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多元發展須做好產業鏈規劃設計

2022-05-13 07:54長江
澳门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業內地產業

長江

就珠澳跨境工業區的發展,我想從三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其未來的出路。第一部分,總結這個跨境工業區的成功與不足之處;第二,展望現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出現,跨境工業區如何定位重整;第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珠澳跨境工業區在合作共贏的關係過程中如何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初期的設計就存在一定缺陷

就跨境工業區的成功與不足之處的原因,坦白說,19年前國家批准設立0.4平方公里的珠澳跨境工業區時,這相對於只有三十平方公里的澳門來說,這算是一塊很大的地方。但是,我們要留意的是,0.4平方公里當中只有0.1平方公里是屬於澳門自己的工業區,而0.29平方公里是在珠海轄區範圍內。雖然當時大家期望這個跨越兩地的工業園區內兩地共管或是兩地共享,即人員、資金、貨物等等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內自由地流通和流動,然而,實際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模式,這是我們總結出來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這也是工業區沒有很好地走上一條寬闊順暢的發展之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出現未能自由地流通呢?我們當初期待能夠用好內地相對比較廉價、大量而且專業的內地人士,來幫助我們發展澳門的工業。因為:首先,澳門工業自身沒有自有充裕的勞動力;第二,因為澳門老一代的工業技術人員很多屬技能而談不上技術,所以工業的技術人員在澳門很少有傳承情況,因此,技術方面的人才需要依賴內地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內地正因為有這樣的人才條件,因此,工業化、自動化的產業在內地的發展是相對成功的,因此,我們期望澳門能在跨境工業區內用好內地這方面的資源。然而,由於跨境工業區內的人員不可以自由地流通,所以導致了該工業區僅是澳門的一個跨境的工業地區,且人工工資成本還是用澳門的成本。基於此,整個設計並不適合澳門當時的一個經濟環境和技術環境。目前,內地大量的技術人員不能夠受聘於澳門的工業園區,只能受聘於珠海的工業園區。雖然國家批準是珠澳跨境工業區,但由於在該工業園區內分為內地和澳門園區,導致這十幾二十年來發揮不出一個真正跨境工業區的應有優勢。所以,澳門需要往珠海的工業園區去尋求發展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流通問題。

缺乏定位難形成產業

就展望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出現,跨境工業區如何定位重整方面,坦白說,我認為兩地政府在政策上對跨境工業區沒有推出足夠的特別扶持以做好該工業區的發展。以深圳為例,為什麼深圳能在我們國家電子科技行業走在全中國科技的前列?當中的原因就包括深圳政府給予了該行業很多的特殊政策,如設立科技獎、科技開發補貼,政府對一些科技行業的企業進行一些免租進駐,並進行一年到三年的孵化期扶持等等。這樣,很多在內地發展或剛起步的一些有潛力的科技公司,在這些孵化政策的推動下,這些公司都樂意前往深圳專心發展企業。在這个過程中,深圳市也進行了前期的產業鏈發展規劃,首先是研發團隊,產品出來後緊接著吸引產業鏈配套,最後是關鍵的市場化。對於科研產業,最怕的是無法產品化,東莞就成為了深圳的一個生產化承接區。深圳是一個非常注重規劃和計劃的城市,從引進、孵化、科研、產業鏈到最後市場化,均有一個整體的產業鏈規劃。但珠海就比較缺乏對這方面規劃,只是提供一個工業園區,卻沒有很好和清晰的定位,因此,很難如深圳那樣第一時間吸引到人才,也未能形成產業化,因此,該園區的經濟發展也難以達到成效。

經歷十九年發展的珠澳跨境工業區,從GDP生產的價值所佔的百分比而言,並未能顯示其取得了什麼特別的成就。0.4平方公里的跨境園區於30平方公里的澳門而言,雖然該跨境園區不能算是澳門的,但其面積相當於1/60個澳門,那其創造的價值有沒有澳門1/60的GDP呢?答案是否定的。那它能否在珠海的GDP中佔據到相應的份額嗎?似乎也沒什麼優勢。對於跨境園區在配有最珍貴土地且有雙方最好的邊境資源情況下卻未能發揮令人期待的效益方面,我覺得須總結一下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及未利用好跨境工業區優勢的原因。

