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2022-05-13 04:59林瑶谭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

林瑶 谭毅

摘    要:当前高校青年云支教项目解决了支教教师稀缺、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支教周期短等问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高校青年云支教更多关注的是支教活动的意义和形式,对志愿者的实践育人成效和价值关注并不多。因此,文章通过调查高校青年云支教的实践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反思其实践育人成效,通过建立青年云支教的长效机制、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優化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24-03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时,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高校青年云支教是一项解决乡村教师资源薄弱、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更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第二课堂形式的重要尝试。因此,有效优化高校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路径,着眼于机制建设、整合资源和调整管理模式等方面并进行探究,对提高实践育人实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的可行性

(一)顺应政策需求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主要目的在于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随着国家对于师范生培育的重视,国内各省份开始推进“新师范”的建设,其中广东省在《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及,师德的培养方式之一便是采取公益支教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以此提升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系列的政策对于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新的育人使命。

(二)教育精准扶贫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乡村地区学校面临着师资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和生源流失的问题。为此,2014年团中央学校部开展了“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

促进计划”,通过互联网实现云支教扶贫,为偏远地区学校提供网络教学服务。2020年,秉持着“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团广东省委推进了“两帮两促”行动,通过建立一支广东高校青年云支教队伍,结对帮扶乡村青少年,开展为期两年的线上家庭辅导,帮助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共享。

(三)云支教的优势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总体来说,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云支教有着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覆盖面广,跨越时间、空间等优势,长期稳定的云支教活动可以触及到偏远乡村地区,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实现教育相对公平排除障碍。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堂的录制已经趋向于普及化和平民化,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2020年伊始,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大范围推进网络课程教育,这对于学生、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习惯的革命。云支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了网络教育模式,并进一步促进了青年云支教的顺利开展。

(四)促进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既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教育的承受者。支教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肩负着育人和构建自我发展的双重作用,只有“教”与“育”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高校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校期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而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以实践的形式进行检验,实现知行合一,以达到全面发展。当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疫情情况的复杂多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减少,因此高校青年云支教既是一次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实践活动的顺应发展,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

二、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成效分析

结合高校青年云支教的现状特点和实践育人效果,作者于2021年5月选取一所广东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学校为广东“两帮两促”行动的参与院校,了解青年云支教的发展现状和实践育人成效。此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48份,数据反馈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的学生对于青年云支教的基本看法和意见、建议。同时,作者为了了解青年云支教的教学效果,走访了某县区两个村落的5户家庭,了解了青年云支教存在的问题,探究了目前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实效。

(一)学生对于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的认知水平

只有深入分析学生对青年云支教的认知情况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青年云支教的认同感和育人实效,为探索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路径奠定基础[1]。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仅有17名学生(11.49%)表示“非常了解”青年云支教,“比较了解”的学生占比为38.51%,“一般了解”的学生占比为34.46%。在对青年云支教的相关政

策文件的了解方面,38.51%和27.7%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关于青年云支教的目的,超过八成的学生对于青年云支教的目的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对青年云支教的了解途径中,86.4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新媒体平台获得相关信息的,有64.19%的学生是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相关活动的。总体上,学生对于参与青年云支教的意愿比较大(81.08%),但是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现阶段学生了解青年云支教相关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

(二)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的实践情况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教学效果可以体现参与者的能力和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从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94.59%)认为提前知晓受辅导者的学情信息非常重要,特别是受辅导者的起点水平和学习风格。现阶段,青年云支教主要教授的科目还是以必修课程为主,时长基本在60分钟以下,上课的教学媒体主要以课件(73.65%)和视频(61.49%)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主要以线上现有的资源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法(75.68%)和提问法(61.49%)为主,教学过程以开课(64.19%)、新知介绍(60.14%)和复习(66.89%)为主,仅有不足一半的学生会在青年云支教过程中进行评估和反馈。从以上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学生的教学实践主要靠自身的经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并不完整,急需优化。

(三)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的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

在回答“经过此次云支教活动,您认为您的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的问题时,70.27%的学生表示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包括实际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等,在教学事业的热情、坚定教育理想信念等方面上,有63.51%的学生表示信念感有所提高,在创新精神(56.08%)、专业能力(51.35%)、意志品质(52.7%)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占比相对较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42.57%)。從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的动机来看,除了自身的意愿和兴趣的因素外,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活动是以提高自身能力(87.16%)和增强社会责任感(81.08%)为导向,在实践中获得可迁移能力是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的主要目的。这些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和专业身份认同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实践基础。但是从青年云支教的阻碍因素来看,时间安排问题(89.19%)和网络问题(70.95%)是阻碍学生参与青年云支教的重要原因。另外,部分学生也反馈了目前青年云支教活动存在缺乏专业指导(56.08%)、缺乏有效沟通(56.08%)和相关政策较少(45.95%)等情况。

