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岫岩满族剪纸图谱构建的策略研究

2022-05-13 01:30巩蕊岳涵王玲
艺苑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活态传承

巩蕊 岳涵 王玲

摘 要: 岫岩满族剪纸以满族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粗犷、朴拙、天真的独特风格,具备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地域特色,拥有丰富的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价值。分析研究岫岩满族剪纸各文化元素的自身属性和相互关系,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视角提出图谱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旨在促进岫岩满族剪纸的发展,同时,能对其他地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活态传承;满族剪纸;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设计赋能视角下的辽宁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视觉化探索”(項目编号:2022lslwtkt-072)、2021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立项课题“岫岩满族剪纸纹样元素提取及图谱构建”(项目编号:as20212043)研究成果。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存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南部地区,是全国满族聚居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岫岩拥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岫岩满族剪纸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岫岩满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非遗项目。岫岩因此被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岫岩满族剪纸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满族农家妇女为创作主体,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它的造型以祖辈传下来的“底样”为依据,构图讲究对称,多采用折叠剪刻。[1]54满族剪纸风格独特,其粗犷、朴拙、天真,彰显出了满族的民族气质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拥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作为“图像和符号写成的民间史册”,岫岩满族剪纸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价值。[2]141-143(图1、图2)然而,同许多其他非遗项目一样,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剪纸艺术日趋衰微,亟需建立新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一、非遗活态传承与图谱建设的关系

活态传承是指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即对非遗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赋予其时代性,使其活在当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延续其生命力。在当前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中,活态传承是相对公认的较科学的方式。图谱建设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的内在关联。

(一)图谱建设对于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性

1.建设图谱有利于解决当前活态传承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开发出现的问题。

活态传承要求非遗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较为常见的“活化”手段是通过再设计,将其产品化,经过包装、营销,最终商品化、产业化。而在活态传承的实际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商业性较重,文化性薄弱。在当前非遗热度持续火爆的局面下,已经出现非遗开发过多地向商业效益倾斜的迹象,更有甚者仅仅将非遗作为一种商业营销的手段和噱头,以掩盖自身产品创新性不足、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第二,重视“物质性”,忽视“非物质性”。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名称中不难发现对于“非物质性”的指向。以传统技艺为例,传统技艺类非遗是我国非遗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公布的第1~4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共有241项。[3]75-77 这些技艺包括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等,然而在实际的非遗活态传承中,我们重视的往往是紫砂陶器、织锦布料等,只见其“形式”与“物质”,忽视了“文化”“技艺”“精神”“经验”等“非物质性”的部分。第三,产品开发流于表面化、主观化,缺少系统梳理。几乎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承载着少则数十多则几百年的文化历史,对每一项非遗进行产品开发之前理应进行文化的挖掘和梳理。然而,市场需求是瞬息变化、短时高效的,显然,市场等待不了。在这样的矛盾中,一些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流于表面化、主观化。这样的处理是彻彻底底舍弃了文脉的,有的只是 “文化碎片”,难以拼凑起文化的全貌。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正是缺乏对非遗文化的秩序性挖掘和系统梳理。而这一点恰恰是图谱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图谱通过对非遗有秩序地梳理和呈现,为设计师和企业等提供非遗活化的依据,使其有迹可循、有理可依,从而尽可能地实现非遗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平衡、“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平衡。

2.图谱建设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基本出发点具有一致性。

活态传承的基本出发点是对文化基因的留存,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建设图谱正是留存文化基因的必要手段。“文化基因”是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4]27

以岫岩满族剪纸为例,对其进行图谱构建正是建立一个文化基因谱系图,即对满族剪纸的纹样形态及其他物质属性、品种、技法以及所蕴含的宗教信仰文化、民族变迁历程、民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构和重构,最终形成有秩序的既能揭示各种文化元素的自身属性,又能展示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库。构建非遗图谱,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横向重“全面”,纵向重“变化”,“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活态的。从横向的维度看,岫岩满族剪纸主要有窗花、挂笺、灯彩、纸扎、刺绣花样以及创新发展的现代特种剪纸等几个种类,创作题材主要有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日常生活等。从纵向的维度看,辽宁满族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满族先祖能骑善射,坚韧豪放。18世纪中叶,由于许多山东汉人来到岫岩谋生,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岫岩满族剪纸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

