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理论下英美文学的汉译研究

2022-05-13 08:26王娇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

【摘要】以操纵理论为指导分析李文俊翻译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知,译者考虑到翻译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译作的特殊要求,在作品选择和翻译策略上进行了特殊考量。同时,词语直译、增词、代词明晰化和英语方言国内语境化处理等翻译方法为李文俊的译本成就增色不少。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操纵理论;李文俊;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4-119-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娇.操纵理论下英美文学的汉译研究——以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4):119-121.

引言

《喧哗与骚动》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所作,采用了包括意识流的数种叙事风格。这部小说在评论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美国的文学历史中地位突出,并对威廉·福克纳获得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部毋庸置疑的杰作因其非传统的叙事风格——虽然书中的词汇基本,但意识流技巧直接记录了叙述者的思想,时间和场景频繁切换,句子结构和語法松散,常常使新读者,尤其是母语非英语的读者望而却步。

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喧哗与骚动》的译本,译者为李文俊。本文选取此译本,且将从操纵理论视角研究译者的翻译过程与结果,以探求特定社会特定时期对作品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并赏析李译本内的精妙之处。

一、国内外学者对《喧哗与骚动》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那段政治与阶级是最大关注点,且传统现实主义为文学作品最高衡量标准的岁月之后,于1979年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一系列福克纳的作品为标志步入了正轨。与我国介绍其他外国作家不同,国内出版商在1984年译介《喧哗与骚动》之前,首先引入了外国学者对其的评价。走过90年代中外学者合作研究本作主旨思想、手法技巧和人物形象的黄金十年,我国学者在进入21世纪后,在讨论深度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对妇女与种族两大美国南方核心问题进行着持续的探索,得出了“南方上层白人在剥夺黑人权利的基础之上人为地为穷苦白人提供某些种族特权,其目的是把南方穷苦白人与统治阶级捆绑在一起,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1]等结论,且对以女性主义理论讨论《喧哗与骚动》中蕴含的妇女观展示出了热切的兴趣。另外可喜的是,我国对此作的研究人群正不断年轻化,除了著名的学者,作者中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

然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Aaron L. Moore博士在提出中西方对此作品研究侧重点不同的同时(西方学者受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影响更注重对其玄学因素进行研究,而中国学者尤其重视伦理),点明了李文俊在翻译班吉部分时对原文不合语法的语句没有贯彻忠实原则,而是对零散的语句进行了正常化处理。[2]因此,忠实地再造原文体现讲述者意识混乱的文体风格会在中国读者中形成怎样的阅读体验也很值得我们的思考。

二、操纵理论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生于比利时的翻译理论学家勒菲弗尔系统地提出了翻译领域中的操纵理论,标志着操纵学派的形成。操纵学派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实践受目的语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正如勒菲弗尔所说,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因此操纵文学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中发挥作用。他认为“翻译需要与权力和庇护、意识形态和诗学联系起来研究,强调对现存意识形态或现存诗学的各种支持或破坏的尝试”。[3]20世纪末,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被引入中国。

三、《喧哗与骚动》汉译作品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分析

《喧哗与骚动》项目伊始便有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制约的痕迹。彼时改革开放尚处于初期,意识形态未太多放宽,外国作品是否能被译入国内市场依然取决于其是否有先进性,即作品核心内容能否反映作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识。

李文俊在译作前言中说道:“《喧哗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喧哗与骚动》的主故事线扎根密西西比州的杰斐逊市,时间围绕于20世纪的前十多年与后二十多年。小说聚焦前南方贵族康普森家族,描述他们在逐渐支离破碎的家族纽带和破败的名声中做出的苦苦挣扎。在小说中相关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个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放弃了宗教信仰,失去了杰斐逊镇平民的仰慕,并且见证了不少家族成员的离世,无不揭示了旧时南方体系的崩塌。同时,福克纳对杰森等人的人物刻画生动,表现出了我国特定年代的读者心目中所期待的资本主义体系问题——人民对金钱和虚荣的渴望高于一切,漠视亲情、友谊和贞洁。由此可知,译者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要求。

再看李文俊的翻譯策略。《喧哗与骚动》属于现代派文学,虽然它和现实主义文学一样都是为了揭露现实,但和后者遵循连续的逻辑相比,其荒诞、非常规时间线的叙事手法不符合当时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李译本中每一时间线的转变都会有脚注的标识,以尽可能满足现实主义文学逻辑顺序连贯的特点。

例如:

例1:Caddy uncaught me and we crawled through.

译文: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

脚注:那是在1900年圣诞节前两天(12月23日),当时,凯蒂带着他穿过栅栏去完成毛莱舅舅交给他们的一个任务。

例2:The cows came jumping out of thebarn.

译文:那些母牛奔跑着从牲口棚里跳出来。

脚注:回到“当前”。他们俩又走到牲口棚前,使班吉勾起了下面那一段回忆……

例 3:“Git in, now, and set still until your maw come.”Dilsey said.

