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际交流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2022-05-11 03:46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燕陈铭张谊程磊
内江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浙江大学本科生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李燕 陈铭 张谊 程磊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浙江大学紧密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和学校“培育时代高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本科生海(境)外交流,构建了依托国际学科交流竞赛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生命科学创新拔尖人才。为推进基础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际交流为例,探讨依托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人才的优势和面临问题。

1 生命科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在新世纪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1]。目前本科阶段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然而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2]。然而一流大学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能力不相匹配;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缺乏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浙江大学从2015级开始,力争为每一名在校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的海(境)外交流机会。到十三五末期学生参加海(境)外交流人次达到4500人次,比例达到75%以上。扩大接收海外学位生、交换生、交流生人数,在“十三五”末期达到每年1200人次。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高;对本科生毕业后出国深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国际交流在生命科学本科生培养中的实践

为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浙江大学持续扩大和提升现有的校级海外交流项目,并鼓励院系开拓新的海外交流项目,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联系海外交流学习。在2017到2019三年间,学院不断推动海(境)外交流项目提升,同时积极参加海(境)外交流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到2019年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海(境)外交流达128人次,海(境)外交流率高达126.7%。

2.1 近三年交流项目介绍

2017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境)外交流项目共19项、41人次(图1),海(境)外交流率50.7%。其中,生命科学学院与台湾东华大学联合野外实习课程,学院派遣2名教师带领11名学生赴台,整个团队按照课程要求圆满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同时,学生们还开展了“生态学研究交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荣获“浙江大学2017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实践中,队员们出色地展现了浙江大学学生的优良素质,每个队员都展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图1 2017年各个国际交流项目参加人数

2018年,学院积极开拓新的学术交流项目和竞赛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境)外交流共24项、82人次(图2),海外交流率高达93%。其中,中德生物信息学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于2018年首次进行,团队依次访问了比勒菲尔德大学、波茨坦大学、马普所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等研究所和实验室,进行了多场学术交流会。浙江大学TruSense代表队首次参加SensUs国际大学生生物传感器设计构建大赛。在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际性赛事氛围,既接触到了很多生物传感器相关的前沿科技,也提高了随机反应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此外,有同学前往越南进行了一带一路社会实践,这加深了对两国政治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同学参与了联合国暑期实践项目,不仅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祖国的许多政策方针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图2 2018年各个国际交流项目参加人数

2019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年累计有31个国际交流项目,有128人次参与(图3),海(境)外交流率高达126.7%。交流项目所在地遍及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在学院多年来积极推动国际交流的背景下,海外名校对我院学生的科研素质的认可度越来越高。2019年8月,我院收到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邀请,并组织学生赴新加坡参与暑期科研学习。23名学生在两位优秀带队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新加坡两所名校的生物科学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空间,拜访诸多著名教授,聆听了众多优秀科学家的科研报告,并派学生代表完成展示,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亚洲顶尖生物医疗、生物科研的认识,收获颇丰。同期,学院举办了澳门大学暑期学习项目。学院组织16名学生参加了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第二届暑期内地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本次交流项目包括学术讲座和交流、实验室和校园参观等部分,同学们与澳大的教授一同进餐,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参加了澳大举办的多场讲座,参观了澳大的专业实验室,对全自动实验仪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学习。此外,学院还在寒假组织了优秀学生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课程学习。除了英国典型的欧洲风情与剑桥大学国际顶尖的教育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影响和改变以外,学生们还参观了享誉中外的“诺奖工厂”MRC-LMB实验室,其运营模式令众多学子惊叹不已。英国是生物医学产业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于学术成果的利用方面,剑桥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且是一个运作良好的循环模式,随着学术成果的产出,将其进行临床试验,产业孵化,最后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产业成果投放到市场,而由此产生的利润再次被投入到研究中。这些给本科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他们的思想中埋下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种子。

图3 2019年各个国际交流项目参加人数

2.2 活动项目总结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努力下,从2017年到2019年,参加海(境)外交流人数和海(境)外交流率逐年提升(图4)。每年都会尽力增加新的国际交流项目,比如上面列举的2017年台湾东华大学联合野外实习课程项目,2018年SensUs国际大学生生物传感器设计构建大赛和中德生物信息学暑期科研训练项目,2019年新加坡暑期实习项目、澳门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和剑桥大学暑期学习项目等。这些项目中,大部分为十人以上的交流活动。大规模的参与国家交流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同时提供了他们的团结合作、交流展示等能力。有很多同学在海外交流展示中获得了海外教授的好评,也给了同学们更多海外深造的机会。

图4 2017至2019三年海(境)外交流人次趋势

在不断探索新的国际交流项目的同时,学院也积极保持一些优秀项目的持续支持和发展。比如植物学野外实习项目和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植物学野外实习项目是学院持续举办十几年的特色国际交流项目,此项目长期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联合举办野外实习,同时也开展与其他学校的野外实习。比如在2018年学院派遣4名教师带领19名学生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整个团队按照课程要求圆满完成植物学野外实习任务。在2019年学院举办了中欧联合野外实习课程,此次实习学院派遣了3名优秀植物学教师带领16名学生赴奥地利,从欧洲植物园到国家公园,从赏花鉴草到野外寻物,历时两周,整个团队按照课程要求圆满完成植物学野外实习任务。在植物野外实习项目过程中同学们开拓了视野,收获了知识,也认识到了自我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中美/中欧联合野外实习项目这项生命科学学院传承多年的海外交流项目得到了欧美多所院校的配合与赞同,每年参与项目选拔的本科生数目众多,广受学生好评。

