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的路径

2022-05-13 17:45杨会燕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

杨会燕

摘要: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表明,通专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体育院校落实体教融合的有效路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的目标定位是全人培养、补偿教育、终身教育和专业融通。近年来,武汉体育学院以OBE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通专融合的路径,践行“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确立通专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自身拓展与开放办学,营造有利于通专融合的学科环境与育人氛围;立足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需要,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反求诸己,注重挖掘体育专业教育的通识内涵。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2)02-0039-06

Abstract: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whole person education;compensatory education;lifelong education;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fiel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ideas of OB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has been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tting forth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 of “fusing sport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mane education , getting morals , culture and speciality quality together”,establish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rough its own expansion and open policy,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building cours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ining general meaning fro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s University;Sports majors;Integra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建立通識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内容[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转型期,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均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4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重任的高等体育院校,其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未来体育工作者的主力军还影响着将来能否立足岗位践行体教融合理念。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沿袭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培养的专业型、技术型体育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基础理论薄弱,能力结构单一,知识视野狭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十四五”期间,在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破解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成为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的必要性

1.1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广义的说,根据目的、作用和性质可把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2]。

专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个体挖掘自身潜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以专业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大学本身就是社会专业化的产物,在学科分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大学坚持专业教育有其毋庸置疑的必要性。但专业教育将人才培养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在发展人的专业兴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自由全面长远的发展。为了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通识教育在高效得到迅速发展。通识教育的特点是非职业性,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人”或“全人”的培养。如果说专业教育强调个体差异,通识教育则强调作为人和公民的统一性。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在“统一性”前提下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专业教育一般来讲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延伸和保证[3]。因此通专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1.2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偏重通识教育的通才教育模式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偏重专业教育的专才教育模式两种类型。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从社会边缘逐渐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不断调整着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以美国为例,1862年的《毛雷尔法案》的颁布实施,使美国高等教育冲破了欧洲高等教育重古典教育轻实用技术教育的束缚,开创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新风,实用专业和课程的地位得以认可和提升。但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过度专业化和实用化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开始。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则通过不断细化的专业划分来保证专业教育方向。而作为专才教育代表的苏联,则在二战后不断从拓宽专業口径,强化基础理论入手转向强化通识教育,这说明“通”“专”平衡和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通专结合的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大潮,高等教育由旧的通才教育开始转变为新的专才教育。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强调岗位对口、学用一致的专才教育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专才教育弊端日益凸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特点的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效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2019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积极探索体育院校通识教育新模式,但相比综合性大学,针对专业特点突出的高等体育院校特殊对象的通识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相对滞后。

1.3是摆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困境的需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院系调整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单科性的高等体育院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都全盘照搬苏联模式,一直沿袭以培养体育技能突出的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为主的专才教育模式。无论体育教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主要以运动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培养学生。“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四过”状态,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表现尤其突出。学生运动技能相对较好,而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4]。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围绕专才教育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专业有余,通识不足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2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并非是在全国所有中学、高等学校的相同年级实施完全相同的教育,而是一种适合于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不同意图的教育,并且尽可能地将其通识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5]。这说明通识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学校的属性、类型、层次以及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群体,体现“因校而异,因科而异,因人而异”的特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大学应探索实现不同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6]。针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和生源特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全人教育、补偿教育、终身发展专业融通等四个层面。

2.1立于教育本质,突显全人培养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作为一个体育人在社会中生存,不仅需要通过体育专业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存,在成为体育人之前,首先必须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为了能履行作为公民的责任,每个人必须能以某种方式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广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懂得自我、自然、社会以及体育之间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提出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有两种,即“何以为生”的有限目的和“为何而生”的无限目的,前者主要依靠专业教育获取谋生手段,后者主要依靠通识教育达到超出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但唯有二者的融合和统一才能实现全人培养的目的。

