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下乡土守望与生命存在的哲学叩问

2022-05-13 05:29封宏砚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要:马金莲是宁夏著名的80后作家,《孤独树》是她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留守群体作为切入点,赋予“一棵树”意象化内涵,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勾勒出了苦难与温情并存的乡村图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孤独树》涌动着作者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其创作特色体现在以儿童视角的叙事,直面心灵,敬畏生命,对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乡村现实充满温情与悲悯,审视残酷的底层现实。具体表现为:(一)用自己的体温来体味大众的体温;(二)坚守内心的宁静;(三)直面现实与哲学的叩问。

关键词:时代语境;乡土守望;生命存在;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155-04

马金莲作为宁夏回族作家的代表,用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乡土文学注入了清恬气息。马金莲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文学界占据一定地位,是因为她的文字深深植根于乡土大地,从日常伦理出发,落脚于人世间的温暖,用细腻深情的笔触勾勒出淳朴宁静的乡土世界。正如她的长篇小说《孤独树》,没有多么华丽的语言,而是充满了烟火气,让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留守群体的守望之艰辛与对生命美好的追求。透过这部作品,马金莲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对于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也值得探讨。

一、《孤独树》中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概述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具有写实的意义,并着重强调了要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与展现真实,构建出生活的积极意义,是小说创作中较为客观的写作手法。此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有着广阔性、人民性,以及张力十足的生命力特点,是作家在写作时常用的方法[1]。

马金莲在创作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此种写作手法,《孤独树》亦是如此。她在写作的道路上一直以来都是以西海固这块贫瘠的土地与人民为叙事主体,用真实的笔触书写西海固大地宁静平凡的日子、古朴艰辛的生活,在创作中运用的都是较为日常的语言。她用深情的笔触,诗意的表达,密密麻麻地编织着自己的复杂心情,从中也能清晰地看见她纯净、丰富、细腻而坚韧的内心。她写的都是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她用质朴无华的文字诉说着对故乡的绵绵情意,心里涌动着纷繁复杂的情感。她真实记录下她眼中的乡村镜像,有意却非刻意地取景,没有也没想用花哨的技巧,但却因为在她敏感的内心支配下,启动键会随时被按下,因而留下独特视角下无法复制的乡村真实,粗粝而细腻,俏皮而率真,也触动着读者去审视人生……她的根深扎在泥土里,她在贫瘠生活发现了美的挣扎,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用文学的方式予以呈现。在她笔下的人文情怀表达中,看似不经意地触摸,其实是在绕开疼痛找寻温暖,是抚慰伤痛的责任、道义与良知。

(二)《孤独树》反映的现实问题

长篇小说《孤独树》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所讲述的是偏僻乡村艰辛的现实生活。在西海固大山深处,一个名为窝窝梁的偏僻村庄里,大多数人祖祖辈辈都扎根在乡村的土地上,这包括木匠夫妇。他们的儿子虎子求学未成外出打工,与同为打工青年的梅梅结婚后生下了孩子哲布,便将他扔给木匠夫妻抚养。哲布成了留守儿童。而哲布的父母虎子与梅梅离婚后,哲布的处境愈发糟糕,他为了寻求母爱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小说写到这里,关于哲布的故事就结束了,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才刚刚冒出,这意味着后面还会有更多沉重的故事情节[2]。

马金莲的创作从来没离开过西海固这片土地,作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她深知这里的苦难。在创作小说《孤独树》的过程中,她用细腻的笔触对留守群体的面貌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刻画,不动声色描写的背后蕴含着她的悲悯情怀。在西海固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由于外界社会带来的冲击,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包括哲布的父母,以哲布与爷爷奶奶为代表的老幼妇孺成为了留守群体。哲布入学后遭受的校园暴力,他孤独的成长经历,父母离乡背井拼命挣钱的艰辛和无奈,哲布的爷爷奶奶身处乡村却始终无法理解现代文明……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令人感同身受。

从《孤独树》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真情倾注,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创作,造就了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

二、《孤独树》的创作特色

(一)以儿童视角进行叙事

80后作家的创作有些许共性特征,通常喜欢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在创作中刻画最多的也是一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主人公形象。但是马金莲并不是如此,她采用了相反的形式,她更喜欢并擅长运用弱者的眼光来窥探这个世界,有时是利用羸弱的老者视角,有时是利用迷茫的少妇视角,还有一些是利用天真无邪的儿童视角。在创作《孤独树》时,就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创作的。“儿童视角”,意即借助儿童的眼光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视角使得《孤独树》有着独特的审美表达。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男性是主导性的力量,女人、儿童则被边缘化,没有相应的话语权。而马金莲在《孤独树》的写作中,独辟蹊径,运用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哲布的眼睛来讲述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展示其对生命的感受和对命运的思考。在整部小说中,哲布一直与他种下的小树“哲布”进行对话,这种“交流”成为这部小说的亮点,并有了哲学意境。作者将哲布作为小说的叙事主体,用纯真的口吻来讲述在西海固发生的故事,对留守群体现状的揭示有了不同的调子[3]。

