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风格的思想根源

2022-05-13 17:52梁治国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林散之天机董其昌

【摘要】林散之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尤以草书成就极高,被誉为“当代草圣”,是“20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之一。其草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林散之草书风格的思想根源,认为林散之草书能入化境,除了扎实的技法功底和诗文修养之外,道禅造诣实乃关键因素。

【关键词】林散之;道禅造诣;墨法观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江上老人、左耳、聋叟等,江苏江浦县乌江人。诗、书、画三绝,为赵朴初、启功等称颂,被誉为“当代草圣”,是“20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之一。

林散之草书宗古又破古,在注重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始终不忘变革创新,最终巧妙地以诗画技法融入自己的草书创作之中,又以独特的笔墨技巧探索出奇崛高古、刚柔相济的书法风格。林散之一生主张“字为心画”,治艺之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胸怀,阔眼界,重心性人品的修养,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超凡脱俗,他能巧妙的将“天人合一”、“阴阳互变”、“虚实相生”等傳统哲学思想一寓于书。同时,从书法史的角度看,林散之的草书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草书在笔法、墨法等方面对传统书法史中草书的创作和理解都有极大的创新。

一、林散之的道禅造诣

林散之草书能有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深厚的书内功夫,即在书法技法方面的长期勤奋修习,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广博的书外功夫,如诗书画兼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础,后者是书法家奠定个人审美取向,形成脱俗的格调与境界的决定性因素。林散之独特草书风格的形成,主要来自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而其审美追求又深受道禅思想的浸润。我们若是追寻林散之的行踪,便会发现林散之与道禅紧密相联;我们若是翻看林散之的《江上诗存》,其中谈禅论道的诗篇俯仰皆是。

林散之的母亲吴太夫人一生虔诚信佛,在母亲影响下,林散之很小就与佛结缘。1943年,他在和县观音阁皈依佛门成了一名居士。从此就成为了该寺觉澄大师讲经坛的常客,经常跟大师探讨佛理,在这里,他收获了精深的佛法知识。1960年3月,已是广州六榕寺住持的觉澄大师于北京开完政协会议,归来时假道南京江浦狮子岭,林散之曾执弟子礼陪从大师两日,临别时还赋诗五首以赠别,其中最后一首写道“道存两粤地,日暖六榕天。欲借上方力,来传大乘禅。慈悲我佛愿,欢喜众生缘。他日曹溪路,相依慰暮年。”唐高僧六祖慧能曾在曹溪宝林寺讲论佛法,林散之用此典故,表达了他的一心向佛。林散之也多次表露他“生天成佛”的思想,如诗句“生能成佛尤尘垢,死化为猿实散仙”,“寿民真宿世,谢客自生天。怀冷十年字,机忘一味禅。”对联“生天成佛谢灵运,旷世知音钟子期”。1989年,林散之谢世前留下的绝笔也是“生天成佛”四字。林散之的居士生活方式,影响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正如他的女婿李秋水所指出的:“他的诗和艺术受佛学的影响,有佛学的哲理和禅的境界。”其实不止是佛学的影响,还有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

林散之对老庄思想颇有心得,常常以诗记录,如“容世鹪鹩寄,全生麂鹿逃”,又常常以老庄思想来论书法,如“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面对林散之的草书,我们很难分辨这一行受到禅宗思想影响,或者那一字受到老庄思想浸润,因为在他的笔墨中,禅宗思想与老庄思想已经融合无间。道禅思想对林散之草书影响主要体现在境界与工夫二方面。

1.天然境界

方东美先生在论到中国的儒道佛各家哲学时,曾经说过:“各家之间,无论其心态气质差异如何,其世界观或宇宙观莫不倾向于就理想层面而立论。”其实中国的艺术,尤其是诗书画印,也往往有一理想境界。艺术家的一生便寄托在这个对理想境界不断追求与不断接近的过程。受道禅思想影响至深的林散之,追求的是什么理想境界呢?是天然。

在林散之的论书诗中,我们发现林散之最喜欢用“天机”一词来表述,如“天机流露出精神”,“天机透出即功夫”,“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孩婴。”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只有我更无人?”“天机”之外,林散之偶尔也用“天然”一词,如“风林有力天然得”等。

