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说《西汉通俗演义》与清戏曲《楚汉春秋》情节渊源考

2022-05-13 11:34程炽玲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4期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清代宫廷戏曲《楚汉春秋》中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故事情节主要源自明小说《西汉通俗演义》。《西汉通俗演义》为明万历年间甄伟撰,8卷,101回,其中第10至85回的主要情节俱被《楚汉春秋》所承袭。《楚汉春秋》属清代宫廷自制大戏,有10本240出,其中25出戏是写神鬼戏。另有1出戏,即第一本第二出“开场始末”,是清宫连台本戏固有格式,以8个开场人上台焚香,念开场词,讲述创作意图和剧情大意。剩余214出戏则写刘邦和项羽争霸戏,其中有177出戏,剧情较为清晰地承袭《西汉演义》。另外,戏曲第10本中有多出戏的内容仅有只言片语散乱地承袭小说第73回、第76回、第77回、第78回、第81回故事情节。

关键词:《楚汉春秋》 清代宫廷戏曲 《西汉通俗演义》 情节渊源

“余所购得者,为第一次售出者,其中档案较全,戏曲惟清廷自制大戏曲亦较全,其它皆为升平署演习曲本......惟清廷自制大戏曲,如《昭代箫韶》《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楚汉春秋》《封神天榜》等,皆多至二百四十出,逐日排演时须演习,故多全本......”a《楚汉春秋》是清代宫廷自制大戏,10本240出,目前仅见《古本戏曲丛刊》本,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二,由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内府抄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西汉演义》作于明代万历年间,8卷,101回,基本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楚汉春秋》大抵依明代甄伟撰写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第10回到第85回进行敷演。

一、《西汉通俗演义》与《楚汉春秋》的关系

清代宫廷戏曲《楚汉春秋》在编撰过程中承袭了明代甄伟小说《西汉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西汉演义》)的情节框架,《西汉演义》讲述了秦末至西汉前期的历史,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回“胜秦师异人被俘”到第九回“赵高矫诏立胡亥”,主要讲述了秦、赵两国战争。第二部分从第10回“芒砀山刘季斩蛇”到84回“楚霸王自刎乌江”,这74回的内容讲述楚汉相争的故事,从内容上看是全书的主体,同时也是戏曲《楚汉春秋》的情节主体框架。第三部分从第85回“汉王改韩信封楚”到101回“汉惠帝坐享太平”,写刘邦称帝,铲除分裂势力,吕后诛杀大臣,以汉惠帝继位结束。

笔者通过对两者的文本閱读,发现《楚汉春秋》承袭《西汉演义》第10回到第85回情节主体框架,大抵依其敷演,与刘邦、项羽争雄无关之情节,大多被删,故盖其所据之本。现将《楚汉春秋》对《西汉演义》承袭的情况列出。

(一)《楚汉春秋》一出戏承袭《西汉演义》一章回的情节

通过二者文本对比,戏曲《楚汉春秋》和小说《西汉演义》在重要的故事情节上基本保持一致,如以上27处。

从出目和回目文字上看:1.戏剧的出目与小说的回目高度相似,如“月下追信”与“萧何月下追韩信”。因清代连台本戏格式统一规范,每出出目为四字,戏曲选取小说回目中的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出目,小说回目则是一个完整的单句。2.出目与回目个别字相同,但内容意思一样,如“二臣死节”与“汉周苛枞公死节”。二臣是指周苛和枞公,前者对后者进行了提炼概括。3.出目和回目不同,但其内容情节一样,如“停兵设计”与“项伯夜走救张良”,情节内容皆是项伯听闻项籍前往霸上(即灞上,今西安市东部)擒拿刘邦,担心好友张良遇害,便在黄昏时来到霸上送信与他。此时张良苦求项伯见沛公,并让沛公将入关苦情告知项伯。通过二者对比可知,小说的回目通俗易懂,句式完整,使人一读便知故事情节,戏曲的出目具有概括性,文雅、简洁,符合清代宫廷戏曲演出之需要。

从二者文本内容上看,之所以出现戏曲一出戏承袭小说一回故事情节,则是由小说篇幅内容决定的。小说某一回的故事情节比较单一,戏曲对其情节内容承袭后,无法再分解创作多出戏曲。如小说第38回“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有一个故事情节,即萧何听闻夜间有人悄行出城,查看后得知出行之人乃韩信,认为韩信乃大将之才,于是趁着月朗风清前去追韩信,劝韩信归汉。

从出目和回目顺序上看。戏曲编写顺序整体上是按照小说发展内容来承袭,如表1中小说第22、23、24回内容对应戏曲第5本第10、11、12出,有些顺序虽不是原版照抄,但整体顺序变化不大,也是戏曲编排演出之需要。

