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貌描写 体会人物品质

2022-05-13 06:53朱晶晶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慈祥李大钊外貌

朱晶晶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是基于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提升。对比这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笔者发现,进入六年级后,学生不仅要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要学会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要体会人物的内心,更要体会人物的品质。因此,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谈谈立足外貌描写来体会人物品质的思考。

一、在人物经历的推测中体会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所作,文章的写作年代和主要人物与学生的距离都较为久远。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对文章语句的仔细揣摩就至关重要。纵观整篇课文,对主人公李大钊的外貌描写并不多,这些外貌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却起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有限文字背后隐含的无限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外貌描写,通过推测人物外貌背后的经历来体会品质。文中关于李大钊的外貌描写主要集中于第20自然段的“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学生在初读这段话时,能够捕捉到“仍旧穿着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字面上的外貌信息,但仅凭这些外貌信息,无法体会李大钊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品质,更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思考。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此时的外貌怎么成了这样?”“李大钊刚被匪徒带走时应该是什么样子?”等问题,通过阶梯式的问题为学生指引了方向。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大致推测出李大钊在监狱中应该遭受了酷刑。如果学生仍无法推测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具体语境进行推测:“在文章哪些地方还描写了类似的‘乱蓬蓬的长头发?”这样学生便会将目光聚焦于第15自然段写工友闫振三的语句:“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推测出李大钊在狱中艰难的生活经历,顺势与李大钊“平静而慈祥的脸”进行对比,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大钊在残酷刑罚逼迫下的平静,由此再来体会他的革命英雄品质就容易多了。

立足外貌描写,从字面的外貌信息推测文字背后的人物生活经历,学生就能更熟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为学生体会人物品质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二、在内心活动的揣摩中体会品质

教材的编写有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五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本单元体会人物品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外貌描写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人物品质的体会。

还以文中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为例,当学生已经了解人物的经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李大钊“平静而慈祥的脸”。先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李大钊此时为何如此平静。如,学生会关注到第23自然段中的“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段话非常鲜明地提醒学生:李大钊面色的平静正是源于他的革命信心。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认知之后,教师再相机提问:“在李大钊平静的外表下,究竟埋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如果学生的表达仍浮于表面,无法自然展开,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迈进: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的情节,如冒生命危险整理书籍文件并烧掉,他的朋友、妻子劝他离开北京他却不肯离开,面对逮捕不慌不忙,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读懂李大钊此刻为何如此平静。由此,学生在表达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时融入这些信息,让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自然地展现。经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表达后,教师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李大钊的人物品质就水到渠成了。

基于人物的外貌描写,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动,这是对五年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体会人物品质的良好途径。

三、在不同外貌的对比中体会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使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通过李大钊的外貌描写来体会其品质时,对比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当学生读到第20自然段描写李大钊外貌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李大钊的外貌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从而初步感受到李大钊的正面形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圈画出文中关于其他人物的外貌描写并填写表格,寻找这些句子与李大钊外貌描写之间的差异。笔者用表格梳理出了二者之间鲜明的差异:

通过表格的梳理,学生对李大钊和敌人的形象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样是灰色衣服,李大钊虽身着灰布旧棉袍,却比穿灰制服的敌人精神百倍。面对审问,李大钊无比平静;擅闯民宅,敌人却是满脸横肉,无比丑陋。对比之后,当学生再来交流自己对李大钊人物品质的体会时,就能借助与敌人外貌的对比,更加深入地进行表达。

除了与敌人的外貌对比,在教学“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一处外貌描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李大钊前后两个“慈祥”之间的差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让学生明白前一个“慈祥”是李大钊作为父亲对子女的爱,后一个“慈祥”展现的是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从而让李大钊的形象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对比让主人公的外貌更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使得学生对人物品质的体会更加深入。

四、在影像资料的呈现中体会品质

对于李大钊外貌描写的体会,上述策略都是基于书本上无声文字的思考表达。由于课文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些学习障碍。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呈现一些影像资料,拉近学生与文章主人公的距离,使学生通过更直观的影像资料体会人物品质。网络上有不少展现李大钊等革命者英雄事迹的电视剧、电影、史实影像,其中有不少画面很直观地展现了李大钊的外貌,教师可以挑选出来作为教学资源。

为了让学生了解“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的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悉李大钊穿着灰布旧棉袍、戴着眼镜的样子。在本节课伊始呈现李大钊平常外貌的影像资料,等学生学习到第20自然段时,自然能将前后外貌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被审时的李大钊,外表虽然蓬乱但精神品质始终如一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的补充,展现文章中并没有呈现的外貌描写,以加深学生对李大钊人物品质的体会。如文章中并没有详写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场景,只是以舅老爷到街上买报一笔代过。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李大钊被押解到庞大的绞刑架下时,从容地看了看绞索,还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说。这一幕震撼的场景在很多影视片中得以复现,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了李大钊的人物品质后,播放李大钊从容走向绞刑架的影像。在观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李大钊人物品质的理解,使李大钊的形象更加伟大。

值得注意的是,影像资料的呈现要适时恰当,不能喧宾夺主。在对课文的预学及延学中,教师还可以紧扣单元另一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布置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以贴合不同学生的学情。

外貌描写是直观性的认知层面,虽然只是一个细节,却能够辐射全篇。教师可以紧扣这一点对人物品质展开深入探究,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慈祥李大钊外貌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献辞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当青春年少遇上饱经风霜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慈祥和慈爱
外貌与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