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索
——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为例

2022-05-11 06:56王亮亮罗金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王亮亮,程 昆,罗金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研究现状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德研究所于2018年下半年,对本校近30个专业459名学生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的调研工作,发现高职院校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过程中重技能轻素质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2020年学校工作计划就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了重大部署安排,并在2021年对5个教学院部14个专业的562名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分类试点教育。各试点教育专业结合本行业、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课、实验实训课、基础课教学,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法,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试点班级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问卷调查,以检验教学效果。

二、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是每一个职业人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职业规范和原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荣誉、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情感、职业理念、职业幸福。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代表了每个企业的价值观,依靠员工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3]

以“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淡泊名利”[4]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的核心,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价值引领和职业核心能力驱动的巨大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推动新时代智能制造业高效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需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内容,从职业态度的塑造、职业技能的锤炼、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职业理想的确立等多方面培育人才,使之具有热爱本专业和追求高超技艺的价值观。

三、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实施与探索

我国享受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时代已经过去,当今世界已经跨入信息时代,工业制造正在加速智能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科技创新动力增强,产业结构适时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到,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坚持“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中国制造”亟需工匠精神,“制造强国”呼呼工匠精神。[5]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植工匠精神于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提升职业素质水平。

(一)培养路径

结合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弱、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和专业要求,通过校内实践、考核评价、创新大赛和校外实践等环节在职业道德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三个层面进行工匠精神培养。

1.校内实践,内化于心

构建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学习实践实训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素质目标融入工匠精神培养。[6]同时,校内开设思品基础课、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独立设置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学生讲解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劳动实践、开设实验(训)课程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培养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弘扬热爱劳动、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确立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校内实践活动、实训课堂中灌输到学生的内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优秀品行。

2.考核评价,固化于制

注重工匠精神行为的日常养成,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日常教育、教学考核管理,明确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公开评价结果并纳入学科成绩、学业档案,与评奖评优相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以品行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教育、警示、启迪、鼓励、鞭策、奋进为宗旨,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的督导作用,规范日常行为,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行,并将诚信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诚信价值导向,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完善学生信用评价制度。(见表1)

表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校内实训工匠精神考核评价表

3.创新大赛,外化于形

建立创新大赛平台,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企业大赛、大学生科技节等专业技能大赛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把创新的精神外化于形,以此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并为实现职业道德固化提供加速度和驱动力。

4.校外实习,实化于行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环境的企业顶岗实习,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和时代现实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品质,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实施效果

2020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写入工作报告,教务处持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各二级学院大力落实到专业和课程诊改中。同时,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也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课教学。学生处(团委)也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智能制造与服务学院崇尚工匠精神,秉承“工匠情怀 智创未来”的院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在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和工匠精神培育上大胆尝试,经过对智能制造类试点专业跟踪调查,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课程丰富,学生喜欢

对比试点前后,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感觉学校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30%,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智能制造与服务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知识的课程增大了“专门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专业课程”和“其他”的比重,构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保障工匠精神教育质量;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职业道德总体评价满意度提高了39%。

2.方式多元,全程贯穿

经过职业道德教育试点学习后,82%的学生感觉职业道德内容很贴近岗位实际要求,增长了50%;经过前期探索实践,职业道德内容丰富且系统、授课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将工匠精神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课、实验实训课、基础课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掌握很好,提高了37%;持续引导各专业将工匠精神贯穿到专业实训、实践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内容实化于技能培养中。

3.榜样感召,意识增强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认知清晰、完整,渴望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在工匠精神养成最有效的方式上更乐于向榜样学习。向英雄致敬、向大国工匠学习的道德风尚,形成了新时期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争当“德技双修”人才,对社会职业道德状况认同感迅速增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执着专一的激情是当代学生所欠缺的,幸福生活是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胸怀远大理想,练就精湛的技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展现自我价值。当前,九成以上学生会有意识地主动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也明确自己以后要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见图1)。但由于学生自身惰性和择业观的影响,需要在以后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图1 是否在有意识地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调查结果

4.入学开课,兴趣高涨

近九成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培养应该在大一阶段开展(见图2),有九成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相关教育兴趣高、意愿大(见图3)。但仍有一成的学生兴趣较低、意愿不高,意识不到工匠精神在以后职业中的重要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情充实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学实例,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育。

图2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何时开展比较好的调查结果

图3 对是否有兴趣和意愿在未来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接受职业道德的相关教育的调查结果

5.成才必备,不断引导

“新冠疫情”后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让在校生看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面对挑战,他们意识到工匠精神是促其成长、职业成功的必备素质。而当下的年轻人过分张扬个性,虽敬畏“规则”,但缺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今后需要对当前职业形势及时分析,拒绝短视,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全面发展职业道德素养,做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四、结论

本研究团队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服务学院进行职业道德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来说,主要得益于学校重视,列入学校工作日程;专业诊改,修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融入思政元素;赛教融合,教练提升、知行合一;校企共育,雕琢高素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工匠赞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