(二)《楚汉春秋》多出戏承袭《西汉演义》一章回情节

戏曲《楚汉春秋》有两出到十出不等戏曲承袭《西汉演义》一个章回情节。因这类情况较多,现列出以下几条。(见表2)

之所以会出现小说的一回被戏曲承袭并分解出多出戏曲,通过对二者文本的研读,得知是小说某一回中的情节内容较多,戏曲对其情节故事分别承袭,并改编多出戏。戏曲内容大致趋势是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承袭,虽有些许内容情节上的顺序出入。

(三)《楚汉春秋》未承袭《西汉演义》情节的章回

《西汉演义》第10至85回(凡76回)的主要情节(特指刘邦与项羽争霸故事情节)俱被《楚汉春秋》所承袭,但通过阅读二者文本,得知《楚汉春秋》未对《西汉演义》第40回“萧何议罪释樊哙”、第44回“谕父老汉王布德”、第52回“樊哙擒伏司马卬”、第59回“许负说魏豹反汉”、第79回“周兰谏霸王出师”这5回的内容承袭。通过文本对比可知,这5回内容并未着重写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霸内容,但戏曲改编者更看重人物关系,主要围绕楚汉争霸情节创作,从而舍弃无关之情节。同时,《西汉演义》第40回内容为汉王刘邦担心樊哙功高盖主,想要诛杀他,幸而萧何等人劝谏及樊哙本人前去请罪,才免于诛戮之刑。这一回内容讲述刘邦诛杀樊哙,实属忘恩负义,而宫廷演剧不可亵渎帝王,在这样的禁令中,戏曲改编者就不会对小说内容承袭改编。

(四)《楚汉春秋》第10本有多出戏内容仅有只言片语承袭小说第73回、76回、77回、78回、81回的部分情节

小说第73回“广武山楚汉会兵”、第76回“会固陵楚汉交兵”、第77回“张良会诸侯伐楚”、第78回“汉王大兵出成皋”、第81回“楚霸王会垓大战”,内容情节较多,人物较多,又曲折变化,还喜欢卖关子,如小说中“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而戏曲每一出戏的内容较为紧凑,只有一个主题情节,在戏曲第十本中,改编者只承袭对剧本有用的情节语句,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性,钟爱楚汉中刘邦和项羽争霸情节。

二、《西汉通俗演义》是《楚汉春秋》的小说来源

二者在内容情节顺序上有较小变动,在具体细节上,也有不同,以下简要列出几处。

如小说第18回陈留太守陈同在郦食其的说服下开城迎降刘邦,戏曲4本14出郦食其劝说陈同迎降,陈同拒不开城迎降,被郦食其杀害。此细节的改变,表明戏曲是为清代统治者所服务,秦虽无道,但为臣子,食其俸禄要誓死守城,宣扬为臣者的忠君思想。

小说第33回“韩信背楚走咸阳”讲述董公及众人打捞到义帝的尸体并发丧,戏曲6本24出内容是义帝在江中死后被九江神救下,迎接到龙宫为九江之主。这是因为二者体裁不同,《西汉演义》记载“西汉演义贵在没有神仙诡异之说,充其极,张良之遇黄石公有点近于诡异”b。戏曲内容中加入神仙内容,让九江神拯救义帝,因戏曲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演出,警告世人要安分守己,宣扬好人有好报,增强戏曲的戏剧性和传奇性。

戏曲与小说在细节上虽有所出入,但二者故事内容高度相同。以下列出二者部分文本比对。

可以看出,戏曲不但采用小说情节,而且部分对白基本与小说相同。

文体的不同,决定了戏曲在结构上有调整和增删。戏曲的时空特点,更加重视场面的选择和调度,小说中寥寥数语的描写,在戏曲中会铺排为一个大场面。如小说第28回“张子房烧绝栈道”,张良送汉王入蜀地,然后辞别汉王回关中时烧毁栈道,汉王得知后大骂张良,改写为戏曲第6本第4出“烧绝栈道”,通过增加火德星君助张良神火烧绝栈道的描写、张良烧绝栈道之前的独白描写、张良与随从的对白、火烧栈道场面的描写,如“一霎火焰熏天,烟云满道,烧得好痛快也”等使戏曲更加形象生动。

戏曲《楚汉春秋》是以《西汉演义》为所据之本,因戏曲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演出,该戏中加入25出神鬼的戏份,开端以神仙出场,结尾以神仙退场。这样的改编不仅是迎合帝王及宫廷受众的喜好和价值取向,而且形成前后呼应,使得整部大戏更为丰富完整,富有逻辑性。剧中将“鬼神”形象渗入戏曲的叙述模式中,一方面对剧情发挥结构性功能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戏曲的教化意义,表明儒释道的“因果观念”。

