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代命题 彰显核心素养

2022-05-13 20:25潘宇玲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命题初中历史新课标

潘宇玲

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到减负增质,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文章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历史试题应呈现的特点:夯实基础,彰显核心素养;突出主题,体现学科特点;创设情境,活化知识;贴近生活,聚焦时代特色;培育家国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命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科书在近几年内不断修改,新课程标准也呼之欲出,这标志着初中历史的课程改革将进入新阶段。初中历史纳入中考学科,研究中考命题,制定历史学科命题,成了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如今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到减负增质,如何完善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遵循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在区教研院跟岗学习两年,有两年参与区期末命题的经验,结合几次期末命题的实例,笔者认为初中历史命题应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夯实基础,彰显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初中历史命题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主要参考的是依托教科书、《新课程标准解读》和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地图册。教师在设计试题时要注意题干,要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学生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切不可照搬教材的语言和表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使用教材语言,学生可以通过机械记忆直接找到答案,只能考察出学生的再认和重现的能力。

例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句话里的“天下为家”是指(    )

A.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 确立了分封制

D. 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例2:19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存在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他们每早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办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随着钟表的普遍使用,这种古老的职业到20世纪20年代基本消失了。这一职业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A. 政策的限制 B. 生产力的发展

C. 工人运动高涨 D.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例题1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和现象的理解的题目,“天下为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里关于本课的描述是: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道题的题干资料来自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考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世袭制”的概念以及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理解。笔者认为,命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初一学生接触古文不多,在理解某些史料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出题人在命题的时候,围绕课标要求,可以多利用教材里面出现的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命题。例题2是由2021年广州中考一道选择题改编而来,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然而考核的是学生的“唯物史观”,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内容,落实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的内容,这个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里面的核心理论,是学生学习历史这一科必备的观念。

二、突出主题,体现学科特点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强调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联系,命题人在命题时除了选择基础、重点的知识点作为命题的素材以外,同时,要将教材中的一些散乱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整个历史知识和综合、灵活运用的能力。

例3:材料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请依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跟他走了。(出示春秋时期的农具图片)

材料二:下图是在我国汉朝时期出现的新农作物(出示核桃、芝麻、蚕豆的图片)

材料三:(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宋书》

材料四: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论贵粟疏》晁错

(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请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这些新的农作物是如何传入中原的?

(3)根据材料三,请描述一下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请回答:后来,汉文帝是怎么治理的?

(5)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有哪些原因?

本命题主要考查范围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主题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通过设计几则材料,将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生产工具的变革、外来物种的传入(丝绸之路)、劳动力、自然环境因素、统治者的措施等,层层递进,最后再设问总结,紧扣这道题的主题。这道命题通过设计史料、图片,让学生整体把握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考查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活化知识

以事实为依据,以史学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实物照片等材料来重现过去的史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经常采用文献教法。不管是学习或研究,都需要有史料,而“史料”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涉及“历史材料”的大型题型,更是如此。教师选择史料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将那些“死”的史书变成“活”的。在选取历史文献的同时,要为研究对象提供依据,适当引用、适当使用、引发思考等,选择有针对性、效果强烈的材料,并创造各种问题情景,营造出与题意相匹配的情景或气氛,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理解,更是对材料的运用,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例4: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幕。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 揭秘“仰韶文化”》

问:近、现代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例题4的考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实证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选取的前3道例题依托教科书,也体现出初中历史学科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为主的理念。例题4把考古学知识和相关的时政热点密切结合起来,最后回归到围绕本课本单元的主题“中华文明起源”设问,这个设问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凸显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贴近生活,聚焦时代特色

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曾说:“生活的味道越是浓,教育的意义越大。”我们的命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充分地体现出历史考题的教育意义,获取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并将其与教材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编写出灵活多样的题型,使试卷具有清新感和时代感。此外,命题不但要体现社会热点、德育渗透,将思想教育与“情感测量”结合,在命题的时候还需注意初中学生的学情特点,命题形式要生动活泼,内容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学生的特征。

例5: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情节,描写的是哪一场著名的战役?

例6:习近平主席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这个“红船精神”和以下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洋务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產党的成立 D. 抗日战争

例5是从学生熟悉课外书籍入手,结合需要考查的知识进行命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例6是“红船精神”的时政热点,结合课本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既贴合形势,凸显时代特色,也紧扣课标、课本知识。除此以外,五四运动100周年(2019年)、甲骨文、弘扬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党史知识等热点信息都可以成为命题的题材,可以很好地融合课本知识,把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实现史学和现实结合的教育价值。

五、培育家国情怀,发挥育人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地方史和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得到重视。丰富多彩的地方史料,在命题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它的价值功能,引导学生平日多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的家乡。这种命题的思路,不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培育。

例7:某位同学在学习《第27课活动课:对近代古迹的研究》时,活动方案如下:

1. 活动目的:了解广州近代的历史遗迹(见下图),感受近代广州的历史。

2. 活动内容: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参观,拍摄照片资料,记录相关人员的讲解,了解到此处为国共两党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3. 成果汇报: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我们将通过_______、_______等方式对考察访问的内容进行展示。

问:第1题中的历史遗迹指的是?此次考察活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展示?

此题的课标内容为:黄埔军校的成立,国共合作。结合地方资源、本土历史进行命题,让学生了解广州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道考卷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一位教师的学识和学识水平。”一次命题同样也是对课程和教科书的深入理解,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实施的教育途径,它也是不断地研究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一种途径。选择好的题目,编写出具有原创性和具备高质量的题目,绝非易事,但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和持续地提升职业素质来完成的。这也是教师教学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地复习迎考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军哲.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J].中学历史教学,2012(06).

[2]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08).

[4]桂俊,陈雪英.以旧创新不应该丢失本意——例谈日常训练题编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J].中学历史教学,2010(06).

[本文系广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三维测评模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5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命题初中历史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