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研究

2022-05-09 15:21吴金秀吴相利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

吴金秀 吴相利

摘 要:松嫩平原是我國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事关粮食安全,也关乎到农民增收、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文章基于松嫩平原2005-2019年4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实证测度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并探讨其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判别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提出了推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松嫩平原农业发展质量水平空间格局出现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调整趋势,区域内部发展差距逐步缩小;15年间松嫩平原46个县域农民收入均呈不断增长态势,2005-2012年和2012-2019年8年间增长幅度均在50%~53%,但增长趋势渐缓,后劲不足;县域间收入差距减小,呈均衡发展趋向;②农业发展质量水平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较好的县域,农民收入相对也高,大多数县域协调性发展向好,且各县域协调差距也在不断缩小;③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二者协调水平多数处于初级与中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提升空间大;影响因素中经济实力与政府支持、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情况的交互影响力均达0.6左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经济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实力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最大的交互作用因素。今后粮食主产区应更加完善利益补偿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粮食主产区;松嫩平原

中图分类号:F326.11;F323.8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and Farmers Income in Chinas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Songnen Plain

WU Jinxiu,WU Xiangli*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5,China)

Abstract: Songnen plain is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 and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related to food security,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46 counties in Songnen plain from 2005 to 2019,this paper empirically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ongnen plain by using entropy method,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geographic detector,discuss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farmers income,discriminately analyzes the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Songnen plain presented an adjustment trend from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to “high in the north and low in the south”,and the development gap within the region was gradually narrowing;in the past 15 years,the farmers income in 46 counties of Songnen plain had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The growth rate between 2005-2012 and 2012-2019 was between 50%~53%,but the growth trend was slowing down and the stamina was insufficient;the income gap between counties decreased,showing a balanced development trend. ②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farmers income. In counties with bette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farmers income was relatively high,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st counties was improving,and the coordination gap between counties was also shrinking. ③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income,but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the two was mostly in the primary and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with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governmental support,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about 0.6,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economic strength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economic strength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re the most intera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enceforth,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system,mobilize farmers enthusiasm to grow grai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o as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farmers income;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ongnen plain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加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到了推进,农民收入也持续提高,但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农业发展多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但在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总是显著[2],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现实情况并未取得根本性改进[3]。松嫩平原作为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种植为主,农业占比大,农民收入对土地依赖性强,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家庭农业经营净收入占比30.56%,比粮食主销区高约17%,说明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水平尚有重要意义[4]。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程度既关系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问题,也关系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条件改善问题。推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并提高民收入,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不仅对松嫩平原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现有相关研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密切关系,这些成为本研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但对我国,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外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及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松嫩平原处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吉林省西北部,是东北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耕地面积达600万h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松嫩平原为主体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44%。研究区域(图1)包括46个县市,以县域为研究尺度,目的在于更好地为松嫩平原因地制宜提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政策,同时县域农业发展对提高松嫩平原农业综合水平,缩小差距有重要意义,也利于因县制宜推进“三农”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研究区域范围内白城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哈尔滨市主城区经济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故未作为研究样本。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6]、《黑龙江统计年鉴》[7]、《吉林统计年鉴》[8]、《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9]、《大庆统计年鉴》[10]及各市县统计公报,部分缺失数据利用相邻年份趋势外推和均值插补法进行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11-14],结合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现实情况,遵循科学性、全面性、适宜性、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构建包括农业基础资源质量、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共3个维度,14个指标(表1)的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综合测度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农业基础资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托,它是实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基本保证。本文选取7个(C1-C6)指标主要用以衡量松嫩平原农业基础资源投入使用情况;农业发展水平选取4个(C7-C10)指标对其进行测度,主要用以衡量农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生产力大小;农业产出水平选取4个(C11-C14)指标对其进行测度,主要用以衡量农牧渔业产量产出。

1.3.2 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可用于多指标、多对象的综合评价方法[11]。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后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求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各准则层综合得分,由于各指標数据差异性较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故首先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熵权法步骤如下:

式(6)中,Fi为第i个县域的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总得分。根据公式(1)-(6),得到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Fi,其中Fi越大,说明该地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越好;反之,则越差。

1.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而相互影响的现象[15]。根据相关学者对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研究[16-17],构建了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设U1与U2分别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的综合得分水平,C为二者耦合度,公式为:

