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2022-05-13 01:35刘金峰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风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内容,即:风险忧患论、系统构成论、核心问题论、本质问题论、问题导向论、标本兼治论、立破并举论、以上率下论、弘扬传统论、驰而不息论。“十论”具有严密的逻辑关联,系统回答了作风建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关键词]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四风”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05—07

[作者简介]刘金峰,男,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副教育长、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哲学。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自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作风问题做了初步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作风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党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风险忧患论:从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们党的治党理政特色,这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也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奋斗的经历息息相关。毛泽东擅长运用底线思维,对党的作风问题以及带来的风险隐患有着深刻洞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预见到由于革命的胜利,党内会滋长骄傲、以功臣自居等情绪,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就可能出现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2]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习近平坚持用底线思维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把握历史的主动。在十八大闭幕后,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就直面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坦言“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3]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作风,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4]

习近平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苏共亡党的教训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资格和执政地位。客观上看,苏共亡党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党的干部特殊化和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苏联时期,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部长等在干部名册上的官员按级别享受高级住宅和别墅、汽车、医疗补助等项特权,官员的高薪制使党政干部与群众的收入差距达到30至44倍,一些官员对上级的指示和政策照本宣科,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自己却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从国内情况看,“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少数地方干部作风漂浮,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既会恶化党群、干群关系,也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政治安全都产生严重影响。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本质上也是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面汲取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实现了党风的根本好转,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营造了良好环境、凝聚起磅礴力量。

二、系统构成论: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复杂性,对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党的作风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恩格斯最早使用“作风”一词,他在19世纪70、80年代就提出要反对赫希伯格、巴枯宁等党内少数人身上存在的“阿谀奉承作风”和“华而不实作风”,这时“作风”主要指的是党员个体存在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批评抽象空谈、人浮于事、办事迟缓、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指出官僚主义习气已在苏维埃机关有所泛滥,它对于苏维埃国家和党政机关具有很大危害,是一种新的“脓疮”,此时列宁已把作风问题从个体扩展到群体。我党最早提出“党风”概念的是毛泽东,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思想作风、学风等方面。其后,党内文件通常把党风细分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几十年来,我们党相继开展多次整党和党内集中教育,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系统论成为有较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学说,系统观念也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在论及深化改革、“十四五规划”、法治建设等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防御工程”,对它的分析当然也要坚持系统观念,从集合性、层次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着重从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涉及思想、权力、方法、习俗等因素。在思想因素上,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干部一旦思想上滑坡,就会在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等方面出现偏移,导致工作标准的下降、工作作风的松懈。在权力因素上,习近平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6]权力乃天下之公器,群众所诟病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权力的滥用,它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公权不用、公权虚用、公权乱用、公权私用。公权不用或虚用主要体现为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严重的则构成失职渎职,公权乱用或私用同样不足取,它会侵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造成党群、干部关系的隔阂、对立甚至发生严重冲突。在方法因素上,习近平指出,“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眾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7]面对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干部存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少数干部还存在着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情形,这些都会激化基层矛盾、恶化干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光有诚心不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习俗因素上,习近平指出,“在市县和基层单位存在的‘四风问题,有的也与一些不良习俗相关。特别是那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既有形又无形,把很多干部都网在里面。”[8]此外,习近平对作风建设的利益因素、纪律因素、制度因素、责任因素等也进行了分析。

对党员干部个体、群体及全党整体而言,上述因素对党的作风建设影响的效果、路径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还会产生较为复杂的互动作用,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挖掘隐含其中的行动规律和深层逻辑。如,在微观层面,可以从“思想—动机—行为”的角度对个体进行阐释;在中观层面,可以从“制度—纪律—环境”的角度对群体进行剖析;在宏观层面,可以从“责任—能力—方法”的角度对我们党的管党治党进行探讨。这样,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党的作风建设进行深刻认识,不仅助于我们把握作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更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三、核心问题论:当前和今后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曾把党群关系做过五种比喻,即:学生与先生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鱼和水的关系、孺子和牛的关系、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强调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一如既往重视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多个党内文件都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能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政治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密码和重要传家宝,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深化。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个科学规律:只有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习近平很早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志向,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涯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2004年他所撰写的短评《心无百姓莫为“官”》提出党的干部要有更高尚道德情怀的观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人民忠诚的勤务员”等观点,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重要问题。面对部分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和调研中的“走马观花”、巨额的“三公经费”“会所中的歪风”等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习近平确立以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突破口和主线,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10]面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情况、新挑战,如部分干部群众观念不强,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愿做群众工作、不敢做群众工作,还有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等问题。习近平要求广大干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各项难题,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对人民群众充满深情,模范践行群众路线。他先后50多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经常风雨兼程、翻山越岭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真实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健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主生活之中;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解决新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难题,统筹推进各项民生社保事业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压缩基层微腐败生存空间,注意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本质问题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着眼点

