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印度的认知逻辑与中国应对策略

2022-05-13 20:52黄艳
西部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应对策略印度

摘要:南亚大国印度的地理优势位置、经济发展前景、区域政治影响力均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因地缘政治、边界纠纷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权衡的考量,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存有质疑对冲与谨慎观望两种认知偏离。为此,我国应当以释疑增信为首要,从经济上关切现实利益、政治上尊重地位身份、外交上寻求同兴共识、安全上对接国家战略、文化上民心交融交流等方面入手,消除印度固有思维定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区域的协作共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景目标。

关键词:印度;中国;“一带一路”;认知逻辑;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7-0028-05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简称“经济带”,SREB)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简称“海丝路”计划,MSR)的倡议。自此,“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倡议成为中国未来展望的国家构想与融入推进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国际合作方案。作为南亚地区大国及重要邻国的印度对此尚未发出明确有力的信号。其“扑朔迷离”的表现不得不引发对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一是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影响?二是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究竟抱有哪些态度,这种认知分歧背后的逻辑根源是什么,又采取了哪些与之相对应的反制手段?三是中国面对印度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所知所为该如何破解,推动“一带一路”在印度的顺畅行进及整条沿线的纵深发展?基于此,正确认识印度对于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助于全盘审视和考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邻国发展的契合度与包容性,寻求双方合作新的突破口,同创大国发展的新局面,重现亚洲的繁荣与共。

一、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战略意义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包括亚非欧大陆在内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南亚区域大国,印度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首先,印度的地理优势位置影响着“一带一路”建设。南亚大国印度的国土面积近三百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控区),海岸线长达约六千公里。从地理环境来看,直插深入印度洋的印度是一个具有陆地与海洋双重属性的国家。中国想要构建一条横贯亚非欧大路的交通要道,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印度都居于地理通道上的中间地带,是这条主动脉上的重要支点。可以说,印度原本就在南亚次大陆处于天然有利的战略地位,不仅位于南亚的中心,而且以其国力在南亚占据支配地位。因此,邀请印度加入“一带一路”,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加入“一带一路”,对于印度来说是一种“顺水推舟”的智慧。

其次,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产能过剩凸显的矛盾,中小企业资金难题生存压力影响供应链正常运转,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利差水平继续保持,全球产出缺口难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中国需要盘活自身资源、连接世界,寻求并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印度是经济上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大国,目前仍处在上升期。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19年印度GDP总量2.89万亿美元,超过英、法,排名世界第五,其GDP增速更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多年保持5%以上,是除中国外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国。可以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区域的一大目标市场,在带动区域经济链条上各国发展的同时势必给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的技术变革、绿色转型、需求结构升级三大机遇带来利好。

最后,印度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关系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于1947年独立的印度在面对美苏两大阵营冷战格局时,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路线,为反对两霸和打破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在经济、军事均为落后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做到“有声有色”的成功形象。在“英迪拉·甘地主义”对外政策战略指导下,印度以发展军事实力为第一要义,成为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并以此谋求南亚地区支配地位和印度洋的控制地位,被视为亚太区域的一大强国[1]。由此可见,印度作为政治、军事上的南亚头号强国,其区域和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

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反应与逻辑

随着丝路基金的设立、《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的方案出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了联合国大会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市场,抑或是区域政治影响力,对于中国均有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的印度,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创始成员国之一[2],却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摇摆不定”,其背后的逻辑及其应对值得厘清与明晰。

(一)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对冲。持此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印度国家安全与大国崛起战略的担忧。二是谨慎观望。这种观点则是立足于印度发展需要与中国对接,但保持必要的谨慎。两种态度都是取决于地缘政治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权衡的表现。

1.质疑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针对印度崛起且实现中国自身霸权的战略

其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海洋战略扩张的翻版[3]。印度海事智库—国家海事基金会(NMF)负责人VIJAY SAKHUJA表示,“海丝路”计划(MSR)能够潜在帮助中国海军进驻印度洋,巩固其在印度洋的运作并在该地区增加影響力。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IDSA研究员ABHIJIT SINGH指出,“海丝路”计划(MSR)是为中国海军长久存在于印度洋拉开序幕[4]。中国在印度洋扩张航道和海军足迹的步骤将会与印度在该地区的战略影响力产生冲突,最终引发更大的战略对抗。印度学者BRAHMA CHELLANEY认为,随着中国发展的需要,迫切寻求在印度洋地区的立足之地,以此保证本国的航运安全和区域利益。印度学者SINGH ROHI还提到,中国自古就有称霸世界基因,在中国古汉语中将其称为“天下”。在印度官方看来,这些都足以证实中国通过海洋进行扩张的“真实面目”。

