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想您了

2022-05-13 05:26王宏平
金山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家菱角兄妹

王宏平

那是油菜花快开尽的时候,麦子在悄悄地抽穗。母亲温和的目光像暖风拂在我红扑扑的脸上。下午,我和母亲劳动后回到家中,“饿,我饿死了!”面对我的嘟囔,母亲一点都不恼,笑着说:“晚饭还有一会儿,中午吃的菜粥还有,我去热一下给你吃。”

母亲把一碗热气腾腾的菜粥端给了我。我说:“妈,你也吃点吧。”

“你吃吧,锅里还有。”妈妈含混地应着。

我走进灶间,揭开锅,发现锅里一口粥也没有。妈妈居然骗我,我急了,拼了力气地喊:“妈,妈……”妈妈不见了,“妈,妈……”这又一喊,梦醒了。

是的,这是一个梦,到今天,妈妈离开我已整整一年了。

梦是真的。我亲爱的母亲,半辈子都饿着肚子生活。有一口细粮,也是先给我们兄妹五人分着吃。她像衔泥的春燕,一辈子劳作于蒋乔佘家圩的田地上,忙碌在故乡的春夏秋冬,伴随着我们一天天成长。

母亲生前的故事,如同一帧帧黑白老照片,浮现在我眼前。

公元1926年,农历四月十五,母亲出生在荣西乡二份子生产队(现为蒋乔街道)一个普通农户家庭。那时国家尚且贫弱,乡村凋敝,母亲哪里有机会读书。她時常对我们兄妹说的一句话是:“好好上学,多读点书,长大做一个知书达礼、对社会有用的人。”

长兄做了弟妹的榜样,考上清华大学。1975年,大侄儿呱呱坠地,哥哥嫂子忙于工作,希望母亲能去北京帮忙带小孩。从未一个人出过远门的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就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清华大学王宏宝”几个字,一下火车就开始问路,一路问到了哥哥住地的门卫处,当哥哥看到一脸风尘却欣喜万分的母亲时,惊呆了,包袱绳把母亲的肩膀勒出了深深的红印子,大布袋里装的居然是沉甸甸的新鲜菱角——母亲记得大哥最爱家乡小河里生长的菱角。

母亲勤劳、节俭,默默奉献的品质就像田间的野花,不起眼却极具生命力。

母亲一年四季都是穿旧衣服,她从不在乎,还常常对我们说:“衣服旧一点破一点不要紧,干净整洁就行。”但家里经济再拮据,我们兄妹过年的新衣服从来没有缺过。为了这个目标,从秋天开始,母亲每天晚饭后都要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纳几针就用针尖在头皮上划拉两下。我就着灯火在母亲旁边做功课。母亲常常提醒我:“不早了,睡觉去吧。”母亲在一豆灯火下继续做着针线活。那一幕,像一幅剪影,在我的脑海里定格成永恒。

我家兄妹多,日子艰难,母亲却公私分明,从没有占公家一丝一毫的便宜。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我家房前是生产队的晒谷场,队里常常将稻谷晒在这里。9岁的我调皮不懂事,大中午的,看管的人回家吃饭了,我捧了两捧稻谷给我家几只鸡鸭吃,因为我知道,等它们长大了,我家的油瓶、盐罐就会满了,说不定我还能吃上几个鸡蛋、鸭蛋,那样,母亲的眉头也能稍稍舒展开来。

“小平,过来!”突然,母亲把我拉到旁边,厉声说:“公家的东西,我们不能拿。”

“没人看到……”我低声为自己辩护。

“没人看到更不能拿!天知地知,良心知道。”

母亲一辈子没拿过公家一砖一瓦,心胸也十分宽广,集体劳动时从不与人争吵,从不搬弄是非,吃亏受累也是忍着。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也从未与人起过争执。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兄弟几个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目前都已退休,尽享天伦之乐。想到这些,我们兄弟几个(姐姐去世得早)常常说:“母亲教育得好,那是儿女一辈子的福气。”

95岁高龄的母亲,于2021年3月17日撒手而去了。天堂里没有饥馑,没有灾难,没有病痛……我的母亲,大名“赵瑞芳”,小名“来弟子”。这个名字不仅刻在碑上,也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妈妈,我想您了,当大地回春的时候,想您……

猜你喜欢
公家菱角兄妹
小型物流公司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要维护正常良好的政商关系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吃菱角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摘菱角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