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墓笔记》的故事模式特征

2022-05-13 11:34高宏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空间叙事

摘要:《盗墓笔记》通过明暗双线并行的多层叙事套层和宏大的世界观进行建构,半封闭与全封闭圆形结构的空间叙事,推动了叙事结构的构建和叙事进程的发展,这种叙事方式使虚幻和现实发生强烈的碰撞,同时他者视角叙述故事历史的方式,使文学文本呈现出虚构性与想象性相结合的历史图景。叙事作品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典型人物,也使得故事模式特征具有了典型性。

关键词:《盗墓笔记》 空间叙事 叙事方式 他者视角

纵观《盗墓笔记》系列小说,文本写作时间跨度大,于2006年在网上开始连载,到2011年全部完结。在此期间《盗墓笔记》系列小说共出版实体书九部,单本销量平均过百万,九部书出版总销量超过1200万册。由此可见《盗墓笔记》系列书是“90后”一代人阅读通俗文学的中流砥柱,所以要探究《盗墓笔记》系列小说成功的原因,就要探究其不同于同时代小说的故事模式特征。笔者认为,《盗墓笔记》系列小说的故事模式特征,主要从叙事方式、空间叙事、他者视角、文学典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多层叙事套层和宏大的世界观

《盗墓笔记》拥有一种宏大的世界观,世界观和叙事套层双线并行,世界观为暗线,多层叙事套层是明线。只有将多层叙事套层分析透彻之后,宏大而又神秘的世界观才浮出水面。

1.主叙事套层,亦是“吴邪时间”层,这是整个故事最大的叙事套层。随着时间推移,从青年吴邪到中年吴邪的视角进行叙事,贯穿了《盗墓笔记》整个系列。

子叙事套层一:“铁面生时间”。这个叙事层的吴邪处于少年时期,他因拾到了“铁面生”的一枚铜钱而被铁面生追杀,铁面生贯穿了吳邪的整个少年时期,到吴邪青年时期,两人的恩怨才了结。

子叙事套层二:“吴邪爷爷时间”。这个叙事层的吴邪处于婴儿时期,因他是家族里唯一的男丁而备受重视。婴儿时期的吴邪天真可爱,爷爷为其取名吴邪,希望他可以摆脱盗墓家族的宿命,并留下《盗墓笔记》一书,这本书之后成为吴邪探险的依据。

2.副叙事套层,亦是“裘德考时间”层。在这个叙事层里,吴邪已成为青年吴邪,因受其三叔指引而走入了盗墓探险的道路,与裘德考这个觊觎中国文化瑰宝的外国人展开激烈的斗争。

所以,就文本分析来说,《盗墓笔记》有主、副两个叙事层并置,在主叙事层中又包含两个子叙事层。a并置的主、副两个叙事层需要一个过渡的桥梁,这样才能串联起整个叙事套层。因此,作为“长生”代表的张起灵,成了连接主、副两个叙事套层的桥梁,他的存在超越了“吴邪时间”与“裘德考时间”的有限性。其主要表现在张起灵曾在吴邪婴儿至少年时与裘德考合作,在吴邪青年时同吴邪一起对付裘德考,因此张起灵是连接主副叙事套层的关键。

伴随着多层叙事套层的层层浮现,《盗墓笔记》宏大的世界观也逐渐清晰起来,其不同于一般盗墓小说中人物对金银财富的追求,而是设置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以神话传说为叙事基底,以青铜门后面的“终极”为线索,使整个叙事融知识性、悬疑风格、传统文化、玄学传说等为一体,叙事元素相互叠加使其展现出的世界观宏大而神秘。

二、空间叙事和虚幻现实的交叉

在叙事学中,空间叙事指以空间为着力点,把空间当作一种叙事手段。创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空间来进行叙事,使其不仅成为事件发生的场所和地点,同时也是展示社会关系和个人精神状态的场所和地点。

龙迪勇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提出,在小说家笔下,“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b。在《盗墓笔记》系列小说中,首先通过半封闭圆形结构与全封闭圆形结构的空间,进行叙事结构的架构和叙事进程的推动。《盗墓笔记》以吴邪探索各种各样的古墓作为叙事发展的基本载体,墓中环境黑暗又诡秘,充满了未知,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并且在这种环境下,虚幻与现实发生强烈的碰撞。

