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道自风华

2022-05-10 19:35蔡雪琴陈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文化特色课程校园文化

蔡雪琴 陈燕

【项目简介】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以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和关键能力培养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校于2020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家有道 自风华——‘家文化特色课程”。该课程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效拓展延伸,赋予柏庐“家”的特征,形成涵盖知、情、品、性、身五方面的发展体系。重点建设以“家训”德育课程、延伸性阅读课程、启智“数学+”课程、英语“外交家”课程、七彩艺术课程等为代表的多元课程,发掘学生潜力,发挥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摘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坚持立德树人,传承朱柏庐《治家格言》,将朱柏庐先生的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教学创新相结合,实施“家文化”特色教育,建设“家文化”校园环境,创设“家训德育”育人共同体,构建“家文化”学校课程,丰富“家文化”社团活动,培育“家文化”慧爱教师,并构建了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家文化”;特色课程;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A-0013-0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与课程教学创新,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开展了“家文化”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着力教学创新,打造“家文化”特色教育品牌,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一、“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背景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创办于2002年,取名源于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昆山“三贤”之一的朱柏庐先生。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传承朱柏庐《治家格言》,确立“以人为本,阳光育人,育阳光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师生增值,为家庭添福”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家文化”教育文化建设纲要,以“家有道 自风华”的学校精神,将朱柏庐先生的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教学创新相结合,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家文化”特色课程文化背景

学校以“家有道 自風华”为学校精神,研究朱柏庐《治家格言》为主的经典“家训”,融朱柏庐先生的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于一体,传承“治家文化”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家训,认真缕析传统家训中的育人思想,挖掘家训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

(二)“家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基础

学校切实落实课程计划,配齐用好各类专用教室,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家有道 自风华”为学校精神,致力打造“家文化”教育品牌。学校每年举办“三礼四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编印《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品美文》等校本读本,以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为引领,推进中华经典诵读特色建设。加强各社团建设,如建好用好昆山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开展科技教育;成立并运作柏庐儿童体育俱乐部,开展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和棋类项目普及教育,推进智力体育特色建设;加强七彩艺术社团训练指导,推进艺术教育。

(三)“家文化”特色课程的科研基础

学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打造学校“治家文化”经典诵读特色品牌,弘扬治家文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贯穿于每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优质课,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在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中崭露头角。“治家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二、“家文化”特色课程的核心概念

家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人结合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比如说家规、家教、家训,并代代相传下来。我校的家文化则是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使其具备巨大的兼容性,超越时空的局限性。学校对“家文化”特色课程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一)实现自我的责任教育

“家文化课程”首先是指向学生自身的教育,这是“家文化课程”的起点,并贯穿于“家文化课程”的始终。要想让学生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主动地关怀他人与社会,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养成“兼济天下”的情怀;其次要激发学生不断地接近梦想、践行志向的内在动力;最后要强化学生核心本领的修炼与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自我实现。而这也构成了学生主动担当与关怀他人的基本前提。

(二)主动发展的适性教育

教育中的自主发展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发展,主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这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这里的自主不是放任与自由,而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最大可能的情境与平台。这里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体验的丰富,更强调学生品格的进步,强调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关爱他人的感恩教育

家文化的一大要义便是对他人的责任,具体表现为理解与体谅他人,关怀与善待他人,帮助与支持他人。对他人的责任归根结底就是发自肺腑地关爱他人、感恩他人。面对当下社会人情冷漠、关爱缺失的现状,感恩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感恩教育使学生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而“责任心”本身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四)服务家园的本领教育

家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给人以安全、温暖与抚慰,更提供人们前行的能量与动力。对于家园,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着深深的依恋,更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园潜在的建设者与守护者,柏庐学子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树立起服务家园的强烈意识,严格要求并不断地锤炼自己,增强建设家园的本领与能力,通过完善自我去建设美好的家园。当然,服务家园并不只指向不久的将来,而更要立足于当下,在条件允许与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可能的帮助,为社区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三、“家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策略

“家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既彰显了昆山乡贤的文化底蕴,又有效构建了基于儿童立场的文化特色课程,把传统文化传承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敦品弘志、身心两健、知能行远的时代学子。

(一)建设“家文化”校园环境

学校“家文化”校园环境的建设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美好,又反映了时代的朝气与活力,二者能够相互交融,彼此辉映,对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场所进行独具匠心的装饰,创造富于想象的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在凸显人文性与时代性的同时,更追求体现互动性,一景一物皆可与师生共存,为师生所用。

1.制订“家韵泉风”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方案

学校在“家文化教育”的主题下,构建了彰显家风、家训、家教一体化的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方案,着重在体现“家有道 自风华”上有所突破。

2.打造“家风留香”全场景式书卷长廊

学校进一步挖掘历代家训,全力打造“家风留香”的全场景式书卷长廊。长廊随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与“家文化”有关的图书与阅读资料,让学生在休憩时可以随手拿来翻阅、品读。同时,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增添若干触摸式电子阅读设备,供学生浏览知识、搜索信息。另外,书卷长廊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在享受图书魅力的同时也要履行管理、保护图书的职责。

3.建设“家文化微型世博园”品牌

学校从体育馆建设着手,着重以“家文化世博园”为品牌打造一流的活动场馆。学校在重点加强“家文化博物馆”场馆建设的同时,建设若干“家文化”系列活动馆,供学生进行社团活动及小组研究学习。此外,学校还建设若干游戏乐园,供学生动手操作与课余玩耍。

(二)创设“家训德育”育人共同体

学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紧围绕“家训”这个核心理念开展德育实践探索,把抽象的理念与现实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学校德育核心課程《柏庐孩子学格言》《柏庐好习惯》,开展品格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平等参与。通过开发德育课程,学校把校园“家训”文化教育、品格课堂教育和社团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全面建立了“家训德育”实践活动实施的保障体系。

