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AHP模型的态势感知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05-09 14:41李楠楠王韶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态势智慧社区

李楠楠,王韶东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八部委于2014年8月27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1)参见《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科技》2015年第5期。各省市在积极响应号召的同时也在慢慢摸索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化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资源面临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城市公共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态势感知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智能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社区建设态势感知系统,一种智能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管理形式,成为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将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SWOT-AHP模型来研究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价值分析,为今后的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态势感知系统概述

(一)态势感知定义

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简称SA)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动态的、全面的安全风险洞察能力,它是以安全大数据为基础,从全局视角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响应处置能力的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决策与行动,是安全能力的落地。简单地理解,态势感知就是感知你周围的各种元素,了解其相应的信息内容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态势感知的标准涵义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环境中元素的感知,对他们含义的理解,并对他们稍后状态的投影(恩兹利,1988)。(2)参见Endsley M R,“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situation awareness enhancement,”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vol 32,no 2,1988.根据这一涵义,针对不同的领域态势感知将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其重要特性而言几乎适用于每个领域。

(二)态势感知理解

态势感知包含感知、理解和预测三个层次,其概念最早是在军事领域提出的。随着网络的兴起,它被提升为“网络态势感知(Cyber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CSA)”。其目的是获取、理解、展示在周围各种环境下能够引起各种态势变化的元素,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对态势感知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如图1所示:

图1 态势感知定义理解的三个层次

二、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概况分析

(一)国外智慧社区建设概况

IBM公司于2008年11月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地球”理念,又于2010年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3)参见武岳山:《“智慧地球”概念的内涵浅析——IBM的“智慧地球”概念说了些什么?》,《物联网技术》2011年第4期。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利用他们在环境、交通、医疗和环保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就。

在国外,智慧社区这一概念脱胎于智慧城市。它是智慧城市在社区层次上的开创性应用。20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社会市场需求剧烈,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在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主张下成立并担负起引导和规范智能化住宅技术应用合理发展的作用。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对住宅进行智能化方向的研究,智慧社区应时而生。在国外,智慧社区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二是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三是城市管理和社区信息化。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概况

国内对社区智慧化研究起源于1999年美国微软公司发布的“维纳斯计划”,(4)参见贺文星:《“维纳斯”计划》,《决策探索》2001年第1期。强调通过运用电视来控制家居设备,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智慧社区取得了长足进步,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区也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如表1所示。智慧社区的功能从最初的智能家居、智享生活,逐渐增加了智慧养老、智慧物业以及智慧管网、智慧安保等内容,这就要充分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突破原有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壁垒。(5)参见叶林、范紫琦、杨新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索及推进策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5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做到智慧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于社区中的居民能够做到更深层次的智能安保,让居者生活更放心、安心和舒心。(6)参见吴海琳、程茹:《走向“复合型社会”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十三社区”案例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表1 我国智慧社区政策及建设概况

三、态势感知系统与智慧社区的关联性

态势感知系统旨在通过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感知和探索,利用大数据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能够预测未来发展状况,提高未来行动决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那么对于智慧社区建设,同样也需要对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和感知,利用大数据网络来统计和分析,预测未来发展状况。如我们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获取社区中公民的基本信息,如年龄、职业、住房情况、个人健康状况、行动路线、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可以进行智慧安保、智慧养老、智慧物业等,最全面、最快速地实现智慧社区的基本功能。(7)参见何继新、何海清:《“智能+”场景下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创新研究》,《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态势感知可以完成并实现智慧社区功能的核心技术支持。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作用,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智能生活环境,形成以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形式。

四、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的 SWOT 定性分析

态势感知系统现阶段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纯熟,但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态势感知系统的实践模型同智慧社区中实现智慧安保等功能的模型需求基本一致,现通过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模型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定性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技术优势明显

态势感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已经涉足教育、驾驶、维修、天气预报、航空和军事行动。正是由于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需要解决因素变化而导致问题决策的情况,与这个技术系统的技术路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态势感知的需求度必然会大幅度提升。

2.技术需求强烈

在全球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资源本就面临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城市公共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态势感知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智能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社区建设的态势感知系统,智能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管理形式,成为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