党性是党员立身修德的根本、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先进的、纯洁的党性总能给人以温暖、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对党员的党性问题非常重视,在党的七大召开期间,他为代表挥毫题写了“提高党性”的赠词,要求全党同志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除毛泽东外,当时党内的其他领导人也非常注重研究党性、讲述党性、涵养党性,刘少奇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周恩来写了《我的修养要则》,王稼祥起草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们的著述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又为共产党人加强党性锻炼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邓小平同志对党性问题也非常重视,1950年他在安排十八军进藏任务时,与军长张国华谈话开门见山:今天谈话凭党性。1983年他指出整党工作不能走过场,要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性。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党性与作风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作风体现党员的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2013年8月,习近平在辽宁调研时明确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我们改进作风,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以为把眼前存在的作风问题从面上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11]从哲学角度来看,作风与党性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党性从来不是绝对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在他们的作风上。提到张思德,我们就能想到一个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脸上沾上些许烟污的战士形象;提到谷文昌,我们就能想到一个在风沙中前行、在群众中穿梭、在树苗旁挥锹的干部形象,这种形象就是他们奋斗精神、高尚情怀、求实作风的反映,实际上也源自他们坚定的信仰、坚强的党性。党性是综合、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它是党员干部理论、道德、能力等总体的反映。

习近平把作风问题上升到党性高度来认识,抓住了作风问题的本质,对加强作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作风建设要有更高的政治自觉,不断提高工作站位。2016年1月,习近平再次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12]。作风问题既表现为组织行为,又表现为党员的个体行为,从行为表现上能判断出党性觉悟的高下。二是作风建设要有更严要求,在改进磨砺中实现提升。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等党内法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随意降低标准。作风的改进同党性锻炼一样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党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刻苦砥砺,在自律与他律结合中持续前行。三是作风建设要有更新的思路,着力涵养道德操守。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明礼诚信,怀德自重,慎独慎初慎微,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五、问题导向论:着力解决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为党内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着时代变化的风向,它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人们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进程中,始终重视发现、分析和解决重大历史课题,并为之不懈奋斗、奉献和牺牲。

对一个领导者而言,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分析问题是检验其领导能力高低的试金石。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善不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政治能力问题。应当说,在党的十八大前后,党的作风建设上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四风”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改进作风来推进党的建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14]“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问题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问题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15]

发现问题只是分析问题的前提,找出问题的原因或根源才能解决好问题,才能体现出领导者的功力和水平。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四风”问题,他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四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实质和根源,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四风”问题的认识。此外,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除对一般性的“四风”问题提出批评外,他还结合“三大攻坚战”工作的推进,特别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一些地方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一些地方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等。在作风建设上,共产党人要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己任,敢于啃硬骨头,迎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切实彰显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六、标本兼治论:要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党内相关制度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013年,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治标,就是要着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治本,就是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16]习近平借用中医学“标本兼治”的术语论述抓作风建设的路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标本兼治”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指既要解决问题的表象,又要根除问题产生的源头。

抓作风建设,治标当然是十分必要的。要以“重拳”治标来促进治本,为治本赢得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如,目前“四风”问题依然突出。贯彻“十四五”规划方面,空喊口号、行动不力;为基层减负方面,红头变白头、纸质变“指尖”、视频会层层接力;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违规收受礼金、吃喝、发放津补贴现象依然存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分布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行政审批、执法司法领域尤为突出。对上述类型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相对于治标而言,习近平更加重视治本的工作。在他看来,作风建设上的治本體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习近平强调:“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17]广大党员必须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精神家园,方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二是工作程序。习近平历来重视流程优化、推进便民服务,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福州市实现了投资审批项目的一幢楼办公,“马上就办”成为改进机关作为的有力武器;主政浙江期间,“最多跑一次”改革解决了老百姓和企业办事多次跑、多头跑、时间长、环节多等难题。当前,党政机关在优化审批流程上仍有改革的空间,对职责范围内审批事项应再梳理、再设计,最大限度优化环节、减少时限,最大限度便利群众、便利企业。三是各项制度。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作风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据和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作风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要从制度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18]将实践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措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作风建设的“四梁八柱”,让制度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四是体制机制。与制度相比,体制机制更侧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应着力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激励惩处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以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制度完备性、协同性和刚性约束。

