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师双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2-05-13 13:18赵雪莉刘昌龙殷小波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调研报告乡村振兴

赵雪莉 刘昌龙 殷小波

[摘要]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兵团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师市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深入研究兵团乡村振兴推进情况,我们深入实地详细考察第五师双河市乡村振兴发展情况,总结其发展经验,分析瓶颈症结所在,提出新形势下第五师双河市乡村振兴新思路、新举措。调研发现,第五师双河市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但仍需夯实产业根基、优化投入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政策保障。

[关键词]第五师双河市;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34—05

[作者简介]赵雪莉,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刘昌龙,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殷小波,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城镇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研究兵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剖析瓶颈症结所在,科学谋划新形势下兵团乡村振兴新思路、新举措,按照校(院)工作部署,兵团党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于2022年3月9—12日赴第五师双河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紧扣产业发展、合作社运营、市场主体培育、资金支持等主题,综合运用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先后到第五师双河市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八十九团进行座谈交流,到世纪星农工专业合作社、五元农工专业合作社等两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地走访。

一、第五师双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状

近年来,第五师双河市坚定坚决贯彻落实兵团党委“三农”工作部署和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当好引领”的要求,围绕“五大振兴”,交出了一份农业有干头、连队有看头、职工有奔头的“双河答卷”。

(一)统筹兼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第五师双河市重点落实“三个抓好”,在统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抓好顶层设计。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科学规划中心连队空间布局,构建促进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性推出“双河市+团场小城镇+美丽中心连队+作业点连队”的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抓好龙头引领。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打造以双河市域为龙头引领、团场和开发区两翼齐飞的“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格局。三是抓好辐射带动。发挥团场连接城市、服务连队作用,把团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强化团场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实现道路、供水、电力、物流、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保、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率达90%,实现了“师市—团场—连队”相互衔接、互为市场、互相服务。

(二)谋篇布局,推进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第五师双河市坚持“优棉、兴畜、强果、促加工”的发展思路,构建80万亩棉花、10万亩葡萄、100万头生猪“三大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振兴。

1.多措并举,提升一产发展水平。抓好棉花提质增效,稳住棉花“基本盘”。通过加強品种推荐、种植与收购管理,持续实施和巩固棉花提质增效成果,六项质量指标同比提升明显。通过推广“棉花加工企业+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棉花合作社达139个,合作联社2个,入社职工人均增收16%以上。建强百万头生猪产业链,守好畜牧产业“压舱石”。统筹整合兑现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13家万头以上猪场,生猪存出栏逾百万头,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40%,初步形成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冷链、肉食品加工、防疫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打造葡萄特色品牌,培育一产发展“新增点”。推行“合作社+职工+基地+销售”经营模式,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培育“北疆”“双河葡萄”等品牌,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

2.示范引导,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机立制,全面激发农工合作社内生动力。第五师双河市出台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示范社监测评定办法等,设立1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奖补资金,积极争取兵团奖补资金220万元,全面激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第五师双河市现有合作社493个,社员4314人,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个、兵团级示范社21个、师市级示范社14个。2021年合作社总产值达15.7亿元,带动1.54万名职工增收致富。其中,八十九团成功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五元合作社所在八十九团二连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抓重点树典型,积极探索新模式。第五师双河市立足“三位一体”机制,坚持以农工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多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1)支部引领型。如八十九团五元合作社,紧扣百万头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先后带领212名职工共同致富,筹资5000万元新建3万头生猪养殖场,使连队党支部和职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连队产业兴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2)产业联合型。如九〇团九农众合联合社由12个合作社组成,社员达1781人,种植棉花9万余亩,推行棉花质量追溯,承包租赁3条棉花加工线,收购籽棉3万余吨。(3)能人牵头型。如八十三团绿源果业合作社由贺朝阳牵头,采取“合作社+职工+电商”模式,年销售葡萄、枸杞等优质农产品达10万件,为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打开突破口。(4)龙头带动型。兴童牧业组建五师生猪养殖产业协会,吸收120名职工入股1000万元,按照15%进行固定分红,带动职工就近就便创收,保障民兵义务履行,有效落实“三位一体”机制。

