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意蕴探析

2022-05-09 13:22白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主题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主题出版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章认为,新时代主题出版的精神气质从辩护式向构建式跃升,凸显大国格局和强国气质;新时代主题出版的运行机制更加注重要求与需求的对接、责任与市场的契合,强调兼循政治和市场的双重逻辑;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传播形态强调从场景到场域延伸、从一般化到个性化和精准性发展。

关键词:主题出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8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出版工作的重要部分,主题出版需要立足新时代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出版的理念与模式。

一、精神气质:凸显大国格局与强国气质

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部署、重大战略、重大活动等进行的出版实践活动,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蕴含时代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是主题出版的内在精神风貌,是活的灵魂的表征。自信与否是主题出版精神气质的两种心态,表现出来就是辩护式姿态和构建式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题出版很好地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底气不足,主题出版的选题及叙事等往往表现出的是辩护式姿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主题出版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复兴之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幸福的人民’”[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探索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现代化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3]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不断凸显。因此,新时代主题出版有了自信的底气,有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能力,有了充满自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新时代主题出版要蕴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气质。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重要主题的出版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理论和文艺作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理论和文艺作品。这些主题出版工作有力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困难的坚定意志,有力地凝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征程中主题出版要积极拓展出版题材范畴,要不断丰富发展叙事方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4]。

新时代主题出版要彰显“平视世界”的大国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5]“平视世界”是中国看待世界的主體方位,表达的是中国人民自信、开放、包容的状态和心态。要看到,虽然“东升西降”是历史大势,但是当前国际舆论依然是西强我弱的格局。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结果是信息的流进和流出出现“逆差”、真实的中国和西方主观印象出现“反差”,因而“‘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6]。新时代主题出版要从辩护式到讲好中国故事转变,要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方面,要突出中国故事的最精彩主题,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另一方面,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验证中国理论,不断提升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生产机制:兼循政治与市场双重逻辑

主题出版属于“国字号”品牌,是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出版,具有政治性是主题出版的突出特质,是主题出版的灵魂。从主题出版诞生伊始党和政府就是其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党和政府组织的主题出版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党、建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一类是抗洪抢险、抗击疫情等一定时期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政治性要求主题出版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主题出版也得到了党和国家提供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以及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比如《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主题出版专项资金,在考核方面加大主题出版权重设计,对承担重点项目的编辑团队给予必要支持和待遇兜底”。但是,主题出版任务性和计划性特点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作品存在过分强调宣教功能,其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不足,以至于在部分人眼中成了“政治说教”“假大空”的代名词,出现敬而远之的尴尬局面。

主题出版本质上是一种出版传播,因此具有市场性。出版发行事业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将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质言之,主题出版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喜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扩大传播范围,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但是,市场机制遵循竞争性、效益性、等价交换性等原则,以利益追求为内在逻辑,在价值取向上强调迎合受众的需求。“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虽然可以极大地激发受众的热情,但是迎合不一定是引导。因此,主题出版要承担起党和政府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要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背景下,新时代主题出版要更加注重要求与需求的对接、责任与市场的契合。

首先,主题出版商业化。主题出版并不应该追求曲高和寡,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具有真理的力量、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而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据有关统计,近年来长篇小说《红岩》(1962年出版)销量仍然达到每年百万册以上。同时,主题出版在创作上要有意识地向商业化方向靠拢。创作题材不仅书写国家和民族,也书写家园和个体;叙事形式不仅有宏大叙事,也注重微小叙事;功能层面不仅强调宣教功能,也重视陶冶娱乐功能。主题出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选题当中和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当中,满足多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主题出版突出社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其次,商业出版主题化。与主题出版向商业化靠拢相对应,商业出版主题化是另一种趋势,指的是依靠民间力量的商业性出版机构和个人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为议题组织创造的出版物。商业出版主题化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一方面商业出版主题化有利于相关机构和个人在出版审查、营销造势等方面得到特殊照顾,从而实现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商业出版遵循市场逻辑,能极为准确、敏锐地把握大众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商业出版主题化也要坚持以国家相关部门谋划引领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主创人员和出版机构整合资源,进行创作生产,在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满足广大观众的人文诉求与情感期许,力求实现最大的受众面和最大的商业收益。

应该看到,主题出版商业化和商业出版主题化并不是孤立分离的,主题出版商业化的过程中蕴含了商业出版的因素,商业出版主题化的过程中蕴含了主题出版的追求,在两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混合模式的主题出版运作新形态。