式(7)中C为二者的耦合度值,取值范围C∈[0-1],C值越大,二者耦合度越强,表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的相互作用越显著。其中,当C=0,表示二者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当C∈[0-0.3),表示二者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二者开始进入耦合状态,总体以无序发展为主;当C∈(0.3-0.5),表示二者处于中度耦合水平,区域相互作用开始显现,二者出现正面相互促进作用;当C∈(0.5-0.8),表示二者进入良性耦合阶段;当C∈(0.8-1],表明二者进入高度耦合阶段;当C=1时,表示系统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且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

耦合度高并不代表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二者协调度好,为避免出现二者发展水平都低,但耦合度高的情况,引入协调度模型,以求更好地反映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度模型公式[18]如下: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式(8)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协调指数,反映两者间的整体协同效应,α,β为待定系数,本研究中参考文献[15],设α值和β值均为0.5。在实际应用中,使T∈(0,1)以保证D∈(0,1],协调度越接近1,表明二者协调度发展越好。

1.3.4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和利用空间异质性,分析影响因素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和经济社会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19]。地理探测器方法受到的前提制约较少,在处理复杂多类型数据时优势较明显。因子探测器可以量化不同变量之间对耦合协调时空变化分异性,并探测其影响程度大小,公式如下:

式(9)中:q是某个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探测力值;L为影响因子的类型;Nh、N分别为类型量h和整个研究区域的样本数;σh2、σ2是影响因子的离散方差。q的值域为0-1,q值越大表明该因素对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协调发展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总体特征及时空差异分析

2.1.1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对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不但反映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还可以综合反映出整体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特征、速度快慢的内部空间差异[20]。基于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公式(1)-(6)计算得出松嫩平原46个县份2005年、2012年、2019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农业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及农业基础资源、发展水平、产出水平得分,采用ArcGIS软件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为尽可能反映实际,更好地理解松嫩平原各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空序列上的变化,结合数据具体情况按等距离划分标准,将其相对发展水平划分为低水平(0.12240~0.21852)、较低水平(0.2185~0.31465)、中等水平(0.31466~ 0.41078)、较高水平(0.41079~0.50691)、高水平(0.50692~0.60304)5个阶段。

图2为2005、2012、2019年3个时间段松嫩平原各县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布图,从县域数量变化来看,处于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发展的县从2005年的26个降到2019年的15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则由13个增加到25个,较高水平与高水平的县稳定在10%左右。15年间处于较高水平与高水平发展的县域数量徘徊不前,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域数量大幅增加,低水平与较低水平县域数量大幅减少,松嫩平原农业质量发展水平重心不断提升。从空间上看,松嫩平原中北部大部分县域农业质量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有代表性的如嫩江县农业质量由较低水平经过15年发展提升至高水平。而南部地区农业高质量水平在15年中整体水平有小幅下降趋势,个别县域由高水平下降为中等水平,原因为南部县域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占优补劣问题,导致优质耕地资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业发展,西南部劣质耕地有所增加,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1.2 农民收入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农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农民增收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动力[21]。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构建了以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倒U曲线理论以及人口流动理论等为代表的经典理论模型,试图找到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22]。韩磊、王术坤[23]研究指出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改善对于东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出重点提高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依靠农业收入仍然占比较大,保证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并提高收入水平,对于粮食主产区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既关系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采用农民收入指标对样本区域46个县份近15年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图3是松嫩平原15年间46个县份农民收入水平雷达图,从内到外依次为2005-2019年农民收入水平。我们根据15年农业收入水平数据情况划分了5个水平阶段: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15000元、15000~20000元、20000~25000元,15年间收入水平从以0~5000元為主提升至以10000~15000元为主(21个县份),少数县份开始突破15000元,提升到15000~20000元阶段(20个县份)。15年间松嫩平原46个县份农民收入均呈不断增长态势,2005-2012年、2012-2019年两个时间段中增长幅度均在50%~53%之间,主要原因是①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减免粮食税,补贴并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三农”发展;②从农民收入的来源看,从事非农收入的比重增长较快,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比较大,使农民收入不止依靠土地获得生产生活资金来源,获得收入的渠道增多,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图3可直观地看出2005-2019年中除个别县份农民收入有小幅度增减外,大部分县份每年约以13%的速度增长,收入每年提高700元左右。从地域分布上看,南部地区县份农民收入相对均衡,差距较小;发展差距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部分县份,如兰西县、甘南县、杜蒙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下同)等。其中,农民收入相对较多的为西南部部分地区,如呼兰区、双城区、五常市等,农民收入来源多样,统计较复杂,究其原因为西南部经济发展较快,三产融合较好,农民在农闲时依靠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增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在粮食主产区农户总收入中,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占有绝对支配地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户家庭经营的状况基本取决于粮食生产,种植业仍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主要方向[24]。在统筹城乡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后,如何保障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是今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研究问题。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2.2 农业质量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2.2.1 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