其二,“一带一路”倡议是企图消除印度洋地区“中国威胁论”的“花招”[5-6]。印度战略分析家VIJAY SAKHUJA指出,印度在“一带一路”中容易忽视和淡忘“珍珠链”战略的用意,同时也成为中国在印度洋沿线开展海洋基础设施项目的合法性“凭证”。印度海事智库学者ABHIJIT SINGH亦认为,中国借助“一带一路”或隐蔽或公开地军事支持印度邻国,渐而形成包围圈,对实现“有声有色”大国的“印度梦”造成了阻碍。在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GURPREET S.KHURANA博士看来,中国“海丝路”计划(MSR)最终将形成以中国为轴心的轴辐(hub and spokes)架构,身处印度洋地区的印度则极有可能逐步被南亚区域边缘化。基于此类种种,印度总理莫迪及其政府则将“一带一路”的“强国战略论”误读为“中国的世界霸权论”,认为其是一种“新帝国的霸权计划”[7]。

其三,“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发展的反击。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GURPREET S.KHURANA博士将“海丝路”计划(MSR)看作是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压力的策略,将压力释放转移至中国后院的印度。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在重返亚太背景下摆脱了美国的孤立,为创造生存空间提供助益[5]。有印度学者认为,针对美国不断地遏制和打压,中国势必采取有力举措加以反击,“一带一路”倡议对无论美国还是印度都构成了超强威胁感。印度现代海权理论家PANIKKAR认为,印度是海洋地区的天然航空转运中心,极其重要地影响着海洋国家体系。若是中国介入印度洋区域,则相当于控制了整个“航空岛屿”的中心,加上中国目前的综合实力及不断增长的发展势头,对国际秩序的现有格局带来了挑战。作为地区大国及主导者的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突出位置,有赖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对其在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维护。因此,对待中国,印度必须警惕并具备将对手居于中等控制区以外的能力[8]。

2.谨慎观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于印度是一个机遇

其一,“一带一路”倡议是印度解围“两难困境”的机遇。印度学者VIJAY SAKHUJA指出,目前的印度政府已被置于“两难困境”,既大力呼吁全球目光投向印度,打造“印度制造”,又担忧中国对其造成的威胁。对于想要实现崛起的印度而言,中国是一个无法回避与之打交道的重量级大国。既然必须面对,不如借助其强大的平台与资源,加强经贸往来,以求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国“硬碰硬”实属非明智之举。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也同样认为,“海丝路”计划(MSR)对印度具有重要意义,印度需要并且应当连接中国。《印度快报》亦发表了“通向北京的丝绸之路”的相关报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度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提供了机会。

其二,“一带一路”倡议能为印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印度学者GEETHANJALI NATARAJ认为,“海丝路”计划(MSR)为印度提供了加强同周边国家及区域合作的平台[9],印度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成为该项目的成员,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印度《经济时报》指出应当重视“海丝路”计划(MSR),借助中国创设的合作机制和途径,以此协调处理印度本国内部的供应关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才是符合印度利益的选择。

其三,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有益于印度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印度战略分析家VIJAY SAKHUJA指出,加入“海丝路”计划(MSR),可以从中借鉴中国做法与发展经验,亦能够利用此时机促进印度本国的经济增长。在轮船制造、港口装卸、离岸贸易等方面,中国均居于全球领先水平,又是顶级航运人力资源的供应商。反观印度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方面均缺乏经验与能力。印度主流媒体《商业标准报》指出,印度应当尝试通过“全球品牌”开展多方位交流,以期实现自我价值。

综观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不难看出其总体持有质疑与误读,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性质的误读,在“国际公共产品合作倡议”与“地缘政治国家战略”之间倾向于后者;二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意图的质疑,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还是“债务性控制的霸权思想”;三是对“一带一路”倡议趋势走向的顾虑,“多极世界格局的构建”或“世界中心的单方话语权”。

