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就要有职教本科的样子

2022-05-13 16:54庄西真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具有四个基本特点: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专业水平和职业特长兼具的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创新的人才培养内容、与市场主体合作的“三全”育人机制。把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以及长期办学过程中的积淀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这些特点相对照,发现依托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具有必然性:优质高职院校的深厚办学底蕴奠定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基础,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范式契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需求,优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理念匹配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逻辑,优质高职院校的技能形成经验符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优质高职院校的市场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效率。

关键词 优质高职院校;职业本科教育;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形成规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08-06

职业本科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名异实同,说的是一回事,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类型,从纵向上看,除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外,还应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本科教育,以此来接续培养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要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比如构建健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也要从优化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结构的角度,更要从培养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集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创新素质于一身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角度来理解。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将“应用技术本科”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并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1]。目前看这条职教本科之路走得并不顺畅。5年后,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形势发展到今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心。本文理解,稳步发展的“稳”,意味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速度不能太快、规模不能太大,关键的是质量不能不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要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更要有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特征,“职教本科”就要有职教本科的样子。目前,全国已有30多所名为“XX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实体,这些职教本科大多数是由民办高职院校升格而来。从办学底蕴、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考量,客观讲,期望这些学校短时间内办出理想的职业本科教育,有点勉为其难。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遴选办学时间悠久、教学资源丰富、生源素质良好、人才培养质量有口皆碑的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这样的话,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办学质量的前提下,为既无现成外国经验可以借鉴、又无国内成功模式可以照搬的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开好头、起好步、示好范。

一、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由谁来办,根本上取决于职业本科教育是一种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教育,它在办学和育人的过程中具有哪些典型特征,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本科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本科,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才培养目標、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流程等环节都有别于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择其要者,从人才培养范式、专业设置、培养内容和办学机制四个方面分析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

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可以被视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条最基本的路径,前者强调理论的演绎和应用,后者强调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逻辑起点是理论还是实践。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理论与实践常处于割裂和对立的状态,二者对知识的界定、所秉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以皮尔士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实用”为标准试图弥合二者的对立,并凸显了实践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价值[2]。实际上,实践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常见,对实践知识的研究也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哲学、教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例如专家知识(Expertise knowledge)[3]、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4]等都涉及到实践逻辑下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价值问题。

这两条路径也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范式之中,前者常见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是理论知识学习在先,通过构建概念体系和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并迁移运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质上遵循的也是这一人才培养逻辑,它强调工程和技术理论的先导与奠基作用。而后者则见于高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是以生产实践问题为先导,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工艺问题、操作问题为目标来组织理论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本科教育始终将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置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从生产岗位需求探求人才的价值和培养的方式与内容。它并不先入为主地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生产实践问题的特征及其解决需求,确定知识、技能、素养等学习内容的范围及整合方式。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不要理论知识,而是注重实践作为知识生产和组织的重要逻辑和方式,它更符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点,也体现了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维时空交融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5],这一点从企业技能大师的成长经历中也可以看得出来[6]。

(二)专业水平和职业特长兼具的专业设置

专业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从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专业都能进入到职业本科的专业目录。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职业本科教育的“本科”问题。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有学者通过对C9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首批进入我国“985工程”,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和历史使命的国内最好的9所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认为中国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精英性、批判性、基础性和学术性。这些特征是基于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通识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等因素所形塑出来的,尤其是“去专业化”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对普通高等教育延续基础性、通识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影响。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同样会受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而这一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本科教育兼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征。

从已有的专业设置来看,能够进入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目录的专业,其专业性水平一般都较强,且其专业性并不是像医生、护士、律师那般具有十分强的专业门槛,而是兼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水平+资格”双重特征,只是专业性的色彩强于职业性的色彩。职业是专业的基础。根据经典的专业化运动标准量纲,一个职业的专业化被看成沿着6个要素量纲序列的纵向运动,即“全日制职业→具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有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及传授/获得知识的教育训练机制→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国家的市场保护→具有高度的自治功能”[7]。因此,如果把职业性和专业性视为一个职业专业化水平光谱的两端的话,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职教本科的专业布局则依次分布于从职业性到专业性的光谱之中,且这种布局具有接续性和过渡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和布局本身自成一体,它遵循的逻辑是从社会分工的视角筛选出需要基于学校教育模式培养的专业门类,并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按照“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的阶梯实现进阶式的人才培养。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其仍带有职业性的色彩,反映了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的需求。

(三)“知识+技能+创新”的人才培养内容

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动力源于市场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操作技能(不是心智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范式中,技能训练往往起到引导学生注重专业理论学习、透视生产实践问题内核、形成基于工作场所的问题解决范式的作用。相较于普通教育的“泛素质”人才培养而言,职业教育的核心优势就是操作技能教育——“一专一能”“一专多能”。然而,职业教育仅限于基础技能教育,尤其是低水平操作技能的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可持续生涯发展需求和企业进化对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即使是一些十分传统的操作技能传承类职业(如厨师),现在也融入了很多本专业或相邻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因此,职业教育已经超越过去低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开始指向专业性、系统性技能教育[8]。职业本科教育超越职业专科教育的重要维度,就在于它不仅是基于够用原则而组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要具备系统性的技术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知识的宝贵价值在于启发对现象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并从大量的表象中总结出对问题的规律性分析结果。生产操作、加工工艺中的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在操作本身,而在于与之相关的专业理论,理论思维也是培养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培养未来的处于技能人才金字塔头部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必须要通过系统理论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复合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知能结构的改造,这也在客观上对如今职业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系统化技术理论知识的开发及技术学科课程的开设。