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密切耦合联系。受资源禀赋、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政策倾斜等综合作用影响,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20]。农业发展水平高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又反过来刺激农业发展质量与规模的提升。但在现实中,随国家对农业的扶助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农业发展得到阶段性保护,但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提升、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研究利用公式(7-8)对松嫩平原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如图4所示。

结合其他学者对耦合协调等级的划分及松嫩平原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现实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参照廖重斌等[25]的相关研究,对农业发展质量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以下等级划分(表2)。

从整体上来看,15年间松嫩平原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协调发展有所提升,各县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大部分县份协调度处于0.5~0.8之间,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性处于初级和中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5-2012年,处于中级协调发展型县份个数增加6个,轻度失调衰退型县份减少5个;2012-2019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型增加6个,轻度失调衰退型县份均得到提升,北部县份整体协调度有所提升,各县份发展水平不一,但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状态,存在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其原因包含农民收入由过去的只靠粮食保障发展为多渠道多元增收的因素,农民收入呈不断增长趋势,但雨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干旱等威胁较大,导致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有所波动。在3个时间节点中,各县份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协调发展类、过渡类、失调衰退类,其中协调发展类在松嫩平原县份占比由2005年60.86%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19年达到69.57%,说明松嫩平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呈向好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协调发展较好区域主要以松嫩平原北部和东南部为主,如双城区、阿城区、五常市等。中部和北部部分县份耦合协调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处于失调衰退类,如泰来县、甘南县、林甸县、拜泉县等,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对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农民收入仍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二者没有达到互利共进的良好效果。

2.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2.3.1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该文从反映当前发展情况的2019年为研究节点,结合数据可获取性,选取了4个外部变量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表3)。(1)X1经济实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发展速度反过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二者关系密切,研究采用人均GDP的大小来表示。(2)X2政府支持。农业受政府政策影响程度大,政策对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农村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发展,研究采用地方财政收入来表示。(3)X3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二者关系发展越来越密切,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农副產品价格,研究采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表示。(4)X4产业发展情况。以上4个外部变量已利用SPSS中的共线性诊断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302、1.526、1.095、1.541,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我国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之一,研究采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来表示。研究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方法对影响二者协调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解释力”,对不同类型的变量归化在同一空间尺度下进行分析[26]。处于不同的时间节点,其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不同,也可更加客观、有效的反映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表4)。

由表4分析结果表明:具体的因子解释力q由大到小依次是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实力、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情况。其中,对二者协调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人民生活水平,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者呈正相关的发展态势;人均GDP的增长表明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综合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政府支持是农村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政府支持对农民组织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7]。由于市场作用机制的发挥,政府支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对于农业发展初期有所下降,但在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过程中,政府起引导农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方式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产业发展情况对二者协调度的影响最小,表明第二、三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等方面的反哺和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综合发展与农民收入二者的协调关系受多方面影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采用多个因子进行交互分析更能体现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表4中的对角线表示单因子的影响程度,交互探测结果分析表明,各影响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呈作用增强关系,表明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一因子简单累加的影响力。其中经济实力与政府支持、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情况的交互影响力均达到0.5以上,表明其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作用,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之亦然。政府支持与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与产业发展情况的交互影响力也达到0.5以上,表明其二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对农业综合发展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关系影响也很显著。未来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因子之间的相互融合,增强因子之间的协同发展综合影响力,以提升农业综合发展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水平。

3 结论与讨论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研究基于2005-2019年松嫩平原46个县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评价了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研究了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5-2019年,松嫩平原农业质量发展总体上水平有所提升,但较缓慢。15年间处于高水平发展的县份数量徘徊不前,中等发展水平的县份数量增加较多,低水平与较低水平县份数量大幅减少,可见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重心不断提升上移。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单位化肥投入量的减少对农业质量整体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科技水平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提高粮食产量产生显著推动促进作用。

