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 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022-05-13 17:43严昊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教学模式

[摘 要]融媒体时代,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挖掘美的事物和凸显美的风格。在坚持引导学生深挖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突出摄影作品的典型形象、凸显作品画面的新颖性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四个原则的前提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生活,挖掘学生摄影创作潜能,以命题创作促探索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摄影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2)01-0085-06

摄影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应不断探索新方向和新成果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摄影的本质在于记录,即借助光与影的艺术记录现实,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优秀的摄影作品记录着历史与人文元素,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记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媒介的深度融合,融媒体时代随之而来。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兴媒体形态[1]。融媒体背景对摄影图像质量有更高要求,也对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高校摄影专业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摄影艺术创作离不开摄影师饱满的激情,更离不开其以独特视角,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手段和摄影造型语言再现自然事物的美。在摄影专业教学中,摄影艺术创作应该贯穿于摄影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摄影专业教学的艺术性和系统性中。在融媒体背景下,促进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跨越式发展,将更有利于摄影专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挖掘美的事物并凸显美的风格。

(一)有利于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

作為一种艺术创作,摄影创作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特征,是主观、客观相统一的一种造型艺术。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认为“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自然事物及其互相之间联系形成的自然美,摄影师应该保持一份对大自然浓厚的热爱之情,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并感受别人尚未洞察出的自然事物独特的美,借助摄影艺术创作将这样的自然美以独有的方式传达给别人[2]。因此,高校摄影专业教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生活,引起人们在思想和灵魂上的共鸣,以自身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理解方式再现震撼观众、感染观众的美的图像,让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直抵人心,还要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不仅包括自然事物之美,而且包括社会生活之美。

(二)有利于引导摄影专业学生挖掘美的事物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摄影作品塑造和再现美的客观事物,并非仅是机械地复制,而是高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光与影的结合中有机融入美的艺术元素。这就要求摄影师创作艺术作品时要积极调动自身的艺术思维、艺术修养和艺术情感,探寻美的视线,发现事物不一样的美。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让学生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语境下积累更多的艺术创作经验,提升艺术修养和对美的感悟能力,升华对美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使摄影专业学生对发现美并塑造美的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激发摄影专业学生深入挖掘美的事物及追求美的内生动力,进而引导他们努力挖掘身边美的事物。

(三)有利于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凸显美的风格

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在集摄影图像、摄像、动画、声音和文字等于一体的融合多个媒介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中充分彰显摄影作品的个性张力,突出其感染力和美感,凸显摄影作品特有的美的风格和审美感受,进而向观众传递审美意向,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感受和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在敏锐的视觉感知和心灵感召下引起观众与作者对作品深层意蕴及审美体验的强烈共鸣,使摄影作品特有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升华[3]。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摄影专业学生深刻认识到单纯为个性而标新立异、为突出风格而忽视内容的所谓个性风格是不可取的。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跨越式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融媒体背景下,社会对摄影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且专业化。对于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而言,一方面,融媒体的超文本、快捷、方便、跨界、交互的优势为他们开辟了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社会对摄影艺术人才的专业化需求要求新时代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要引导学生深挖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

摄影创作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离不开内在的内容,内容是根本,内容决定形式。摄影创作并非简单记录客观事物,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因而,在开展摄影创作之前,题材选择、立意确定、主题提炼、风格体现、技巧运用和构图结构等思维活动必须突出创意。其中,对于主题提炼而言,为了使表现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创作者需要突出作品主题,并斟酌选择更加契合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融入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经验积累等潜在因素,为表达作品思想内涵插上强有力的翅膀。在构图和技巧运用方面,创作者要为观众营造想象空间,用摄影语言将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巧妙地传达出来,使观众在专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深受感染,而且激发他们对作品内容的思索联想,实现作者与观众心灵层面的思想沟通[4]。这就要求高校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引导广大学生深挖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以触发观众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思索。

(二)要引导学生突出攝影作品的典型形象

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摄影艺术借助摄影图像客观真实的典型形象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并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摄影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对典型形象进行精心酝酿和认真推敲。为此,摄影创作者要在作品创作之初就对拍摄对象的立意和构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进行选择、取舍、概括和提炼。所以,高校在摄影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摄影作品只有更加突出典型形象的刻画才能更加准确、更加鲜明地表达作品主题。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在摄影创作中把能精准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形象作为典型形象,相关联的元素围绕突出典型形象,如此才能使摄影图像具有主次分明的美感。

