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的“多维协同”模式研究

2022-05-13 23:31朱伯东黄琼珍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朱伯东 黄琼珍

摘要: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薄弱学校普遍存在教师育人能力较低、现代化条件不足、校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建了技术赋能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的“多维协同”模式。该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跨域传播特点,聚焦教师维度、学校维度、校际协同机制维度,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与效果分析表明,技术赋能的“多维协同”帮扶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薄弱学校及教师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薄弱学校帮扶;教师专业发展;多维协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线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与动机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YJA88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我国教育在发达与落后地区、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呈现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供给差异。教育薄弱地区存在办学条件和优质资源不足,师资质量不均、数量不足。相对于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社会支持、管理机制、学生学习基础[1]等条件限制,存在着可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现代化条件不足,教师育人能力较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信息素养不足、校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3]提出“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对口帮扶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相关的政策纲领文件的出台充分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和决心。本研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政策指引下,聚焦薄弱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技术赋能,借助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大数据等,通过名校名师引领、专家培训、校本研修、帮扶示范、远程同行交流、打造校际共同体等,构建帮扶薄弱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模式,持续开展薄弱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精准帮扶,最大化地发挥技术、名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资优势,探索出一条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一)教育帮扶

教育帮扶是教育公平理想的一种具体实践[4],如何改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效率不佳、优质师资、学习资源匮乏的状况,学界和实践提出过不少的应对策略,如增加经费专项投入、物质资源的合理化分配、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名校对口帮扶、教师定期流动、送教下乡、巡回讲学和指导等等。针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扶贫模式,有如基于网点建设和资源输送为主的资源型扶贫、基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功能性扶贫以及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跨界协同扶贫等教育扶贫治理模式[5]。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原因,教育薄弱地区教育受到较多制约,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师资引进等途径来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困难重重[6]。物质的帮扶难于缩小差距、扭转“数字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7]。“一视同仁”的培训适切性有限,培训群体的粘性不高、工学矛盾等[8],难于取得预期的效果。按照传统帮扶方式,校际间互动交流成本高、效能低,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辐射共享,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有限,当前教育帮扶成效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杨建朝等提出应在经济物质支持的基础上,赋予薄弱学校自主变革的能力,帮助其获取自我发展的动力、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其在可能的空间有实质发展[9],改变薄弱地区教育代际传递竞争中的劣势。

(二)技术赋能下的教育精准帮扶

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教育领域,从“搭环境”“用技术”“提水平”“改体制”的变革,“互联网+”教育实现对教育体系的升级与重构[1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互联网+”环境下的帮扶重构了教育帮扶结构、流程、内容和供给方式,为充分发挥名校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的优势,进行精准帮扶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与途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精准帮扶从供给结构、管理方式、经费投入、制度机制等方面,通过构建教育扶贫联合实践共同体、民主管理共同体、运行机制共同体、多元投入和科学评价等实现实践路径的转型[11];推进路径转移逻辑从注重信息基础设施的“物理接入”到深化技术应用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认知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信息输入—知识构建—智慧生成”[12]。

(三)帮扶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家经济水平提升和教育扶贫力度加大,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教育发展的瓶颈不在于资金投入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13],优质教师资源缺乏是城乡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薄弱地区的教师在从业环境、教育条件与资源、个人发展规划与需求等方面与教育发达地区教师存在差异,教师资源的质与量,层次、教学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在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的知识经济社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变化,城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已超越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物理鸿沟”转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鸿沟”、应对教育变革充分使用技术与打破常规创新性使用技术的“使用鸿沟”[14],并且这种反映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社会不公平还有进一步加剧的现象。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的限制,薄弱地区教师个体或群体难于紧跟时代变化,往往固守常规,缺乏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动力、职业倦怠、观念陈旧等[15],更进一步制约了薄弱地区教育资源与机会发展,也阻碍了教育精准扶贫[16]。如何提升经济薄弱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缩小技术应用中的“新数字鸿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已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熱点之一。