从横、纵向两个维度建立的文化基因图谱是能让后来人追根溯源的“根”与“源”,也是后世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从这一点上说,建设图谱与非遗活态传承在其基本出发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都力求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守住文化民族性、唤起文化认同感,使后世人在形形色色的“文物”背后关照到“文化”底色与“文脉”根基。

(二)图谱建设对于非遗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1.图谱建设是对非遗活态传承即文化再创造的基础。

在“活态传承”观念的引领下,“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然而正如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一命题思辨中,学术界一致认可“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因而可以说构建图谱也是对非遗活态传承即文化再创造的前提与基础。

设计师和企业无法承担对某一特色文化长时间的考究所带来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所谓的文创产品往往只是截取某一文化中较为突出的元素作为特征,甚至可以说,部分文创产品对于文化的呈现全凭设计方的主观意志。而当图谱构建完成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图谱提供了大量有秩序性的“素材”,且一个理想的图谱应该对这些“素材”提供完整的内在文化属性的解释,这将有利于设计师创作出言之有物的真正具备文化底蕴的产品,以及便于不同背景的群体参与创作,降低了非遗由于地域性和专业性所带来的门槛。

2.图谱建设是信息社会对非遗活态传承提出的必然要求。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创新“物质属性”,另一种是创新“与人的交互方式”,前者包括色彩、材料、形态等物质属性方面的改变,后者包括以何种形式与人产生互动、以何种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后者是“活”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中,非遗的原生环境已经全然改变。发轫于“过去”的非遗需要适应“现在”和“未来”,数字时代,非遗也需要数字化的活态传承路径,如海量的纹样数据可凭借数字设备接触到,进而进行数字化设计;VR/AR技术提供剪纸制作过程和剪纸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等。

这些信息时代的活态传承方式需要对非遗建立数字图谱作为媒介。图谱的存在使非遗易于携带、传播、分享、交流、更新,从纹样到技法,再到其背后庞杂的“非物质性”文化,岫岩满族剪纸包容广泛,建立存储在信息空间内的知识库无疑是最佳的携带、传播途径。在信息空间内保存更新,在网络上传播分享,打破时空的限制,大众和不同的创作群体能够在移动端和PC端接触到一手的、有秩序的、易于接受的满族剪纸文化。此外,剪纸艺术具备构建图谱的天然优势。剪纸作为二维空间的艺术创作,没有三维的复杂结构,且以单色为主,这些特性为其纹样形态的收集及建立数字图谱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建立图谱为非遗实现信息时代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二、岫岩满族剪纸图谱构建的基本原则

如前文所述,建立图谱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图谱的建立往往从地域历史、文化现象等方面着手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掺杂着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本文以岫岩满族剪纸为例,提出构建其图谱的两条基本原则:解构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

(一)解构性原则

解構,或译为“结构分解”,其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岫岩满族剪纸图谱的构建首先要遵循解构性原则:第一,对剪纸图样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收集;第二,以一幅剪纸作品为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这样的个体进行再次拆解,提取图样中包含的“形象”进行分类,如儿童形象、莲花形象、肥猪形象等,对大量同类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该形象在岫岩满族剪纸中的表现特征。如通过对比归纳,我们发现在岫岩满族剪纸中,“牛”的形象以浑厚的牛角为表现特征;同是鸟类形象,燕子多为正面形象以显示其“剪刀尾”的特征,喜鹊多为侧面形象以显示其簇状的尾部特征,另一方面,燕子多为飞翔姿态,喜鹊多为站立姿态,这是因为通过谐音取义民间有“喜上眉梢”“喜事临门”等典故,因此喜鹊的停立更具吉祥之兆。

满族剪纸发展历史悠久,所包含的形象主要有有人物、动物、植物及抽象纹饰。人物有神和普通人,神包括嬷嬷神( 即老太太神,满族信奉的神灵中有 160 位嬷嬷神) 和灶王、招魂小人等,普通人物形象涵盖了男女老幼。动物形象有肥猪、雄鸡、金鱼、喜鹊、龙、凤、虎、犬等,植物形象有柳、松、梅花、桃花、莲花等,抽象纹饰有锯齿纹、月牙纹、太阳纹、柳叶纹、水纹、云纹、朵花纹和漩涡纹等(表1)。通过解构性原则对上述形象一一进行个体层次的对比归纳,以“视觉特征”为基本逻辑,不同的视觉特征的背后是文化内涵、制作技艺以及当时当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们的思维观念等,这也是为下一步对岫岩满族剪纸建立整体性体系、寻找逻辑联系做铺垫。

