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人民性”表征的三重变奏考量

2022-05-13 23:45贾颖王冬阳
西部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世界观讲话

贾颖 王冬阳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标志着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最终形成。《讲话》中心问题是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毛泽东从文艺本质论、创作与发展论、批评论等几大方面论述了中国文艺的祛魅、建构及革新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通过文艺本质论对传统文化进行祛魅,通过创作与发展论对中国文艺进行建构,通过批评论对文学艺术进行革新,《讲话》解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性质和方向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根本规律,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科学借鉴和有力指导。

关键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性;文艺

中图分类号:I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7-0135-0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无产阶级文艺与剥削阶级文艺的一个本质区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属于人民的”[1],毛泽东同样重视文艺的“人民性”,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围绕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建构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发展革命文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2]。基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毛泽东提出文艺本质论、创作与发展论、批评论等一系列理论,从祛魅、建构、革新三个角度深刻地阐释中国文艺的发展逻辑及规律,在方针政策上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不仅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保证,而且成为后来开拓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指南。

一、文艺本质论祛魅:文艺作品是人民生活的产物

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应该看到文艺反映现实的特殊性。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3]这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自己的文艺美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根本性的结论。这样,毛泽东就从最根本上解决了文艺的本质问题,完成了从哲学上的能动反映论到美学上的审美反映论的伟大的理论转变。这一艺术创作的本质理论需要我们从世界观与艺术创作两个方面具体把握,进而实现祛魅。

一是文艺创造者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正确世界观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世界观对创作的影响作用,在《神圣家族》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的秘密》及其批评者施加里的批评,实质上是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同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一次激烈交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即作家的世界观角度去批评的。《巴黎的秘密》脱离现实的虚幻性,根源于思辨哲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上的错误。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成为革命的作家、人民的作家,那么,首先必须实现在世界观上转变;并且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就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首先应在思想方面进行整顿,需展开一场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3]作家只有实现思想、立场和感情的转变才能去为人民大众服务。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世界观对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是,是不是一个作家在世界观上转变了,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革命作家、人民的作家?实际上,世界观的转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是艺术创作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要求艺术创作者处理好世界观和创作的關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席勒式”(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编者注),反对把文艺仅仅看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这些都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世界观的根本作用的同时,重视和强调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的特殊规律。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样,毛泽东也是非常尊重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3]。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二者的联系,即世界观应包含创作方法,而不能取代创作方法。艺术创作者需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认清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统摄局部,又要坚持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尊重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

二、创作与发展论建构:文艺活动需服务人民的审美实践

在《讲话》中,毛泽东在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文艺本质论这一问题之后,对于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如何构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国文艺方面也给予了深刻而系统的阐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为”的根本途径是: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是人民生活的产物,为此,“中国革命的文艺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3]到群众中去,就是到生活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人民生活的源泉中去。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就是占有生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占有生活的具体途径,那就是,“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3]从外在的实现方式来看,毛泽东要求作家到群众中去,与工农兵相结合;从内在的理论蕴涵来看,毛泽东实质上涉及了创作的前提条件以及作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积累等理论问题。为了更深入地结合文艺创作实际,毛泽东在《讲话》中还提出了“源”与“流”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一方面坚持文艺创作的唯物论,强调了文艺源泉的客观性唯一性,引导文艺家到人类社会中去;同时坚持文艺创作具有历史继承性的辩证法,积极提倡文艺家去学习研究和继承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艺遗产,努力提高自己艺术地掌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这样,就把对文艺创作的认识科学地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对于正确地指导文艺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如何为”的具体方式是:创造艺术美。毛泽东在提出并分析了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源泉,并论述了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之后,接着就提出了生活美如何转化为艺术美的问题。他认为,人在实践中可以而且能够认识发展的逻辑规律,进而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指导实践并改造世界。文艺家在自己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同样可以认识和掌握艺术美创造的规律,去创造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积极推动人民改造自己的环境。对于艺术美的创造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创造艺术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日常的现象组织起来并进行典型化处理,然后形成文艺作品”[3]。典型化的实质就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有限体现出无限的人生意蕴,给人们以某种生活真理的启示,决不是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毛泽东第一次把典型化引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范畴之中,他把典型化规律看作是从生活美转化成艺术美的基本规律,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就是要把普遍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现象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和概括,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

现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所说的典型化还充分考虑到了文艺自身的特征,文艺是描写社会生活中的人。毛泽东所言,一方面是人民受饿,一方面是人剥削人,意在指出人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则是人与人之间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和冲突的结果。基于此,文艺创作应该将“这种日常的现象”,即首先是特定的人物关系典型化并以此来构成文艺作品。