《楚汉春秋》除去“开场始末”“神鬼内容”、新增情节等,剩余177出基本据《西汉演义》第10回到第85回内容演述刘邦与项羽争雄故事,戏曲继承了小说的整体框架和故事情节,大部分情节描述与故事的发展都基本遵循小说的章回,可见对“原著”的忠实度。

三、结语

在思想主旨上,戏曲《楚汉春秋》的思想为:天命神鬼观念、天人感应、皇权神授、宣扬因果报应。小说《西汉演义》主题思想为:借历史人物事件宣扬儒学义理,如对忠孝的宣扬、对仁义的赞美、对仁政的推崇、對暴政的斥责。《楚汉春秋》大抵是以《西汉演义》第10至85回敷演改编的一部清宫大戏,虽在一些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思想主旨等方面有差异,但作为一部大戏,也体现了它特有的创新之处。

此外,《楚汉春秋》作为一部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虽有剧本留存,但在升平署档案中未有上演记录。笔者查阅相关资料c,推断其未曾整本演出有以下原因。

其一,清代禁止搬演帝王戏。清代等级制度森严,典型的“文字狱”就可看出,要避讳帝王名姓,否则将会招致杀身之祸。《世宗实录》记:“历代帝王后妃及先圣先贤,忠臣烈士之神像,皆官民所当敬奉瞻仰者,皆搬做杂居用以为戏,则不敬甚矣。”《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d宫廷演剧不可亵渎帝王,在这样的禁令中,戏曲舞台上的昏君、暴君形象就较少。戏曲《楚汉春秋》中,把刘邦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之人,虽有那么几出戏演述刘邦不听谋臣谏言,私自攻取彭城,结果被项羽打败,也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天命使然。

其二,该剧自身内容题材的原因。该剧题材带有负面、反动性质,如臣民起义伐君的叛逆思想,剧中刘邦、项羽、陈胜、吴广等人起义最后推翻了秦朝统治,秦代统治者昏庸无道,奸臣当道弑君,二王争霸。剧中演述了秦代灭亡的原因为秦二世昏庸无道,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让奸臣赵高等人把持朝政,众人起义推翻了秦朝暴政,秦二世也被赵高等人所杀。可以试想一番,此戏是演给清代帝王看的,即使清代帝王是明君,看到这些内容,多少会觉得有些含沙射影。并且该剧题材内容被二王争霸戏所限制,剧中大量笔墨都在讲述项羽同汉代统治者刘邦争夺帝王之位。这样的内容演给清代统治者看,会有些不合时宜。清代禁止搬演帝王戏,为防止戏班子对某些正面历史人物进行歪曲与恶搞,影响他们在百姓心中的高大形象,同时不利于其封建统治的巩固,所以规定戏台上不许出现历代帝王。

其三,财力、物力、人力不足。道光七年(1827)裁撤南府外学伶人之后,内廷已不再能演出全本的连台本大戏,升平署内学承应上演一些场面不大的节令戏。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楚汉春秋》这种体制规格浩大的戏曲,更是无力搬演。

其四,不受欢迎。《楚汉春秋》这部戏其整体风格较为严肃,武戏较多,打杀场面较多,而清代帝王后妃看戏为了娱乐,多会看一些喜庆祥瑞之戏,如《寿山福海》《万寿长春》等。戏曲属于艺术,艺术有一定的审美性,符合受众的需求,才能得到认可。

a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

b〔明〕甄伟:《西汉演义》,山东文艺出版社1936年版,第12页。

c李红英:《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d张宏杰:《乾隆如何抓文艺宣传工作》,《乡镇论坛》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王芷章.清代伶官传[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甄伟.西汉演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36.

[3]王芷章.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36.

[4]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5]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6]董康.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古本戏曲丛刊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4.

[8]李红英.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J].文史知识,2010(6).

[9]熊静.清升平署文献聚散考[J].图书馆杂志,2011(6).

[10]章宏伟.故宫博物院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收藏现状[J].中国戏剧学院学报,2011(3).

[11]张净秋.论《昇平宝筏》对小说《西游记》的改编[J].求是学刊,2012(2).

[12]刘铁.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2).

[13]朱万曙.论清宫大戏《如意宝册》[J].中国文化研究,2016(3).

[14]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5]贺留胜.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3.

基金项目:2019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924)

作者:程炽玲,硕士,肇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清代宫廷戏曲。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