2.2突显生源特色,注重补偿教育

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通常为“general education”,而这一表述在19世纪以前一般是指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总称。大学前的基础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前提和启蒙,大学通识教育是大学前基础教育的自然延续、深化和提高,是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6]。补偿教育原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民权运动影响下,源于英美国家的为文化不利儿童设计不同教育方案,以补偿其因文化欠缺而在语言、阅读、认知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单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量的时间用于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技术训练,导致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高等教育是学生初次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意义上的大学生来说,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院校还肩负着补偿基础教育的责任,需要结合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培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2.3切合社会需求,强调终身发展

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随着知识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主要依靠技术和执行力的从一而终的传统科层制工作模式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变化无常的工作,学生的职业生涯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以武汉体育学院发布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例,1/4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7]。据上海体育学院一项有关毕业生专项与就业匹配度的调查发现,学生所学专项与就业匹配的比例只有50%左右[8]。学用一致代名词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人的“应对复杂变幻的世界的变通能力”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责任[9]。学校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为个体一生中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终身体育、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能读写的人,而是不能学习、不学习和不能重新学习的人。” 美国大学协会(AAC&U)2015年的调查显示,93%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清晰交流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本科学什么专业更重要[10]。立足长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应成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牢固树立的使命。

2.4结合专业特征,强化专业融通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一个人所应该接受教育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处于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识教育不仅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而且为学生充分发展潜质提供了环境[3]。通识教育既体现在专业教育,也体现在非专业教育中。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只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将通识教育引入中国高等教育, 乃是为了改变贫乏的专业化教育而并非否定专业教育的合理性[4]。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通识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专业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人类基本文化科学技术,为学习体育专业奠定多学科基础和思维能力,使其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理解体育,可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广泛的基础,并达到专业融通的目的。

3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的路徑

3.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通专融合的培养目标定位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如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体育院校通识教育理念,与综合性大学已取得通识教育的广泛认同不同,还未得到普遍认同和正确理解。体育院校专业(专项)人才培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用二元对立观点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或者普遍停留于开设几门通识课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显然,通识教育并非简单选几门课程,或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在专修领域之外的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应该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每一部分都在讲述同一个主导思想, 并为同一个目的服务[3]。

面对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已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在总结历史、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深入践行“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全新办学理念。该理念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高等体育院校而非体工队,教育而非竞技训练的办学属性,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概括和抽象[11]。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培养人才的标准由运动技能型人才转向“道德高尚、知识全面、基础扎实、技能精湛、富于创新,举止文明”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教育转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一理念体现文理融合,即人文、科技知识等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统一;德才兼备,注重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亦文亦武,注重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统一、适应当前与长远发展的统一,全面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学校以OBE理念统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OBE理念是以学生学习结果(产出)为导向,围绕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的线路展开,强调以“学”为中心[12]。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三大核心特征。育全人而非专才的培养定位,能有效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与体系。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效果评价形成闭环系统,根据社会需求系统定义现代体育工作者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成毕业生可测评的预期学生结果。

3.2自身拓展与协同育人相结合,营造有利于通专融合的学科氛围和育人环境

通专融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学科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单一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相对封闭的办学体制,是体育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障碍。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化特征日益凸显,同时“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也是对多科性体育大学的深情呼唤。为摆脱单一学科专业资源和相对封闭办学体制的束缚,学校坚持自身拓展和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积极构建有利于通专融合的学科氛围和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立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满足体育的健身、文化、经济等多重社会功能的需要,明确提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目标定位。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在原有的以相对单一的体育学为主的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围绕全民健身、休闲、健康、表演等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坚持需求导向拓展新专业,形成了涵盖8个学科门类的20余个本科专业的多学科专业格局。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利益相关者由此变得多元而复杂,致使其超越高校而成为需要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的活动[13]。针对人才培养环境的变化,学校积极提出并践行“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国内外校校、校所、校企等合作。多学科专业格局,使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开放办学则拓宽了学校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合作渠道,使学校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汲取能量与信息,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活力与营养,为实现通专融合的目标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学科氛围和育人环境。