在帮扶策略与模型方面,基于整体协同、开放包容、共生生态、交互学习等理念,陈亮从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整体协同设计、创建大数据信息平台、践行行动自觉、构筑文化之墙等方面提出促进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17];张晓娟等针对教学点教师的远程培训提出SPOC引领式模式[18];孙众等从目标设计、评价设计、环境设计、资源设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等方面提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要素,并形成“ABCD”混合培训设计模型[19];针对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中的结构性、机制性、效能性难题,胡小勇等提出了信息化赋能教师集群式发展的“3融1主N创”模型[20]。

文献分析表明,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育扶贫已从传统帮扶模式转向技术支持下精准模式,从传统单一的重视软硬件建设和物质资源扶贫转向技术支持下促进薄弱学校自主变革、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转型,学习共同体成为促进教师和薄弱学校发展的力量。但文献研究也表明目前的研究是大多是从理论的角度来展开,从实践中具体着手的研究相对匮乏。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还深刻影响教育理念、文化生态、教育政策、教育机制体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21]。《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2]。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技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驱动”的1.0进入“融合创新”的2.0时代,依托“三通两平台”工程,为薄弱学校和教师帮扶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互联网+”教育帮扶具有集成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重构帮扶结构和流程、创新帮扶内容和供给方式,构建开放精准的教育帮扶等特征[23]。“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解决薄弱学校优质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偏低的问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了教学管理与治理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构建扶贫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师观念更新、能力塑造、扶贫管理模式和体系提供了工具与手段。教育大数据提供精准扶贫手段,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利器。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为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学校发展层面,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赋能和转型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开辟新路径;通过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成为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重点。

(一)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成为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打破薄弱地区学校教育代际传递的劣势。互联网具有集成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师生的平等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精品课和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教学服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和优质资源传送的网络化,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面授,薄弱学校师生共享名校名师优质资源,通过微课、MOOC、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实现同课异构、同步互动教学,为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运用远程技术手段,教师资源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内的教师,优质师资资源和教学服务超越学校、区域范围,进行共享和调配[24]。帮扶学校也可以通过学校、区域资源平台、云录播平台,与被帮扶学校共享校本优质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无缝衔接,并提供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完善,提高资源的适用性、实用性。

(二)推动薄弱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机制改革

技术推动教育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还应体现在通过帮助薄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冲破传统学校管理、资源的限制,建立支持激励机制,帮扶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提升,实现个性化精确化的管理,促进薄弱学校管理方式模式的改变,提供灵活优质的新型教育服务。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与现代化,利用教与学数据分析不仅进行教学模式分析、学习者分析,还可以为学习个体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式,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发展。利用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发现、诊断学校发展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寻找教育教学规律,预测未来,有利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解决师生教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支持服务,提高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平台提供的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反馈信息,诊断学校教育质量薄弱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校的决策者掌握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实现追踪评价,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学校管理和发展。基于分析的结果,也有利于为名校精准追踪帮扶效果,为帮扶制订适宜的策略,带动和引领教育实现开放创新,为薄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质增效。

(三)幫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教育教学向新时代个性化、智能教学模式转变。云计算提供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和开放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不仅限于课室,还延伸到课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学习测量与分析等技术使学习数据收集客观全面、分析高效、评价与反馈及时、精准和可视化,能使教师迅速灵活处理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优化学习资源精准推送和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网络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提供多形态表现方式的教学资源,为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实施提供了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发挥名校、名师的带动作用,借助云平台建立经验推广渠道,克服传统师资局限、方式单一的教育模式。移动互联技术为开展课内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翻转式教学、智慧教学和项目式、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智能辅导系统的应用促进薄弱学校教学应用与管理向高质量转变。

(四)缩小名校与薄弱学校师资水平差距

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成为教育扶贫关注的重点[25]。“互联网+”教育环境为长期持续开展跨校跨区域的校际研修、提供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与发展的条件。在移动设备、互联网和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线上线下灵活个性化培训研讨为完善教师TPACK的培养和发展提质增效,使教师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目标,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如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等形式展开互动研讨不断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批判,网络教研、教学反思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意识,使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提升和发展,提高教研参与度,帮助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观念,通过教研激发了教学成就感和热情,提升了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职业热情与内在动机,克服路径依赖,解决教育帮扶内生发展问题[26]。专家在线讲座,在线观摩、评课、说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有利于教师接受新观念、技术,共同参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为平等参与提供共生条件[27]。