(二)直面心灵与敬畏生命的写作

兴许是宁夏具有特殊的地域宗教文化的因素①,使得绝大多数的宁夏作家对万物充满了敬畏之心,在进行创作时会将这种虔诚的情感不断注入其中。马金莲也是如此,在写作《孤独树》时,即便是面对一棵树的描写,她也能构筑出不一样的氛围。在马金莲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孤独树”是独特的“生命存在”,哲布会和它进行对话,微风习习吹来时,犹如“孤独树”在回应哲布的话一样,这棵叫“哲布”的树也成为了哲布最好最亲密的朋友,给哲布的内心带来诸多慰藉,成为了哲布难过伤心时的依靠。

《孤独树》的写作,通过小哲布的个人成长史,揭示中国乡村深层结构的坚硬顽固和蜕变过程中的困境。小说叙述了底层人民对现代文明的憧憬与追求,也书写了现代文明给乡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现代化冲击下乡村崩塌的沉重现实和深刻的主题。主人公哲布复杂的心灵史、艰难的成长史,无疑是建立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之上的,从中折射出的残酷现实除了带给人希望也带来了伤痛和无奈。哲布的父母虎子和梅梅作为打工者,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哲布作为广大留守儿童的代表,他的无助、孤独及渴望关爱,爷爷奶奶苦苦的坚守,都反映出马金莲对乡村大地的殷切关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

(三)充满温情与悲悯的写作

“苦难”是宁夏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主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勾勒、对生存经验的侧重描写。马金莲的创作肇始于其童年时期的农村记忆,这种记忆是她在写作中充斥底层情感的原因,同时也是支撑她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所以,马金莲的文字才会与西海固的乡土连接在一起,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苦难的气息。但是马金莲和新时代其他作家所不同的是,她写作苦难的深层目的是为了将西海固那片土地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展现出来,并在写实的过程中跳出了传统意义上对苦难的认知和诉说,转向了充满温情的写作。在小说《孤独树》中,马金莲正是这样从亲情伦理的角度探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留守群体陷入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故事。哲布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十分孤僻,他在憎恨父母的同时又无比思念父母。按照正常的逻辑,此种写作手法应该比较义愤与激烈,但是马金莲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以愤恨的口吻进行讲述,而是运用了温情的叙述口吻进行书写,将爷爷奶奶对哲布的关爱娓娓道来,给予了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治愈的力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让读者在细细品读之下产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思与关注[4]。

《孤独树》的创作背景之一,是因为马金莲的孩子也是众多留守儿童的代表,舐犊情深的马金莲着眼长远,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众多的留守人群。每当想到一个个留守儿童,看到那些孩子的艰难成长,看到他们胆怯而又忧郁的目光,马金莲的心都会不断撕扯着疼痛。因此,《孤独树》中的悲悯情怀令人感同身受,马金莲将自身哀伤与同情都注入其中,强烈的责任感和天然的母爱让她写下动人的文字。《孤独树》的创作正是作者唤醒时代、唤醒社会的呼喊,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群体,关注乡村儿童,帮助们积极地融入社会,不做社会的“弃儿”。

(四)審视现实与守望乡土的写作

马金莲自述中明确说到自己更喜欢创作与己有关的故事。通过对她作品的分析,发现马金莲在创作中的偏好可以概括为“人与物”,具体而言就是对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底层人物与日常物象的关注与书写。马金莲的创作方式与其他“80后”作家不同的是:一些新时代作家在写作中会有明确的跳出牢笼之举去争夺小说人物的话语权,而马金莲的写作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刻画保守且隐忍的主人公形象,从而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层。《孤独树》的创作就是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留守儿童与留守孤寡老人、留守妇女越来越多,这些群体的思想情感和身心都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马金莲在创作中将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出来,讴歌这一群体在留守中表现出的坚守隐忍、勤劳持家的一面。如哲布的爷爷奶奶为了给哲布提供更好的生活,将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哲布。透过小说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包括贫困地区的年轻的妇女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哲布则对远在他方的父母无限思念,他的爷爷奶奶也一直在苦苦等待子女的归来,让回归家庭成为现实,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只能留守在这片土地上。从这个层面讲,马金莲写出了乡村底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的真实状态,也是对乡村生活的理性审视。