3.政策随技术倾斜日益突出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提高行政效能。深度开发利用政务大数据,不仅在于打通部门壁垒、提高行政效率,更在于转变思维观念,助力向智慧政府转型。2021年2月,为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高大数据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我国开始推行试点项目工程,为全面开展大数据管理做示范,确保稳步推进国家的大数据战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策的出台已经随技术发展而倾斜,对于发展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4.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内推力

现阶段工业4.0时代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字经济紧密相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达到31.3万亿元,占GDP的34.8%,(8)参见中国信通院:《数据基础设施白皮书》,2019年10月11日,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9-11/21/content_6152937.htm,2019年11月21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50%的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经济仍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我国已经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数字经济的革新和升级,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却始终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5G和态势感知系统等智能化的数字集成技术,该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数字经济的内推力。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不完善

智慧社区是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的综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环境系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民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的基石,而智慧系统中的基础设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别对原有基建系统和新基建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和重新规划、设计,需要城市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辅助,调用一切可用资源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统一提升。

2.平台构建复杂

虽然态势感知系统技术优势明显,但由于与各个行业领域相结合时都需要与实际问题、数据相对接,从而使得构建一个综合应用平台相对较为困难,尤其是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预测数据这三个环节中完全打破壁垒,实现与客户终端形成畅通闭环通路,尤为困难,它不仅需要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相互辅助,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给予支持,从横向、纵向进行深度开发,才能使得平台得到不断完善。

3.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

由于态势感知系统是综合运用云技术、物联网、互联网5G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这些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的速度,如果将态势感知系统与传统社区管理相结合,势必产生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的矛盾,前期所有的转变、尝试和探索,都是为今后的发展做铺垫,我国在大数据应用中也在不断地出台新政策来规范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但目前仍然处于欠完善状态。

4.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态势感知系统最初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其核心功能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为了能有效指导未来的行为,获取的数据很多与个人信息相关,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方面的标准仍处于不太规范状态,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也逐步增长,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对于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安全的极度脆弱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矛盾。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不足,对于民众来讲信息泄露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而我国在信息安全监管方面做的还不到位,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安全法规的建设,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1.政府政策扶持与技术更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一直在优化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标准,2018年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多家中外建设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起草了国家标准《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第1部分:智慧社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虽然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标准还没有全国统一化,但是各个城市都相应出台了各自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比如安徽省在2019年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推动全省智慧社区建设,起草了安徽省地方标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20年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和西安市民政局联合制订的《西安市智慧社区建设评定标准(2020)》发布,形成覆盖6个领域的智慧社区综合评定标准体系,它的发布标志着西安的智慧社区建设从此进入“标准化时代”,政府政策与技术同步更新。

2.信息技术进步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城市交通、医疗、金融、城市规划等各领域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系统总结了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及其在城市建设各领域中应用的科研技术成果和项目实施经验。大数据的发展正在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大数据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领域,也体现在金融、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大数据正在不断占据智慧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链条也将不断完善和扩大。

3.高端人才不断增加

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速度赶不上需求速度,特别是那种对于技术与管理精通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政府和城市管理运营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智慧社区建设的效率,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在各行各业的迅速普及应用,使得大数据人才成为人力资源市场备受追捧的新宠。然而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大数据人才缺口巨大成为现实。但与此同时,很多大学陆续在本科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如首批申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校就有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2016年2月16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603/t20160304_231794.html,2019年2月20日。目前多家企业愿意同学校共同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相信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缺口会逐步补上。

4.智慧社区建设需求强烈

智慧化的服务已经逐渐融入居民的普通生活,智慧社区不仅能针对不同人群(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还能针对不同生活模块(养老、医疗、社交、安保、物业、政府办事)进行精准及时的服务,还可以针对居民的各种需求(生活、安全、服务、交流、娱乐)进行全方位保障,不仅能综合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还能让住户融入社区大家庭进行自我管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率,增进邻里间的交流,创建低碳环保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满足居民未来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居民对此的期待值很高。(10)参见王毅:《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四)外部威胁(Threats)

1.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是态势感知的基础,只有通过获取完整准确的数据才能完成精准的预测,才能为未来行动进行全方位的把控,那么要获取这部分信息数据就必须通过信息网中的各个节点端口对居民信息进行收集,这势必要触犯到个人的财产安全和隐私问题,尤其这部分信息价值较高,居民对智慧社区运行平台的安全问题甚为担忧,一旦出现信息泄露问题,势必会成为社区推广应用的绊脚石,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2.应用信息素养问题