(三)要引导学生凸显出作品画面的新颖性

摄影画面的形式美首先来源于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高校在摄影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凸显作品画面的新颖性。一方面,要让学生及时抓住自身在摄影创作中的瞬间灵感和艺术直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这样的艺术灵感对于拍摄对象的形象塑造很重要,要让摄影专业学生在艺术灵感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构思。另一方面,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摄影艺术美学的韵律、变化、节奏、均衡、统一等技法,既能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也能完善摄影图像形式美的效果[5]。摄影专业学生的摄影艺术直觉和摄影艺术美学结合越紧密,越容易创作出画面新颖的作品。

(四)要引导学生摄影中灵活运用对比手法

创作优秀的摄影作品离不开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即把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关联的矛盾结合到能够体现画面美感的技巧中,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艺术语言不再单调、刻板,变得更加生动。首先,高校在摄影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摄影创作中将要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审美性、可行性方面的分析,并选择恰当的对比手法使摄影画面更加鲜明、更加丰富[6]。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在摄影创作中运用形式、技法和空间等方面的对比手法,一方面突出揭示摄影画面的主题思想,生动刻画画面形象,有效营造摄影画面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摄影艺术修养,促使他们早日形成自身独特的摄影风格。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融媒体背景下,摄影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摄影艺术逐渐融合传播学、新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新兴数字摄影的发展日益多元化。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生活,挖掘学生摄影创作潜能,以命题创作促进探索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专业人才,为融媒体背景下的摄影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生活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洞察生活。第一,教师在摄影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与其他艺术一样,摄影艺术也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摄影艺术统一了审美形式和生活内容,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因而,学生摄影创作要热爱生活、洞察生活并关注生活,对生活饱含激情,积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动力。而且,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要在积累生活阅历的过程中积蓄情感的力量,这样在灵感乍现时更加容易创作出引人深思、启人心智的摄影作品。第二,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从客观事物中感知容易被别人忽略的美的元素,并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将自身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巧妙融入作品中。例如,在户外摄影采风课上,摄影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乌镇等地,面对游人如织的古老街巷和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要适时点拨学生眼前看到的虽然并非百年前的古江南实景,但摄影创作却可以唤醒许多人梦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进而引导学生在摄影创作中对形象进行有意识地取舍,从中找寻意境的联想,营造具有梦幻氛围的画面,使摄影图像更好地再现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拍摄客观事物时,寻找不一样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还要让学生学会转换摄影思维,努力发掘全新的独特视角,探索与众不同的图像语言。此外,学生在完成前期创作以后,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指导他们在后期创作中仍然要拓展思维,重视摄影作品的多元视觉表现,融合运用数字内容转换和数字数字媒体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摄影创作能力,增强他们融合运用各类媒介元素进行多元化艺术表现的能力。

(二)张扬个性,挖掘学生摄影创作潜能

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摄影基础理论对于学生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不能束缚他们对摄影创作的个性化追求。为此,第一,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不追随别人的脚步、走别人的老路,而要不走寻常路,突破成规的束缚,敢于创新,探索标新立异的想法,并运用自身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进行创作。所以,教师在摄影专业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客观事物选择不同的观察视角、侧重点和主题形象,创作全新画面。在此基础上,摄影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变换角度和位置,深入理解摄影图像所要表现的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摄影的多元化表现手段,以此来揭示事物本质,以自身对美的个性化理解发现外在美,以自身独特的审美思维表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的摄影创作体会与经验,而且有助于自身创作出更好的摄影作品。第二,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摄影创作潜能,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对摄影图像的艺术追求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此,教师要引导摄影专业学生更加重视观察被摄对象,在观察中深入思考,在探索中反复推敲。而且,教师要加强训练和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艺术眼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摄影时关注镜头的表现力,注重在摄影过程中增强广角的视域、影调的细致、瞬间的张力、特写的冲击、色彩的灿烂等摄影表现力。此外,对于学生摄影作品的评价,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借助电脑缩小或放大学生的摄影作品,一对一帮助他们分析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准确表达自己下一步的拍摄想法与意图,教师适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力求挖掘学生的摄影创作潜能[7]。