(二) 系统性原则

剪纸刻画的是古老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等,支撑它的是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最终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追求与价值诉求的合二为一。剪纸创作者们运用谐音、借代、象征等手法,使岫岩满族剪纸发展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极致状态。

系统性原则正是通过解析图样背后的寓意、剖析审美背后的价值,并将其作为文化根基为岫岩满族剪纸建立体系。解构性原则是对剪纸进行的个体层次的研究,系统性原则则是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整体层次的研究。而由“个体”到“整体”转变的关键正是建立个体的逻辑关联,由提取“视觉特征”发展到提取“关系”,建立“形象”和“内涵”之间的映射。

以剪纸中的旋涡纹为例,因形似水中的旋涡而得名,极富有动感,在这种极其简练的纹样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古老的中国太极文化内涵。对太极文化又可以追溯到整个中国文化的根性,即“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因此在剪纸作品中,动物多以双数出现或对称分布,如对鸡、对鱼、对鸟等,从而具有阴阳相和的文化符号意义。再如鸡这一形象在岫岩满族剪纸中也较为常见,但出现的情境不同其表现的内涵也有差异:在吉祥动植物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雄鸡有准时守信之德;在五月节(端午节)等节日里张贴金鸡叼蜈蚣等剪纸有辟邪祛瘟、祈求平安之意;对鸡形象的出现意为牡牝相对,暗喻生命的繁衍。红冠公鸡和鸡冠花组合图案,以“冠”与“官”谐音双关,而构成“官上加官”的祝福。公鸡在牡丹花丛中引颈长鸣的剪纸,则以“公鸣”谐音“功名”,以牡丹有富贵花之称,而组成“功名富贵”等祈求“加官添禄”的吉祥剪纸作品(图3)。[5]70

由此可见,“形象”与“内涵”之间并非一一映射的关系,同一形象出现的情境不同,加之与其他元素“互动”产生的关联影响,使得一个形象可表现多种寓意。通过提取“关系”,建立映射,从而当我们得到一幅剪纸作品时,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形象,而是能以系统的观点从更深层次上完成对一幅作品的解读。由解构到系统,由“视觉”到“关系”,由“形象”到“内涵”,由此也完成由“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超越(图4)。

三、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岫岩满族剪纸图谱构建的指导策略

(一)以寻找文化根性为侧重点

在活态传承视角下,图谱应当是设计者创作的“根源”,以此为依据所开发出的产品应当能充分体现某一文化的特征。因此在构建图谱的过程中应当选取具备典型性与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从某种角度来讲,独特性是地域文化的根性。申秀英等学者将聚落景观基因划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等基因类型,其中主体基因正是主导该地域文化属性并导致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因子。[6]143-145对主体基因的探寻正是对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寻求。

剪纸是民间常见的艺术,山西、山东、福建、广东、扬州等地区剪纸艺术均有流传。因此,寻找岫岩满族剪纸的文化特质、建立地域差异是图谱构建乃至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岫岩作为全国满族聚居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满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可以说满族文化是岫岩满族剪纸的根基。满族先世信仰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将萨满看作人神沟通的媒介,由此展开了诸多宗教民俗活动。萨满文化及以此衍生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等正是满族剪纸的“主体基因”。这些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往往集舞蹈、音乐、杂技等于一体,在描绘这些场景的剪纸中,人物多样而形态各异,富有力量和动感,气氛神秘而肃穆,风格粗犷、古朴、冼练,这也造就了独特的满族剪纸风格。这些原生态的满族剪纸题材,主要有反映满族母系社会女神崇拜遗俗的“嬷嬷人”剪纸,有满族民俗“扣夜星”的“拉手人”剪纸和还愿祛病的“替身人”剪纸等。[5]56这些原生态的与文化根性直接相关的满族剪纸在构建图谱的过程中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作为主要内容

非遗的活态传承“活化”的绝不仅仅是“形”与“物”,其更高的层次应当寻求无形文化等非物质属性的“活”。因此构建岫岩满族剪纸图谱应当兼顾“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方面:[7]58-60