智慧社区可以从产品生产和服务性质划分为两个端口——建设服务端口和使用客户端口,智慧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客户的使用体验,但不论是建设服务端口还是使用客户端口都是由性别、年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不同的人群组成,各自的需求不完全相同,注重生活的品质也各不相同,生活和服务的理念也不尽相同,那么势必由于人群的应用信息素养问题导致在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降低智慧社区的应用效率。

3.智慧社区推广问题

智慧社区为居民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势必要和各个不同行业的运行平台接轨,而不同行业领域自身的办事流程和规则具有很大差别,很难将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部共享集成,智慧社区在服务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势必会存在比较大的障碍。

4.政府数据孤岛问题

智慧社区除了需要将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信息进行集成以方便生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集成信息的领域就是政府各办公部门,这是智慧社区的一个突出的核心功能——让政务办事变得智能快捷。这部分功能的实现需要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相应办事平台开放共享数据,但由于各部门的数据开放程度不同,数据采集质量良莠不齐,形成了城市政府数据孤岛,阻碍了各部门和各行业领域进行协同合作。

五、基于SWOT-AHP层次分析

(一)AHP层次模型构建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合理判断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价值问题。(11)参见钱真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框架及随机森林评估模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1期。本文将利用定性的 SWOT 模型和定量分析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模型对其价值应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赋分的模型计算,将感性的观点看法转变成理性的排序建议。本模型以态势感知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价值分析为目标层,以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为准则层,以技术优势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十六个因素为指标层,构建 AHP层次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AHP层次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计算与确定因素权重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10人,按1—9分值给各个因素按照重要程度赋予权重数值确定判断矩阵,通过专家两两对比评分,得到各个层判断矩阵,再通过归一法计算准则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计算准则层特征向量 W0,同理可计算指标层特征向量 W1、W2、W3、W4。

(三)AHP评价指标一致性检验

通过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再通过查表得到 RI 值以后,通过 CR=CI/RI 是否小于 0.10,来判断一致性。

通过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来实现 CR 值计算:首先在层次分析法下新建模型,构建层级架构——决策目标、中间层要素和备选方案,在 N/A 处输入专家评分数据(问卷数据),数据输入完成后,直接点击计算结果。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表 2和表 3。

(四)组合权重分析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S4 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内推力组合权重0.2217,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 1,而且大幅领先于排名第 2 的 S2 技术需求强烈的 0.1456 ,这个结果说明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最大裨益就是能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第二名的技术需求强烈也表明了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态势感知技术是最迫切需要的,而优势组中S4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内推力和S2

表2 各判断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3 战略综合强度指标排序表

技术需求强烈在综合强度排序中也分别为前两名,也说明态势感知技术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优势作用,S3政策随技术倾斜日益突出在程度排序中名列第三,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并认同态势感知技术的重要性并依此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和支持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机遇组中O2信息技术进步在程度排序中名列第四,O4智慧社区建设需求强烈排列第五,依此也说明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支撑,伴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强烈需求,两者相结合能挖掘出更大的潜力。在劣势组中W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程度排名中名列第8,说明建设智慧社区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基础设施,然而,现阶段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基础设施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增加举措。威胁组中T1信息安全问题在程度排序中名列第9,是众多威胁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一个,说明建设智慧社区,在信息安全问题上要非常重视,并找出多种措施解决相关安全问题,才能使智慧社区建设无后顾之忧。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组中排序均靠前,而劣势组合威胁组中排序多数靠后,也反映了在利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智慧社区优势机遇明显,只要在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上关注并解决好,潜力无限。

(五)综合强度指标分析

通过对 SWOT所有因素分别取-4、-3、-2、-1、0、1、2、3、4,其中,优势和机遇赋予正值,劣势与威胁赋予负值,绝对值越大,则说明表现强度越强。运用德尔菲法对内部、外部每一个因素进行专家评分,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因素及其本身的实现程度。表格中各个元素的加权分值,是将上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乘以专家给出的评估得分计算得出加权分数,即综合强度。