(2)2005-2019年农民收入15年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整体平均收入由2005年的2818元提高到2019年的14206元,提升幅度较高,松嫩平原46个县份每年增长速度约为13%,但是收入差距却呈扩大趋势。在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大力发展粮食种植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是增加农业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3)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二者整体协调水平还处于初级和中级协调,发展空间还很大。在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协调发展较好区域主要以松嫩平原北部和东南部为主。经济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政府支持是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最大的交互作用因素。故提高二者的协调度,既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对此地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相关研究给予了较高关注,Adebiyi等[28]通过揭示农业生产率提升技术与气候、水、能源的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来提高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Tilman等[29]从农业可持续角度提出美国农业补贴、欧盟和日本定向奖励均有利于增加粮食供应。国内学者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了大量研究,在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以体现品牌化、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30]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主;并提出构建由产地到产品供给新时期质量农业产业体系和大力提高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综合生产能力[11,31,32]。当前,对粮食主产区的研究中,赵宏波基于PSR-EES模型对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进行了研究[33]。蒋和平[34]构建并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指出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农村社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有部分学者以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35-36]。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以松嫩平原为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将农业基础资源转化为农业资本的能力,积极创造农业收益,增加农业竞争力,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种植收益,实现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粮食产销信息化水平;培养“新农人”,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大力培育职业化农民;政府应加大以种粮为主的农民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本研究为提高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及其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供一定思路,对提高松嫩平原整体发展水平与我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发展与农民收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与研究价值。在以后的研究中,运用更系统的指标体系测度农业发展情况,多角度分析农民收入来源,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农业综合发展需要有一定农业知识素养的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现阶段农民人口老龄化、农业人才匮乏等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主产区县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3(1):19-24,79.

[2]     肖卫,肖琳子.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来自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3(6):4-13,47.

[3]     王一杰,邸菲,辛岭.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1):37-47.

[4]     杜鑫.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状况——兼论各粮食功能区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J]. 中国农村经济,2021(7):84-99.

[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     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8]     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9]     齊齐哈尔统计局. 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10]    大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大庆调查队.大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1]   辛岭,安晓宁.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J]. 经济纵横,2019(5):109-118.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12]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5-113.

[13]   李金昌,史龙梅, 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2019,36(1):4-14.

[14]   钟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5):40-44.

[15]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220.

[16]   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等.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科学,2019,39(8):1208-1218.

[17]   朱媛媛,汪紫薇,罗静,等.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地理科学,2021,41(11):1947-1958.

[18]   刘玉, 潘瑜春,唐林楠.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特征[J]. 经济地理, 2017,37(2):141-147.

[19]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20]   辛岭,王济民.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673-678.

[21]   赵向豪,陈彤,卢冰冰.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以新疆南疆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9):176-183.

[22]   李晓龙,郑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90-95.

[23]   韩磊,王术坤,刘长全. 中国农村发展进程及地区比较——基于2011-2017年中国农村发展指数的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19(7):2-20.

[24]   佚名. 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百户农民的家庭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1998(12):52-56.

[25]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2):76-82.

[26]   刘彦随,李进涛.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J]. 地理学报,2017,72(1):161-173.

[27]   胡卓红.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7):75-80.

[28]   Adebiyi J A, Olabisi L S, Liu L, et al. Water–food–energy–climate nexus and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 Nigerian case study of organic leafy vegetable production[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1,23(4):10.

[29]   Tilman D, Cassman G, Matson A, et 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J].  Nature,  2002, 418(6898): 671-677.

[30]   韩长赋. 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J]. 甘肃农业, 2018(5):6-10.

[31]   寇建平. 新时期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 2018,37(3):1-4.

[32]    丁慧媛. 沿海地区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度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42(1):210-219.

[33]   赵宏波,马延吉.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515-524.

[34]   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35]   黄玛兰,李晓云,游良志.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替代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7-45,156.

[36]   罗翔,曾菊新,朱媛媛,等.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J].地理研究,2016,35(12):2216-2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约束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导控路径研究—以伊春市为例”(41171433);201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國农业普查招标课题—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作者简介:吴金秀(1996-),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E-mail:799664851@qq.com。

*通信作者:吴相利(1964-),男,黑龙江庆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E-mail:jndxwxl@163.com。

收稿日期:2021-12-01093C8F25-2557-4FC2-8D13-620321DE14AC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河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土地流转对农户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对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的量化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