截止到2020年,浙江大学代表队ZJU-China十一次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八次获国际金牌。iGEM比赛对学生来说并不仅仅只是代表学校和自己争取荣誉的机会,还是一次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对合成生物学、工程学和社会学有了更开阔的视界,与众多海外名校学子的竞赛也让同学们从他们项目的奇思妙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增进了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理解和热情。

此外,学院也在支持一些项目发展成为国际交流的持续项目和特色项目。比如2018年首次参与的SensUs国际大学生生物传感器设计构建大赛,在2019年也积极参与。在2019年,浙江大学TruSense代表队第二次参加这项国际比赛,并获得了SensUs2019公众启发奖。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际性赛事氛围,既接触到了很多生物传感器相关的前沿科技,也提高了随机反应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同时,TurSense代表队还参观了欧洲顶尖生物医学公司,感受到“产学研”相结合后给社会医疗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受益匪浅。

2.3 其他交流活动

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海(境)外交流项目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院为学生进行授课和学术讲座。就2019年外籍来访授课专家多达68人次,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授,这有力促进了我院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给学生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学院老师邀请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以及日本等国家著名大学的教授进行学术讲座,举办系列学术讲座67场,其中国外知名专家26位,充分活跃了学术氛围,将学院本科生学科建设进一步引入国际化轨道。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赴海外参与国际会议,积极培养国际化本科人才,比如本科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干细胞与细胞生物学等国际会议的参与,让学生对学术交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阔了眼界。

3 国际交流对生命科学本科生的积极影响

为不断提高和改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院大力推动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的同时,学院积极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各个国际交流项目进行过程和项目结果等的反馈;通过对这些总结和反馈,我们发现国际交流项目不仅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其平时的学习和思想状态上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状态

通过大学生国际交流科研项目训练,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化为对知识的欣赏、探究以及“体验”的过程。学生们首次经历整个科研过程,品尝到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的艰辛、失败的苦涩与成功的甘甜,体会到了知识和科学的魅力,学到了科研人员坚持和严谨的精神。

3.2 科研流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中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推进实验,如何呈现实验结果。尤其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科研项目的答辩环节,部分项目的中期和结题形式与毕业设计答辩相同,采取集中答辩、演示、验收的形式进行,并由答辩组专家针对相应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项目进一步思考,并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科研创新

国际顶尖高校的科研项目中,学生们走进了高端的实验室,参与了生物科学的前沿研究,认识了国际著名的生物学科学家,看见了从科研到商业产出的前景未来,感受到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兼容的巨大潜力;这些交流活动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4 学科交叉

学院努力开展学科交叉的国际交流项目,如iGEM等项目团队都是由浙江大学各个学院的优秀本科生组成,包括生命科学学院、竺可桢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药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多个院系。这些项目使得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进行科研训练,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了解和交叉研究。同时为学生以后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

3.5 团队协作

学院加强多人参与的国际交流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会以团队形式进行科研训练、科研答辩和科研竞赛;使得每个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其他队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6 爱国热情

国际交流项目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异国他乡的人文风情,了解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在科研上的优势和差距,使得学生更加从主人翁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4 总结与展望

4.1 目前本科生现状

针对目前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弱于知识学习能力、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等问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海外交流格局,以顶尖大学合作为“峰”,以欧美国家、亚太国家、金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流合作为“脉”,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体系。我们积极推动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创新性地建立了基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学科竞赛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形成了知识创新、科研实践与国际交流有机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该模式培养下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根据本研究发现依托国际交流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1)建立了以国际交流,国际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形成了知识创新、科研实践与国际交流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3)开拓和构建了学生多学科交叉培养途径和创新培养体系。

(4)使学生具有国际性视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此外,根据调研本科生普遍非常期待学院延续这些优秀的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一位本科生都希望争取到海外交流的宝贵机会。因此,学院在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项目的同时,还应该保持优秀的国际交流项目的持久性。目前,学校、学院,学生、教师直接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国际交流运行模式,通过各级项目运行机制、制度与经费保障机制、学生与教师激励机制,顺利推进。

4.2 生命科学类本科生海外交流现状

生命科学类本科生海外交流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新时代海外交流新问题与挑战。

(1)工作重点是“量质齐升”。提高学生赴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学习的数量,加强对外交流的深度,积极拓展3个月以上的对外交流项目和高质量对外交流项目培育计划。

(2)新时代的国际交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开拓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重要实践要求和责任使命担当。

(3)全球文化的持续互动与交流需要借助文化与教育去推动与实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等的国际交流,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见识,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教育与人才基础。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公共卫生环境和民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疫情,又不能断绝国际交流和合作,是特殊时期的新问题、新挑战。除了加强网络交流,云会议、云讲座外,还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高校国际交流的更有参与度的互动平台。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浙江大学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国际交流与合作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