将S、W、O、T各自指标综合强度累加,得到SWOT各组间矩阵总体强度,总优势强度S总=∑Si=1.785,总劣势强度W总=∑Wi=-0.34,总机遇强度O总=∑Oi=0.8937,总威胁强度T总=∑Ti=-0.306。战略四边形P(X,Y)=(∑Xi/4,∑Yi/4)=(0.36125,0.146925)可知中心点P在第一象限,θ=arctanY/X,得出θ=22.132°。本项目综合强度指标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AHP层次模型

通过战略四边形可以看出,态势感知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价值拥有比较乐观的发展优势,其重点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相结合的SO区域上,其战略主要是应抓住智慧社区建设对态势感知优势技术强烈需求的机会,同时我国政策对其技术逐步倾斜,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克服基础设施不完善、平台构建复杂以及运营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难题。与此同时,政府对其政策扶持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会使得高端人才加入智慧社区建设辐射的各行各业,不仅满足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强烈需求,还能促进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

六、态势感知应用于智慧社区的建议

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人们对所生活区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通过以上研究所得结论,将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和对策,基本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态势感知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智慧社区规划

1.国家政府主导规划

国家政府应统筹制订智慧社区建设的区域规划,明确政府、社区、企业与个人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责任与分工,提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平台和体系框架,技术要求、数据开放平台,投资运营与成本效益评估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盲目建设。

2.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在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政府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基础,注重态势感知系统与智慧社区相结合进行建设,满足各区域未来的城市规划发展要求,进而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完成数字经济的转型任务。(12)参见王韶东:《基于SWOT-AHP模型智慧城市老城区改造策略研究——以大连为例》,《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1第2期。

(二)智慧社区建设

1.多元化投资模式

智慧社区建设投资模式可以借鉴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采用集政府、企业、社区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但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社会为主导需要进行逐步研究、探索和实践,最终创建一个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合作实现共赢的新型模式,拓宽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渠道,保障智慧社区建设全寿命周期内的资金投入,实现智慧社区的可持续良性运转。

2.加强智慧社区标准规范建设

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必须统一约束投资各方的智慧社区开发和建设行为,规范内容如智慧社区建设的通用框架要求、建设功能要求、建设标准、验收标准等;明确政府投资主导和监管的责任,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进行全过程监管;态势感知体系应用于智慧社区对于数据接口标准和协议,能最大程度地将数据获取并共享。(13)参见王东星、林晓艳:《大数据驱动的社区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9年第6期。

3.建立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态势感知系统应用于智慧社区最大的一个隐患就是信息安全问题,面对该问题的不健全,要加快建立个人、社区、企业、政府的信息保护立法,强化政府对于信息安全保护和监管的责任;探索个人信息保护与使用机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为新技术配套提供安全稳定的制度环境,保障智慧社区健康稳定发展。

(三)智慧社区运营

1.加强多平台数据的共享与开放

打破政府数据孤岛僵局,首先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全新管理机制,通过政府主导推行各行各业将数据平台开放,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共享,利用新型信息技术转变各行业管理模式,优化数据,整合资源,共同建立优势局域网络系统平台,进行最大化的产业融合,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2.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

态势感知系统连接各行业、用户、政府平台,所需基础投资建设资金量非常巨大,如何利用好社会公共资金,就必须建立健全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将多元化投资体系获取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监管和分配,更好地优化智慧社区的管理,提高智慧社区服务功能,促进智慧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为建设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智慧社区建设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政府等部门联合培养,吸引高技术人才;对于智慧社区运营过程中的服务者,需要提高服务意识以及智能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智慧社区的使用者,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智慧人文环境,提高居民的信息素质,让居者共同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营。

(五)注重智慧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智慧社区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在建设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对于智慧社区建设还要进行冷静思考和周密规划。首先,智慧社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智慧社区的建设一定要根据每个城市的情况和特色来进行深层次的规划,在了解城市需求的同时,保证智慧社区建设能带动当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智慧社区的建设要兼具包容性发展原则。智慧社区最终的落脚点是居民,不能一味地添置高新技术设备,而忽略了居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将智能技术逐步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可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进而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包容性。

猜你喜欢
态势智慧社区
社区大作战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3D打印社区
汇市延续小幅震荡态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县乡一体化探索呈加速态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