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电影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22-05-09 13:22吴月涵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中西文化

摘要: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李安导演一直试图从电影中探索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内涵,在李安导演的电影中,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元素层出不穷,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李安导演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文化融合的坚定态度。《推手》和《喜宴》两部电影中都有类似的文化矛盾和冲突,无论是在饮食文化、婚姻文化、家庭伦理关系、性取向等方面的具体差异,还是于民族关系、父子关系和多元文化关系的复杂交织,都能凸显出李安导演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重点探讨李安导演在影片中对中西方文化的解读,思考影片中对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思。

关键词:中西文化;矛盾冲突;文化交融;《喜宴》;《推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217-03

一、引言

《推手》于1991年上映,获得台湾金马奖8项提名,荣获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奖,同时获得了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喜宴》于1993年上映,荣获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和优秀作品奖,同时荣获柏林金熊奖、西雅图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和提名。两部作品彰显了李安导演深厚的导演功底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电影中多重文化相辅相成,使影片充满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厚重感,同时也拥有东西方独特文化的价值美学。李安导演以中国文化视角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最终两种文化“从矛盾到平衡,从平衡到融合”的过程,使影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认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李安电影《推手》与《喜宴》的剧情简介

(一)《推手》电影剧情简介

电影《推手》主要讲述朱老和玛莎之间的故事。朱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下的老人,他从小就热衷于太极拳和京剧,退休后的朱老来到美国儿子家过上了安逸的养老生活,但是却与儿媳发生了矛盾。外国媳妇和朱老的重重矛盾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本质冲突。朱老一次次离家出走,甚至被拘留,最终独自居住在唐人街,只有儿子偶尔探望。影片重点突出的是家庭关系在中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具体的冲突与矛盾,以一个老人的视角,打开了中外文化的壁垒,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家庭关系中的妥协和融合。

(二)《喜宴》电影剧情简介

电影《喜宴》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家庭背景下的年轻人对待不同情感取向的艰难抉择。高伟同自幼生活在军人家庭,刻板、棍棒教育下的高伟同在本性上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禁锢。高伟同和同性恋人赛门、朋友顾威威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影片的主要线索。高伟同在父母的不断催婚下,与朋友顾威威形婚,高父高母赴美操持儿子的婚恋,在酒精的作用下,高伟同和顾威威假戏真做,顾威威拥有了高伟同的孩子。赛门为此与高伟同大吵一架,本以为生活在台湾的父母亲不懂英文,但谁知父亲听懂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同性之恋、非法移民、借腹生子等多重敏感问题同时砸向高父,高父因承受不了重病卧床。高伟同不想再欺骗父母,将实情说于父母,最终威威诞下孩子,高伟同和赛门同做孩子的父亲,三人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高父高母也回到了台湾。该部电影以特殊恋爱的视角探讨中外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拥有相对圆满的结局,但不得不说,正是高父高母的妥协才使得影片在结尾处得到升华,证明中外文化是可以在冲突中寻找平衡和融合的。

三、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视野下李安电影的差异化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李安的电影中非常愿意用“餐桌景象”推进剧情发展,两部电影中都凭借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进行具体的体现。以《推手》为例,朱老只吃具有中国特色的米饭和炒菜,儿媳妇玛莎喜爱的蔬菜沙拉和饼干让朱老难以理解。所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的是色、香、味、形,旨在充分展示美食的魅力,吃完让人身心愉悦[1]。而西方的饮食文化更注重食物本身的天然感和新鲜度,他们会考虑食品中的各类成分对身体是否有益。所以两种饮食文化观念差异直接诱发了朱老和玛莎的矛盾。

在饮食方式上,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父母、高伟同夫妇与赛门五人在就餐时,五人除了赛门之外都是中国人,他们一同品尝桌子上的饭菜,而赛门选择的方式是将自己喜欢的菜品依次夹到自己盘中再进食。中国人对饮食方式非常讲究,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在此处有所体现。