天机与天然,表达的意思其实无异。都是说要去尽雕琢,归于自然。林散之把前人论草书经常用的“屋漏痕”与他的“天机”观贯通起来,他说“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屋漏痕”一词,若是从禅宗角度来看,它接近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林散之极为崇尚此境,如他论画云:“人间无限生机在,草绿池塘花满溪。”对诗境,他也如此。据俞律《林散之文艺二题》记载,“先生又问宋诗佳句,我举黄庭坚‘入鸥同一波,他笑笑说:‘苦练出来的,先生又问我读清诗否,我便举了几句精彩的。先说:‘万山青到马蹄前。先生不语,我又举‘黄叶声多酒不辞,他仍不语。我想到龚合肥,又说:‘流水青山送六朝。他点头说,这句才没有火气,算得上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于此可见,林散之的天机观,贯通了其整个艺术生涯。天机,便是那自由自在、生机活泼的水自流花自开的天然之境。是故,他对刻意做作,缺乏天趣之书,往往持批评态度,如他论到北宋黄山谷的书法时说“山谷早年书近二王,中年之后渐变为自己风格,中宫紧抱,长撇捺向四周扩展,形成辐射般的力度。佛印和尚还说他的字俗,因为一心求好,处处取势,风棱外露,在纵横中失去天真烂漫之趣。”从此处林散之对黄山谷书法的批评,我们可以更明确地见出林散之崇尚的是天真、天然。他的草书艺术自一开始就向着“天机”境界去努力,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其前后草书风格的一贯性,又因为其草书一直处在层层升进、不断接近“天机”境界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又能在这个过程看出其前后草书在风格延续中的差别。这里,我们还会有一疑问:林散之何以能够不断接近这个理想境界?这就要论及他的工夫观。

2.修与悟

林散之前辈的书画家中,对修与悟有精深论述者,当推明代书家董其昌。林散之与董其昌在论述修与悟时的共同之处在于:二人对禅皆有自家深切体认,所以都以禅宗功夫论来说明书法工夫论。修与悟的问题是禅宗工夫论的核心,董其昌认为书法也是同理。董其昌年轻时曾经临摹过王羲之的《官奴帖》。二十年后再度临摹,自跋云:“(官奴帖)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顷于吴门出示余,快余二十余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余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二十年前,董曾经临过《官奴帖》;二十年后与此帖再次照面,此时此刻“豁然有会”,这就是悟。但是若是没有这二十年的渐次修炼功夫,那就“未必契真”,何以能有今天的顿悟?书法虽然不离技法,但是毕竟是生命与心灵的艺术。古人说“书与道通”。欲达于道,修与悟是根本,在这一点上书法与禅宗的修道途径一致。林散之对这个问题有比董其昌更加细微的析论:“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躍,便是顿悟。悟之后还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不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

这是一段精彩的书法工夫论!林散之将书法工夫论归结为:参与悟。参是进,走进古人的书法中,对古人的笔法,气韵,意境有理解,这是入古。悟是出,从古人的书法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面目,是出新,这与董其昌所说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意思相近。入古已经不易,能在入古后还要脱去原先师法对象的一切形迹,成立自家面目,则更属不易了。在此基础上,林散之把参与悟二者的关系说得更加透彻,他认为在参之中伴随着渐悟,点点滴滴的渐悟积少成多,有了一个飞跃,就有了一个顿悟。顿悟之后,是否就大功告成了呢?不是的,他认为还要继续的修炼,“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上不断攀升,以至于高出他人,这就达到了一种极高层次的悟——妙悟。所以在林散之看来,在书法道路的每一阶段,悟与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可偏废。我们看林散之的草书,一生都在践履着这个参悟的过程,参悟的过程也就是境界愈加走向天然的过程。

二、林散之道禅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以墨法观为例

禅门有个常用语叫“心印”,宋释睦庵善卿说:“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排斥解析,讲究心灵之感应和顿悟,这就是禅学思想之核心,书法又与之何其相似,最高的书法创作境界是超脱技法条框之约束,人与自然完全的合而为一。林散之多年的参禅,善于自化觉悟,具有清静虚寂的精神境界,所以领悟书法世界的真谛,也能将这种悟得的禅宗意识渗入到作品之中。下面将从他独到的墨法为例试析之。

基于深厚的道禅修养,林散之深受董其昌参禅崇淡的影响。董其昌工诗善书,主张诗与书法都要以“淡”为宗,如他在表达其诗文观时说:“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择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其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出师二表,表里《伊训》。《归去来辞》,羽翼《国风》。此皆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谓淡。乃武侯之明志,靖节之养真者何物,岂澄练之功乎?”