(四)与市场主体合作的“三全”育人机制

我们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起点是产教分化、校企分殊,换言之,产、教、校、企都是源于分工而承担不同职能的行业或组织,这一点必须明确。从内涵上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调的是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之间优势资源的匹配和互通,通过异质性资源的共享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空间和必要性,毕竟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最终需要走向市场。然而,为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多被视为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9],这是由以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所决定的。高等学校与市场主体的合作存在不同的目的和程度,这形成了二者在学校治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权责关系和话语权大小。

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所不同的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是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的。所谓全周期,指的是企业介入学生专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形成“识岗—跟岗—定岗—顶岗”的阶段性发展目标[10];“全要素”指的是企业通过师傅资源、生产和服务资源、市场资源等全要素导入,帮助学校营造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师资队伍建设的仿真环境;“全覆盖”指的是企业全面参与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三全”的合作机制意味着职业院校和市场主体间存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动机和条件,但也引起很多人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和“独立性”的质疑。然而,这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本身可以被视为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类型、职业导向的高等学校寻找自身办学特色和方向的关键举措。因此,我们常看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产教融合的实体组织,希望通过实体嵌入的方式,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其根本动力源于学校破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显然,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是体现在职业性之中的,是在与市场互动的过程中强化其高等性的。这类似于美国大学的发展之路。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美国的大学并没有因循德国传统大学发展的学术传统,也并未像英国培养通识人才的博雅教育那样去寻找发展之路,而是走出了第三条路径,即在本科生生活上效仿英国人,在研究生生活上效仿德国人,在服务一般公众方面则走出了自己的路子[11]。大學更像是一个“才智之都”或“产业公地”,凭借专业知识的生产和所在区域的产业界实现深度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服务市场需求,更是用开放的思想和手段开发智力和生产知识,以此塑造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类型特征,实现其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

二、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理由

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上述四个特点,一定程度上划定了其举办门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也要高质量“升维”发展的背景下,促使部分优质公办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由其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素质于一身的生产服务一线“工装技改”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其必然性。

(一)优质高职院校的深厚办学底蕴奠定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基础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培养人才需要更多的时间,且十分不容易,可谓“费时又费力”。钳工行当里流行“五年入行、十年懂行”的说法,讲的是一个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再到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既遵循教育的规律,也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需要积累。与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层次要求不断提升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逐级提升。当经济社会需要大量初、中级技术工人的时候,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初、中等职业学校;当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时候,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就变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当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时候,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就要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一层次的办学主体是从下一层次办学主体中的条件优越、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学校升格而来,这既符合层级贯通、学段衔接、接续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逐层发展的路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优质高职院校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扩建和扩招计划。其中一个主要的扩建方式即通过“三改一补”(对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补充进高职院校)政策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些由中职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较好地保持了中职阶段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注重技能的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且建设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均较为扎实,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举办时期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统计,我国近80%的高职示范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12]。

经过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和双高校的四轮建设,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突破,它们具有扎根地方、指向职业、服务发展的办学定位,具有优质的人才储备和设施设备,且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和深度的合作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类型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赢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优质高职院校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办学基础,及其对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职业教育特性的生动诠释,奠定了其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尽管这些学校在办学层级上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扎根本土、不忘初心、服务发展的作风和使命。就像它们从其前身——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质变升格为高职院校一样,经过多年的探索积淀,它们从现在的优质高职院校蝶变升格为职业教育本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范式契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需求

以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难以直接实施,因为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基于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育人范式及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尤其是大量的师资队伍均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内部已经形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固定思维模式和育人理念。这种矛盾在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进行师资引进的过程中就有所体现——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难以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学。前文所及,2014年提出的百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举办职业教育并未取得实质成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这些高校遵循的仍然是理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即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也遵循的是理论迁移运用到实践的“应用模式”。这与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尽管政府鼓励高水平大学通过多种渠道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但是高水平大学需要在已有的教学和科研基础和优势之上,独立形成一套生产实践导向的师资、课程和教学体系,其办学成本和操作难度偏大。此外,由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和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质量评价标准的存在,普通本科举办职业教育也存在制度层面的障碍,这抑制了高水平大学投入职业教育的动力。

因此,如果要保证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优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办学主体的首选。高职院校在数十年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已经形成了契合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一大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了高度匹配关系。而优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處于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地位。自示范校项目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实施以来,历年入选国家级高职建设项目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优秀学校,都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中形成了若干典型成果。它们具备延续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其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教学模式等均与职业本科教育相吻合,能够确保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三)优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理念匹配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逻辑