(三)强化修养,以命题创作促探索研究

摄影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在创作中将感人的形象反映在摄影作品中,真正发挥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审美情操和激发人的意志的作用。所以,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艺术修养,并尝试以命题创作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摄影艺术的自主探索研究。第一,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力争使其摄影作品给人以心灵震撼。例如,教师可以以《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20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摄影作品《我要读书》为例,这张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山区小学中正在上课的小女孩,手里握着铅笔头坐在简易课桌前,双眼直视前方,眼睛里充满了渴望。正是这双能代表山里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不仅深深打动了解海龙,而且照片发表以后也感动了无数人,吸引了国内各大报刊媒体的争相转载[8]。通过这一案例,教师要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学会从这類优秀的经典摄影作品中学习有益的经验,并与自身的每一次摄影创作进行对比,及时总结体会与得失,不断丰富自身创作阅历,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创新摄影激发与技巧,提升艺术修养。第二,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性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设定相关命题,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摄影图像形式语言的自主性探索研究和学习。这样的命题创作可以使学生摄影创作更有目的性,使其尽快进入艺术创作状态。例如,摄影专业教师可以以“联想中的云”为命题,让学生运用类似云彩的材质为素材塑造并表现云彩,也可以自己创造形态结构来作为拍摄对象,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这一案例虽然主题是云但不直接拍摄云,而是拍摄类似物质的抽象形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再现云彩的图形画面,反映他们自身对云彩的联想和感受,提升他们对摄影艺术的自主探索能力。

(四)提升能力,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推动摄影专业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各类媒介和媒体的能力。第一,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重点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摄影创作能力。在摄影专业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针对重点环节要为学生做示范操作,让学生模仿并运用指定的媒介平台制作设备,按照教师规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9]。教师可以将摄影创作的核心知识分解为多个项目,在项目目标的指引下,以模块教学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开展教与学的工作,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成为摄影课程教学的主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者的角色,负责监督学生团队。而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数字摄影项目,让学生在选题策划、视觉设计、多媒介呈现和后期编辑等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摄影创作能力。例如,在多媒介呈现环节,摄影专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媒介壁垒,充分运用多种新兴媒介让观众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展开与摄影作品的即时交互,实现对摄影艺术的沉浸式体验。第二,高校摄影专业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摄影专业的教学项目进行难易方面的区分,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摄影创作能力。例如,可以按难易水平将摄影专业教学项目分为三类:一类项目属于专业核心项目,每位摄影专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完成1个或2个,可以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二类项目属于每学期的重点项目,即每位学生要在一学期的每个月完成1个,每学期完成4个。在每个月底,每位学生都要课堂上为师生展示自己的摄影项目成果;三类项目是摄影专业课程的基础性项目,一般对应摄影基础知识习作,每两周完成1个,一学期要求学生共完成8个,每隔两周让学生进行摄影项目成果的课堂展示,重点陈述自身运用的摄影技巧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之后,摄影专业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对学生的摄影项目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使教与学更具针对性,进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摄影创作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高校摄影教学模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充分遵循摄影艺术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加快摄影专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带领摄影专业人才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崔金栋,李晨雨,李菲菲.大数据背景下主流融媒体热点发现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21(12):71-79.

[2]杨振勇.融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社会担当——由《最美人梯》引发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9(9):48.

[3]夏洪波.摄影艺术教育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37-138.

[4]赵耀东.融媒体时代“冷”镜头如何拍出“暖”新闻——以《焦作日报》摄影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9):88-90.

[5]吕凤显.数码摄影中的图像生成与转换——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实验[J].艺术教育与创作,2019(6):147-152.

[6]李泓绪.摄影艺术创作教学之述要[J].艺术工作,2020(12):109-111.

[7]贾方.摄影创作类课程在线教学研究——以《专题摄影》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与创作,2021(4):201-208.

[8]王小珊.知行合一 培根固基——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S1):110-111+128.

[9]景熹,李振委.翻转融合:新闻摄影教学的全媒体深度学习策略[J].传媒,2019(3):81-84.

[作者简介]严昊,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媒。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融媒体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