1.岫岩满族剪纸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纹样形态、品种、色彩、材料、工具、应用场所等方面。举例来讲,岫岩剪纸题材广泛,形象众多,诸多品种可应用于墙面、大门、窗户、炕围等不同场景;材料上也经历了由植物叶子到纸张的转变,其中,以玉米苞叶为材料的满族剪纸也颇具地域特色;色彩上也并非一直以红色为主,据文献记载,满族早期剪纸都用白娟或白纸,清代皇帝大婚时宫殿过道的墙壁上会张贴白底黑色角花剪纸。

2.岫岩满族剪纸的非物质性主要体现在纹样形象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习惯、色彩观念、制作技法、经验等方面。举例来讲,粗犷的岫岩剪纸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略显纤巧秀丽的作品,这正是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的写照。色彩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点:满族先世长于居东北雪原之上,因而白色受到尊崇;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将黑色看作灵魂的颜色,因而黑色被人们敬畏;红色因为是鲜血的颜色因而被先祖们认为是凶险之兆,于是形成了“贵白尊黑贱红”的色彩观念。[5]56后因满汉文化融合,旧俗渐改,红色才逐渐被看作吉祥喜庆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以红色为主的岫岩满族剪纸。以“纸”为载体,以“文化”為积淀,“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种属性在岫岩满族剪纸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图5)。

(三)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产品服务系统为最终导向

留存非遗文化基因是构建图谱的出发点,但绝不是终点。为了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真正的“活”起来,应在其产业发展布局中导入服务设计思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产品服务系统。一方面,非遗产品服务系统帮助创造新的非遗与人的互动关系,使其从文化、娱乐、商业等多方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另一方面,张毅教授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非遗的活态化传承路径”,在非遗产品服务系统中,传承人和设计师、企业一同为社会提供服务,将市场的活力引入到对非遗的传承中,非遗的物化价值即作为商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对非遗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生活质量的提升等,从而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可自我持续的、有自我生命力的良性系统,而不仅仅是传统视角下由政府和民间组织等对其出资进行的一个“单向”保护(图6)。[8]8-10

同样位于辽宁省的本溪市剪纸产业的发展已经做出了初步的尝试:本溪市创建了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满族剪纸创意、生产、 展示、销售、体验为主体,数十家相关企业和工作室进驻园区,并与装裱行业、印刷业融合,培训、设计、制作、销售等剪纸文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并趋于完整。[9]55

在不远的将来,全面有效的图谱应当成为岫岩满族剪纸产品服务系统的基石。例如,借助数字化手段对剪纸的制作流程进行VR/AR的展示;基于图谱对岫岩满族剪纸文化基因的全方位梳理,在产品服务系统内查询剪纸各个“形象”与“内涵”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在移动端自行排列组合剪纸元素,实现剪纸作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定制”等。在理想的非遗产品服务系统中,消费者不再是非遗文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创作者、设计者,与非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互,同时更深层次地触及非遗文化,从而使其“活化”。

四、结语

“在‘工业文明’时空场域下,‘工具理性’抬头,‘价值理性’被消解,导致‘非遗’在‘活态传承’过程中遭遇‘物化’的危险。” [10]52然而现代社会毕竟以经济为支撑,文化资源也要向文化资本转化,从而实现增殖。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并不一定要向商业妥协,正如在一个理想的非遗产品服务系统中,非遗的物化价值将反哺非遗的传承,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图谱的建设正是为这样的系统筑建基石、搭建桥梁,作为中介去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文化性”与“商业性”“留存”与“活化”的平衡,也是寻求“过去”与“未来”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徐德元.风格独特 源远流长——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剪纸艺术[J].美术大观,1998(10).

[2]蔡苏宁.满族剪纸 中国文物信息[N].中国文物报,2015-11-03(4).

[3]曾梦宇.传统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方略刍议[J].改革与开放,2020(Z1).

[4]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

[5]骆岫生.岫岩满族剪纸[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6]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魏昀赟,高云鹏.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以灵水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2).

[8]张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J].文化遗产,2016(5).

[9]汪子入.中国满族剪纸文化产业研究——以本溪满族剪纸文化产业为例[J].理论界,2014(6).

[10]祁慰.“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

(责任编辑:林步艳)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活态传承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