(一)指导思想和构建依据

本研究在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以相關政策引领为导向,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技术赋能、体现“多维协同”理念,构建帮扶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围绕《行动纲要》中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28],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9],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在共同体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的指导下,搭建远程教研、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和管理平台,通过联动教学、联动教研、课程开发与评价等实现薄弱学校“多维协同”发展机制。

根据TPACK模型(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构建完善的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组合的四个复合要素(PCK、TPK、TCK、TPA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障。在教师层面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和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TPACK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和学习共同体提供支持;在学校层面上,根据合作共同体理论,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和教研资源共享,建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交流、监督、激励机制,协助薄弱学校实现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实现被帮扶学校“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30],进而促进帮扶学校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校际层面,根据群体动力理论,建立合作和共享保障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校互助、合作、交流,在协同进化的中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生态环境,实现校际间教、学、研、管协同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具体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

(二)技术赋能“多维协同”帮扶薄弱学校发展模式的构建

帮扶薄弱学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构建技术赋能“多维协同”帮扶薄弱学校发展模型。模型组成关键要素包括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保障因素。其中基础支撑因素包括信息化软硬件环境[31],如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数字化、智能化环境;核心要素是教师、学校、校际间共同体的合作、互动与分享的关系范式及其活动;保障因素包括组织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等保证模式目标实现的机制。

1.技术、环境与活动

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帮扶构建新型教学和教研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在薄弱学校的创新应用。通过搭建远程教研、互动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云录播平台,强调数据、联动、开放、智能、体验,资源平台为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针对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智慧教室、数字探究实验室和创新学习空间等数字化、智能化教育环境,开展基于5G网络传输、多形态的协同教研、智慧教学、双师教学、专递升课堂和基于虚拟现实体验课堂教学,为薄弱学校及教师提供优质课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校际间双师教学、同课异构,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共享和开展远程校际互动教研活动,形成群体互动、智慧分享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通过平台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共享名校课程资源与优质师资经验推广、课例研讨,有利于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对教学反思、吸收经验;被帮扶教师的教学行为数据通过课堂云录播系统,通过专家同行进行评课帮扶,能精准识别被帮扶薄弱学校教师需求,得到针对性的帮助;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收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整体情况数据,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精细管理,并通过校际间的多维协作,推动薄弱学校的整体建设和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进而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2.共同体

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合作共同体[32],利用技术汇聚多方优势[33]、不同地区学校的结对合作[34],通过专家引领、产学研跨界合作、共享学习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和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网络扶智攻坚行动”[35]。根据共同体理论,合作共同体具有相互影响与促进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克服扶贫行为短期松散、帮扶被动接受、帮扶关系不平等、帮扶内容缺乏内涵等弊端[36]。教育扶贫不仅应关注硬件、软件、数据的建设,更应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重视技术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在模式的构建中,体现校际间教师个体与群体、学校管理层之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通过教师、学校、校际帮扶机制三者形成的合力,形成联动教学、联动教研、课程开发与评价等多维协同机制,促进推动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体系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发展潜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度和深刻性[37],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整体上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优势资源共享机制体制。

3.范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有多元范式,按其产生的方式,有理论指导的演绎法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归纳法[38];从维度上可分为教师自身、学校内部、学校外部三个维度,由此形成三种众多学者较为认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由教师自发内驱力驱动的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学校等外部机制促进的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校际资源或校外培训助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促进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实现协同发展[39]。从认识论和行动观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视角,窦荣军等将其分为通过同行示范、专家培训的“获得模式”,基于教学实践和批判反思的“参与模式”,以及基于学习共同体和行动研究的“拓展模式”,其中“拓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40]。在模型中,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中支持教师专业自主与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跨校跨区域的共同体提供了相互学习、同侪互助、教研互动的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為教师发展的“获得”“参与”和“拓展”模式提供理想的环境。此外,模型中构建了技术支持下的开放学习、互动交流空间和混合学习、教研互动互通环境,有利于学校内部和校际间组织教师进行合作备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等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持续促进学校、校际协作和协同发展。