专业设置是国家控制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手段[13],通过开发编制专业目录并对如何使用专业目录做出规定,政府可以引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约束其人才培养过程。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具有从职业性到专业性过渡的特征,且专业目录的开发主要基于产业分工、行业分化的逻辑,而非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学科逻辑。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有独特的逻辑。优质高职院校之所以被称为优质,其中的一个核心标准在于其专业建设的高质量。这些学校基于长期对区域产业发展、企业生产情况的调研和教育规律的探索,形成了对专业内涵的深度认知,是对社会分工、职业内涵、育人理念和学校教育功能综合思考的结果。选择优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延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以及专业设置的基本建制。

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主体的来源,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并不能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的历史责任,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建设的高度和深度。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受自身条件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学生希望学什么,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专业建制的稳定性不强。在这一前提下,民办学校难以对专业建设投入大量资源,其内部的师资队伍、治理体系、设施设备等也难以满足专业高质量建设的需求。

(四)优质高职院校的技能形成经验符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40年的办学历程使广大高职院校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基于规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例如通过理实一体化的设计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理解与运用;通过非结构化的工作场所和结构化的课堂的工学交替,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通过五年制高职的学制创新实现特殊专业操作技能的早期介入和长周期形成;通过仿真实训、模拟实训等方式提升特种技能的训练质量等。这些技能形成经验不仅适用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体现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是职业本科教育参与个体技能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除了上述具有较大共识的技能形成规律之外,很多职业学校也都基于自身办学的经验,提炼、构建了学校特色和普适特征兼顾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行动体系。这些体系植根于学校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本土化理解和校本化探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办学基础。依托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些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优势,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的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力保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本科水平,又有职业特长。

(五)优质高职院校的市场合作机制利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效率

关起门来是办不好职业本科教育的,必须开放办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教育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的“三全”育人机制,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要处理好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立足本土企业特征、地方政策和法规、学校办学规模与特色等,和地方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稳定和制度化的合作关系。例如一些学校通过筹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技术研发机构等实体组织的方式,破解学校和企业之间在要素合作上的制度性障碍,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对等、合作不深入、投入不明确等问题;或者通过现代学徒制合作项目,以企业师傅为合作的着力点,解决人才联合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抑或是和行业或政府合作,通过多方入股解决特种技能鉴定和市场使用的问题。

市场合作机制的形成是高职院校深耕地方并在某一领域长期积淀才能形成的“地方知识”,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都具有贴合地方规则、体现职教特色、匹配产业需求的校企合作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质高职院校拥有大量优质的市场合作资源。每年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的教学资源50强和服务贡献50强中,絕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属于公办高校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而教学资源建设和服务贡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涉及到不少校企合作质量的评测内容。优质的企业会为学校带来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先进资源和社会关系,能牵引学校开展与同类企业的广泛合作,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在行业内的口碑。二是优质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与头部企业和地方企业深度合作的机制。这套机制蕴含了学校的治理理念,是学校在精准把握地方企业需求、产业技术特征、学校合作诉求和优势,以及所在地区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做出的妥善安排,能为其成为本科后深化已有的校企合作提供思想保障和机制保障。三是优质高职院校已经具有了与地方企业开展“三全”合作的资源准备。优质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内部制度、优秀的师资和专业发展基础,也能够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基于优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效率,降低可能存在的试错风险。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事业更是如此,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教育不是随便哪个学校想办就能办好的,而需要遵循规律、长期积累、久久为功。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需要中、高、本职业教育会同行业企业接续培养的。优质公办高职院校升格举办职教本科具有天然优势,符合中国人口大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顺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有明确规定。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有必要、也是必然的好事情要想办好,还有很多具体障碍需要克服。比如,如何确定符合升本的优质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有了标准又如何保证用这个标准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学校,选出了这些学校怎样保证它们能够办出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等等。这些问题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几经周折、排除万难做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决策。

参 考 文 献

[1][10]庄西真.“全周期管理”是提高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办法[J].江苏高职教育,2021(4):10-12.

[2]PEIRCE, Ch. S.How to Make Our Ideas Clear[J].Popular Science Monthly, 1978(12):286-302.

[3]詹文杰.论柏拉图早期对话录中的“专家知识”概念[J].哲学研究,2016(7):74-79+129.

[4]李小红,秦晋.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改进[J].教育研究,2015(12):141-145.

[5]庄西真.技能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J].职教论坛,2017(34):20-25.

[6]宋馥李.赵首席的退休计划[N].经济观察报,2021-09-27(19).

[7]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30-39.

[8]徐国庆.什么是职业教育——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内涵的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2(1):20-27.

[9]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9.

[11]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76-85.

[12]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5.

[13]樊平军.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7):40-44.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Holding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ang Xizhen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a talent training paradigm with production practic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 specialty setting with both specialty level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knowledge + skills +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ontents, and three-wide education mechanism cooperation with market players. Comparing the school-running history and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relying on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ol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The profound school-running heritage of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paradigm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meets the need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matches the school-running logic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skill formation experience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conforms to the school-running rule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market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ducive to the efficiency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reativ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kill formation law

Author  Zhuang Xizhen, professo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作者簡介

庄西真(1967- ),男,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BJA170088),主持人:庄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