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2022-05-12 07:01舒晋瑜
中学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赵丽宏人生孩子

■舒晋瑜

采访手记:

“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赵丽宏保持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

他说:“人生的经历和行文的雅俗,其实并无直接关联,关键是看行文者的精神状态,看行文者对人生和文学的态度。苦难的人生,可以孕育催生高雅的文字;有些人享尽荣华富贵,却有可能庸俗附身,终生无缘高雅。”

赵丽宏的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2013年,他摘取了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国际诗歌奖的桂冠。近年来,赵丽宏从事儿童文学写作并获得好评,其诗集《疼痛》出版后,先后在美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西班牙等国家出版。

回望几十年的写作历程,赵丽宏发现自己走过的是一条曲折迂回的路。年轻时追求绮丽的文风,曾经不断地求变求新,希望在文体上有所创建。如今,他则越来越归于平淡质朴,用简单平实的文字抒发深挚的情感,表达曲折的思想,这也将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

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

赵丽宏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在他小时候,家里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架,更没有什么藏书。他阅读生涯的开始得益于他的姐姐,在他三岁时,他的姐姐已经三年级,以教他识字为乐。就这样,到赵丽宏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认识两千多个字,在读小学前,他已经读完了《西游记》。

赵丽宏小时候读的书都是哥哥姐姐借来的,哥哥姐姐读什么,赵丽宏就读什么。他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巴黎圣母院》《聊斋》,三年级的时候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堂吉诃德》,还有巴金的《家》。虽然当时年纪尚小的他,在看这些世界名著时常常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但这种大量的、不加选择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仍然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那时,赵丽宏还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这使他可以比别人读更多的书。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前,他摔断了手臂,无法出门玩,就天天在家读书。靠着一张街道图书馆的借书卡,一个暑假,他居然读了五十几部长篇小说。这样的阅读经历,对他将来从事文学创作是一种无形的准备和积累。所以他说:“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一本薄薄的书,可能凝聚着一个智者一生的心血和追求,作为一个读者,只需要花很少一点时间就可以阅览他一生的智慧结晶。读一本好书,可以走进一个智者的生命,跟着他活一次。一个爱读书、善读书的人,他的见识可以无限拓展,他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

只要灯下有书,苦痛就可以忍受

赵丽宏曾有过插队的经历。当时他报名去黑龙江,但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被批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后来,他选择去故乡崇明岛插队,在他简单的行囊中有几本书,其中有《野草》《朝花夕拾》,也有在旧书店得到的《飞鸟集》。刚到农村时,他心情灰暗,看不到前途。他插队的村庄很贫穷,生活很苦,连电灯也没有。他住草房、吃粗粮、干重活。这些他能忍受,但更可怕的是孤独。好在这种灰暗的情绪并没有将他淹没,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回忆往昔,他说:“改变我心情和精神状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我曾经认为无法交流、不可理喻的农民。他们改变了我对人、对生活的看法。”

赵丽宏到达崇明岛后,村民们主动为他分揽重活,给他送吃的。村民们发现他喜欢读书,就自发地把家里的藏书都找出来送给他,加起来大概有八九十本,其中有不少古典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孽海花》《千家诗》,也有外国小说,如辛克莱的《王孙梦》、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集》,还有《三侠五义》《七子八婿大团圆》《卧虎藏龙》这类旧书。赵丽宏最难忘的书,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送的——一本1936年的旧皇历。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挪动着一双小脚,走了很远的路给他送书。赵丽宏对着这本破旧的书直流眼泪,他不知道这位老人怎么会把这本老皇历保存这么长时间。这看似是个笑话,但在赵丽宏眼里,这是农民的善良和真挚的爱,这样的真情给了他很大的安慰。

改变赵丽宏精神状态的第二个原因,是书。一天收工后,他在做饭,一个不识字的老妈妈过来帮忙。赵丽宏负责生火,老妈妈随手扔了一本书给他做火媒,他发现这是一本他没有读过的外国小说,是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集。老妈妈告诉他,这书是在村外的一所学校中捡来的。赵丽宏后来在那个乡村学校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图书馆,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好书。当时的他就像一只饿极了的老鼠掉进了米缸,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天,挑出了所有他认为值得读的书,装满了几个大麻袋,然后到生产队借了一辆拖车运回去。从此以后,赵丽宏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在干很累的农活时,只要想到草屋里有一盏亮着的油灯,灯下有很多好书等着他去读,就觉得苦痛可以忍受,生活是有期盼的,活着是有意义的。