(一)“地上——地下——地上”的半封闭圆形结构

在《盗墓笔记》中,古墓通常是常人难以涉足的地方,如幽深难测的海底、连绵不绝的雪山、干旱酷热的沙漠等,这些地方时常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当故事人物进入到这个半封闭区域时,在空间上产生距离感,暗示着故事情节即将展开。

从地上自然空间进入危机重重的地下墓穴空间,空间的转换伴随着人物的行动改变,故事情节也变得跌宕起伏,从墓穴中的危机逃命,再到成功逃离进入地上自然空间,构成了“地上——地下——地上”的半封闭圆形结构,架构了“古墓世界”的叙事结构。c

(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全封闭圆形结构

墓穴空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在墓底,纯粹的物理空间就会被打破,会有不断地从现实世界穿梭到虚拟空间再返回到现实世界的过程,这构成了一个“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全封闭圆形结构。这种全封闭圆形结构的形成,既实现了时空的转变,也导致虚幻与现实的碰撞。墓底发生的事情,会与虚拟世界产生联系,而这一般与鬼神之说相关。但就唯物主义而言,一般将虚拟世界称为幻境,幻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虚幻奇异的境界”d。所以在这个层次上,可以把幻境看作现实空间之外的虚拟空间,人物在虚拟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改变人脑部神经,使其看到幻象,所以形成了虚幻与现实的巧妙对接,这是因地下墓底空间的神秘性而形成的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接。

(三)虚幻与现实的深度碰撞

虚幻与现实的碰撞,不仅体现在《盗墓笔记》中人物经历的某些虚幻情节,更体现在读者所在的三维世界与《盗墓笔记》中二维世界的深度碰撞,如书中先提一个虚构的传说,又将其与风水玄学相连,再以科学解释之,这一系列的虚实相转,使虚幻因得到科学的注解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运用这种“化无为有”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产生了近乎“逼真”的阅读体验,代入感强的读者轻易便放弃了自己的三维世界观,踏入书中的二维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盗墓笔记》成功地将读者从现实世界代入小说的基础在于作品里某些真实程度极高部分的突出性远超其他非真实叙述部分。

1.历史真实与玄幻元素的融合

历史的真实是手稿的重新发现,罗兰·巴尔特曾指出一种将叙述自然化的方法,即“假装重新发现手稿”e。在《盗墓笔记》中,吴邪手里的盗墓笔记手稿,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充当了线索,手稿对墓底的记述充满了玄幻元素,但吴邪在西沙海底确实遇到了手稿中记载的海猴子,这就使虚幻具有了真实性。

2.海量细节与天马行空想象的支撑

盗墓这一行业具有特殊的性质:隐蔽而专业。这就意味着平常人接触不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盗墓这一行为需要海量的细节为其提供支撑,如在讲述七星鲁王宫故事时,对于墓中每个墓室内奢华的摆设进行细节描写,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作者也对其进行天马行空的架构。鲁王墓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如明代鲁王墓、汉代鲁王墓,但是铁面人为给鲁王修陵而盗周穆王的墓,并发现了穆王身上穿的玉甲能让人长生不老,就把玉甲用特殊手法扒了下来,将穆王的尸体变成血尸的故事,确实是作者杜撰出来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也使小说的虚妄性被压制,真实性被提升。这需要作者有极广泛的知识储备,更要求其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强大而缜密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二维人物和三维读者的灵魂碰撞

对二维人物形象真实的刻画,会让三维世界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主人公吴邪是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系,在杭州西湖边有一间名叫吴山居的古董铺子。他的出生地和毕业的大学都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张起灵是东北人,居住在长白山,长白山是现实中东北的显著地标。二维书中真实而具体的地点,会让三维的读者不自觉地跨越时空。作者又在书中描写张起灵从收音机中听到因寻找一名张姓的人,长白山游客人数增多,这更使二维世界和三维世界里的人物产生灵魂上激烈的碰撞。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被架通。

三、“他者历史”视角文本的书写

“他者”视角,即指将网络盗墓小说视为传统主流精英文学之外,具有“新民间文学”部分特点,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由非专业文学出身的创作者所进行的一种快餐式文学创作。f在具体的网络盗墓小说文本中,这个“他者”主要由小说的作者和小说故事的叙述者来承担。所以“他者历史”即指网络盗墓小说在此二重叙述者视角下呈现出的叙述故事的历史,这种历史具有经验性和碎片化特点,是文学文本呈现的历史图景,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不等同于真实历史。

