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5-09 03:44陈琪瑶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陈琪瑶/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认知渠道比较广泛、服务乡村振兴价值导向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乡村就业动力不足、长期参与意愿不强、流动频繁融入困难等实际问题。因此,要充分激发大学生自身内在动力,统筹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大学生参与繁荣农村、发展乡村的长效机制和青春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当前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成效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政府对农村扶持增多,农村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大学生到农村去丰富生活阅历,锤炼工作本领,积累就业经验。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近几年,扎根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镇村、教育卫生、农村电商及高效农业领域,三年来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分别为37人(2018年)、89人(2019年)和105人(2020年),数量稳步上升。张家港市大学生就业也呈现不拘于大城市、向下沉降倾向,目前区镇747名公务员中35岁以下大学生占30%,144名村书记中大学生占54.2%。还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下乡实干,通过直播、运营抖音、开淘宝店等方式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加入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个人事业初创梦想。

高校引领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深入。高校师生普遍认为,乡村振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乡土教材与实践舞台,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识读乡村改革发展历程,增强融入乡村的动力与责任,强化服务乡村的使命与担当。这几年,高校结合大学生乡村就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培养措施,设计了许多实践载体,让青年学生对乡村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南京财经大学在课程设计、就业规划指导等方面渗透乡村基层模块,在系统解读政策基础上,进行鼓励支持、精准帮扶和持续关怀,激发学生建设乡村的内在自觉。通过“红动中国”支教活动、“公益会计”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将学校和农村直接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了解乡村、增进感情认同。南京农业大学结合新农科背景进行课程改革,精心打造“南农八门课”,旨在转变学生思想、加强基础教育、强化“三农”情怀;组建学生实践团队开展“乡村服务行”,到基层进行科普宣传、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学生科技支农意识;加强学生农村创业指导,引导他们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使其契合乡村发展需要。

地方政府为大学生乡村就业发展创造条件。各地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坚持需求导向,以引进、留住、用好为目标,着力解决大学生培养措施单一、成长载体不强、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就梦想。盱眙县紧扣岗位特点、行业特色和人才类别,举办各类专题培训,通过实境课堂、现场模拟、征文比赛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培训实效。分类开展“师带徒”传经验活动,安排青年创客与科技企业家、青年技能人才与首席技师结对,亲身感悟创业经验、学习技艺技能;畅通青年大学生双向挂职锻炼实践通道,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共建青年人才实践基地,每年提供1000余个岗位用于青年人才实践锻炼。张家港市通过提供前三年免费住房、人才补贴、医疗保障、购房购车优惠等系列待遇,落实就业见习补贴相关政策,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来乡村就业发展,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促服务。

大学生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大学生有文化、懂技术,无论是做基层干部、领办企业,还是从事生产种养、社会事务,都可以帮助农民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提供服务。他们知识面广、头脑活,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大胆创新尝试,善于挖掘农村潜在的资源和优势,能够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新技术助推乡村发展。同时,他们进入乡村一线,能够利用其文化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影响改变乡村基层固有习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动力不足。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生活单纯美好,缺少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锻炼,不论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对乡村就业可能缺乏一些理解和理性的认识。目前,“留在城市”仍然是多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到农村就业仅仅是“奉献”的行为。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留在城市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宁愿在城市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参加有政策优惠的大学生农村就业项目。

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大学生群体对乡村振兴持支持态度,但现实因素仍然是阻碍大学生直接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要鸿沟,基础条件、物质待遇等客观因素都是大学生下乡发展的主要顾虑。一是基础设施缺乏,工作条件艰苦。少数农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环境差,且交通出行不便。同时,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保障等配套政策不健全。二是产业结构单一,选择余地有限。目前,大部分乡村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较为薄弱,限制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空间。而部分以经济、金融、商业为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与乡村实践存在较大落差而难以下乡发展。三是薪资待遇偏低,晋升通道狭窄。在就业行为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会按照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去衡量,把薪酬多少作为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区的第一因素。而目前农村工作的薪资待遇较城市而言,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

短期内适应融入乡村生活困难。现代大学生在知识和理论储备方面有着良好基础,但即使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也未接触过农活,对“三农”业务、企业生产、基层治理、乡村文化风俗等不甚了解。当他们满怀热情投身于乡村工作中,由于缺乏“三农”经验,遇到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被动应付,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最终演化为处理问题表现力弱、工作懈怠、热情消减、情绪低迷。还有一些大学生把到农村当作 “体验生活”,乡村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甚至出现“不作为”现象、产生“早日脱身”念头。

大学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在农村,大学生流动速度快、流失比例高,特别是本地大学生外流严重,外地大学生多持观望态度,更多把乡村工作作为成长平台或跳板,积累经验后就选择“跳槽”或去城市发展。部分学生在遭遇挫折或者有更好发展机会时,容易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大学生到农村后心理落差大、适应性不强,疲于应付农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认为自身才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时间长了最终选择离开。

引导大学生扎根乡村实现人生价值的对策建议

高校要建立乡村就业支持体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应树立服务乡村建设发展的意识,完善相应服务机构和工作体系,发挥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要科学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乡村建设发展的专业课、选修课,增加就业创业实践环节,把乡村建设相关内容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社会实践中去,加强对乡村发展政策、背景、理念等内容的宣传教育。要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服务教育,深化学生对“三农”知识的整体认知,培养他们对乡村建设的兴趣与感情,自觉树立服务乡村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进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给大学生提供乡村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农村就业指导和创业实践训练。要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载体,推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竞赛向“三农”倾斜,利用地方高新区、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创设大学生产业创新孵化基地、乡村创业基地,通过“双创”模拟训练,落实税收贷款、租金减免等政策,推动部分优秀项目落地实施。要通过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推广、法律咨询、红色文化宣讲,让学生接触农村、了解农业、热爱农民,毕业后选择到广阔农村发掘“金山银山”。

政府要提供政策制度保障。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调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时代价值,提升他们对农村政策的整体认知,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和担当。要创造农村就业条件,积极提供平台、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帮助,在创业场地、融资贷款、税收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设立农村岗位津贴和人才专项资金,畅通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乡村管理服务上的应用,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提供生活娱乐等配套服务,提高乡村工作吸引力。要搭建培训交流平台,结合大学生工作岗位、创业需求、知识短板等,定期举办能力素质提升培训,不断丰富他们知识结构;建立大学生结对培养机制,开展大学生与企业家、高层次人才结对,帮助他们学习先进理念和创业经验,缩短成才周期,提升发展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下乡就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建立后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和村官选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解决看病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眼望星空,脚踏大地”。

大学生要自觉提升乡村就业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给予更多的创业资源和政策支持。无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都需要培育、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包括农村经济、乡村治理、企业管理、生态环保、礼仪交往等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政策,尝试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要主动转换角色,尊重乡村风俗习惯,接受农村生活方式,放下身架,避免“眼高手低”。要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横向联系,与社会各群体保持良好互动,提高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乡村。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乡村就业环境。良好的乡村就业环境对青年大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业热情。当前应该通过社会宣传,打破人们的传统思想,改变社会的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导向和良好氛围。家庭要对大学生下乡就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立足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选树一批“双创”成果突出、带动效应强的大学生典型,总结推广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示范。要统筹多方力量,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明确政府、高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在舆论宣传、项目支持、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学习交流等方面,对大学生乡村就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新闻媒体加强对乡村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成功案例的宣传报道;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创业就业的资金支持;当地农民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接纳下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等。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