3.3立足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需要,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教学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需要,突显针对性、适切性和开放性,契合学生素质的综合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设计课程内容。通识的能力主要来源于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指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专业教育以高深学问为基础,重理论修养;而职业教育则不以高深学问为基础,注重技术传授。大学是专业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专业化往往坚持并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其中很多专业技能尽管是专业化的,但是以重复性的技能居多,这其实对深入探究无益。这种专业教育也相应地被人们称为“贫乏的专业主义”[3]。

针对“重术轻学、重练轻教”的弊端,学校确立了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予以确定,在课程体系中强化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并着重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理念。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通识必修课由思政类、语言类、信息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组成,要求修满 35学分。针对学校体育生源多样化的实际,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选择更符合生源基础,更好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体育专业学习基础特点,强化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的课程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表达能力。同时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的壁垒,提高校内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促进不同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渗透与互补,依靠学校多学科资源和开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或引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校性课程资源100余门,分布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全面发展。针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的问题,学校基于OBE理念提出“突破狭隘的课程观,增强课程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建立每门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共同目标,推进通识与专业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知识上相互关联。

3.4反求诸己,注重挖掘体育专业教育的通识内涵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在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专业技术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核心构成。长期沿用竞技训练的模式,存在着高度专门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专业知识、技能上的窄化,既不利于满足社会需求,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或者被窄化为单纯的生理练习,或者被异化为對身体的规训和改造,而其中的人却往往被抽象和异化为孤零零的碎片式、工具性存在,其作为人的完整性遭到分割,身心不能得到协调发展[13]。新时代体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聚集地,更应发挥价值示范和引领作用。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实现通专融合的目标,必须重视和挖掘体育专业教育的通识内涵,实现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奥运之父顾拜旦有一句名言:“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的最好方式。”这句话道出了体育的内涵和精髓。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功能,还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运动可以教会人公平、竞争、拼搏、勇气、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精神。国内外很多著名大学都非常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把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颇有价值的补充,而非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高等体育院校有独特的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和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为充分发挥体育专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学校率先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同时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为先导助推课程教学改革。为适应人才培养理念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转变,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把教育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6个依次递进的梯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元,但按学科属性和运动项目构建的课程体系,往往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的孤立与割裂。学生学习普遍停留在记忆、理解和单一应用层面,整合、拓展、综合灵活应用等深层次学习不足,而后者是实现专业融通的基础和体现。融通意味着打破单一学科领域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学校基于专业融通原则,设计了“专业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同时通过奖励学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实践、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平台,有效实现了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如体育教育专业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对接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具体包括“即席演讲”“教学设计”“模拟授课”三个比赛环节,全面考验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对于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专业有余、通识不足以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分离是制约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武汉体育学院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革新教育理念,以OBE理念统领教育改革,突显通专融合,重塑“道德高尚、知识全面、基础扎实、技能精湛、富于创新,举止文明”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为办学目标定位,坚持自身拓展和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相结合,积极构建有利于通专融合的学科氛围和育人环境;“突破狭隘的课程观,增强课程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设计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突显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育人理念,打造系列知识综合应用平台,促进通识与专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N].光明日报,2016-3-18(4).

[2]刘正正.2016版哈佛通识教育解析及其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5):67-80

[3]孙向晨,刘丽华.建立有根、有魂、有效的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2):49-53.

[4]朱传耿,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特征与战略趋向[J].体育学研究,2021,35(1):1-8.

[5]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9):17-25.

[6]武汉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 http://www.whsu.edu.cn/info/1195/6033.htm

[7]陈丹. 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9.

[8]王义遒.追求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4(9):50.

[9]AAC&U.Falling Short ?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EB/OL].https://www.aacu.org./leap/public-opinion-research/2015-survey-falling-short,2019-07-09.

[10]韩冰.建国7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5):75-80.

[11]田腾飞,刘任露. OBE 认证理念下师范类专业的课程建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1):41-51.

[12]裴肖肖,万发达.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自信的困境与出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4):82-86.

[13]潘凌云,王健.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审思[J].体育科学,2019,39(5):13-25.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渠道问题的探析
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辅导员管理行为现状的初步研究
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论黔西北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跑酷运动课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