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探究

2022-05-10 03:22高俊山
民族文汇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民族院校

摘 要:随着信息传播手段更新频率不断加速,新媒体凭借其开放便捷、及时互动、大众多元等特点,丰富着高校思政教育原有模式,也是民族院校思政类课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新媒体视角下,民族院校需要强化服务保障、开发优质资源、拓展教育主体,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发展。

关键字:新媒体 思政课改革 思政育人

民族院校是培养各族民族人才的摇篮,民族院校的思政类课程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要教育阵地。

民族院校如何理解并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政类课程的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作引入和更多新媒体产品,传播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讲述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各族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关键。

一、以新媒体为载体推进民族院校思政类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意义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通信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调整、以及大众对于信息、资讯接收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推动者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目前,各类短视频APP成为网民活跃的新媒体平台,抖音、哔站等新媒体平台日活跃用户基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这是新媒体演进的重要方向,短视频APP正在成为主要的新媒体传播形态。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也应该着眼于哪里。

新媒体对当前青年学生的影响日益深远,抖音、哔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正在悄然改变着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成为高校思政类课程改革必由之路。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一批新媒体平台日渐成为民族院校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布民族团结活动资讯、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窗口。各民族院校充分认识到运用好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保障。新媒体为学校思政类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手段和内容,创新了教育教学方式,搭建起新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在新时期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在新媒体背景下,各民族院校着力探索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突出新媒体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思政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马学科教师参与学校新媒体平台建设,为新媒体平臺制作优质传播内容,包括党史学习教育、历史故事讲解、党的理论和政策分析、社会实事热点分析等。二是思政课堂与新媒体平台加强融合,思政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云课堂,引入新媒体优质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组成部分,思政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新媒体平台共享。三是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党员等制作新媒体账号,打造优质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

二、民族院校以新媒体推进思政类课程改革的困难和不足

民族院校运用新媒体推进思政类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关工作与上级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从现有的资源利用程度看,教育资源的开发程度远远不足,产品内容单一、呆板、陈旧等问题突出,教育主动性不够、吸引性不强,优质资源开发滞后的状况尤为明显。宣传部门工作内容涵盖范围广、工作压力大,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新媒体平台建设缺少人员保障。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缺少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一些新媒体平台推广力度不够、长期不更新或不维护、发布内容陈旧、公众留言不回复等问题突出。另外,思政课教师面临较为繁重的课堂教学和科研压力,往往频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主动运用新媒体不足。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渠道日趋多元,分析和识别能力却冗待加强。多渠道接收的各类信息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新媒体为载体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三、民族院校以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民族院校以新媒体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堂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开发优质资源,增强思政课程亲活力

当前,思政课程涵盖的范围和内容都日趋丰富和多元,融入思政课程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即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的民族团结故事、大量的民族团结典型,也包括民族院校在民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中的事迹和人物发掘。从思政课程新媒体产品内容的深度挖掘上,一要下功夫把内容做好,以感动人心、深入人心为诉求,制作能够引起被教育者共鸣、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用精彩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进而提升思政课程教育的实效。二要扩宽内容生产渠道,思政教师要主动思考并融入产品生产过程,为新媒体平台提供内容,扩大教育产品的来源范围。三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思维,在语言和形式上要力求轻松活泼、喜闻乐见。

(二)强化服务保障,提高新媒体平台的生命力

目前,各民族高校都建设有一批新媒体平台,成为思政课程推进学生的重要阵地。这些平台建设也面临人员、经费、制度保障等多方面限制,如何动员和引领思政课教师广泛参与平台建设也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要完善工作机制,让民族院校运用新媒体推进思政课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积极聘用网络技术、新闻宣传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队伍,大力培养懂教育、懂网络技术、懂新闻宣传的综合性人才,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和平台建设的中间力量。要加强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发布信息、回复公众评论、征求意见、提供在线服务等内容,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要加强对社交短视频APP建设的研讨和实践,打造出优质视频内容,吸引更多粉丝关注,将社交短视频APP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校内各部门以新媒体为平台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机制。

(三)拓宽平台渠道,提升思政课程内容的感染力

新媒体传播具有高效、快速、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思政课教师和团队要积极研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多打造云直播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跟多学生参与线上优质教学。特别是一些专业水平高、课堂反响好的教师课堂应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让更多学生参与优质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也应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短视频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后和业余时间学习和传播。要注意贴近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各民族院校在实践中注重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减少传统的书面语、官方语,力求轻松活泼、喜闻乐见。特别是结合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党史解读、经济形势分析等内容,可以引入更多专业短视频进入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

(四)拓展教育主体,提高思政类课程教育吸引力

目前,各民族院校新媒体平台建设主要由学校宣传部门统筹。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由宣传部门建设和管理,各部门、各单位新媒体平台按照“谁创建、谁主管、谁负责”的归口管理原则。民族院校宣传部门以及各新媒体运营单位在制度建设、队伍搭建、选题和确定内容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总体而言,民族院校运用新媒体的管理职责主要在学校党委及相关部门,思政课教师、社会层面、学生层面参与不多。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正在从专业媒体主导的精英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众传播转变,发布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已形成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自媒体将信息传播的主体扩展为普通大众,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可以独立的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传统的由学校“宣传部门统筹、各部门负责”的政务发布模式有利于组织执行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但仍需要社会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等自媒体的广泛参与,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在“潤物细无声”中将思政课程的各项要求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凌小萍 张荣军 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2]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8).

[3]朱小蔓,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作者介绍:高俊山,1985年9月出生,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民族院校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MINORITY REPORT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