(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与回应的逻辑分析

印度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主要表现为,消极负面、谨慎观望多于乐观支持、理性正面。个中缘由众多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出于三种逻辑所致,即建立在自我角色定位、中印竞争对手、国际形势导向基础上。

第一,大国角逐致使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加剧危机感。自独立伊始,印度总统尼赫鲁就曾表达过,印度所处的地位决定其只能在“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或“销声匿迹”[1]二者之间择一。该思想成为印度自此之后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印度现任总理莫迪表示,“地区最大”且“居于地理中心”的印度“有责任领导”[10]该区域的发展进程。可见,印度是一个有着大国情怀和“印度梦”的国家。有着地理优势的印度认定自己是“地理的中心”,不断扩大自身在南亚的影响力,并以世界中心自居,寻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大国身份的认同与建构[11]。近十年GDP增长创造的“印度经济”更是增强了印度想要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崛起的信心。对此,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落实,具体包括将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提出“邻国优先”政策,向南亞邻国描绘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愿景;发起建立印度发展合作论坛(FIDC)、南方智库网络(NeST)等项目以此凸显其“指挥棒”的领导地位;搭建三方合作平台,成立印度与联合国发展伙伴基金(India-UNDPF),以示“受援国”向“援助国”的身份转变,印度的雄心逐渐显现。因此,在印度的眼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横空出世对其是一种阻扰和妨碍,是中国害怕印度崛起威胁自身在南亚利益而推出的针对计划,意图遏制印度“大国梦”的实现。对此,在大国角逐竞争中,印度必须增加危机感意识,避免遭受强制外交的可能。

第二,地缘政治促使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倡议提高戒备心。一心渴望打造南亚领导者身份的印度政府高度关注地缘政治的发展形势与区域安全问题。从国家安全战略出发,印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安全内涵,给印度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萨杰哈尔指出,“一带一路”并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源于地缘政治的考虑[12]。阿维纳什·戈德波尔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和外交,渐渐地将“珍珠链”战略变为现实[13]。从区域竞争关系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在帮助中国逐步成为“亚非欧中心”的同时,导致印度将沦为“次要国家[14],对其地缘优势带来了挑战和威胁[15]。为了制衡中国的崛起,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包括融入被喻为美国“新东方”战略蓝图的“印太战略”;印日共同提出“亚非增长走廊”(AAGC)设想以此对冲“一带一路”;成立汇集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太阳能联盟,并将自己定位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发起“季风计划”,发掘涵盖阿拉伯半岛、东南亚列岛在内印度洋的多个层面,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印度的凡此种种都足以想要证明区域边界的明朗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构成的地区威胁提高警惕意识,并采用有力行动以示防范。

第三,结构性矛盾导致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产生抵触情绪。同属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与中国因历史根源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首先是历史冲突。1913年英藏双方的“麦克马洪线”历史问题直接导致1962年以来多次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包袱”。短短30天的中印边界冲突为此埋下了印度认为中国背信弃义的怨恨种子,由此产生的不信任的消极态度波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次是现实冲突。“一带一路”项目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下简称“走廊”)穿越被印度政府视为中国忽视其主权与领土完整诉求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且认为“走廊”一旦建成,印度收回该地区将会遥遥无期[16]。加之“走廊”的逐步推进,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印巴平衡外交的传统与常态。此外,印度认为穿过该国东北部具有严重分离主义倾向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将会给该地区的领土安全带来冲击[17]。因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区域的推进必然产生抵触情绪,排斥与拒绝占主导地位。

综上可知,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印度的逻辑存在两种矛盾的状态。其一,印度想要同中国竞争,但又不愿和中国竞争。毕竟面对在世界舞台不断发声的东方大国,印度很难与之“叫板”,其现有底气仍明显不足。其二,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为目标的印度,必须坚持“非暴力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策略,以求维护战略自主权,然而事实上,印度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现阶段阻挡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应引入外部力量以制衡中国。这也是印度在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时持有不同态度与认知以及回应的逻辑。

三、消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偏差的策略

印度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处,犹如一根链条上的连接点,加固焊接才能确保合作倡议在南亚区域的深度融合并联通亚非欧。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态度与认知偏离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印两国之间的信任感不足。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深入,应当以释疑增信为首要,从经济上的现实利益关切、政治上的尊重地位身份、外交上的历史溯源共识、安全上的战略项目对接、文化上的交流求同存异等方面做足工作,打通“一带一路”经络上的“穴位”,推动区域协作,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景目标。