眾所周知,企業倘若缺乏人才和技術則難以取得發展,工業是需要技術和需要勞動力的產業。澳門雖然建有很多工業大廈,但實際已沒有什麼實體工業,目前整體的經濟主要以博彩旅遊業為主,從產業發展來說也未有一個合適可以適應現在跨工區發展需要的定位。如果澳門企業能夠在該園區開辦公司,可以自由地聘請本地人和內地人來該園區工作而不存在申請外勞等手續,所有工作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再結合珠澳跨境工業區推出推動和孵化等政策,則跨境工業區是可望取得成效及有機會成功的。

深合區為跨境區帶來希望

政府已清晰地傳遞了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信息,即在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大健康產業、高科技產業、文化產業還有特色金融產業。金融產業方面,橫琴有金融島概念的定位也有政策的支持;大健康產業方面,前期特區政府在橫琴已經設立了中醫藥產業園,雖然特區審計過程中曾批評該產業園花費了多少個億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經營效益,然而,中醫藥產業園的園區概念已存在及起步了,只是暫時還沒有發揮期望的效益而已。

既然發掘了現時跨境工業區發展中的問題所在,就要用好這塊園區。澳門設有科技基金和經科局,科技企業均可以向該部門申請扶持及補貼;文化旅遊方面,也是澳門希望能夠做好的事情。比如政府在大三巴景點推出AR、VR 的虛擬運營雲端旅遊場景產品,這些都是一些大膽有益的嘗試。但我覺得這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效果,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首先必須要有市場,倘若沒有市場而僅是對產品的扶持是很難見到實質效果的。

例如,深圳搞科研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有一條龍的扶持措施,連最後那一段路即最後一公里的市場化,深圳政府都有推出政策幫扶。然而,珠海和澳門在這方面明顯做得不足,連基本的科研支持也未到位。

對產業發展而言,首先,基本的政策扶持必須到位,其次,必須要有人才和平台,最後還要想辦法培育一個市場出來。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个特別行政區,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逹到8,600萬,這些人口就是市場。政府可考慮將大健康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通過澳門出資金,橫琴作研發,珠澳跨境工業區作為工業生產的基地(因跨境工業區已存有很多的工業大廈)。大灣區計劃推出已經五年了,時間不等人,國家在製定大灣區計劃時很清楚表明,即9+2,9個內地城市聯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以及港澳兩個特區境外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將8000多萬人口的市場通過內引外聯方式走向國際,實現GDP產值的增加。

定位清晰雙區可聯動發展

在有清晰政策情況下,我們必須要確定好自己的定位,比如東莞已在某個產業做得很成功,在該情況下去發展該產業去競爭,就與國家所製定的互補政策不相符合。國家倡導互補不是內部競爭,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目前定位的四大產業中的側重重點,我個人認為是大健康和科技。對於科技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橫琴欲與深圳和東莞是比較難有競爭優勢的,因為東莞的基礎已做得很成功,再去和他競爭則不具有優勢。對於深圳方面,雖然深圳的科研也很成功,但房產、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非常貴,所以現在很多在深圳稱之為“科王”的一些大企業的成本非常高,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從平衡發展的角度出發,為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競爭力,把這些深圳的企業總部引進橫琴來,將他們的研發人員、生產人員放在跨境工業區,這樣從成本來說,這些企業就可節省一筆可觀的支出,這就是節省出的效益。

基於此,我們首先要吸引這些企業來跨境園區安家。本人在和深圳騰訊的接觸過程中了解到,他們一直希望有土地建造企業的辦公大樓,因為他們每年花上億元租賃辦公,當然他們也不希望用這麼多資金花費在這樣的一般支出上,因此,只好減輕自己的運作成本。

橫琴有很多甲級商廈、寫字樓,軟件科技行業是一個項目的研發團隊,一般來說需要一個集中的辦公場所。電子科研行業也需要有實驗室,他們都需要一定的空間。大健康產業的實驗室一般也需要配套小型的生產流水線,比如廣州的三九、一方、白雲山等中醫藥的工廠,其實他們的生產基地的要求不是很大的。中醫藥主要是將藥材生產加工成一般的顆粒,一些小型機器已可以完成,實驗室和生產線有幾千平方就夠用了。而跨境工業區在這些空間方面則具有優勢。因此,將現時的跨境工業區的工業大廈稍作修補重新裝修,可以改造出甲級的或不錯的寫字樓或生產用房。

我們講發展大健康產業做中醫藥產業,如果我們能把廣州的三九、一方、白雲山等其中一家引進到橫琴來,把澳門等過去的一些中醫藥的配方通過重新改良,掛上澳門研發,在橫琴或跨境工業區生產,然後打上三九、白雲山、一方出品,通過以大帶小地向內地等市場推廣,那跨境工業區就是衝出了框框找到了另一條出路。