4.保障机制

为确保模式顺利实施,应构建完善的组织框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帮扶薄弱学校的组织框架由协同组织的各学校校长和行政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各校共同发展;各成员学校的教学部门、学科教研组共同形成一个大备课组,形成实施团队,负责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工作;邀请省、市、区教育技术中心专家团队及信息技术团队组成技术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在保障机制方面,通过专家引领机制、协同协商机制、校企协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保障联动教研、联动教学、联动课程开发和评价的顺利实施。

5.实践愿景

(1)在微观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学科认知、教学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构建针对薄弱学校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分层培养模式。在技术支持下,通过协同教研、双师课堂、名师课堂、体验学习等形成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拓展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观念,打造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典型示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专家指导、同行交流、名校名师示范效应、课题引领,从教师的学科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及上述因素的组合能力为主要内容,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推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技能迭代、教学能力发展、素养提升等。形成帮扶教师发展的“获得模式”“参与模式”“拓展模式”[41]的良好的培养机制。

(2)在中观维度促进薄弱学校维度的协同发展。打造薄弱学校教师发展实践共同体的基础上,以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主要目标,以协同“理念、方法、机制”的管理手段,重构教学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模式,改变其低效滞后的管理模式,提高薄弱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共享、分学科集体备课,实现优质资源输送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薄弱学校教育管理上的方法创新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在宏观机制维度形成校际协同合作机制。面向薄弱学校的校情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微观维度促进教师培养,中观维度促进学校发展,在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薄弱学校群体的价值内核、良性结构、互动机制作为主要目标,以构建共同体作为帮扶薄弱学校的逻辑起点[42]。在群体动力的理论指导下,构建出技术赋能下宏观维度校际群体发展机制,将不同校情的薄弱学校引入帮扶集群,对校情相似的薄弱学校基于同类模式的指导,并引导具有相同发展模式的薄弱学校之间相互共享教师、课程资源,共同合作交流、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合作备课,通过不同类别的培训活动、教学教研互动活动和课程共建共享协同活动、专递课堂等,实现校际合作共享、共创、共生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化、公平化。

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学校,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师团队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不同地域经济、教育发展存在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由于所处的位置、生源、师资结构、管理制度等诸多问题,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受到较多制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省实立足省属高中所拥有的名校、名师优势,坚持“大教育”“一盘棋”“一体化”原则,与广东、贵州、西藏等省份20多所学校组建协同网络,面向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2.0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扶贫的方式与内容,解决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师资、薄弱学校管理理念与方法落后、校际间的差异使得帮扶路径难以统一等问题。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实现校际间教师的常态化互动交流,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根据不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满足了新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师的精细化专业发展。从2005年开始,十几年的帮扶实践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推广应用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帮扶都是在技术支持下,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方法、内容、手段,探索出多维协同,技术赋能的薄弱学校帮扶模式,并不断进行模式优化、迭代、创新。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从2005年4月开始,省实对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子帮扶”的协同实践,输出优质教育资源,除不定期面对面教学研讨交流外,基于当时的硬件环境,与薄弱学校共享录播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2006至2010年间,省实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学科认知、教学技能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在系统科学、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师徒制”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三层三类”教师培养模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远程联动教学,实施双师课堂,对课前、中、后重难点共享“省而实微课”资源,不同学校教师在双师课堂互动中研讨教学。2021年期间,省实基于5G、VR等ICT技术的应用,以双师互动课堂的形式送课到薄弱学校。

(二)帮扶薄弱学校维度的协同实践

为了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省实构建“三基三联”的学校发展模式,以“协同基础理念、协同基础方法、协同基础机制”的学校管理手段,实现“联动教学、联动教研、联动课程”的协同创新,实现了中观维度薄弱学校发展的突破。在2013至2016年间,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开展了线上线下的学校协同,帮助多地区校际间实现了教学、教研与课程的有效联动。2020年“停课不停学”期间,通过“云端研训123模式”面向全省师生开展教研活动和共享教学资源,面向全省开放常规课49节,微课400余节,社会反响热烈,截至2020年3月,点播量突破了2300万。帮扶案例《花开湾区技术助力三基三联优质传递》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电化教育馆推选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三)校际机制维度的协同实践

