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2022-05-13 23:45朱巧梅
西部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培养路径发展现状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国际漢语教师的主力军,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所培养师资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影响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不足;教学实践途径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小语种培训。对此,国内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多形式、多渠道对外开拓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对象的多元化,灵活多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开设小语种课程;“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培养具备学术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7-016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之当前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我国恢复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备受各国关注,汉语的国际地位也日趋显著,“中国热”“汉语热”引人注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其中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超过2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自2021年起中文将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1]。由此,国际汉语教学需求量持续性上涨,给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发展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汉语教学基本素养及基本技能的“双语型、跨文化、复合型、实践型专门人才”,且能在各级各类院校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优良师资。本文主要探讨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办以来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不仅填补了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缺口,更增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交流对话。自2007年首批24所高校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考生以来,很多院校先后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招生:2009年新增39所院校、2010年新增18所、2012年新增1所、2014年新增25所、2015年新增1所、2016年新增3所,2018年则新增38所,总体处于增长趋势,规模较为可观[2]。

2021年,国家批准一次性新增了47所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资格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总量达到196所,其中有194所院校招收全日制学生,24所院校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些院校分布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一、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的开展招收该专业的院校最为密集,平均每省处于10-17所之间,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另有陕西、湖北、天津、辽宁等省份招收该专业的院校数额也较可观,其中陕西更是凭借“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和传统高等教育强省的优势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有11所本科类院校先后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汉语教学的要求逐步增加,各高校要顺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监督,提高其把控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专门人才”,提供面向海外母语为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服务。该专业为国际汉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和人才储备,在国际学生的课堂上充当好“教师”这一角色,这就要求预备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与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职业规划和教学反思等密不可分外,更有赖于各个高校针对本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等,由此可见该专业“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不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朝着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目标发展自我,才能将自己的全副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本专业学科的学习和探索中,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然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高,更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参加教学实习态度不积极、对专业兴趣投入不大、教学反思意识不强等方面,这主要是由汉语国际教学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所导致。

国际汉语教学通常都在国外,教师奔赴海外教学需要克服不同国家在语言、文化、居住条件、饮食、气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困难,“蜜月期”是新奇和愉快的,但只有顺利渡过“危机期”,才能成功迎来“恢复期”和“适应期”,对很多国际汉语教师而言这个过程漫长且艰辛。再者,本学科成立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尚不全面,对很多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来说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尚待考查,可参照性较少,所以部分学生从报考开始并没有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目标和打算。从陕西11所开设本专业的高校调研数据来看,该专业学生的本科学历基本为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少数是会计、物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其他专业,毕业后有70%左右的人去了中小学等事业单位,25%的人在职业技术院校和本科院校从教,始终如一长期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值较少。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方面缺乏热情,更有甚者处于被动接受以求顺利毕业的状态。

二是教学实践途径单一。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院校把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成果作为毕业考核成绩之一,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具备了国内外汉语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课堂教学能力。然而,实践途径单一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甚至出现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实习途径直接去当地的中小学实习的情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习途径主要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

其一,海外实习主要是学生自主报考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或自主寻找国外汉语教学岗位——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以下简称汉办项目)是学生被汉办录取后,参加由汉办组织安排的相关培训,服从汉办的外派要求。该实习途径具有规范性、实践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得到各院校的支持和鼓励,符合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汉办项目的录取具有选拔性,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实习。除汉办项目外,有的学生会借助中介或所在院校联系的海外实习基地等获取实习机会,该途径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不严谨、管理不到位、待遇低等问题,部分中介机构还要求学生额外支付外派费用,存在学生因考虑到费用、生活、教学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半途放弃实践的现象。

其二,国内实习主要是院校实习和机构实习——院校实习指在校硕士生应聘本校或其他院校国际留学生院的兼职汉语教师;机构实习主要是在培训机构面授课程或网络授课,课制一般为“一对一”或“一对多”,面临课量少、课时不稳定、教学经费没保障等问题。没有好的教学实践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就实习途径而言,学生很少有可选择的机会,造成实习效果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三是课程设置缺乏小语种培训。从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除云南、四川、广西这些临近东南亚的省份外,其余省份近乎所有高校开设的第二外语皆是英语,小语种培训课程寥寥无几。目前,云南省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形成连接东南亚地区特色鲜明、培养模式成熟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比如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开设英语课程外均开设了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小语种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对象国的语言学习和培训,使得教师在任教过程中很难解决不同国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汉语学习需求问题。只要会说汉语和英语就能给外国人教汉语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忽略课堂教学复杂性的经验主义,尤其是本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国际学生。根据赴泰国任教的学生反映,在他们任教之前得到的信息大多是“对外汉语教师是去教汉语的,所在国语言的熟练程度并没有多大影响”“中文课堂可以完全不使用所在国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部分使用英语沟通”。而正式赴泰以后会发现,在泰国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课堂上若不大量地使用泰语,基本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效率严重下降。尤其是在国立小学,学生基本来自乡下,整体学习素质普遍不如私立或国际学校的学生,加上泰国学校的教育氛围宽松,停课举办活动频繁,导致泰国学生对待汉语课程的态度随意散漫。汉语教师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主动性,只能多增设游戏来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基本能掌握泰语的日常词汇,避免和泰国学生交流的语言障碍。