如果政府願意站出來幫助跨境工業區,爭取將橫琴的四大產業中這兩大產業引入跨境工業區做產業鏈配套,將定位清晰及分工做好後,跨境工業區的發展將來也會不錯,可以和橫琴深度合作區發展相得益彰。

深合區跨境區都應服務澳門多元化

最後,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珠澳跨境工業區在合作共贏的關係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方面谈些看法。澳門政府向中央政府爭取深度合作區的目的之一是不忘初衷,為澳門產業多元化做鋪墊。即在博彩業旅遊業以外的四大產業中,讓澳門人能夠參與和分享到GDP的增長。澳門人在博彩業GDP的增長成就中所獲得的分享並不多,我們的人均GDP在全球曾經是最高的,於2019年人均GDP達到8萬美元高值,因此,經常有人開玩笑地說“我拖了人家的後腿”。代表什麼呢?其實就是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的總體收入跟上面人均的平均收入水平有著很大差異。

因此,希望國家在設立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珠澳跨境工業區內,保障於這些地方工作的澳門人佔有一定的比例。企業在招聘僱員時必須先聘請一部分本地人,且逐步把本地人變成核心的人員。企業老板很現實,商業誘因(利益)也須有方向,吸引企業投資賺錢的同時還要讓他願意允許下面的員工也賺錢,因此,必須事先做好用人的規範措施,如每年用多少金錢聘請澳門本地人,總體員工本地人的數目,設立一定的配額等。此外,為保證產業能做成做大,用人的比例也須每一年進行動態調整,要求企業在保證自己公司能夠運作同時,還須將本地人聘用的數目逐步地增加,這樣才可以真正體現出澳門人共同參與四大產業的建設,否則,產業多元化和經濟多元化只是一個口號。

沒有利益的吸引則難以在商業世界達到一定的理想效果,內地屬計劃的市場經濟,這也是一種市場經濟模式。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運用行政權力影響力市場,如透過補貼扶持某個行業。但在澳門則存在一定困難,因為會引致对補貼對象公平性的爭議,如為何給A企業卻沒補貼給B企業的爭論,因此,推行這樣的政策難以落實。其實,行業的發展扶持不一定須透過補貼,如某行業內地已發展得很成熟,可以透過引進內地人才和內地的技術來扶持引導做該行業,但當中附加條件,規定使用技術的人數中澳門本地人的比例,聘用行政管理等各工作崗位澳門人的數目,比例每年再作調整,大膽地說十年後產業多元化就形成了。

企業為長遠地賺錢會順著政府政策發展,政府則是讓他在這個市場上有優勢而不是給予金錢補貼。

我很欣賞我們國家對於一些產業的扶持,例如,前些年上海決定將美國特斯拉企業引入中國,並要求其在六年內整台車的產業鏈零部件及供應鏈都必須投放在中國內地,並向其提供土地發展。當時很多人想不通,其實就是讓其在內地投資做整個汽車的產業鏈,做好一個整體配套,這樣在中國內地就建設了一個電動車的產業鏈。現在過去三年多了,基本上你可以看到,內地已可以享受到相對便宜的電動車,其次,通過整個產業鏈的建設,帶動了中國就業機會的增加,還有技術能力的提升,那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希望我們澳門政府可以從這個案例中得到啟發加以學習。

近期傳聞珠澳跨境工業區因通關量小的原因而欲調整壓縮專用口岸通關時間,我認為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就是對這個園區重新進行定位,如何讓它更好地發展下去而不能僅從生意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生意不好就縮短營業時間,沒客人就關門停止營業,則最後的結果就是關門了。因此,在生意不好的情況下,應是考量如何讓生意紅火起來,政府須考量總結問題的癥結,並設法去解決問題以及推進園區更好地發展。如果僅透過節省資源去解決問題是一種短期行為,而通過總結從根本上尋找解決阻礙發展的原委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因此,我們必須自己要規劃一個產業鏈,讓每一個地方,包括橫琴深度合作區、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必須要有自己的定位與分工,彼此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和發展。

猜你喜欢
工業內地產業
Can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give new life to China’s abandoned factories?
tuning up
光影视界
工业文明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
內地男子涉賭場偷碼就逮
內地漢投資賭廳詐騙600萬被捕
文創與產業孰輕孰重?
澳門文化產業資助:“輸血”VS“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