(二)婚姻文化差异

在电影中,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非常深的执念,认为婚姻的目的在于维系家族,也就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正如《喜宴》中高伟同和毛小姐的对话,毛小姐说高伯伯就是一口气咽不下,高伟问什么气咽不下去,毛小姐说还没抱孙子呢。这种情形在中国老一辈人身上经常能看到,中国父母认为传宗接代的意义远超过自己的生命,仿佛在儿女结婚后,他们唯一的生活盼头就在于看到自己的下一代生儿育女。而在西方人眼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结婚的目的单纯只是找到心爱的人长久相伴,结婚是自由意志的选择[2]。《喜宴》中高伟同之所以会与顾威威假结婚,也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缓解他们心中的焦虑。

(三)家庭伦理关系差异

《推手》和《喜宴》两部电影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中国人倡导家族本位,家族的概念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非常神圣,这与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强调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位于整体利益之后,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只有社会得到了发展,个人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在中国人眼中,世代同堂代表家族和睦,养儿防老,万事孝为先。老人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给予年轻人正确的指引,也就有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說法,久而久之,中国人的大集体观念变得非常强烈。电影《推手》中,朱晓生将年迈的父亲接到美国生活,目的只为侍奉老年人,让老朱过上安稳的晚年,这是每个中国人心愿和应尽的义务。影片中,朱晓生说:“爸爸,我把你接到美国来,就是想让你过几年好日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可见,朱晓生的动机是非常中国化的。而西方人奉行的是个人本位,他们认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对家族没有太强烈的观念,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较为松散,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生活,子女也不会依赖父母,更不会选择和父母同住。所以在《推手》中,朱晓生提议把父亲接来美国住时,他的老婆玛莎说:“和他住在一起我就没有思想的空间了。”朱晓生说:“在中国,这所房子够四家人住一起,怎么会没有空间?”所以,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化也在电影中被挖掘和放大,中西方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不同,并且各自的看法都是根深蒂固的,是难以因某件事或某个人而做出改变的。所以,无论是《推手》,还是《喜宴》,都在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中显得矛盾重重。

(四)性取向差异

性取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电影《喜宴》中高伟同和赛门的感情线上,赛门作为美国人,在和高伟同确定恋爱关系后,告知父母,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认可,但是高伟同却迟迟不能对父亲说明真实情况,甚至在催婚的压力下,无奈选择形婚来应付和欺骗父母。在西方国家,同性恋已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西方国家认为,无论是同性、异性、双性还是无性,都是人的自由选择,其他人甚至法律都无权干涉,这不是一种疾病,无须治疗。但是在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也就是一男一女的婚姻,大多数人甚至对同性恋抱有鄙夷和歧视的态度,特别是在老一辈家长的眼中,同性恋会遭到坚决反对,很少有承认同性恋的东方国家,甚至有些国家还有“戒同所”的存在。所以,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可见中西方文化对性别取向认同差异化非常大。

四、电影《推手》和《喜宴》的中西文化融合

(一)民族关系融合

无论是《推手》还是《喜宴》,两部电影均表现出了渴望融合的态度,故事的发展走向也是从矛盾到平衡。在电影中,都是以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推进情节的发展的,而电影意图表达的两种文化的平衡点也在于此,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融会贯通最终得到了实现。李安导演在电影中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化解文化冲突、民族关系带来的危机,思考如何从矛盾走向平衡。李安导演曾在“家庭三部曲”的概括上说过,中国家庭关系是一个假象的平衡,只有在危机和冲突后重新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种危机和冲突的背后正是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3]。《推手》全片以“推手”为主线,在太极拳这种心神安静的运动中努力塑造出平静淡雅的氛围,与之相矛盾的是人物内心无法消除的杂念。而朱老一直追求的内心平和也从未实现过。在西方民族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模式已经几近崩溃,在影片最后,朱老遇见陈太太,他们谈话的背景是美国国旗,这也暗示着,虽然在美国生活的朱老始终努力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但前面还有漫漫征途。两人站在阳光下,恰说明了两种民族文化的包容力。融合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否有民族力量、是否有文化矛盾,质疑声是一定会存在的,但最终的妥协和包容都是民族力量带来的自信,这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超越。

