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的提出及影响

2022-05-13 05:29吴承倩叶利军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吴承倩 叶利军

摘要:习近平在浙江首次提出著名的“两山”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哲学基础,以及关于“人”和“自然”对立统一认识。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是“两山”论提出的现实依据,浙江安吉处于转折发展关头,率先探索转型是“两山”论的现实要求。“两山”论是习近平多年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先后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的阶段,从以下三方面展示了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两山”论内在包含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思考;(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奠基石;(三)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关键词:“两山”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025-04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现中国引领者地位[2]。这是对“两山”论的高度肯定,证明了“两山”论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的重要论断。本文就习近平“两山”论的提出缘由进行探析,以便于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两山”论提出的哲学基础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被简称为“两山”论。他提出的“两山”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则是“两山”论提出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先在的、历史的,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在没有人的参与下依然能按照自身发展規律存在并延续,而人却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一旦脱离自然,人及由人脑产生的思想终将是不复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这就奠定了“绿水青山”不可辩驳的优先地位,自然是首位的,优于其他事物,必须尊重自然。同时,人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自然界也在人类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也依赖于自然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成为社会关系联结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并壮大人类社会。“绿水青山”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强大的物质基础,一切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行都需依靠自然的供给和帮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保护生态自然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和“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明确的界定,所以必须优先解决生态问题,这是对“绿水青山”的优先地位的认同和尊重。“绿水青山”实现了,“两山”的转换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实现了。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和“自然”对立统一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与自然既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要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统一下的对立,才能维持人的代代延续。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决定了人的发展需要自然,多多少少会影响自然的状态,但只有超出自然的可承载力才会遭受自然的反噬,因此人要在统一的基础上把握对立。生态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在过去把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主宰,认为自然是被统治的对象,人天生拥有和无限度使用自然的权利;忽视人与自然统一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地对立起来,轻视自然的强大力量,人与自然不平等,其最终结果就是自然界的满目疮痍和人类的自取灭亡。“两山”论注意到人与自然是统一下的对立,以此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人与自然“双赢”局面。对立是可以调节的对立,即不触碰生态环境可承载力的底线;统一是和谐共处的统一,即友好互助的关系,绝对的对立和绝对的统一都不利于保护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简而言之,“两山”论就是人的优化生存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有赖于自然补给和馈赠,人通过合理的劳动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来创造所需的生存价值和经济价值。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后来的生态中心主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绝对性都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发展。

二、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是“两山”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5]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导向,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已经上升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矛盾。这表明过去牺牲生态的粗放型经济路子是不可行的,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山”论旨在合理解决我国的人与自然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生态总体形势严峻是“两山”论的现实起点

纵向观察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得出我国过去实行的主要是要素投入型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却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矛盾不断激化,人的生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遭到“反噬”。这种“反噬”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显而易见的有工业废气的排放、矿山开采的扬尘等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以工业化学废弃物、生活垃圾为主的随意处理导致水体遭受严重污染;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大规模野生动物商业捕杀、生物栖息地破坏以及物种入侵等使生态系统失衡;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枯竭等。还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两山”论的提出正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以满足人民需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发展的积极回应。

(二)浙江处于转折发展关头是“两山”论的现实要求

浙江是经济发展大省,率先面临“成长的烦恼”,在当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头。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12月8日的浙江省委常委务虚会上对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系统总结,指出浙江开始进入经济腾飞期,处于增长方式转变期、各项改革攻坚期、开放水平提升期、社会结构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等,其环境承载力瓶颈的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失衡、城乡差距扩大等矛盾凸显。此前虽然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势下,公众经济行为缺乏合理引导使政府相关决策收效甚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生态环境好转、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差距缩小等目标成为发展中的紧迫性问题。当时提出的“两山”论正是基于对浙江现实状况的考量,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巨大的生产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浙江进入新发展阶段提供新经济增长方式。

(三)安吉余村率先探索转型是“两山”论的重要契机

以石灰岩资源出名的安吉余村经历经济增长到经济受阻,率先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山吃山”逐渐实现靠“矿山”到靠“绿水青山”的转变。安吉最初依靠矿山开采实现致富,成为当时有名的“致富村”,但开山挖矿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矿山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民健康的绊脚石,盲目开矿是一个错误的致富方式。余村人民意识到不能再走老路,开始尝试关停矿厂,积极探寻新发展路子。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去安吉调研肯定并支持余村人民的做法,使余村人民受到极大鼓舞,后来习近平同志又提出规划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①,这都是向余村的干部群众发出“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强烈信号。为此,余村抓住时机,陆续关停剩余矿场和水泥厂,恢复生态,不断创造“绿水青山”,以此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促进绿色转型,实现“金山銀山”。

