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

2022-05-10 21:43曹艳艳
天津教育·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曹艳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小学语文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

南怀瑾先生说:“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学校依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一获取和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身心不能和谐发展。其次,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欠缺、知识积累不足,本身的文化素養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最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注意力容易分散,受外界新奇潮流事物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知之甚少。因此,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教育,让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小学阶段更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第一,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获得人生感悟,懂得为人处世的原则,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三观。第二,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领略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第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理念并未发生转变。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如今倡导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是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未发生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内容较少,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则是渗透方法不合理。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是采用的渗透方法并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以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为主,并未树立教学理念渗透的思想,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过于形式化,并未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渗透效果相对较差。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一)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不仅仅根植校园里、课堂中、课本上,亦要扎根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班级与家庭中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在学校中利用名言警句、经典诗句布置校园、班级,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设立传统文化知识角、宣传栏、宣传月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庭中,传统文化更要贯穿在日常的生活实践里,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积累沉淀、熠熠生辉。比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学校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月,教师在班级内举办“学雷锋”活动,和学生一起识榜样、学榜样。教师以雷锋的故事入手,引领学生认识雷锋叔叔,让学生感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雷锋”,一起讨论身边的好人好事,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弘扬雷锋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学生一起去社区、养老院当志愿者等,让雷锋精神植根学生心中,让文明之花在校内外处处绽放。

环境的有效营造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输出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和影响。学生是较为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学习更多、了解更多、收获更多、成长更多,尤其是小学教育中学龄越低的学生受环境的感染和影响越大,因为在小学低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导致学生在辨识能力上相对较弱,这就是小学生往往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因素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思维和观念,而在环境创设上开展教育恰恰是迎合小学生这一特点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观念态度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出有效的扩充和丰富,相关院校要关注环境的有效引导,通过环境创设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在阅读教学中领略传统文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文章、诗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整理渗透日常语文教学,可以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亦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朗读比赛。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情景创设等方式将文章、汉字、诗词等灵活生动地铺开展,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意境和哲理。比如,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诗文及分别场景,在教师范读、领读,学生大声跟读、齐读、自读的反复吟诵中,帮助学生认知字词的读音、释义,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珍惜友情的真挚情感。教师指引学生谈一谈与亲人或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感受,延展到亲人、同学之间要相亲相爱、团结互助。课外,学生可以学习李白的其他脍炙人口的名篇,自主学习和感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在口语交际中体悟传统文化

新课改背景下,“说话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教习《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时,教师以本地的传统文化景点作为选择范围,设计相关问题:你会选择哪里当旅游目的地?这个景点有什么特色?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等途径整理有关景点的古今文化知识、民间风俗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当一名优秀的导游或游客需要注意什么?如何介绍这个景点?用具体的传统文化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四人一组,组成旅游团。每个组员轮流充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景点,回答游客的提问。最后在组内进行投票评选。这样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口语训练中逐步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在课外实践中深化传统文化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仅在课堂中,更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课外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更具故事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轻快的氛围中学习。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趣味教学模式,结合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活动,每个节日代表了一个故事,阐述了一个传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故事、谚语等内容。结合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与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俗纪念馆、文化馆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时间和空间都得以延伸,使传统文化教育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使传统文化教育切实落地,拉近了课堂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就小学生本身的学龄特点来看,小学生较为喜欢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因为小学生的动手欲望和操作欲望是相对较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分析、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认知,同时学生较为愿意接受传统文化时,他们也更愿意践行传统文化理念,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

(五)教师积淀底蕴,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更是小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具有传递文化知识的功能,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养至为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教师自身而言,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树立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架构者,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博览经典著作,汲取养分、充盈心灵、充实自身。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讲座、培训等,养成记笔记、写感悟的习惯,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为建设教育强国增砖添瓦。

(六)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的复习,通过复习的过程进行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资源丰富的网络渠道,进行传统文化信息的获取。学生自学的过程能使其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并且这种方式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在长期的复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查找,其可以通过自己所喜爱的方向进行信息材料的获取,使其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开展复习环节。在此期间,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题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信息的搜寻与收集。在这种相对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在这其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总结信息的过程便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使学生能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其中,学生通过我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便能逐渐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使其能受到文化内容的吸引,而逐渐产生较强的民族自豪感。此外,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收集的信息与材料进行记录,以PPT的形式展示。教师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便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这样便能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带来较大的帮助,使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完成得较好的PPT在班级中向学生展示。通过这一过程,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收集、整理的信息的过程中更加认真、专注,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七)加强学生诗词学习,感受传统文化意境

诗词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蕴涵着众多文化的精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诗词学习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利用古诗词让学生更加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促使学生在感受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就能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以此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效延续。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教学中,诗词本身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而李白更是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于诗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完诗词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庐山瀑布进行相应的拓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真实景色,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更加准确的认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有更强的代入感,好像自己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这样能与李白的情感产生共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介绍李白的其他诗词,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小学阶段是人生启蒙教育的开始,对学生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利用语文课堂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邱瑞玲)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