三、传播形态:场域构建与精准出版的互动

主题出版离不开一定的媒介。主题出版在很长时间内都是通过书写媒介来实现信息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类似一种伞状结构,中心和边缘之间存在势差,信息由一个中心传递向各个方向,因而信息具有权威性和一致性,但是放射性的单向传播也导致了其缺少信息回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出版媒介日益多样。媒介的发展模式不是后发替代新生,而是以一种共同存续的叠加发展状态,也就是说,旧的媒介不会随着新生媒介的出现而消亡,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互动日益增强,新旧媒介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的媒介格局。融媒体时代就是对这种现象和趋势的生动表达。媒体融合给主题出版带了全新的形态,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有利于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受众学深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这首先体现为全觉符号传播。“全觉符号传播,就是使媒介传播符号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信息符号与音频等声觉符号,以及味觉、嗅觉等符号融入媒介形态中,形成全觉传播。”[7]也就是说,通过传统和新兴的各类媒体的融合运用实现了万物皆媒,从而让受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而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受众可以调动视、听、说、嗅等感觉知觉系统从而带来全方位的立体感。

其次,媒体之间实现了融通、融洽、融汇。不同媒介、不同领域、不同终端的数据不是隔离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堆积组合,而是实现多种媒体之间无缝的信息交换和相互融合。在同一个场景中受众可以有全方位的感知,比如一套书写中国饮食文化的主题出版物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看到视频,还能闻到美食的芳香;在不同场景中可以实现受众始终沉浸于某一主题场景当中,比如一个出版物可以是声音、文字、图片、游戏等不同媒介的融合,从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再次,带来叠加强化的效果。融媒体背景下主题出版的强化表现为反复强化、综合强化和累积强化,这种三重叠加的强化状态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利于主题出版提升传播效果。

新时代主题出版需要形成全员、全方位和全過程的传播场域。从传播主体看,主题出版的主体不仅有职业从业者,还有大量的业余从业者。传受一体化特征淡化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对象化关系,但是传受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淡化主题出版的正确价值属性和价值导向。从媒介形态看,主体出版的媒介形态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再到泛化的演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题出版以纸质媒介为根本,传播形式相对单一,不容易构建起媒体情境。随着科技进步,主题出版可选择的媒介形态日趋多样,既有书面出版物,也有电子出版物,这只是媒介选择的多元化,媒介之间还不容易形成完整的传播矩阵。而当主题出版物不仅有纸质媒介,还有电子媒介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诸如二维码等入口整合视频、音频的相关资源链接,这样不同媒介之间就能形成相互链接的非线性关系。

从传播过程看,主体出版传播具有持续性。出版媒介和出版主体的多元互动过程也是主体出版传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如同物理学意义上的磁场使受众沉浸于其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主体出版的影响力。实践中,主题出版构建全员、全方位、全程的传播场需要确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大宣传”与“小宣传”相对,就是主题出版工作要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站位。不仅局限于系统内部的循环,更要构建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形成各个部门联动、各环节衔接和各要素融合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主题出版需要实现从一般性到个性化和精准性出版。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们从物质文化产品相对短缺的阶段过渡到了物质文化产品相对富足的阶段。与之对应,人们不再只能通过单一的渠道获得相对单一的出版物,相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海量的出版物。海量的出版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选择的自由度,同时海量的信息的也带来了人们的选择困惑。面对选择空间和选择困惑,人们往往根据自身审美兴趣和注意力来定作出何种选择。注意力争夺战并不是意味内容不重要,“内容为王”仍然是不变的法宝,只是强调高质量的内容要契合时代要求、触摸主体心灵世界。也就是说,主题出版需要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赋能把握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创作生产出采用不同叙事策略的出版物,从而更好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实现主题出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生成和精准匹配要面向全体人民分众、分层传播,同时还要关注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

四、结语

新时代主题的精神气质从辩护式向构建式跃升,凸显了大国格局和强国气质;新时代主题出版的运行机制更加注重要求与需求的对接、责任与市场的契合,强调兼循政治和市场的双重逻辑;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传播形态强调从场景到场域延伸、从一般化到个性化和精准性发展。由此,主题出版的示范引领和传播辐射,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力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2.

[2]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5]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1.

[7] 张成良.融媒体语境下“第三媒介时代”媒介形态研究[J].编辑之友,2018(1):50-54,60.

作者简介 白宁,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主题出版。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