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及其对中国画学习的启示

2022-05-13 05:37付聪颖朱玉洁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杜威反省中国画

付聪颖 朱玉洁

杜威对反省思维的定义和价值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1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杜威是最早对“反省思维”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在191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系统地阐述了反省思维理论。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它是一个持续的、有步骤的过程。前一步决定了后一步的结果,后一步参照前一步的成因;一步一步,相因而发生,相辅而成立,不是胡乱地倏往倏来的。”反省思维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连续不断且有序链接,其中还包含了个人的考察、检验和探究。

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省思维能使人们的行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思维的主体不是出于身体的本能反应而是明了自己所做之事及目的为何时,便具备了运用反省思维的能力。第二,反省思维简单来说是主动对某个问题进行深思,它可以能动地指导我们的行动,并朝着已知的目的去计划探究。第三,反省思维能使事物的意义更加充实。比如,当不具备反省思维的人看到一块玉石时,直观感受可能只是漂亮;但当一个具备反省思维能力的人看到同样一块玉石时,还会想到它是经过了沉淀、质变而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反省思维在学习中的应用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高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学会思维。在学习中具备反省思维能力有助于学习者主动且理性地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展开行动,还有助于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能使其巩固旧知识,又能加深其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检验和深思获得新的意义,是对提高学习效率而言极为有效的途径。

反省思维的五个阶段

杜威提出,思维处在两种情境之间,即思维开始于困惑的、困难的或混乱的情境;思维的结尾是清晰的、一致的、确定的情境,反省思维就是在这两种情境中进行的。杜威又把反省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暗示—理智化—提出假设—推理—实践,通常称为“思维五步”。第一阶段,暗示。暗示是指告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一些障碍阻止我们行动,但是还要继续行动时,大脑会给予我们一些暗示,这是代替性的、预期的一种方式,它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程度和经验。第二阶段,理智化。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智化思维,要冷静地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将面对的困难理论化为一个问题以及必须找到答案并解决的问题。第三阶段,导向性观念——假设。假设是对前面的暗示加以控制,主要是根据所产生的暗示寻找解决问题的事实材料,当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处时,就用新的事实材料去检验,如果可能,暗示就变成合乎标准的可能性了。第四阶段,(狭义的)推理。推理是对所搜集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推理验证,当然推理也需要依靠经验和知识的储备量。第五阶段,用行动检验假设。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假设进行行动上的检验,以便得出实验性的证实或验证。但这五个步骤不是固定的顺序,其每一步都有助于暗示的形成,具体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反省思维与中国画学习的关系

中国画属于实践技能学科,虽然中国画的学习过程十分注重技能训练,但技能的掌握仅仅是传达创作者思想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理解,尤其是创作阶段,对于创作者思维的创新和拓展要求更高,由此可见,思维训练与中国画学习密不可分,而反省思维又是思维训练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理解中国画内涵与画面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如中国画对空间的处理与西方追求还原自然的焦点透视极为不同,中國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和“三远”法,即画面物象可根据画者需求而定,或是平视,或是仰视,画面视点亦可根据画面流动而变化,所以中国画能容四景,亦能集千山万水于同一幅画卷。中国画对空间处理手法之所以如此的缘由为何?追根究底是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运用反省思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中藏露、隐显、虚实相生等独特技法和审美的理解,而对画面背后的意蕴内涵和文化的深层理解又能加强学生对画面空间、遮挡等关系的处理能力,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传神,意味深远。故此,反省思维与中国画学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反省思维对中国画学习的启示

中国画的实践性很强,早期通过技能的训练便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技能训练中往往容易忽视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正因如此,到后期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创作阶段便会举步维艰,所以在中国画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加强对反省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反省思维的五个阶段,学习中国画也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展开:

第一步,找寻自己对中国画感兴趣的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中国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在找寻问题答案时亦可结合以往经验的暗示尝试寻觅可行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人探索了解事物原理和外界事物真相的契机。例如,在最初学习中国画时,首先要找寻自己对中国画这门学科感兴趣的点,可以是传世名画或画面背后的趣味故事,亦可是画面中的造型、线条、设色等,再由兴趣点切入,由点及面逐渐深入了解中国画。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过程中很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或是对画面布局、物象造型的疑惑,或是对画面氛围意境营造方式的不解。有了疑问便会有寻求答案的冲动,如此,从兴趣到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和对答案的寻求便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第二步,理智地面对中国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中国画学习也不例外,可能是在进行技法学习时对线条的力道节奏把控得不到位或设色不够稳重,也可能是对中国画的审美理解不够透彻。遇到这些问题时应沉着冷静,放慢学习进度,进行理智思考,正所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在思考和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时也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方法,首先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罗列出来,此过程能让学习主体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总体回顾和反思,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去制订拟解决方案并逐步进行试验。