(二)父子关系融合

中国式的家庭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都有非常明显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从电影《推手》来看,影片一开始就体现出以朱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老人与以玛莎为代表的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朱老打太极拳,动作舒缓,非常怡然自若,玛莎则在电脑前飞快敲键盘,动作活跃,内心宁静的朱老与身体不动但脑子飞快旋转的玛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的最开始突出的是老父亲和儿媳妇之间的生活矛盾,但随后,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儿子朱晓生有意安排朱老和陈太太接触后,矛盾又转到父子關系上。而电影《喜宴》最开始就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关系,生活在美国的中国青年男女,为了应对父母逼婚和移民等问题,举行了中国式婚礼,成功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冲突,但这个融合过程可谓是悲喜交加。儿子高伟同是家中独子,身上有传承家族和延续香火的使命,虽然父亲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也知道他和威威是假结婚,但他仍然选择接受,这种接受有家庭的责任,也有父亲的身份[4]。《喜宴》电影中,父亲确实做出了让步,在影片最后,父亲双臂高举,以一个投降的姿势离开了美国,父子关系的矛盾找到了平衡点,也得到了化解。《推手》电影中,朱晓生和朱老都做出了妥协,朱晓生愿意让朱老住在唐人街,朱老也愿意接受儿子每个月来探望一次,父子关系矛盾也得到了缓和。《推手》和《喜宴》两部电影讲述的并不只是单纯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父子冲突、性取向冲突,更多的是想引导观众思考在两种文化危机下,我们应该如何走向融合、如何去爱。

(三)多元文化融合

李安导演对这两部电影的诠释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开阔、宽容的文化品格。其实中西方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二者是可以兼容并蓄的。李安导演之所以以几种东西方常见的文化冲突为入手点,目的就是让中西方文化碰撞,最终在心理、思想和认识上完成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推手》的结尾处朱晓生对朱老心怀内疚、玛莎向朱晓生讨教“推手”功夫、朱老和陈太太阳光下的背影,这些场景都是用来表现东西方文化能和谐共存的,西方文化虽然无法理解东方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孝道为先等思想,但同样在包容下营造出了一个具有东方文化氛围的家。在《喜宴》电影中,高父高母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假装不知道,不揭穿,但是却将给威威的新婚礼物给了赛门,这表现出了东方文化下的传统父母思想格局的变化,他们最终默认、包容儿子的选择,并且独自承受文化崩塌下的思想情绪。这也许就是李安导演想表现的多元文化最终融合的反思。

其实李安导演自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承载者,在李安导演的作品中,时常会看到电影中的传统家庭的伦理关系、道德礼教、处世之道等,并且体现得非常细致入微,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安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宣扬和贬低,也没有刻意迎合西方文化,反而是以客观视角表达传统文化的发展,用现代眼光审视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以最开放的视角包容多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矛盾背后的文化最终都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得到交融[5]。他通过对多种文化关系的披露,从两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中提出质疑,并不存在贬损某一民族文化的现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李安导演借助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创造跨民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从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扮演着跨文化诠释者的重要角色,他试图从中找寻出文化融合的途径。

五、结语

李安导演的两部代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矛盾的电影《推手》和《喜宴》,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李安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使两部电影都大获成功。中西方文化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在文化融合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以往的矛盾、冲突到现在的相互包容和相互接纳,双方都在为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而努力着,而我们更需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在保护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致力于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这才能促进两种文化在交流中共同进步,而这也是李安导演电影《推手》和《喜宴》的最终目的。分析完两部电影后,推进到故事结尾,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重构是否成功也就成了见仁见智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王怡婷.浅析《推手》中的“咀嚼文化”[J].艺术评鉴,2021(10):160-162.

[2] 游其玲.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分析[J].文化产业,2021(7):68-69.

[3] 张锦然.矛盾构造中“父亲”的妥协:以李安“家庭三部曲”为例[J].声屏世界,2020(20):52-53.

[4] 孙凯.李安电影人物形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9(23):123.

[5] 曹文慧.论李安电影东西方观众的共同接受[J].电影文学,2019(10):50-52.

作者简介 吴月涵,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中西文化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哈代悲剧小说
分析《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试论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