三、汉语国际教育预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据国家汉办官网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共有548个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境外汉语学习人数已经远超1亿以上。为了配合孔子学院继续推广,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启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历程,截至2021年本专业已经发展了近14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教学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孔子学院极为重视且重点把控的关键环节,值得引起每一所院校的关注和借鉴。

一是院校积极“走出去”,多形式、多渠道对外开拓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当前,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对外派送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范围均有限,很多国家和区域依然面临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通常一个汉语教师要承担一所院校、不同年级的所有汉语课程,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国内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找不到海外实践项目,这就需要国内院校积极“走出去”,多形式、多渠道对外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在良性互通的基础上与海外相关院校实现互利共赢。途径一,高校可以尝试通过中国驻外大使馆对接所在国家教育部,帮助国内高校获取更多的海外沟通联系渠道,与海外高等院校或基础院校建立“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实习实训基地,解决个别海外院校存在的汉语师资问题,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途径二,高校相关部门可与国内外正规、成熟的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合作,由公司负责安排学生海外实习的相关事宜,如此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又可以为学生建立“就读院校—派遣公司—海外实习院校”三角式的安全保障。途径三,国内高校应积极同海外专门的汉语培训机构或院校建立联系,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线上课程,这不仅有利于跨越时空差异,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外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是结合教学对象的多元化,灵活多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现如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市场需求多元化,学习需求多元化,语言学习环境多元化,学习者年龄层次、学习动机多元化,语言、专业和工作背景多元化,等等[3]。面对多元化的教学对象,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了解所在国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贯彻,因材施教,适时作出调整和更新。有的人固执地以为只要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法就能快速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因此将国际汉语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法的探究和创新上,但所有的教学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以此为基础。正如崔希亮所言,国际汉语教学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和“用什么教”的问题,教学法属于“怎么教”的范疇[4]。只有先弄清楚“教什么”、给谁教,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首先,切莫为了教学形式而放大形式。掌握先进的教学法很重要,但对专业学生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并能活学活用,如: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灵活多变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方法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其次,教学切忌纸上谈兵。即使课堂教学设计得再天衣无缝,依然无法避免实际上课时的各种突发状况,如:课堂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学生很难理解;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不配合;媒介语使用不畅,学生听不懂课堂指示等。由此,硕士研究生在踏入职场之前,定要多实践、多积累,多做教学反思和总结。“实践出真知”,尝试越多、思考越多,面对多元化的教学对象就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如此才能更高效的“备学生”。

三是加强外语学习,开设小语种课程,构建具备国际特色的汉语教师队伍。“我们有一部分教师要介于匠人与学者之间”[5],这句话鲜明地表达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理解能力、外交能力、亲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前,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时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达到协定生效门槛。国际汉语教师加强外语学习、掌握一到两门小语种,在当前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局势下显得至关重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在现有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外语的学习和培养,增强听说读写能力。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区域或国家,为该专业学生开设长期或短期的教学语言培训班,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并掌握一到两门小语种,如:陕西高校可探索以中亚地区语言为特色的小语种学习;云南、四川、广西高校探索以东南亚地区语言为特色;东北三省高校探索以东北亚地区语言为特色等。学生要重视外语和小语种的学习,借助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和精品课程自主学习,积极主导自我发展。如此,不仅可以打破国际语言阻碍,提高专业学生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全面构建具备国际特色的汉语教师队伍,也为国别区域研究培养人才。

四是“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培养具备学术视野的综合性人才,提升中文价值的传播力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国际汉语教师作为海外汉语教学的传播使者,只关注教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着力充实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培养具备学术视野的综合性人才,从而全面提高国际汉语教学对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较为年轻的学科门类,尚存在时间短、底子薄、标准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和挑战,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其他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比较教育学相关理论、对比国外语言学传播的成功理论、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等。在学习和探索中为本专业建立统一的教学标准、评价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其二,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思维范式,针对本专业相关的理论进行融合研究,突破理论研究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

四、结语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预备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推动海外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必备前提,同时,积极主动掌握前沿的理论探究和资讯,打开发展新思路;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应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开展国际化、特色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力量共同汇聚,培养专业的国际汉语师资队伍,为开创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最新196所汉语国际教育招生院校名单及简单分析[EB/OL].[2021-08-07].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108475279233227062%22%7D&n_type=-1&p_from=-1.

[2]最新196所汉语国际教育招生院校数据全景图[EB/OL].[2021-08-18].

https://www.sohu.com/a/484020478_121202853.

[3]施家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1).

[4]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5]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5:8-21.

作者简介:朱巧梅(1991—),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博士在读,单位为西安思源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东南亚。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编号:21BZ084)、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国际中文教师需求现状调研”(编号:21JK0294)、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模式研究”(编号:XGH21286)的有关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培养路径发展现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