毛泽东的科学论述,从现实主义创作论的高度,不仅一般地指出了矛盾斗争在艺术构思和情节构成中的作用和意义,而且特别揭示了人物关系与情节冲突和典型形象塑造的内部有机的联系,即人物的特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某种关系,是情节构成和矛盾冲突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把握住“实际生活”中人物的相互关系,是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必备前提,由此出发,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实践就证实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即没有典型的、严谨的人物关系的设计,就无法实现情节和冲突的典型化,就不能构成一部完整而独特的艺术作品。曹禺执笔写《雷雨》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而写作前的构思却花了整整五年,尤其是在琢磨人物、设计人物之间的典型关系上竭尽了心机。这些创作经验都证明,人物关系的典型设计,是推动和激化矛盾冲突的内因,也是正确体现作品时代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典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如何为”的基本原则是:普及与提高。如果说,“如何为”的根本途径和具体方式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更倾向于理论层次,那么,“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蕴含又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毛泽东针对当时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状况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服务操作原则。对于什么是普及的文艺和提高的文艺,毛泽东从各自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就作品而言,普及的东西一般容易理解,高级的东西较为精密,难于生产;就群众的接受情况而言,前者因为简单浅显,易于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群众所接受,后者往往难于迅速流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脱离工农兵的实际需要,去硬搬和模仿过去时代的文艺作品,去抒写和表现个人的小天地。普及的文艺作品与提高的文艺作品有其相互区别的一面,也有其共同性。毛泽东认为,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4]。总之,普及和提高是辩证的统一,以普及为主,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毛泽东的论述不仅为当时延安文艺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做出了正确的结论,纠正了那种或者只强调普及,或者只强调提高的各执一端的偏向,而且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贯彻于中国文艺实践中,解决了中国文艺的方向问题,进一步从文艺创作与发展论方面彻底解决了“如何为”的问题。

三、批评论革新:文艺批评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

文艺批评是一种科学实践,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提出“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3]。毛泽东的这个论断不仅是对一般文艺批评性质的揭示,而且也是对无产阶级文艺批评性质的揭示。根据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及其论述,无产阶级文艺批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评价文艺现象,开展文艺斗争与论争,推动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讲话》内容,文艺批评得以通过五个原则进行革新:

一是“对人民的态度如何”,能否“使人民得到切身的利益”,这是进行文学批评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文学艺术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所享受。一切从根本上违背人民利益的作品,不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都是不对的或错误的。这是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据以进行文学批评的总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原则。显然,毛泽东的文艺批评原则所强调的是批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价值,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总体的方面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文艺批评所遵循和努力的方向,既是为了文艺批评自身的发展和文艺繁荣,更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这与毛泽东所明确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

二是文艺批评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针对中国近代历史题材创作上的歌颂与暴露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要把“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向着旧社会作斗争的新事物”作为歌颂对象。在毛泽东看来,文艺的歌颂与暴露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而对于具体的文艺作品,毛泽东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加以评论的典范。毛泽东强调要用阶级分析观点透视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无疑也是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阶级关系的一种视角和方法。

三是既反对“宗派主义”,又“坚持原则立场”。文艺批评的这一原则,是毛泽东在实践中所始终贯彻落实的。反对宗派主义,就要防止在文艺批评中从小圈子的利益出发排斥异己,以致影响了文艺批评的成色。毛泽东认为应该在团结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可以容许不同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存在。坚持原则立场,就是对“一切包含反民族、反科学、反大众和反共观点的文艺作品必须给予深刻的批评与反对”[3]。在艺术方面,则是既“应准许各种各样文艺作品的自由競争”,又要“按照文艺科学的标准给予客观的批判”[3],这样开展文艺批评就可以既不违背根本利益,又可以团结大多数文艺家一道为繁荣文艺创作而合作共事。

四是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毛泽东在《讲话》中简要而全面地论证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既批判了唯心论的倾向,也批判了机械唯物论的倾向,强调为人民大众的动机和为人民大众的效果应该统一起来。要有为人民大众的动机才能产生为人民大众的效果。我们要加深对毛泽东关于动机与效果的科学论述的理解,既防止出现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倾向,也防止出现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倾向,在文艺批评工作中真正做到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这在今天仍然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五是坚持辩证综合分析的原则。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从来不孤立地、片面地分析和评价文艺现象,而总是把文艺现象的各个侧面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他要求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政治方向一致性与艺术风格多样性的统一,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统一,普及和提高的统一,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统一,以及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等等。在毛泽东看来,这种统一不是机械的拼凑和相加,而是有机地、辩证地渗透与融合,展示出他对文艺工作和评论其文艺作品工作的完整而统一的原则要求,有益于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

四、结语

《讲话》是我国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文学转向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文学的理论纲领与实践宣言。它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和文艺政治学中国化、民族化和通俗化,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及文学历史背景上为合理地解决革命文学的发展问题,作了最可靠、最必要亦与时代和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探索。在文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上开拓了全新的思路,将文学的社会性、功利性、艺术性及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问题紧密相联,使现代文学史中所提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以及民族的抗日文学运动在已有的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8.

[2]马驰.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00).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农业科学,1966(8).

[4]韩华.增强文学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8(7).

[5]张利群.论延安文艺制度建设的价值意义——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文艺制度思想阐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3).

作者简介:贾颖(1998—),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王冬阳(199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單位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世界观讲话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注水”讲话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国旗下的讲话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