1.规划“家训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打造了“家训德育”这一重要品牌,开发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并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从德育工作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不断实践研究。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家训文化论坛、家训观点争鸣、家训高峰辩论,以及各种以科技、文化、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项目。

2.建立“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如图1)以“家文化”为核心,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为育人共同体,践行“勤、俭、和、善、孝、诚”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学校基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鼓励家长进校参与育人活动,在活动中全面了解学校品格养成教育,与老师们一起为学生提供温馨而又真诚的品格养成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积极与社会单位、场馆联合开展育人活动,共同努力创建以“家训”为特色的群体,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与公益精神。

(三)构建“家文化”学校课程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课程是核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课程文化。在我校,师生传承的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秉承的是传统的朱氏家训,追寻的是名人家训的步伐,以家文化作为学校的文化脉络,以助人立德修身的经典作为载体,培养新时代的柏庐学子。

1.确立学校课程理念

依据苏州市教育局《苏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文件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发展情况,增设部分学校课程。我们提倡以高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国家的基础性课程,以投入与创新做好拓展课程与研究课程。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逐步打造独具柏庐特色的“家文化”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敦品弘志、身心两健、知能行远的时代学子。

2.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

学校通过专题讲座、沙龙研讨、自主学习等形式,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学校成立“家文化”课程开发委员会,研制课程开发框架,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学校重点建设以“家训”德育课程、延伸性阅读课程、启智“数学+”课程、英语“外交家”课程、七彩艺术课程等为代表的多元课程,发掘学生潜力,发挥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丰富“家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追求“自由多元”的学生文化。自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是自由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发展自我;多元,是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适合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针对性与适恰性。为此,学校社团建设的理念为:一是提供丰富的活动或社团部,让学生自由选择;二是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三是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家文化”理念下,学校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制定服务于社团发展的激励型章程,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组织能力。学校鼓励创建以“家文化”为统领的丰富多样的社团,重点打造“阳光活动”“科学创客”“七彩生活”三大类型的社团课程,发掘学生潜力,发挥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学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展现学生艺术素养、才能提供广阔舞台,为快乐校园增添丰富色彩。

(五)培育“家文化”慧爱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明道乐教就是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善于教学与教育,成就学生,成就自己。学校围绕培育“明道乐教”慧爱教师为目标,培养教师乐于合作、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形成推动教师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

1.研制“慧爱”教师标准

学校围绕“家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以“明道乐教”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根据我校教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慧爱”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改进提供参照。

2.开设“慧爱”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有力支持,一是重视校级平台建设,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展示与锻炼的机会;二是突破学校界限,在区域范围内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三是拓展高层次平台,加强高层次培训与科学研讨的力度,助推拔尖教师的不断涌现。

3.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

学校通过建立激励性长效机制,推动丰富多样的教师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学校建立了共同体的基本规章制度及规范,为教师共同体活动提供时间与物质上的充分保障;鼓励共同体的变革与创新,专门设立共同体成长基金,奖励共同体成员的成长进步。

(六)建设“家文化”服务平台

学校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以“家文化教育”为核心,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依托信息技术拓宽“家文化”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学校文化,突破校园边界,逐步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社会、家庭形成良好互动,共同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让“家文化”教育变得更智慧。

1.建设学校云端数据库

学校搭建家文化云端数据库,使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探索“家文化”内容的支持平台。教师、学生在校园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接受数据库提供的服务,随时随地查阅“家文化”课程内容。

2.建设学校教学互联网

学校打破各科壁垒,实现探究资源和成果的互联互通。建立高速互联网,并与云端存贮、云计算、云授课等新型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样不但能将课程与学生实时相连,也能将课程与课程无缝对接,更能将课程的外延拓展到无限的时空中。

3.公益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基于社区的现实需要,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多个公益实践基地,可以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敬老院等,建立学生志愿者组织,并以之为主体,深入到学校外的社会公共领域,进行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与关爱行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与公益精神。

四、“家文化”特色课程的评价策略

为确保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有效实施,应建立有效的评级机制。我们关注到对课程本身品质的评价,对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实施效益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直接受益者即学生的发展效益的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对于课程的评级,学校设计了相应的课程评价表,评价主体有教师,也有学生。主要评价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的,实现的效果如何。重点评价课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是不是学生所喜欢的,课程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了这份课程评价,让课程实施更有方向,也更有策略。

(二)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从“家文化”中提炼出“三律”教师评价机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一,合律教育原则,启教学之智。合律意为教育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则,要具有课程视野,具备课题意识。第二,自律课堂模式,探儿童之趣。自律意为自我约束,有效教学的课堂应适合自己、适用学生,重点从和谐的学习氛围、鲜明的主体意识、开放的教学形态、多元的教学辅助等方面进行实践。第三,律行绿色评价,行评价之效。学校还制定了“三律课堂教学评价表”,重点从科研意识的凸显、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风格的形成、学生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从“家文化”中提炼出“律动”学生评价机制,律于心,动于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形式进行评价。学校设计了《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课程学生评价表》,评价内容侧重从学习态度、合作意识、信息处理、认知能力、实践创新、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在开放、民主、多元的评价中,获得自信与力量。

学校在“家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地方先贤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结合点,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延伸,促使学校进步、师生发展。同时,设计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让这一课程研究得以有效开展,扎实落地,研究成果得以有效推广。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家有道 自风华——‘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25

作者简介:蔡雪琴,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陈燕,昆山市柏廬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昆山市学术带头人。

猜你喜欢
家文化特色课程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家文化”在现代化新型国企公司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