,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等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信息源因素

首先信息源因素主要涵盖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话题敏感度、此类事件话题的易爆发程度、舆情信息所属类型相关信息生产者在网络环境中所发布的信息数量等等。其中话题敏感度直接关乎此类事件能否在网络环境,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而爆发程度也直接影响事件在网络环境中的大范围传播效率等等,因此对信息源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假设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实现对网络舆情预警的引导与探索[2]。在不同类型的事件爆发初期,网络舆情传播内容在载体形式、报道媒体的质量以及事件本身危害度等方面的特殊性相对较少,基于此可以直接从话题敏感度等角度进行专项分析与研究。

例如,2021年7月河南地区普降暴雨和大暴雨,甚至出现了局部特大暴雨的情况,强降雨使得全省范围内出现了重大灾情,直接经济损失达1337.15亿元。如下表所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河南地区在舆情热度区间范围内呈几何倍数增长,特别是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以及多家企业驰援河南等话题持续在网络中“刷榜”,使得跟河南相关的舆论呈爆炸式增长态势。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而言,河南地区舆情热度持续升高,而该时期的其他网络舆情话题如阿里巴巴女员工被性侵案等主要为突发类型的舆情事件,其影响周期相对较短,舆情话题的易爆发程度相对较小。

(二)信息人行为因素

不同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导致人们在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动机不同,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主体直接加入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的生态链之中,而此类信息人的行为也会成为直接推动舆情信息流转与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力量。信息人要素主要涵盖信息发布机构的数量以及参与者回应的数量、普通网民的情感倾向等等,越来越多的网民在此类舆情之中参与评论、转发的数量也是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直观因素之一。例如,2021年12月爆发的薇娅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事件,24个小时之内全网关于此事件的信息约为94万条,而针对薇娅偷逃税事件信息的转发和评论占比均高于原帖,这也证明了在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中此事件收获了极大的热度,同样也有很多网民通过携带话题标签的形式发表各种观点,网民的情绪表达主要为负面情绪,斥责其偷逃税行为,并为政府部门重罚违法行为点赞。

(三)信息环境因素

不同类型舆情信息在信息互动传播主体的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不同,而此类技术和社会环境同样也为网络舆情的热度提供了更多的演化动力。在信息环境中,一方面体现为“水军”和其他网络群体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体现为话题“意见领袖”或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和情报收集能力等等,其中“意见领袖”、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大V”等所传递的观念在信息环境中影响最大。

例如,2021年第二季度网络环境共发生32期名人相关舆情事件,主要涉及明星艺人、科学名人以及企业高管等,其中涉及明星艺人或主播的事件在整体数量方面排名第一,这是粉丝效应影响的结果。在此信息传播环境之内,更容易让艺人的私生活信息“出圈”,进而引发道德、法律等诸多层面的讨论问题[3]。

(四)政府行为因素

我国政府机关始终是网络环境中治理和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导力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媒体和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网络水平和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政府机关更应该始终保持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全面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进一步监督和引导社会公众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始终把握舆情走向,及时清除各类虚假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进一步保证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和谐。因此,政府部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应对结果的满意度,也是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2021年7月我国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对现有的校外培训行为等进行全面规范,“双减”政策的发布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讨论热潮,随即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班以及教师轮岗等相关举措被提出,进一步体现了当前我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全面凸显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要认识,着力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焦虑问题。

(五)信息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层面对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更弱,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等等,信息工具的接入速率、普及率以及更新速度等也直接影响舆情热度的具体水平,通过更加高效的舆情媒体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手机客户端等,可以进一步增强网络舆情的表达效果。网络舆情的演化会经历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潜伏期中网络舆情信息会持续积累,隐蔽性强,爆发期会借由多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设备进行大规模爆发,甚至会引发网络舆论的极度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因素对处于爆发和延续期的网络舆情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强化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对策

(一)健全完善网络舆情预判及管理机制

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信息和突发事件影响、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因此社会各界的网民需要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识别能力,各级职能部门也需要切实担负化解社会矛盾、开展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的责任与义务。例如,我国现有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主要为各级党委宣传部、政府新聞办等,而广大基层地区、新闻传播媒体、报社、宣传部门等也可以切实发挥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和传播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苗头性信息进行及时识别和逐级汇报。要避免过于依赖人工监测的方法,可以积极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现有的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主要影响和识别因素等进行模型构建与定量分析,及时找出“意见领袖”并对其予以重点关注,为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舆情预警科学及合理化水平[4]。

(二)优化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引导和管控机制

在现有的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主要识别因素中,政府行为因素占比较大,而政府机构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应对舆情的满意度效果也是最直观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引导和管控机制。

例如,对现有的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问题及时进行甄别,发现苗头阶段的网络舆情内容,并针对此迅速统一宣传口径,站在官方的角度发布信息内容,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抢占舆情发展的制高点,增强网络舆情信息引导的规范性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实时跟踪,对当前的舆情控制和引导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积极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参与舆情引导和控制,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可以配套应用新闻发言人机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公开,避免事件模糊性过强、相关信息缺乏,反而导致谣言滋生与蔓延。在进行常规社会网络舆论引导中,需要及时澄清和鉴别假新闻、谣言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小道消息,真正实现趋利避害,全面掌握社会舆论以及网络舆情发展的主动权,避免不实报道和蓄意炒作的出现。

(三)增强广大网民的网络舆情传播主体责任感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强化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需要明确网民的主体阵地为网络,其不仅给网民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而且给网络舆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网民在遇到事件或接收信息时,很容易出现群体共鸣并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普通网民的社会责任感,适当树立“意见领袖”,让其掌握话语权和影响力,针对群体类事件或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抒发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根据现有的网络舆情走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推动,特别要避免出现“以讹传讹”等多方面的问题。当前已经是全媒体时代,广大网民在进行网络舆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误结论或受到错误的引导,忽视了事件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等等,可以直接对在网上散布谣言、恶意炒作、扭曲真相的人员进行大力处罚,并将相关内容直接列入征信档案之中,对从中盲目跟帖、助推负面消息和舆情蔓延的普通网民也要进行追责教育和引导,最大限度减少个别媒体以及网民“博眼球”“刷流量”的情况。

五、结语

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主要影响和识别因素主要涵盖信息源、信息人、信息环境、政府态度及信息技术五个方面,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的突发事件和舆情信息话题等造成热度的直接影响,但是在此期间也要特别强化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避免消极信息或极端话题等对当前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造成负面影响,并引发更为严重的公共事件和社会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茜仪,杜明坤,张山.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舆情热度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2):16-17.

[2] 吴洋.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J].传媒论坛,2019,2(23):16-17.

[3] 林萍,解一涵,魏静.信息传播平台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2018,38(5):94-99.

[4] 黄怡璇,谢健民,秦琴,等.影响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的主要因素识别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0):49-54,62.

作者简介 张源淇,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网络舆情应对。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