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十大关系

2022-05-13 06:36赵信彦周向军
关键词:历史进程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赵信彦 周向军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其中,需要特别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至少有以下十大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对每一种关系都要辩证地理解、认识和把握,力戒各种片面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2)02-0098-08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輝历史。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3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各种因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实际上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问题,因而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蕴的关系,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涉的重大时代课题。诚然,从全面性的要求来说,我们理应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体系的一切关系,然而,从重点性的要求来说,至少以下十大关系是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

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人所能干预的活动中,无不受制于这两种因素,无不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亦如此。一般来说,物质因素是基础性的因素,在总体上、长远上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精神因素既由物质因素所决定,又反过来对物质因素起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始终保持必要的张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们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和恶劣,特别是敌我力量对比特别悬殊。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要成功,在想方设法改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不得不特别重视发挥人们的坚定信念、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因素的作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精神作用,是我们党和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继续坚持和运用这条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落后的面貌,使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运用这条经验的过程中,出现脱离物质条件夸大精神因素作用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开始纠正这种夸大精神因素作用、将其绝对化的片面性,把物质因素的基础性作用提到应有的地位。但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物质主义倾向,乃至产生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从而产生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注意唯物而又辩证地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主观与客观是一对基本哲学范畴。客观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事物,如物质、规律等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3]182主观是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如思想、意见、策略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毛泽东曾经指出,“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3]179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样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使两者在实践中真正实现有机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至少应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认识到客观对主观具有决定作用,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出现过失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从曲折中走向顺利,从失败中走向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主观符合了客观实际的情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始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二是要发扬根据和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在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中,主观能动性(毛泽东称之为自觉能动性)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其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能否充分而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与较好地发挥了自觉能动性分不开。三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统一,要求我们依据具体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抛弃具体条件把与客观相符合的主观认识生搬硬套到另一不同条件下,否则就会出现客观与主观不相符合的情况,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错误。客观和主观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要看到客观与主观不是僵死的静态统一,而是随着历史条件变化的动态统一。如果我们的主观认识停留在过去的历史阶段,思想就会僵化;如果只从今天的历史阶段和实际出发,而否认适合过去历史阶段和实际的理论和成就,思想就会变成虚无主义。两者都是主观脱离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际,因而都是错误的。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概括为: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论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不能由此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简单化,否则就会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或重实践轻理论的“唯实践论”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光辉历程的重要经验之一。列宁提出了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点:“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實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5]。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又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发展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不是书斋里的空想理论,也不是抽象的演绎,而是直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23-24,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如果仅仅停留于“批判的武器”层面,那就失去了理论本身的应用价值,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当前而言,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发现、研究并解决新问题,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还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野。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引领作用,又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切实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必须注意避免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只看重理论并停留于理论,轻视实践。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只看重实践或经验,并停留于实践或经验,轻视理论。这两种倾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并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在同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前行的。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中,应时刻警惕这两种倾向的发生。

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一般),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本原理”作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表达,是“一般”。“中国实际”,涉及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具体问题,是“个别”。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蕴含着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正常进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民族和地域,它对全世界人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行动指南的一般性或共性。但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一般或共性的理论分别与这些不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表现出理论的特殊性即个性。只有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概言之,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或共性)和中国具体实际(个别或个性)关系的成功实践。

这一实践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一般与个别关系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应当好好珍视和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经验。

五、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外部联系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因。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看,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矛盾可以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无论从普遍联系的观点还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表明了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对于事物存在、变化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也证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内因和外因,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例外。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其内因和外因,是其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关键是要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因,从人的因素来说,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靠党和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革命是这样,建设是这样,改革也是这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站起来是这样,富起来是这样,强起来也是这样。那种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长期一味地依靠外援的做法,事实证明,是不会长远也不会成功的。

当然,我们强调内因的重要作用,并不因此而忽略外因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地,在承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对于事物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全面了解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或外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要注意避免或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种倾向,过于依赖外因,看不到内因是根据、起根本性作用。另一种是过于强调内因,忽视外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盲目地排外,坚持闭关自守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都程度不同地发生过,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要认真吸取的教训。