(一)盗墓小说作者的“他者”身份

创作者身份独立于主流精英文学作家之外,使其身份具有了“他者”性。《盗墓笔记》的作者徐磊,是浙江嘉善人,毕业于浙江树人大学,曾做过广告、编程、贸易等诸多行业,其创作主体身份与传统作家身份在民间性、业余性、自由性、隐匿性、商业性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作为网络盗墓小说《盗墓笔记》的创作者,其身份具有“他者”性。

(二)盗墓者的“他者”身份

盗墓作为一种行业,在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中时有出现。盗墓者又被称为土夫子,在中国人传统的认知中,挖逝者墓盗取钱财对逝者是大不敬的,所以从古至今都是备受道德批判的对象。但盗墓可快速地获取大量钱财,所以盗墓者成分繁杂,且不乏王侯将相,如项羽、伍子胥、董卓、温韬等人。至东汉,盗墓在曹操手中发展成为具有体系的官盗。由此可以看出,盗墓者是不被主流社会价值所许可、历史少有记载、民间传说盛行的特殊。其盗墓活动是违反道德的、鲜为人知并且为世人所唾弃的。盗墓者隐入历史地表之下,成为社会中相对神秘的存在群体,是不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接受的特殊行业者,他们以自己的视角所看到的盗墓行业与相关墓主历史,也与史书记载的历史有着极大不同,这说明盗墓者作为盗墓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是一种“他者”身份。

(三)盗墓者叙述的“他者”视角

盗墓小说叙述主体盗墓者作为此“他者”身份呈现,不仅在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更体现在“他者”视角,即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如《盗墓笔记》中利用主角吴邪叙述关于盗墓行业、墓穴及墓主历史等,对在七星鲁王宫、西沙海底、云顶天宫等地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描写,是“他者”视角的重要表现方式。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表现“他者”视角,一般由某个角色客观性地介绍背景和讲述历史,所以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凡评价某人某事,作者都很谨慎地将其处理为某角色做出的评价,或某本书所记载的评价,如战国帛书记载了鲁王一生的所作所为,吴邪对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是吴邪在进行评价。作者有意把这些部分拆散为零星的刹那感想,使其更加自然地显示出“他者”视角的特点。

四、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所塑造出的显示出性格特征而且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典型是产生于西方文论的一个概念,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恩格斯提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g恩格斯的论述阐明了塑造典型的基本要求:第一,典型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范畴;第二,注意细节的真實,是典型塑造的显著标志;第三,典型只有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上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只有达到环境典型性与人物典型性有机统一时,这个人物形象才能成为典型。

首先,文学典型要能够“以鲜明生动而突出的个别性”,去“显著而充分地表现”出具有“相当社会意义的普遍性”h。所以,文学典型必须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主要特征。《盗墓笔记》中,吴邪的“寻找三叔”、张起灵的“寻找记忆”、王胖子的“留恋财宝”、解雨臣的“支撑解家”等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其次,人物性格在之前的创作中往往是单色调的,到了19世纪,随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达到顶峰,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写实文学发展到以性格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为美的阶段。在《盗墓笔记》中,王胖子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性格内涵的典型人物,其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虽然王胖子看起来十分鲁莽,但其实胆大心细,在没认识吴邪之前,他就敢一个人下墓,并且安全地从墓中出来。第二,王胖子虽然痴迷于钱财,但是当他和吴邪一起下墓时,对于墓中无主宝贝垂涎却不贪图,只拿自己应得的那份钱。第三,王胖子虽然贪生怕死,却很讲兄弟义气,他的身手比较好,在墓中屡次救吴邪于危险之中。

最后,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i所谓“灵魂的深度”,恩格斯称之为“思想深度”,主要表现为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不合理秩序的愿望。《盗墓笔记》中,吴邪的形象显示的灵魂深度是震撼人心的,他有着强烈的执念去寻找失踪的三叔。在这一过程中,吴邪从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变得圆滑世故,经历了迷茫、欺骗、背叛,但是始终没有变的还是希望大家都安好的心,自始至终,他都是那个善良的“出水芙蓉弱官人”。

a王进近:《盗墓笔记——叙事套层解析》,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页。

b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第3页。

c樊海玲:《国产盗墓题材网络剧的空间叙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d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6页。

e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f贾宽涛:《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学书写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gi〔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1页,第35页。

h蔡仪:《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页。

作者:高宏靓,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在读本科生;指导老师:董文桃。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空间叙事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叙事策略分析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沉睡魔咒》的后现代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