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2022-05-13 08:26卢致苑周佳阅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医学院校

卢致苑 周佳阅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丰富的审美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将美育融入新时代医学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用,让医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体验“美”的魅力,进而增强审美和人文素养,并拓宽知识面,继而探索出以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医学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新方向。

【关键词】医学院校;美育课程;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4-063-03

【本文著录格式】卢致苑,周佳阅.新时代医学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4):63-65.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医学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jgkt—2020—43)。

高校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美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美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也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美育的发展,2019年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要求高等学校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建设方案,给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一、对美育教育概念的界定

美育即“美学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丰富的审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但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伟大而高尚的行为,由于人的感情有时是脆弱的、不坚定的、缺少厚度的,所以要把弱变强、把薄变厚,就需要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就是美育[1]。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也曾提出“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时代发展格局不断变化,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成为了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中的新任务、新课题。

二、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美育丰富医学生的精神世界

“美”有利于怡情养性,对陶冶美好心灵有着重要作用,美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加强医学院校美育教育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水平。

然而,众所周知,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仅负担着内容繁杂的医学专业课程,还必须要有一定时长的医疗机构实习课程,这导致艺术相关课程及实践活动缺乏,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艺术熏陶、艺术素养不高、审美能力较低的现象。因此,作为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医学生,只有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培养了卓越的创新思维,才不会成为拘泥于绝对理性思维的“书呆子”。

(二)美育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的高等学校是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3]。新时代下,美育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医学生作为国家卫生医疗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能够从最根本上承载国家卫生医疗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通过美育教育,对新时代下的思想文化进行系统解读,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感悟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中所应传承的价值含义,从而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基于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能够为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思想基础,并带领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所传承下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代下被赋予的新的历史意义,不断深化民族思想和文化认同。

(三)美育健全医学生的职业人格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医学教育除了培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类知识分子,更要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创新思维等方面强的德技双馨良才。然而,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来说,更注重显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育,即专业和实践知识教育,往往忽视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育,即人文和创新素养教育。

相比较综合院校的大学生,医学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以理科为主,缺乏文科生的灵活与感性,审美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加强美育教育,尤其是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美育课程建设,有助于医学生充分结合专业知识的理性和艺术教育的感性,弘扬“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职业人格。

三、发挥医学院校的特性,有效建设美育课程

之所以人们可以从音乐和美术中获得感动,是因为其作为表达真情实感和内心情感的手段,向观众传递着创作者对生活的不同體验和感受。《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让学生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借用听觉和视觉等特殊语言感悟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艺术情怀、拓展文化视野,并引导其再美育教育中汲取生活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定的爱党爱国情操。

(一)将红医精神融入美育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普通高校在美育课程的开设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新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4]。

1.红医精神的课堂关键作用

红医精神蕴涵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包括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丰富内涵。当代大学生仅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只有那些拥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美育课程教育改革应该以“思政工作进课堂”为抓手,将红医精神深刻内涵融入《音乐》《美术》等课堂,完善和创新授课形式,扩大与学生的交流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医学生的入脑和入心。

2.红医精神融入艺术作品

2020年疫情期间,《音乐》课程教师结合红医精神内涵和医学院校特色,创作演唱了一首《红医精神托起明天的太阳》,歌曲表现了以激昂向上铿锵有力的音乐旋律,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新时代的战歌,讴歌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奋斗者,将歌曲融入到《音乐》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中。美术老师创作的疫情优秀作品,如《抗疫文创产品设计——致敬最美逆行者》《致敬英雄》《前线火线入党》等嵌入到课堂教学,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中诠释红医精神的内涵。

3.红医精神拓展育人空间

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是学校打造的以中央苏区时期医疗卫生为内容的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高等院校第一个苏区卫生史博物馆。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卫生史博物馆,了解馆内展出的每一段史料、每一件文物、每一个红医故事等,通过营造以红医精神育人的良好氛围,创设突出红医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对红医精神耳濡目染,内化于心,为最终形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实践运用—情感内化—素质提高”的育人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5],达到以美育人,传承崇高的红医精神。

(二)将实践教学融入美育课程

实践活动具有浸润和感染作用,以一种被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养成。因此,医学院校要加强美育实践教学建设,注重探索审美育人的新载体、新方法,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开展形式丰富的美育主题教育活动。此外,医学院校应该利用校园专业特色以及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推进“一校一品”等具有特色的校园美育实践教学建设。

1.以石铸医实践教学有特色

赣南医学院美育科普基地——石文化展示馆,成立于2020年9月。展示馆集石头作品展示、石头文化科普,学生素质拓展于一体,从科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美学的多个角度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展示馆作为学校美育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学生从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美育和传统文化熏陶,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结构,达到以美育人、以石铸医的育人效果。同时,每年举办石文化讲解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石文化的魅力。

2.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有成效

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中,精选出《十送红军》《春天的故事》《保卫黄河》等红色歌曲,并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歌词涵义、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解读,挖掘出红色歌曲中所涵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唱响时代旋律 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活动,以各专业为单位组成实践教学小组,引导学生在讲红歌、唱红歌、赏红歌的过程中,切身理解和体会红色歌曲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价值,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从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党史故事、艺术语言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在《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在艺术作品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美育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课程思政。

3.美育实践教学新路径

以走出去,请进来,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赣南采茶戏专业陈宾茂老师,到学校作题为“坚持初心使命 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讲座。陈老师以他从事赣南采茶戏60载的心路历程,为师生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地方戏曲文化保持一颗敬畏之心;邀请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华赏石文化概论》讲座。寿会长以丰富的石文化知识、见闻和阅历,为师生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树立了对中华优秀石文化的新理念,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品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医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增强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将网络教学融入美育课程

当下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新力量、新产品层出不穷,作为“网络土著民”的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制造者、使用者、传播者。因此,要充分发挥美育课程的广泛性、深入性,高校必须要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美育与课程建设和新媒体有机融合,推动信息网络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系统和平台开展网络美育文化建设活动,线上着力打造“指尖”美感教育平台,线下积极开展美育课程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与传统育人的“双轮”驱动,拓展大学生美育课堂新阵地。

1.多元化教学育人新模式

《音乐》《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课程负责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打造“三重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以“教育与技术共融”模式,推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创新;实现以“多层次和多元化”模式,建立“重教”和“重学”相融合的教与学激励支持;实现以“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模式,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创新了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2.网络教学育人新活力

通过运用启发诱导法、视频教学法、视唱练习法、互动教学法、课程思政法等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生动的风趣语言,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在线学习过程加强了课程管理,设置了签到、讨论、互动、作业、生生互评、考试等各项活动,并在课程中建立在线资料库,延伸拓展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勤学、自学,做到精心优化课程,精细管理教学。美育课程通过“指尖”网络平台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新模式,创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了医学院校美育课程的育人效果,激发了美育课程的新活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随着高校愈来愈重视美育教育,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也从过去的更注重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转变到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上。医学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是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发挥医学院校的特性,有效探索美育课程新模式,才能为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媛.历史参照下的高校美育内涵发展探究[J].淮海工學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3):128.

[2]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87:14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穆名名.以民俗之风化教育之美[J].科学咨询,2020(16):126.

[5]王锋旗.万永勇.汪行舟.红医精神立德树人的实践之路[J].江西教育,2018(7).

作者简介:卢致苑(196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周佳阅(1994-),女,汉族,江西上犹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与实践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刍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TBL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