六、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既与政治紧密相连,又有学术探讨空间。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大政方针;作为学术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与学术的关系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性与学术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探讨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学术领域也不是绝对自由之地,也必须遵守基本的政治纪律。

其次,学术性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12]再次,用学术讲政治,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将现实问题转换成学术问题。同时要找准学术切入点,研究分析构建学理框架。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再将已经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为政治提供学理支撑。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领域多样发展的现实情况。具体而言,一方面,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元指导,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指南,这是国家秩序稳定、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多样化的发展才能显现出生机和活力。需要说明的是,在学术研究中,既不能为了迎合多样性的要求而降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元指导而窒息了多样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只有既坚持主导性又尊重多样性,既在多样中立主导又在主导中存多样,既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又保持学术发展多样性,这样才能实现以学术涵养政治并让政治厚植在学术之中的目标,才能实现学术和政治的良性互动。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要注意避免或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和做法:一是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性,把政治绝对化,忽视或反对进行必要的学术性研究或探讨。这种倾向和做法严重干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助长了只是喊政治口号、贴政治标签、套用文件语言的不良风气。二是淡化政治,以学术性的名义,反对意识形态的导向,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助长自由主义的风气,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这两种错误倾向和做法的产生,力求始终做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

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不能隔断历史发展脉络,也不能停滞不前。隨着时代条件和现实状况的发展,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更好的继承,必须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只注重继承而忽视创新,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失去时代性和发展活力;只注重创新而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使创新偏离正确方向。

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认识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13],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财富。继承既包括继承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包括继承未完成的事业。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他在继承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成果、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4]。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凝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要认识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更好的继承。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承前启后式地继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7]25-26,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因此,结合中国的时代发展要求和现实实践变化,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和最好的坚持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至少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对历史实践中的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做到既坚持运用以往宝贵的经验,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经验。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做到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注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八、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理想是观念的,现实是实际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同时又是立足现实、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理想源于现实,是现实情况的具体映像,但它不等同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就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的判断。但是命题的提出并不代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表达了一个目标和理想,同时也表征着一种现实的运动。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现实。理想是未来之现实,现实是理想之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转化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一个理想目标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产生。理想化为现实、现实促生理想的过程往复循环,无穷无尽。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始终处于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是要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的,需要人们努力为之奋斗。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不断地转换成现实,更好地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在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防止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以理想来否定现实。如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想的标准来权衡现实情况,当发现现实状况与理想境地相差甚远的时候,就大失所望,甚至消极沉沦。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信心,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信念。二是以现实来否定理想。有的人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与现实相矛盾时,片面性地只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的某些问题,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追求。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心,又要在现实的境遇中具体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九、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15],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坚持“民族维度”与“世界维度”的结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16]746,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又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16]747,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因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7],无产阶级“直接的斗争舞台就是本国”[18]。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过程,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过程。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不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設理论等理论形式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理论特色,而且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策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发展实际,邓小平理论着力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与时俱进地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四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了鲜明的民族发展特色;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世界形象和力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国立足世界舞台和民族舞台引领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具有展现中国气派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的双重意义。

十、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难以进行和发展。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进行并不断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9]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是要同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没有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由理论变为现实。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20]任何思想和理论,如果脱离客观实际事物,就失去了其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没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像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普遍真理,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是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正是满足了中国人民群众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并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 事实证明并在继续证明,“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2],也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当然,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創造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地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中蕴含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对每一种关系都要辩证地理解、认识和把握,力戒各种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

[3]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列宁.怎样组织竞赛[M]//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

[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6]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9] 恩格斯.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10] 毛泽东.矛盾论[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11]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4.

[13] 邓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14]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15] 列宁.哲学笔记[M]//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73.

[16]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167.

[18]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8.

[19]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M]//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

[20] 毛澤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1]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2]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23] 习近平.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1.

责任编辑:赵 玲

Ten Major Relation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Ideology of Marxism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AO Xinyan,  ZHOU Xiangjun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y of Marxism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s an integrated complex system of relations, which entails calibrating to fit in with China s contex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following ten major relations for clarity purpo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ter and spirit,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fic,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nd academic,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ity and global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adership and the masses.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view each kind of relationship, and try to avoid one-sidedness of different kind.

Key words: Marxism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historical process;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different relations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