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2022-05-12 20:34李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当前低年级朗读教学存在形式呆板、指导不明等误区,从实际教学出发,提出了关注方法、重视思维、先行钻研、开展活动等策略,给学生更多朗读妙招、朗读空间、朗读助力、朗读平台,以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低年级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B-006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足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方能提高朗读水平。然而笔者发现,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存在拔高朗读要求,忽视朗读训练等教学误区。针对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真正落实朗读目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关注方法,给学生更多朗读妙招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朗读需要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要领等,才能真正学会朗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准确具体,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充分钻研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目标,让学生在朗读方法的学习上不断提升。

(一)“字—词—句”变式读

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是缺少方法的,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指导。先读好字音,接着读好词语,这里不仅包括读准字音,还包含词语要连读,最后是句子的朗读指导。所以教师进行“字—词—句”变式读的朗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脚踏实地地按照这样的步骤指导学生读,学生才能打下扎实的朗读基础,真正落实课标中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笔者在执教《秋天》时,将书后练习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作为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目标:首先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接着,集中出示“一片片、一群、一会儿”等词语,通过小伙伴互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将它们读正确,感受变调带来的音韵美;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练习读好《语文园地四》中“日积月累”的一字变调,朗读好带有“一”的句子。这样带有“一”字的句子通过上述“三步曲”地扎实训练,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连贯的目标,为之后的朗读打下良好基础。

(二)“室内—室外”快乐读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反复详玩”强调了朗读需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有所提升。这种训练需要氛围感,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朗读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有趣的,让他们真正大声地快乐朗读。朗读不仅仅在室内进行,可以将朗读移至室外,创设轻松愉悦的朗读环境,通过诵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过一场场有趣的“朗读会”。学习《树之歌》时,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认识的树木,了解课文里提到的树木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好不同树木的特点。学习《拍手歌》的时候,带领学生在草地上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让学生之间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创作《拍手歌(二)》。“双减”政策提倡减负,低年级学生课余以口头作业为主,在学校可多多开展“快乐读书吧”的朗读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大操场组织“与美好相遇”主题朗读活动,在朗读亭举办“童年好伙伴”为主题的活动等,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引导学生自信地大声朗读。

二、重视思维,给学生更多朗读空间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朗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作者在对话,与文本在对话,了解文本写了什么,了解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在感悟语言的逻辑,更是一项思维的训练。

(一)丰富多彩“多样读”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课上的个人朗读、齐读形式较为单一,也是较为普通、安静的朗读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兴趣。因此,课上的朗读指导要注意調动其积极性,让学生“玩一玩”,充分地动起来,采用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有趣好玩的朗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丰富思维。低年级的课文大多为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比如童话故事《棉花姑娘》,在循规蹈矩地指名读、齐读后,学生基本对文章比较熟悉、了解了。这时候,可以让他们关注课文里的提示语,比如棉花姑娘在和青蛙对话时,用了“高兴”,而之前遇到燕子和啄木鸟都没有。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要用“高兴”,体会棉花姑娘的心情,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揣摩人物心理,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读好人物的不同语气。除此之外,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对话,可以开展“声临其境”的配音活动,让学生做配音大王。比如《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最后却一无所获,以读促思,以思促读,激活朗读动机。朗读的形式是外在的,在读中关注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悟。

(二)七嘴八舌的“趣问读”

课堂上有趣的提问,可以增进学生的思考。结合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解读和梳理文本,捕捉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点,点亮学生的思维[3]。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自己自读之后,小组伙伴讨论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即引导他们在朗读中多多思考,提出有趣的质疑,激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好地悟读,通过外在的朗读表达出来。比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揭示课题后,出示提问单,请学生们自己提问。学生们的提问五花八门,既包含有效问题,也有无效问题。结合这则寓言故事,笔者从中选取了“一针见血”的问题,即:“为什么同样的天,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不一样?”这既是本篇寓言故事的读点,也是整节课的思维训练点,沿着这一有趣的问题思考,朗读重点就会落在:①青蛙、小鸟观到的天各是什么样的?②为什么它们的看法不一样?在思考中带着如此有趣的问题读书,在读中理清问题,相互促进,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朗读需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要带着“是什么”“为什么”去读,长此以往坚持此类朗读与思维训练,一定会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先行钻研,给学生更多朗读助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教学一篇新课文时,自己首先要将教材反复读几遍,认真钻研教材,看看课文里哪些是学生易读错、难断句的地方,将这些地方进行标注。对照课文配套录音,自行练习,揣摩课文示范朗读者的发音、读法。

比如《端午粽》中长句子较多,本课的朗读教学重难点就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备课时,笔者先将课文通篇全读一遍,首先看看有无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将其圈画出来。之后再读第二遍,这一遍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诸如“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这一类的长句子需要自然停顿,学生在朗读时是有难度的。于是,思考如何进行课堂指导。通过反复读和思考,笔者发现指导长句子朗读不仅是传统地标注停顿符号即可,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句子里的“谁?在哪里?在做什么?”。按照这样的结构划分进行停顿指导远比停顿符号要巧妙许多。事实证明课前的朗读钻研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入眼、入脑,整体把握文本,准确认读语言符号,了解意思,感受朗读的魅力,奠定朗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为低年级学生服务,让他们随时随地听到规范的朗读,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师将《秋天》《我要的是葫芦》等多篇课文的范读录制成音频放在学校公众号上供其使用。示范朗读远比生硬的概念式指导要有效。

四、开展活动,给学生更多朗读平台

朗读训练重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实感地参与。笔者认为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最好的做法就是多开展丰富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灵动有趣的活动中多参与,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一)线上朗读活动

网络时代给朗读教学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性。借助网络,可以增强师生朗读学习的自主性,为师生之间的朗读交流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班级QQ群及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是很好的载体,利用好网络工具,将会给线上朗读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学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美美朗读班级秀”活动。学生将自己的朗讀作品发送至班级群内,教师进行线上指导;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的朗读作品。这样做既搭建了课外阅读的虚拟化课堂,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朗读上的指导。

(二)线下活动

利用学校的“美美之声”广播站在全校召集“美美播音员”,每班将招募宣传单发至学生手上,根据要求选拔出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将读得好的学生请进校广播站,在每天中午的午读时间播音,让学生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月.让低年级朗读教学“声”动起来[J].江苏教育,2021(9):47.

[3]单云.如何为儿童的朗读兴趣“保鲜”[J].语文教学通讯,2022(1):67.

责任编辑:贾凌燕

收稿日期:2022-02-14

作者简介:李慧,南京市长平路小学,南京市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