三、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支教形式单一

设备的问题成了志愿者施教的重要难题之一。云支教对于支教志愿者和受辅导者的设备要求较高,包括网络设备和硬件设施[2]。现阶段,青年云支教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他们主要的上课工具以家长的手机为主,很少拥有自己的手机。因此,受辅导学生只能在家长下班后才能上课。这种情况下,受辅导学生多的家庭,设备压力较大。网络问题也是云支教开展面临的问题之一。部分贫困家庭因为没有网线和数据流量消费较高的原因,放弃接受支教。由于云支教形式主要以“一对多”“一对一”的个人辅导为主,缺乏课堂氛围和课堂管理,受辅导的学生容易出现被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志愿者受条件和课堂形式的限制,教学效果和教学热情也随之下降。

(二)学情信息不完整,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志愿者对于受辅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和教学环境的了解分析有助于云支教的顺利开展。由于地域的限制,受辅导学生学情信息主要由地方提供,以科目成绩的形式呈现。此外,与志愿者的教学需求相比,乡村家庭的家长对于受辅导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因此,志愿者对受辅导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缺少深度分析,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定也不够具体和系统。

目前,青年云支教的反馈和评价体系主要以志愿者的记录和反馈为主,反馈和评价形式单一。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价值需要多元的反馈和评价,志愿者的单向评价和反馈无法及时了解青年云支教的效果和志愿者的能力情况。评价和反馈的多元化应该体现在对志愿者的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评价反馈,对受辅导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只有综合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方可实现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目标。

(三)重形式而轻质量,缺乏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年云支教的实践活动形式日渐成熟,志愿者的教学能力和网络课堂把控能力成为实践活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部分志愿者存在缺少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教学技能培训[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足、课堂把控能力仍需加强等问题,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尽管多数青年云支教活动都配有指导教师,但是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有限,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的指导。志愿者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较少,志愿者之间互相听课和备课的机会较少,无法得到有效的课堂评价。

四、高校青年云支教实践育人体系落实路径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根本途径,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4]。青年云支教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拓宽实践育人思路。落实青年云支教的实践育人功能,一方面需要高校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将青年云支教纳入寒暑期实践、学期实践和见习周等教学体系中,肯定青年云支教的专业实践地位。另一方面,青年云支教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地方学校和社会协同合作,开发可供受辅导学生复习、预习的云支教平台,让青年云支教成为根据教育发展需求,长期运行的扶助项目。由于部分乡村家庭无法支撑网络费用,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办法,考虑使用学校的电脑机房设备、提供云支教学习点等方法解决设备问题。

(二)完善志愿者管理模式,形成实践育人评价和反馈机制

云支教相较于传统支教形式,支教时间和地点均是分散进行,学情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因此,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校集中管理的优势,从云支教前、云支教中和云支教后三个阶段细化志愿者的管理模式,从家长、受辅导学生反馈,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的意见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评价志愿者育人成效(如图1)。

云支教前做好支教准备,通过岗前培训和学情分析进行小组分组管理,以学情和学段作为小组的参考标准。云支教进行期间召开一定频率的小组备课会议和教学技能培训会议,确定符合受辅导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另外,在支教期间安排志愿者互相听课并进行听课交流,做好听课记录。支教后,运用网络工具做好课程教学反馈记录、家庭访问和就读学校班主任反馈,根据各方评价反馈对网络课堂教学进行调整。最后,综合自我评价,家长、受辅导学生反馈,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意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五个方面对志愿者的实践育人成效进行评价,对志愿者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三)提升价值认同感,完善实践育人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青年云支教的深入发展,云支教需要在提升实践育人价值认同感上下功夫,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可以是满足志愿者需要,也可以是激发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工作动机,引导志愿者做出一定的绩效[5]。在青年云支教活动中,仅仅关注志愿者的教学效果不足以达到育人实效,同时也要与高校人才培养、国家政策要求和受辅导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

针对青年云支教的活动特点,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可以从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在外在激励层面上,可以将青年云支教作为综合测评的一个加分项目,或者把实践育人纳入培养计划中,单独规定学时和学分类型,让青年云支教活动成为教学体系或者优秀学生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内在激励层面上,可以通过青年云支教活动经验分享、优秀项目申报、优秀志愿者风采展示等方式,广泛开展与活动相关的评奖、评优、评选表彰,加深青年云支教活动的影响。在宣传上,可以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增加青年云支教活动的感染力。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和增加展示平台有利于志愿者分享参与活动的精神体验,丰富内在收获。

参考文献:

[1]  赵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1):42.

[2]  赵慧臣,李文慧,闫克乐.云教室支持下大学生网络支教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4):14.

[3]  李佳书.“互联网+”背景下师范院校“云支教”的优化路径探索[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5):23.

[4]  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73.

[5]  侯光明.组织系统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4.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高校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