又如他在《容台别集》中表达书法观时指出:“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在董其昌看来,淡不是浅薄无味,淡是艺术上的一种境界。“质任自然,是之谓淡”,董其昌是将“淡”与自然、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董其昌早年就皈依佛门,精通禅理,深入老庄,他十分喜欢庄子中的两句话:“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两句话也基本表达了他浑然万物,创作上不刻意求之,讲究天真自然、自由的思想。同样崇尚道禅思想的林散之,审美也颇受董其昌影响,他很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他说:“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虽然难学,但是并非不可学,林散之巧妙地借鉴与吸收了董其昌书法。

一方面,他把董其昌行草书中平淡天真而又禅意弥漫的整体书法的气韵,化入自己的狂草创作之中,再溶以隶篆与魏碑意味,以弥补董氏大幅书法作品中气势笔力的略微欠弱的缺陷,从而形成了林散之他自己既古淡且峻厚的至境。

另一方面,林散之创造性地借鉴了董其昌的用墨法。董其昌对墨法极为讲究,他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至于如何用墨,董其昌也曾说过:“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润则需要水墨的配合,我们从董其昌遗留下来的墨迹《试笔帖》中可以看到,董书特别强调水墨的调和,墨色变化丰富,多为淡墨,自有一段清雅。

林散之善用淡墨,也与老师黄宾虹先生有关。黄先生是书画大家,对笔、墨、水之间的感觉十分敏锐,有独到理解与实践。黄宾虹曾经说:“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多水称湿笔,含水少称渴笔。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要在运笔的徐疾、提按、顿挫、点垛、转折上多练习。” 黄氏笔墨观与实践影响了弟子林散之。林散之曾说:“宾虹师以淡墨写王铎体,蘸点水题画,风神潇洒,义气轩昂。”

林散之将淡墨的运用更往前推进了一步,将淡墨的变化层次丰富到了极致。我们来看他1974年创作的代表作《许瑶论怀素草书诗》,这是一件堪称林散之草书用墨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在這幅作品中用了典型的“水破墨”手法,饱蘸浓墨的笔下总有淡墨的水渍向外涨出,一个笔画、一个字内墨色层次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无墨”二字浓墨中显出干枯,与下面“醉”字的涨墨效果形成鲜明的焦润对比。一件作品中干、湿、浓、淡的用墨方法运用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在历代草书大家中都是不多见的。

观照林散之草书创作的数十年历程,他用墨的大致走向是:浓墨——浓墨破水——淡墨。从表面上看,这个墨色的渐次转变过程似乎只关乎技法问题,其实关乎林散之对书法理解的深入问题,也是道禅思想在草书中影响逐渐深刻的问题。

人生追求与审美思想在书法中渗透要比书法技法的熟习远远来得漫长,书法之玄妙非到一定年龄不能深悟,孙过庭就说过:“思则老而愈妙”,因为多年的人生积淀,人到老年在思悟认识问题方面占有年少之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林散之晚年时曾说过:“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富于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这表示他体会到了书法的之美境界是“平淡天真”,这种认识正好是源自道禅的思想。林散之晚年极为重视淡墨的运用,是因为他认识到他所宗法的怀素、王铎等草书大家都以气势雄强之风格出现,未免都有雕饰之痕迹,而书法之最高境界应是潇洒简远、平淡天真。老子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看林散之晚年的草书代表作品《自作诗三首》,笔画老辣盘曲,变幻莫测,真正达到了他所说的“纵横涂抹似婴孩”之境界。

禅宗主张虚灵澄净,空了无物,老庄讲究澄心观物,淡漠天真,这些都为林散之崇尚“淡”的书法美学观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对林散之草书的墨色由“浓”渐渐入“淡”,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林散之道禅思想在草书中渐渐得到体现的结果。在林散之这里,墨色之淡,乃是其心灵之淡,心灵一淡若再是施以浓墨,便心手不一。所以非淡不能自然映照其心灵。心灵之淡,便不会拘泥于心外之物,乃能无牵无挂地书写草书,纵横涂抹,一任自然。

注释:

1.林散之著,《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第98页。

2.同上,第80页。

3.同上,第111页。

4.林散之著,《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第12页。

5.同上,第175页。

6.方东美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页。

7.林散之著,《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3页。

8.同上。

9.同上,第175页。

10.同上,第162页。

11.林散之著,《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3页。

12.同上,第145页。

13.同上,第128页。

14.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编,金陵书谭(内部交流刊物),1990年,第14页。

15.林散之研究会主编,《林散之研究二·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文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0,第60页。

16.(明)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8月。

17.林散之研究会主编,《林散之研究二·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文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0月,第60页。

18.《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547页。

19.(宋)释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卷八(卍续113·224上)。

20.(明)董其昌《诒美堂集序》

21.(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崇祯庚午(1630)本。

22.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古吴轩出版社,1994年6月,第54页。

2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541页。

24.(明)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8月。

25.赵志钧主编,《黄宾虹论画录》,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月,第171页。

26.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古吴轩出版社,1994年6月,第57页。

27.《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29页。

28.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古吴轩出版社,1994年6月,第57页。第71页。

作者简介:梁治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书法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林散之天机董其昌
近现代·林散之
Chapter 4 Discovering a great secret 第4章 发现“天机”
洞察天机
“书生”“草圣”之间
董其昌的面具
草圣和种瓜老人
“书生”“草圣”之间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