(三)美丽宜居,推进生态振兴

人居环境整治好,乡村振兴有底气。第五师双河市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连队建设,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拴心留人的重要抓手。一是编好规划、明确目标。第五师双河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逐一编制连队规划,召开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美丽连队誓师大会,启动实施“55322工程”,即以“五大振兴”为目标,以“五清三化两改”为重点,两年完成全域美丽连队、美丽作业点建设。二是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整合财政项目、政府债券和师市3年50%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18.9亿元,发动职工筹资投劳4.2亿元,共建美丽家园。三是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立长效管护和考核制度,调动职工群众主动性,常态化促进“干净、整洁、畅通、安全”的机制,八十一团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是规范标准、合力攻坚。全面开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户厕改造、连容连貌提升,建成“十好”美丽连队76个,连队整体面貌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

(四)招才引智,推进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第五师双河市紧盯人才关键要素,下好人才振兴“先手棋”。一是建体系。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九个一批”招才引智工作方案》等9个制度,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二是优保障。设立每年280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引进紧缺人才,储备连队“两委”后备人才,招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连队一线职工,培养致富带头人。三是强队伍。近两年引進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才5143人,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120期5250人次、畜牧业高素质农工培训3期120人次,培育了一批乡村工匠、种养植能手和文化能人,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连连有农业技术员、创业致富带头人。

(五)以文化人,推进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第五师双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抓“文化润疆”工程。一是传承红色基因。突出兵团文化特色,将军垦文化、汉唐文化、红色基因与美丽连队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一连一品”“一连一韵”乡村文化发展格局。二是强化文化引领。推进“军垦文化名城”试点,用好“红星耀双河”陈列馆、文化柱等文化设施,构建辐射地方、示范引领的公共文化网络,开展百日文化广场活动,用兵团精神、老兵精神浸润兵地各族群众心灵。三是共建精神家园。发挥“民”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拓宽湖北省“双结双促”机制,9个团场75个连队与地方乡村结对,开展民族团结联谊、精神文明共建活动260余场次,亦“兵”亦“民”的优势得到彰显。

(六)强基固本,推进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第五师双河市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一是着力“强阵地”。投资1.79亿元建设彰显“中华文化、红色基因”的标准化阵地76个,121个连队阵地全部达标,成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大平台、维稳戍边的执勤点。二是着力“强头雁”。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94.2%。落实兵团党委畅通基层“两委”上升通道机制,优秀干部人才脱颖而出,基层干部更有干劲。三是着力“强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党建+产业+基层治理+维稳戍边”模式,党支部和“两委”牵头领办合作社96个,基干民兵中党员占比34.7%,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支部有作为、职工有收益、治理有成效、戍边有保障”。

二、第五师双河市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产业融合不够。产业振兴,不仅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产业融合、百业兴旺。从第五师双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区域和现实情况来看,产业兴旺主要定位于农业,产业融合缺乏系统性引导,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工业基础薄弱,2020年工业产值仅占15.4%,工业反哺农业内生动力仍需加强;一三产业融合项目资源挖掘不充分,流于形式而缺乏实际效益,多以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形式呈现,相对较为单一且规模较小,缺乏系统科学规划。二是全产业链培育不足。全产业链培育是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第五师双河市农业产业链式发展仍不充分,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短缺、链式招商引资落地难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与职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短,品牌化意识弱,市场竞争力低,产品附加值小,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带动职工增收致富的效果不显著。同时,团场配套改革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四是集体经济缺位。连队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较窄,部分连队尝试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来发展集体经济,但大多数连队缺乏可用闲置资产资源,难以激活壮大集体经济。

(二)投融资机制单一,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乡村振兴“钱”的问题是第五师双河市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一是财政资金统筹缺乏合理规划。涉农资金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使用设限过多,基层缺乏话语权。财政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撬动力不够,统筹资金主要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对产业振兴投入不足。二是金融供求不匹配。承贷主体方面,信贷资金主要投向职工与农工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企业信贷支持较少;信贷产品方面,授信额度较少,期限较短,难以满足职工与合作社长期大额资金需求。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缺乏产品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博州地方银行已开展活畜抵押贷款,但第五师双河市辖区银行仍未进行活畜抵押贷款试点。同时,多数合作社因信贷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而采用资金自筹方式,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四是保险产品与服务存在短板。政策性保险产品种类少,主要以种植保险为主,养殖领域政策性保险产品缺乏;保险公司在辖区内划分承保区域经营,区域竞争不够,导致保险服务态度差、理赔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迫在眉睫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难以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第五师双河市作为兵团新建的年轻城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人聚人能力相对较弱,且受政策、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才流失较严重,使人才不足问题雪上加霜。二是人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当前连队农业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农业实用人才;基层连队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年龄分化问题严重,连队“两委”待遇均等化使其干事创业积极性差,缺乏思维较新、热情较高、能干事、会干事的基层“领头羊”;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高技能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三是人才结构不优,难以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部分连队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留不住。大多数内地新招职工难以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对经济能手、传统技艺匠人等乡土人才的培育与挖掘不够。