省实以提高试点地区多个薄弱学校群体的价值内核、良性结构、互动机制作为主要目标,扎根广州、辐射省内,面向多个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均衡发展现状,以促进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为主线,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以“三层三类”的微观维度促进教师培养,以“三基三联”的中观维度促进学校发展,打造薄弱学校“整体提升、协同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面向薄弱学校的校情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出技术赋能下“三合三法”的宏观维度校际群体发展机制,长期对口帮扶省外2所学校、省内各地市20余所学校。 2016年以来,积极将“多维协同·技术赋能”的内涵模式辐射推广至各地区帮扶学校。经过多年实践,被帮扶各校教师论文发表总量提升约50%,总计增设校本课程30门。2020年,省实联合5所协同发展学校,组建了基于5G教学场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共同体。《基于5G教学场景的“三基三联三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共同体》入选教育部科技司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四)实践成效小结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学校、校际”协同为核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促薄弱学校个性化发展,省实找到符合薄弱学校发展的帮扶机制与模式,构建了薄弱学校帮扶联动实践共同体,实现薄弱地区的联动发展,为薄弱学校的发展与教师成长提供支持,历经18年的实践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成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技术赋能下帮扶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2)构建了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3)发挥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4)提高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服务和教学质量;(5)以TPACK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和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建立“联动教学、联动教研、联动课程”,在技术赋能下通过“教师、学校、校际”协同机制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如何通过大数据平台与网络建设、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域联动发展与协同推进机制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等成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新主题,相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言,还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如何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薄弱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體提升,是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主题。本研究构建技术赋能下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的“多维协同”实践模式,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名校优质资源与教育发达地区教师群体优势,为技术赋能助力帮扶学校和教师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参考文献:

[1][17][27] 陈亮.教育信息化促进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2017,33(4):38-42.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4/20140904/xgzc31480/Document/1379953/1379953_4.htm,2022-03-31.

[3] 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EB/OL].http://edu.gd.gov.cn/zwgknew/gsgg/content/post_3421019.html,2022-04-03.

[4][12][23][26] 廖宏建,张倩苇.“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5):5-11.

[5] 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6][10][24][33] 陈丽,李波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5):5-12+27.

[7][14] 王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97-103.

[8][15][18][38] 张晓娟,吕立杰.精准扶贫背景下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路径探索——以SPOC引领式培训模式为支持[J].中国电化教育,2020,(2):58-66.

[9] 杨建朝.薄弱学校何以可能变革成功:从帮扶补偿到可行能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9,(4):21-27.

[11] 袁利平,张薇.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转型及其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5):43-50.

[13][36] 谢治菊,夏雍.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基于Y市“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5):85-95.

[16][25] 聂竹明,施羽晗.“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方向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48-54.

[19][34] 孙众,韩硕.聚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农村教师培训设计:要素、模型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2,(3):111-118.

[20] 胡小勇,曾祥翊等.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2):5-10+18.

[2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2022-03-31.

[22][28][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 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22-03-31.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五部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 html,2022-03-31.

[31] 张际平.系统论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24-29.

[32][42] 谢治菊.共同体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行动逻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4):16-24.

[37] 张彤,马云鹏.“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6,(6):99-103.

[39] 甄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3):

56-59.

[40][41] 窦荣军,胡啸天等.技术、解放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元教育学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9):70-77.

作者简介:

朱伯东: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黄琼珍: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Research on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Model of Using Technology to Help Weak School Development

Zhu Bodong1, Huang Qiongzhen2(1.Guang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510375, Guangdong; 2.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Abstract: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narrowing educational gap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weak schools, such as low educat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insufficient modernization conditions and unbalanced inter-schoo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mode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weak schools. This model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weak school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focusing on teachers’ dimension, schools’ dimension and inter-schoo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domain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than ten years of practice and effect analysis of this model show that the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model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eak schools and their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weak school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責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