一是做好倡议释疑工作,夯实合作认知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得到印度在内沿线国家的理解与认可,而这种理解与认可需要我国既拿出诚意、释放善意,也要做好主动宣传与阐释工作,更需要深挖和研究倡议的学理内涵。应当将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印度误解“一带一路”的疑问困惑加以辩证分析、适当公布,从而起到深化认识、消除疑虑的作用,以期夯实合作基础。

二是主打“强经弱政”项目,凸显经济利益关切。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是其共同意愿。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谨慎与忧虑也表现在中国对印度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任务之一就在于通过孟中印经济走廊的建设,推动亚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应当放大经济特质,淡化政治色彩,坚持市场运作,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以项目建设促印度经济效益显性发展,让印度人民切实看到并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对本国的益处。

三是构建多边对话机制,肯定身份地位认同。印度始终追求“大国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会威胁到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而感到危機重重,拒绝甚至抵制合作倡议是必然的。应当避免误解的产生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印度在南亚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建构南亚多国双边对话机制,使印度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得到充分尊重,从而缓解孤立情绪,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四是继续推行“搁置争议”,寻求合作发展共识。中印之间确有存在边界问题的历史旧怨,但更不能遗忘中印曾经都为世界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做出过重要贡献。成为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外交政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印两国总理周恩来与尼赫鲁在建国初期所共同倡导的。两个大国不谋而合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无疑反映了两国之间的共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当基于底线共识,搁置争议,共同谋求发展。

五是发挥文化交流作用,增进民心相通相融。具有多语种、多民族特征的印度,其内部势必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不同态度。虽然目前有反对意见但也不乏乐观支持,想要取得一致需要从多方进行沟通交流。加强中印两国在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立体交流,形成认同,改善双边关系。民意所向则使合作倡议的落实真正深入民心,扎实有效地进行完善。

六是推动国家战略对接,实现共赢同兴未来。自古以来,“合则兴,分则衰”。中印合作只会有助于两国及与南亚地区的繁荣发展。印度亦有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应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与相融度,将印度的“季风计划”“东向行动”“印度洋蓝色经济体”等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搭建合作平台,促进项目落地,为实现携手共进、同兴共赢开辟新空间,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新的贡献。

“一带一路”沿线共有六十五个国家,一路贯穿连接东盟十国、南中西亚三十一国、独联体七国,直达东欧十六国。根据“一带一路”官网报道,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已同近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上百份共建合作文件。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所传递的“合作同行、互利共荣”的理念获得了沿线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与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出于解决国际间区域发展问题[18],即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日益受到爱好和平、期望发展的国家的欢迎。作为南亚大国、“一带一路”关键交汇处及中国最重要的邻国,印度的加入将会对中印两国及亚洲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祖栋.印度的对外影响力[J].南亚研究季刊,1999(2).

[2]张丽.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

[3]吴兆礼.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演化与未来趋势[J].南亚研究,2018(2).

[4]ABHIJIT SINGH.Rebalancing India's Maritime Posture in the Indo-Pacific[DB/OL].(2014-09-05).

http://thediplomat.com/2014/09/rebalancing-indias-maritime-posture-in-the-indo-pacific/.

[5]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

[6]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7(00).

[7]贺方彬.海外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

[8]宋德星,白俊.论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与现代海洋安全思想[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1).

[9]罗会钧,刘培东.错误知觉下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10]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Select Speeches on Foreign Policy 2014-2015[DB/OL].[2017-02-03].http://mea.gov.in/PM_SpeechBook_2014-25/?page=1.

[11]汪金国,张立辉.莫迪政府的国家认同建构及其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4).

[12]胡仕勝.洞朗对峙危机与中印关系的未来[J].现代国际关系,2017(11).

[13]陶亮.“季节计划”、印度海洋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南亚研究,2015(3).

[14]甘均先.“一带一路”:龙象独行抑或共舞?[J].国际问题研究,2015(4).

[15]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课题组.南亚智库研究:第1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60.

[16]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及其战略应对[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8(1).

[17]涂波,张元,宗蔚.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冲战略发展变化[J].南亚研究季刊,2018(2).

[18]刘美平.“一带一路”的理论依据与建设方略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

作者简介:黄艳(1983—),女,汉族,江苏吴县人,单位为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应对策略印度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