(四)政策服务保障供给不到位

一是连队集体资产所有权界定标准欠缺。目前,关于连队集体资产如何界定、如何盘活的问题,仍缺乏相应政策标准进行规范引导,导致部分连队因产权不清而出现资产闲置现象。例如,兵团、团场仍未明确关于主渠与分支渠道的划分标准,导致原归属于连队的分支渠道资产未能充分盘活。二是连队集体账户缺位。兵团仍未设立连队集体账户,导致上级奖补资金管理困难,不知该何去何从。三是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财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仍不健全,缺乏对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激励约束政策、风险补偿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等。四是部门协作不够。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五师双河市对标组建乡村振兴局,明确乡村振兴考核落实工作职责部门,但受人力资源不足所限,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还未清晰明确,乡村振兴局工作牵头协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与财政、金融等相关职责部门沟通协作不够。相关部门改革后思想转变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对政策研究不够,指导不够。

三、第五师双河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一)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1.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拾农业多功能性。补齐团场与连队公共设施短板,改善连队生产生活环境,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持续推进“一连一品”,挖掘食用菌等特色资源。深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围绕城市居民对优质食物、清新空气、优美景观等农业多功能性的新需求,提升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供给能力。

2.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带动职工增收致富。围绕生猪、棉花、葡萄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坚持内培外引,不断加大链式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带动力强的“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按照“党建+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金融”五方协同模式,以养殖和加工为产业发展核心,重点扩大上游养殖规模,发展饲料与屠宰加工,实现“生猪养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肉食品加工—商贸流通服务”链式推动产业升级。

3.多措并举,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壮大生猪、棉花、葡萄、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经营规模,以产业链培育为切入点,以兴童牧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效应。重视“北疆”“双河葡萄”等品牌建设与推广,提高葡萄等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保障。

4.凝心聚力,培育壮大连队集体经济。连队基层干部队伍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管好用活上级财政补贴资金与移交固定资产,选准、找准产业,建立健全连队财务管理制度,培育壮大新型连队经济组织,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二)优化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一是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的涉农资金支出体系,进一步扩大统筹整合范围,加大对产业振兴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量身定做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品与服务,提升金融供给精准度。积极推进活畜、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林果树苗、温室大棚、冷库、订单等抵质押融资方式,扩大涉农贷款有效抵质押物范围。建立健全连队经营主体金融信用评价体系,逐步提升职工信用贷款额度。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性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降低涉农贷款成本,对信用状况较好的承贷主体开展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降低贷款周转成本。三是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发适应区域农业需求的保险品种,加大保成本、保价格的棉花种植保险、养殖政策性保险品种研发力度,满足不同领域、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打破保险公司承保区域划分边界,鼓励辖区保险公司自由竞争,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与水平。

(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是重视“老农”与“新农”的培育,挖掘与开发一批“连队治理人才、产业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第五师双河市大多数老职工拥有浓厚的兵团情怀,熟悉连队的基础情况,通过选用、培训、提高一批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老职工”,使之成为连队“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针对有志向投入农业的“新职工”,积极开展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内容的系统化培训,努力将其培养为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同时,发挥好连队致富“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二是建好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团场、连队智力回流。完善青年大学生到团场、连队和企业实习、兼职、创新创业的支持制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制定鼓励返乡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回乡的服务机制,想方设法吸引一批“新乡贤”到团场、连队投资创业,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回乡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三是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落实政策红利,创造良好环境。人才要扎根,政策要生根。优化人才薪资待遇,给予人才上升通道与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引进人才吃下“定心丸”,真正做到拴心留人。

(四)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保障

一是全面开展连队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细化连队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标准,对连队各种闲置资产和积压物资归属关系进行划分,盘活连队集体资产。二是制定连队集体账户设立标准、程序及管理办法,强化基层连队金融服务。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建立健全财政对金融的引导支持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持续性。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估机制,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价,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好乡村振兴局的牵头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尽职尽责,加强工作调度、政策指导和监督监管,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学习好、解读好与宣传好国家、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总结与提炼各团场、连队乡村振兴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好乡村故事,振奋干部群众精神,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调研报告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天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佛乐禅思 寓教于乐
关于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认同问题的调研报告
曲阜市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