在有质量的阅读中,成为一个有眼光、有品位的识书人

赵丽宏是近几年才开始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的,他怀念童年,也爱孩子。他曾说:“为孩子们写作,使我有返老还童的感觉。”这些年,他经常和小读者见面交流,但鲜少为孩子们开书单。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不同,阅读的目的和兴趣也不同。自己喜欢的书,未必适合其他人。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取舍标准,对所读之书,有自己的辨识和见解。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浩如烟海,形形色色,有经典名著、醒世恒言,也有异端邪说、无聊瞎扯甚至诲淫诲盗的。读书,就要选择读那些能滋养心灵的好书。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读书不仅是欣赏沉醉,也要辨识思考。真正的读书人,要对所读之书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读那些写出真性情、真见解的好书,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绪情感和所读之书融为一体,得到精神的升华。而遇到无聊庸俗的书,要拒绝,要舍弃,不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所以他说:“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们,要在有质量的阅读中,成为一个有眼光、有品位的识书人。”

在此,赵丽宏推荐了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供读者选择。

一是《唐诗三百首》,孙洙编选。

熟读或者背诵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它们以最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最绮丽璀璨的感情和思想,展示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二是《红楼梦》,曹雪芹著。

这部小说写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将每种滋味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写的是过去的时代,但处处能使人联想到现在。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三是《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西班牙)著。

人类虚构文体中一次绝妙的创造。在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人物身上,叠现出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精神。

四是《复活》,托尔斯泰(俄国)著。

托尔斯泰的书都值得一读,《复活》只是其中一本。思考一下,人生的轨迹是多么曲折,当生活和命运击碎了幻想的气球,下坠时,你要抓住的是什么?

五是《飞鸟集》,泰戈尔(印度)著。

一个人和自然奇妙的融合。通过自然的声音和形象,传达出深远美妙的哲理。这样的传达方式,使许多哲学家枯燥的说教相形见绌。

六是《野草》,鲁迅著。

灵魂的追寻和挣扎,找到了一种优美曲折、引人入胜的途径。

七是《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美国)著。

一本可以使人拒绝浮躁,走向宁静的书。

八是《随想录》,巴金著。

真诚地评说历史,无情地解剖自己的灵魂。

诗是激情的产物,诗的激情确实更多和青春相连

很多人认为诗歌是年轻人的专属,可赵丽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写诗,写了40多年,还在继续写。

面对很多人的求问,赵丽宏如是说:“我最初写诗,是在‘插队落户’的岁月中,那时我还不到二十岁。那些在飘摇昏暗的油灯下写的诗行,现在读,还能把我带入当时的情境。油灯下身影孤独,窗外寒风呼啸,然而心中却有诗意荡漾,有梦想之翼拍动。可以说,诗歌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诗歌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着的小油灯,伴我度过长夜,为我驱散孤独。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尽管人世间的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但只要你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和诗歌结缘,是我的幸运。我写诗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并非说明我对诗歌的热爱在消退。诗是激情的产物,诗的激情确实更多和青春相连,所以诗人的特征常常是年轻。但这种年轻应该是精神的,而非生理的。只要精神不老,诗心便不会衰亡。”

应该向小读者展现人间的真善美,即便在困厄中也能看到人生的希望

2015年,赵丽宏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渔童》,这是他的第二部儿童长篇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文革”时期,是以孩子的视角正面写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十多年来,“文革”一直是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的题材,譬如他的散文集《岛人笔记》。他认为,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选择遗忘,是让人担忧的事情。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将那段历史记录下来。虚构的小说不能仅止于展示黑暗、渲染罪恶,不能止步于描写人性的堕落和生命的毁灭,儿童小说更是如此。如果作者目光只是停留在黑暗和恶行上,满足或者沉浸于向读者描绘一个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的绝望世界,那这绝不是文学的宗旨和目的,真实的历史也并非如此。儿童小说,应该向小读者展现人间的真善美,让孩子领悟生命的珍贵,即便在困厄中也能看到人生的希望。《渔童》这部小说,就是赵丽宏在这方面的尝试。

虽然是写儿童小说,但赵丽宏也有他自己的坚持。是否要俯下身子,装出孩子腔,以获取小读者的理解和欢心?他觉得没有这样的必要。他更愿意相信现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悟性,真诚地面对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真实地向他们讲述。诚如写了《夏洛的网》和《精灵鼠小弟》的E.B.怀特所言:“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处写,而不是往浅处写。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灵敏,也是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创作态度是真实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

虽然已经写了近半个世纪,但赵丽宏仍认为自己还是个走在途中的写作者,无法为自己做总结。对此,他在自己文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猜你喜欢
赵丽宏人生孩子
我的邻居赵丽宏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赵丽宏一生从小木匠开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独一无二的你
赵丽宏与书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