三、“两山”论是习近平多年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6]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底来自实践,并运用于实践。“两山”论就是习近平同志对以往生态环境工作的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总结。他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7]。“两山”论的提出经历萌芽、形成、成熟三个阶段。

(一)“两山”论的萌芽阶段

在任陕西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根据陕西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当地人民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提出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沼气,解决了群众照明、生火、施肥等问题,便民又环保。这也标志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已经开始萌芽。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对于农业发展就主张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前提下搞农业,指出“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资源,而首先要考虑保护和培植资源”[8]。这已经涉及了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两山”论的形成阶段

1985年至2002年到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始终重视高度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性的理念和部署,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在探索宁德如何实现“弱鸟先飞”时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9]5,实现农林渔等全面发展;谈到闽东经济发展时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9]83,林业是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在福州工作时,主持编写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他首次将“生态环境规划”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10]。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长汀经验”就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写照。

(三)“两山”论的成熟阶段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主政,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八八战略”,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11],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成了一批批环境优美、各具文化区域特色的美丽村落,安吉余村就是在这一工程中实现蜕变,真正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991”工程②和环境整治“811”工程③,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一个西部小村到华北地区、再到东南沿海,习近平同志始终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以各种方式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提出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为“两山”论乃至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实践智慧。此后,“两山”论继续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理念。

四、“两山”论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工业文明繁荣的背后是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学社会主义等学派兴起并提出许多畅想和对策,可今日世界仍困于生态危机的桎梏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山”论不仅着眼于中国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困境”,更是对世界生态危机的科学回应,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中国之策。

(一)“两山”论内在包含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思考

回溯“两山”论的提出过程,可以发现其早已包含了习近平同志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盲目追逐使其不顾环境污染问题,将人们置于恶劣的环境之下生产生活,这个现象和问题早已存在。人与自然、生态和经济的矛盾一直处于激烈的状态。中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致力于推动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之路的经验教训,试图寻找实现共同发展的方式。因此,“两山”论不仅基于中国生态治理困境,也是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出的。

(二)“两山”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奠基石

21世纪初的世界局势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被各种新“冷战”形式欺压,话语权缺失。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体”思想包含了中国的“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关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2]83。当前,中国正带着通俗易懂的“两山”理念等中国智慧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发出中国声音,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两山”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三)“两山”论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生态文明成果成为人类代代延续、经济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两山”论作为习近平的原创性理论,未雨绸缪,不仅为了解决积弊已久的生态问题,更为了实现未来的美好愿景,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生态问题,也是为了生态环境的持续美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因此优化生态,为经济发展释放强劲动力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全球经济发展缓慢,有些国家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率先恢复经济,并积极倡导“两山”理念,强调绿色复苏、绿色发展,越好的生态越能为人们提供物质精神财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高新思路。

“两山”论的提出到推广,诠释了习近平对中国发展、全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地把握,体现了中国面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的强烈责任担当。并且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现代化强国目标之实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全球共同治理、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中国之策。

注释:

①“八八战略”:指的是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

一、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三、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八、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②“991”工程:浙江曾于2012年发布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打造九大载体、实施十大工程,亦称“991”工程。九大领域包括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等;九大载体包括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园区、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构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链、创建一批“绿色系列”、认证一批循环经济产品、推行一批典型模式、推广一批适用技术、制定一批标准和规范。十大工程涵盖节能减碳工程、“城市矿产”开发工程、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绿色消费促进工程等。

③“811”工程:浙江与2016年开始的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其“811”中的“8”,是指全省八大水系及运河、平原河网,“11”既指11个设区市,也指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OL].新华网,(2021-10-12).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0/12/c_1127949005.htm.

[2]专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现中国引领者地位——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N/OL].新华网,2021-10-11.http://www.news.cn/world/2021-10/11/c_1127945222.htm.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7]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OL].新华网,2019-01-31.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31/c_1210052497.htm.

[8]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37-138.

[9]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0]黄承梁.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自然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2).

[1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作者简介:吴承倩(1995—),女,汉族,浙江庆元人,单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叶利军(196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评体系的辩证考量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