第三步,参照他人经验或答案思考个人答案。通常,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事或者类似的经验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前辈两个字,前人的经验和积累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对前人经验的合理借鉴和应用亦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刚学习山水画时,我们多会临摹历史上的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李思训、董源、范宽等人的作品,因为这些名家的画作格调高雅,技法纯熟,对他们的笔法和构图等的学习更能提升学习主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意蕴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为其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针对拟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与答案相关的事物进行检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拟定好解决方案后,下一步便需要去寻找相关事物,以便对拟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例如,在学习国画写生课时,当我们面对自然界丰富繁杂的物象时,很容易出现对画面的构图取舍以及整体气韵的处理不当等问题。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可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品读名家写生画作丰富自己的构图方法以及写生技法,还可以通过对绘画理论的探究加强自身对画境的理解,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便是强调艺术要师法自然,有了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之后自能胸有丘壑。

第五步,通过实践来证明答案是否有效。如前文所述,有了名家绘画经验和理论支撑后,还需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亦如杜威之言,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当我们找到拟解决方案时,便要主动进行探究和实践,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自己找寻的答案是否有效。

中国画学习中对反省思维的锻炼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论述过思维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他认为思维训练能发挥思维最好的可能性并避免最坏的可能性。反省思维训练是思维训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反省思维不是人的本能反应,它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和训练得来的。也正因如此,存在两种阻碍反省思维发展的因素:第一,思维有缺乏发展的危险;第二,思维有往错误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中对反省思维训练的时间要早,方向要正确。在中国画学习中可从以下几种方式有效锻炼反省思维能力。

首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教师组织的作品点评和分组学习等课堂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习氛围更为浓厚。课下,学生可以跟同学多交流回顾专业知识,或自发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利于学习、能锻炼反省思维的活动。以识记中国画相关美术史知识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单独理解记忆,再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互相抽查,在抽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靈活多面,既要穿插横向纵向的历史和风格对比,也要注重作品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再总结互相抽查时出现的问题和遗漏,最后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学习。此方式能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理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且知识点和画面风格间的联系碰撞也是一个锻炼反省思维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多人合作探索试验一些特殊肌理技法,也可以举行中国画相关的辩论会等,这些方式都能充分地将自己置于主动的自我思考之中,有利于思维的锻炼,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面对“错误”时要善于思考,理性面对。在学习中国画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或“犯错”,有的人会给自己心理暗示,觉得自己能完成任务并马虎结课便置之不理,如此一来,虽能一时逃避,却未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依然会重蹈覆辙。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正视且重视,理智地思考“犯错”的缘由,并找寻出可能的解决方式再进行实践,直至解决问题为止,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知道如何避免。这般认真严谨又理智的态度和思维过程,无论是在中国画理论学习中,还是在技法的学习中,定会事半功倍。

再者,自主探究,勇于实践。杜威认为,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才算是真正在思维。“从做中学”一直贯穿于中国画的学习中,但这里的“做中学”不只是对专业技能的实践,也指在思维中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思考的思维实践。中国画作为一门技能实践型学科,对技法的实践自不必多说,但高效的技能实践一定是融合了理智思维的,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运用反省思维能更有效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思维上来说,直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进行探索、寻求解决方式,便是反省思维的一种实践方式,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习主体的思维能力。

最后,学会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杜威认为思维和观察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观察对人的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观察不应是盲目的,需要根据既定目标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观察,如此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中国画学习古画时的读画阶段,读画是我们临摹前对摹本的深入观察,要从构图到笔法、设色、意境,甚至是画家生平经历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品读。此过程是带着学习的心态、有目的地去分析解读画面的,能加深学习主体对画面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主体在临摹时提升画面效果,其也是反省思维运用的一个方式。

杜威的反省思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深度理解反省思维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锻炼和反省思维培养应同时进行且相辅相成,反省思维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画审美和意蕴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锐,能让其快速找到在学习中国画时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反省思维的运用对于培养学习主体的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有很大意义,也有助于学习主体改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M].承载,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诚,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美育视野下,中国画‘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编号:S202110518004);汉江师范学院教研项目“反思性学习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C21)。

猜你喜欢
杜威反省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画名人汇
记事簿
让我们摇起橹来
见贤思齐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