三、采用直面现实与哲学叩问的方式来评述底层生活

(一)用自己的体温来体味大众的体温

小说创作往往承载着作家对生命的体察。马金莲的创作一直有一个标杆,她小说中的文字都紧紧贴着西海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扎根于西海固底层人民的血肉中。她的文字体现着时代的变化,是大时代中的微叙事。乡村田园生活的消失、乡村伦理秩序的消解、乡村农耕文化的远去等,这些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阻挡也不可阻挡。而作为小说家的马金莲深知如此,因此只能用文字来感受和思索个体在这种变迁中的震荡。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作家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来进行挽留,用文字怀念与祭奠。《孤独树》不仅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更反映了在时代变迁下乡村生活的沧桑巨变,许多人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又一个孤独而又无助的身影在乡村守望。马金莲用自己朴实恬淡的文笔刻画了乡村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揭示出乡村生活残酷的生存境况。她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观滴水而见沧海的描写来体味这片土地上留守群体的感受,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也是《孤独树》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她用自己丰富的内心,体味这片土地上留守人群的血泪和苦痛,挖掘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以此来慰藉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留守儿童。这些微弱的声音通常是最触动人心的,也只有这种贴近底层的朴实的语言,才能承载起西海固这片苍凉的乡土世界。

(二)坚守内心的宁静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呼唤、语言的诉说、文学的召唤。让自己坚守一份宁静,这是马金莲长期秉持的创作理念,写作就是马金莲编织心灵的过程。编织心灵作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驱动力,是通过语言实现的,独特的语言是其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孤独树》就是马金莲在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及所见所闻的基础上,精心编织的心灵的产物。留守儿童是当下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时代发展对乡村生活的冲击,马金莲将这些“残酷的现实”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留守群体:老幼妇孺在维持农耕生活的背后,抱着对城市的向往、等待,苦苦地守望。与此同时,马金莲的小说将打动内心的人物与事件慢慢咀嚼和剖析,挖掘出了属于“残酷生活”中的柔软,通过朴实细腻的话语,编织出人性的善良与光辉。

(三)直面现实与哲学的叩问

作家的经历与感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马金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写作,真实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毫不掩饰她的忧患意识。基于此,马金莲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采取了既同情又冷峻的态度,描写真实,对存在的问题也是直入要害,毫不隐瞒,这让她的作品成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她直面底层生活,以批判、理性的眼光揭示乡土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孤独树》中,她极度关注乡村留守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城乡二重结构变动的当下,传统的农耕文明、伦理秩序受到了巨大冲击和侵蚀,《孤独树》中以哲布的父母为代表的外出打工者,其个人理想已经被现实所湮没。在马金莲看来,留守群体绝大部分都是被时代浪潮所抛弃的群体,在深入表现的过程中更会让人发现一个悲剧性的现象,这些人之所以还在苦苦地坚守着乡村生活,就是为了能够传承和延续农耕文明的宁静、淳朴和牧歌一般的情调。

哲布与爷爷奶奶都是留守群体的代表,还有一大批留守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艰辛在小说中被一一地描述出来,而那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树”成为了西海固一个又一个人心灵的“依靠”。小说中以哲布成为留守儿童始,到“问题”留守儿童哲布离家出走寻找母亲终。哲布能不能找到母亲我们不知道,但是却已经找不回曾经有过的快乐生活已然成为现实。留守群体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下农村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他们的孤独无助,被时代与社会所忽视。马金莲的小说《孤独树》虽然表现的是多少有些悲惨的留守群体,但在写作中并没有过多的悲伤情绪,而是用爷爷奶奶对哲布的疼爱来抚慰其心灵受到的创伤,并用他们最底层的生活方式来守望着乡村生活中的精神。对于小说中反映的种种现实问题,作者最后也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叩问、反思,其开放式结尾使得文本更加耐人寻味。

结语

马金莲的创作重视“时代语境”和“社会语境”,在她的作品里,能读出生活的质感,有泥土里的味道,有情感的肌理和明显的辨识度。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无可复制、真实地还原中国西北部的乡村生活,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下表达着特有的人文情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深厚的乡土情结、对时代发展中西海固土地变迁深沉的“切肤之痛”,让她的作品具有了写实、动人的魅力。《孤独树》的写作,是对乡村留守群体生活的自由言说,对传统文明、田园诗意的执着守望,透过这部小说,也能清晰地窥见她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在现代化转型中,她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让作品具有现实价值的同时,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意蕴。

注释:

①宁夏全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回族等少数民族信仰伊斯蘭教。

参考文献:

[1]马明高.与时代及现实的互动——读马金莲的长篇小说《孤独树》[J].山西文学,2019(8).

[2]乔宏智.苦难中的温暖与淳朴乡土的嬗变——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J].民族文学研究,2014(6).

[3]王佐红.现实主义的自觉坚守与新收获新期待——略论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2).

[4]吴国彬.“值得珍重的人世”——论马金莲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J].当代文坛,2015(6).

作者简介:封宏砚(199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单位为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骄傲的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新中国70年戏曲现代化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