七、立破并举论: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实现党内的风气变革

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19]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论述,既是作风建设思路上的重要创新,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党的作风建设是“立”与“破”对立统一的过程。所谓“立”,就是对优良风气的建构、树立、坚守和弘扬,所谓“破”就是对不正之风的批评、纠偏、摒弃和杜绝,二者是作风建设的矛盾对立。同时“立”与“破”之间相互依存的,“破”是“立”的前提,没有“破”,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立”;“立”是“破”的目的,没有“立”,“破”就无所归依。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互依存,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存在单独的“立”与“破”,因此在推进作风建设的要求必然是立破并举、建纠并行。在一定意义上,“扶正祛邪”与“立破并举”意义相同,“扶正”即为“立”,“祛邪”即为“破”。贯彻“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工作思路,既要坚定不移地“树立”“扶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又要义无反顾地“破除”“祛邪”,让歪风邪气没有生存土壤,从而使作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在作风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纠建并进,辨证施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树立忠诚文化、破除信仰迷茫;树立公仆文化、破除亦官亦商;树立“亲”“清”政商文化、破除权钱交易;树立艰苦奋斗文化、破除奢靡享乐之风。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层面、从政治“三力”等方面找到差距和不足,做到“红脸”“出汗”“提神”“醒脑”,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热起来,努力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形式化、平淡化的现象。三是发挥正、反典型的标杆和警示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向焦裕禄、谷文昌等楷模学习,以及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更好地见贤思齐;同时强调要抓好惩戒,防止“破窗效应”,让干部从反面典型中受到警醒,做到见不贤而自省。

八、以上率下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以上率下、上行下效,《周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是中国共产党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28年井冈山革命时期,因敌人封锁导致粮食奇缺,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同志带头往返几十里崎岖的山路到山下挑粮。1930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制定了七条干部管理教育方法,其中一条就是干部处处要以身作则,做战士的表率。

党的十八大后,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就如何解决好“老虎吃天不知从哪下口”的难题,习近平明确了工作思路——从中央领导集体自身抓起、做起。他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20]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就把作风建设摆上议程,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作出细化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中央领导为全体党员,特别是为全体干部做出了示范。作为全党的核心和党中央的核心,习近平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21]

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发挥着风向标和指示塔的作用,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监督者。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共同行动。2017年7月,习近平就新华社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指示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22]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党员,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深受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的影响。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如果“关键少数”只会空喊,再美好的蓝图也必然是“空转”;执行“八项规定”、严守纪律,如果“关键少数”松一寸,“绝大多数”就会宽一尺。“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越突出,表率效能就越大,越能形成以上率下的连锁反应。当然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压实责任也必不可少。应从上级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压紧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以问责等措施倒逼责任落实。

九、弘扬传统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少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资源。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的报告中,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全面总结,“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弘扬,他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体现为党的传统作风。”[24]“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25]在三大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熔铸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即: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敢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伟大创业精神,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习近平认为向先进模范学习,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方式。

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也是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不少中高级干部在廉政上出问题,往往就是由于家風不正所致。习近平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多次提出谆谆告诫,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26]为避免领导干部在廉洁问题上犯错误,习近平可谓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十、驰而不息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

鉴于作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等特点,习近平认为作风建设要打持久战,2014年3月,他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27]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他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较早论及“钉钉子精神”是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他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28]以后在谈到深入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廉政建设时,他仍强调了钉钉子精神。改进作风,同样要具备“钉钉子精神”,首先要聚焦目标,瞄准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抓住过年过节的关键节点,抓住月饼、礼金等小问题,持久抓下去就会见效,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其次,要有一定力度和巧劲,既要不惜力和不畏难,勇往直前,又要把握好节奏。最后,还要有恒劲与韧性,具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做到抓常抓细抓长。只有经常抓、长期抓,从细节入手,才能形成习惯,取得成效。

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的“十论”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风险忧患论”着重强调抓好作风建设的意义所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系统构成论”“核心问题论”“本质问题论”着重剖析了作风建设的构成要素及其地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认识基础;“问题导向论”“标本兼治论”“立破并举论”“以上率下论”“弘扬传统论”“驰而不息论”属于方法论的内容,着重探讨作风建设的路径方法,回答“怎么抓”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风格特点上看,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还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

[3][5][10][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5、366、381.

[4][6][15][16][19][20][21][24][2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8、155、151、153、153、147、149、157、149-150.

[7]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0/content_5550258.html.

[8][11][14][17][18][2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0、190、185、192、196、193.

[9][2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1094.

[12][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5、16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9-290.

[19]这个课题习近平强调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05-09/9179264.shtml.

[2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01/content_5589536.htm.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四风问题
反对“四风”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