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新思维,应对“创造力危机”

2022-05-13 00:32衣新发
教育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心智创造力阶段

衣新发

幼儿园、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为终身创新能力奠基的阶段。只有充分重视并切实做好这一阶段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培养工作,未来才有可能形成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素养并不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提升,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因素可能会阻碍创新素养的发展。因此,深入地研讨创新思维的特点、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创新思维的特点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应对国内外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当今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和清华大学教授蔡曙山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六种心智模型”,用以解释创新人才的心智发展历程。这六种心智包括:领域知识心智、文化经验心智、标准判断心智、内在动机心智、问题发现心智、说服传播心智。通过该模型,我们构建了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较为宏观的图景。从更微观的角度而言,创新人才心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这种思维体现在创新人才六种心智发展形成和应用实践的全过程。

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非智力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视为同义语。我们团队在林崇德教授带领下,给创新思维下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思维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创新思维主要有六大特点——

意向性。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将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测试的主要类型,甚至不少国际著名的创新思维测验编制的核心形式即为发散思维。笔者以为,“求新”“求异”靠发散思维来获得,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的是创新人才打破常规的意向性。

涌现性。英国学者华莱士曾提出创新思维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潜伏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从准备到酝酿、明朗阶段,有可能会突发性地涌现出“灵感”或“顿悟”,这是长期思考和大量劳动的结果,是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同时,从准备到涌现不完全是线性的过程,而经常是意识和无意识联合作用的结果。

核心性。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心智模式发展与表现的核心。在此处,核心的含义为:创新思维对其他心智要素的发展起到目的性、方向性和导引性的作用。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创新思维则是“花中之魁”。

高阶性。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最高阶的形式,其建立在基础性的一般思维能力之上,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通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正因如此,个体很难脱离基础性思维去建构“纯”的创新思维。

产品性。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产品导向,换言之,创新人才能否创造出具备新颖性和价值性的产品,是判定其创新思维是否产生、有效的重要标准。

传播性。创新人才应该是卓越的沟通者,能够以有效途径把自己的创新想法或产品传播出去,影响并感染受众。说服传播心智使创新力变为影响力,因而传播性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点。

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征

有关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保罗·托兰斯,他发展出专门的测验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用来测量以发散思维为代表的创新思维。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测量研究中发现,美国儿童的发散思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逐步提升,到了四年级开始下降,也就是存在所谓的“四年级滑坡”现象,但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又有一定的提升。

有其他学者利用美国1966年至2008年共六次TTCT调查、27万多名测试者从幼儿到成人的数据做了回溯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从幼儿阶段到三年级,儿童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维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三年级发展到最高峰,而从四年级开始缓慢下降,六年级之后则急剧下降;独创性维度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五年级,高中阶段出现发展的低谷。此外,精进性维度的骤然下降出现在高中后的阶段。总体来看,高中毕业后,个体在发散思维的多个指标上都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在大学阶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构成了严峻挑战,这种现象被称为“创造力危机”。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了中国儿童的发散思维随年龄增长(10至16岁)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发现教师所体验到的学校的组织创新氛围对儿童发散思维的各个维度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李金珍、王文忠和施建农的研究则发现,9至16岁儿童的实用创造力随年龄发展而逐渐提高,但创造力的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三个维度发展并不均衡,流畅性和变通性在9至11岁间比其他年龄阶段发展得更快,同时也发现家庭环境对儿童创造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胡卫平有关中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科学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从11岁到13岁,科学创造力平稳增长,14 岁时有所下降,15岁时又回升,17岁时趋于定型(18岁时有所下降,但与17岁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在一项中德学生的跨文化视觉艺术创造力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第一,德籍被试的创造力得分高于中国籍被试;第二,在德籍被试内部的两个群体,即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之间,创造力得分没有差异;第三,在中国籍被试内部的两个群体,即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之间,创造力得分也没有差异。牛卫华和斯滕伯格的跨文化研究也发现,美国学生在视觉艺术创造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学生,这样的评分结果在中、美两国的评分者之间有充分的共识。上述胡卫平的研究结果则显示,英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比中国青少年强,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和发散思维变量上。这样的研究结果说明,文化因素是影响中国青少年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在意向上可能过于强调智力的提升而相对忽略创造力的发展,过于重视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过于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而忽略意义的主动建构和创新思维的主体涌现过程,过于强调竞争性的表现和孤军奋战而忽略团队合作与知识分享,过于强调考试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过于重视纸笔测验与记忆背诵而忽略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和对多元化表现的珍视……

学校因素。十年前,我们团队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连年加重,而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双减”的必要性。基于研究,我们认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学校的育人文化中是否有充分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元素,机制体制和资源分配中是否将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作为主导方向;二是教师是否认识到“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并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三是学生是否有机会选修创新类、实践类、操作类、探究类的相关课程或社团活动;四是学校是否可以优化作业布置的方案,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后从事创新型、高阶性的探究活动;五是学校是否真正推进教育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改革,将学生创新思维表现的内容纳入总体教育评价框架,同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六是学校是否可以按需求导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分级组织教师培训。与中小学开展相关合作多年,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理念转变是基础,教师培训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证。

家庭因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对青少年实施基于家庭的创新教育的主体责任。我们认为,影响青少年创新思维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是否亲自养育孩子、亲子陪伴质量如何;父母双方是否发挥了在创新思维引导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否将创新思维的熏陶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否可将创新方面的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否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是否能尊重差异,根据孩子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是否能平等交流,对孩子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等。

儿童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国之大计,需要我们通过改造社会文化、变革学校管理、优化家庭教育來促进。相信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尊重创新和呵护创新的新风尚后,大批的创新人才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心智创造力阶段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