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10 17:55王翠珍陶明芬严新月凌张宾周良慧刘俊徐建海黄朗刘欢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7期
关键词:辅修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王翠珍 陶明芬 严新月 凌张宾 周良慧 刘俊 徐建海 黄朗 刘欢

摘要:目的探索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全面的高素质血液净化护理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方法以某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建设改革实践为例,就血液净化辅修教学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结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或联合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设立现代化的血液净化专科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结论运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的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对同类院校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辅修;岗位胜任力;专科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1

为满足当前形势下对护理行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1]指出,加快護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护理教育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护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现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2-3]。

近年来血液净化专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血液透析患者也日益增多,与其相适应、能岗位胜任的血液净化专业护士需求也随之增加。由于血液净化专科性强,操作较为复杂,对护士专业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要求高[4],因此,探索血液净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护理本科生在护理学通科培养的基础上,选取血液净化护理特色专业辅修课程学习已经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5],此举为血液净化护理专业人才的积累奠定基础。本文以某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建设改革实践为例,就血液净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办学经验进行总结,供同类院校护理专业参考。

1.精准制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1.1明确培养目标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学有基础的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即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三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开设血液净化护理辅修课程。根据岗位胜任力结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科学规划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14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总共160学时。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比较全面掌握血液净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等常见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及护理,让学生们具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临床护理的技能,以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

1.2择优选拔培养对象在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即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进行调研,让所有护理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填报是否愿意进行血液净化教学课程的辅修学习。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招收学生的名额,通过专业内考核进行选拔。择优录取学有余力、本人感兴趣、有修读意愿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学期护理学专业全部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完成血液净化辅修专业方向所开设的特色课程。

1.3改进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为培育血液净化应用型护理专业建设人才,为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改革以往主要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学生评价。通过探索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将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理论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学生综合评价。按照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课程重难点特点设置评价内容和方法。在考核评定过程中,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实操环节考核并纳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输出和应用能力。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同学们对每位授课老师每次授课完毕进行评定,这种双向评定更促使同学认真学,老师用心教。

2.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1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近10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室教学与临床的脱节[6]。建立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基础课程教学中有临床课程教学,临床课程阶段有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在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之前,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学生对血液净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感性认识及兴趣,让学生能体会到基础课的掌握对临床的重要性与相关性,使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教学中加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方面知识,体会对“人”的综合管理。

2.2开展多种或联合教学模式我校开设血液净化护理特色辅修课程已有9年,在开班初期,学生反映血液净化专业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根据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信息的整合和知识的输出。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雨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7-8]。

通过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设立血液净化高仿真模拟专科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血液净化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专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及技能的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9]。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直接面对的是病人,为患者操作风险大,患者的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为提高学生掌握血液净化技术的实操应用能力,保障医疗安全,我校通过设立现代化的血液净化专科实验室,给学生们提供了很有利的练习机会。

2.3.1血液净化实验室物品准备高仿真模拟真实场景营造现代化透析治疗场所,包括配置水处理设备、血液透析机、透析病床、多功能模拟示教人、透析治疗柜、透析专用治疗车、透析耗材用品、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平台。

2.3.2实验课教学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通过事先播放血液净化技术短视频给同学们学习启发,老师于实验课开始通过PBL教学方法,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进行回顾和重难点分析。同时,采用试错教学法,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情景模拟练习机会,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不足,缩小教学与临床的差距,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安全性。

2.3.3分组式实验课教学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分组式教学是血液净化实验课的特色,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设疑、质疑、解疑的教学思路,重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内在学习动机的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形式共同分析问题[10]。在小组中,教师和学生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与学生能更好地实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分组学习时,把学生按每5~6人划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并考核,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提升的更快,能力弱的学生学能力强的学生,一帮一,进步更快。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创新与评判性反思能力,注重专业相关能力的培养,促使所有学生为本小組争分、不丢分,特别是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向外拓展知识,增强学习的能力。

2.4科学合理制定实习计划根据本科生实践要求和血液净化专科特点,合理制定血液净化辅修学生的实习大纲,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完成血液净化专科实习12周,强化专科实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选择如肾内科、急诊内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与血液净化联系紧密的科室作为实习轮转科室,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连续性。实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护理项目和专科护理项目。通过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巩固专科知识,学生既熟练掌握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又掌握血液净化专科护理技能,毕业后较快时间即能胜任血液净化护理工作。

3.考核培训效果,优化资源配置

3.1培训效果连续9年来,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运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血液净化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育,为社会培养了535名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学生在完成辅修方向教学计划规定所有课程学习后,顺利完成辅修方向实习任务,成绩合格并获得相应学分,学校颁发血液净化护理辅修证书。该证书与本科毕业学历证书联合使用,作为一种学历或能力证明,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3.2实现用人单位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近年来我校通过调研多家医院的用人情况,建立了用人单位管理方法,培养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实现了用人单位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这与医学教育改革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血液净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优化了资源配置,便于学校教学与医院临床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医院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和开展临床业务,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

4.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紧跟社会需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或联合教学模式,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同时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重视实验教学,运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的血液净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职业素养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Z].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2017.

肖琛嫦,蔡洲,杨欢,等.以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100-101.

郭燕红.加快护理专业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J].中华护理杂志,2017(1):6-7.

王翠珍,廖茂蕾,李远珍,等.临床路径结合目标管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06:596-599.

陶明芬,李远珍,陶秀彬,等.“通专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以血液净化护理辅修方向为例[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02:126-128.

孙冬玲.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8):118-121.

肖婷,李惠萍,丁晓彤,等.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2):114-115.

刘文非,张春华,邹智杰,等.护理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7,32(05):76-78.

李霞,莫霖,张萍,等.不同教学法在护生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03):7-11.

吕孝臣.新疆地区不同等级医院对“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16):68-70.

基金项目:皖南医学院2020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2020jyxm12);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SK2019A0220)

作者简介:王翠珍(1967.2),女,副主任护师。

通信作者:刘欢,男,护师。

猜你喜欢
辅修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