译文:“现在,你坐到车上去吧,安安静静地坐着,等你妈出来。”迪尔西说。

脚注:下面一大段文字,是写班吉看到车房里的旧马车时所引起的有关坐马车的一段回忆……

由此可见,李文俊脚注的添加,例如上述的“1900年圣诞节前两天”,“回到‘当前’”和“下面”,表明了班吉时间意识的变化,并引出一小段有限的为读者进入下文语境服务的时间、地点背景,主动减少其现代主义色彩,适应了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减少了意识流给阅读带来的难度与滞胀感,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并理解。

四、《喧哗与骚动》汉译翻译方法的赏析

《喧哗与骚动》分为四个叙述部分。第一部分开始于1928年4月7日,由此描写现时班吉的见闻,并以33岁的智力残障者班吉·康普森的声音和视角,展开叙述他的思想和记忆。此部分叙事风格脱节,时间顺序频繁跳跃,对事物的描述停留在几乎完全主观的状态。例如“I wasn’t crying, but the groundwasn’t still, and then I was crying. The ground kept sloping up andthe cows ran up the hill.”譯者对此文本的翻译为“我先没哭,可是地变得不稳起来,我就哭了。地面不断向上斜,牛群都朝山冈上奔去”。此处描述的场景是凯蒂结婚当日,昆丁和T.P.因后者开与昆丁兄妹关系极其亲密的凯蒂的玩笑而发生口角与推搡,而后不小心绊倒了一旁的班吉。译者没有直接点明班吉此时处于失去方向感,即将跌倒的状况,而是用“地面上斜”这一与原文一致的说法表明他认知能力的缺陷。包括之后的“I went on with them, up the bright hill”对应的译文为“我随着他们往前走,爬上明亮的山坡”,李文俊并未说明班吉此时是被威尔许、T.P.和昆丁用麻袋抬着离开马厩,而只传递了原文班吉在朦胧睡意中主观认为自己和众人一起上山的讯息。译者运用词语直译,将班吉的智力缺陷完整地带给了国内读者。

但其认知能力的低下往往会造成他意识当中施动者或被动者的缺失。例如下文中,福克纳可以安排了“球”这一意象的缺失,来暗示班吉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简单局限的思维方式。

例4: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 I went back along thefence to where the flag was.

译文:他们过好半天才打一下球,球在草场上飞过去。我顺着栅栏走回到小旗附近去。

译文上下文中“球”一共出现了五次,虽然反映出与原文不符的信息,即“班吉能够辨认出打高尔夫这项活动”,但如果不以增词法译出此被动者,将有可能让国内读者在阅读时不知所云。

转观代词明晰化。原作中代词“it”使用频率较高,故意创造出指代不明的文本,以彰显人物混乱的精神状态。为了有利于国内读者的理解,译者在翻译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的代词明晰化。例如:

例5:they have an affinity for evilfor supplying whatever the evil lacks in itself for drawing it aboutthem instinctively as you do bed-clothing in slumber fertilising themind for it until the evil has served its purpose whether it everexisted or no

译文:她们对于罪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罪恶中缺少什么她们就补偿什么她们会出于本能地把罪恶往自己身上拉就像你在睡梦中会把被子往自己身上拉一样她们一直给自己的头脑补充肥料好让头脑里的犯罪意识保持分量直到达成罪恶不管罪恶是否真的存在

此段文本为昆丁父亲对昆丁的陈述,目的是减轻昆丁因妹妹凯蒂失贞而感到的痛苦。其中的数个“it”都可简易从上下文推出其所指代的意义,比如“drawingit”从前文可知是“把罪恶往自己身上拉”,而若不将画线短语“fertilising the mind for it”中的代词进行贴合语境的完整解释,很容易造成读者的理解错乱。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李文俊对黑人英语的翻译也很值得玩味。文学作品中对不符合发音和语法规范的黑人语言往往使用拼写来表示,例如:

例6:“Aint you shamed, talking that way.”Dilsey said.“Dont you know it’lltake more than a eighteen year old nigger to make Queenie runaway.”

译文:“瞧您说的,您害臊不害臊。”迪尔西说,“您不知道吗,光是一个十八岁的黑小伙儿也没法能让‘小王后’撒腿飞跑。”

各个阶级的英语方言有各自明显的特色,而汉语的方言仅与地域有关。因此,方言在翻译时因汉语和英语的社会语言分类不同而难度颇大。李译本中采用粗气奔放的北方汉语词汇,如选段中的“瞧您说的”和“害臊”,来替代黑人语言,用归化的处理方式凸显了文中黑人的人物性格。

五、结语

操纵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决定性意义。从译文选择和翻译策略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国内读者的习惯与喜好,感悟到李文俊为符合他所处年代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要求而付出了良苦用心。同时,李译本中采用的翻译方法对今后国外意识流作品的译介工作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參考文献:

[1]李常磊.政治无意识: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对黑人群体命运的象征性沉思[J].国外文学,2009,3:90-96.

[2]Aaron L. Moore.Problems with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Idiosyncrasies in Li Wenjun’s Translation of the BenjySection of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J].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20, 22(4).

[3]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

[4]Faulkner, W. The Sound and the Fury[M]. New York: The Morden Library College, 1956

[5]威廉·福克纳,李文俊 译.喧哗与骚动[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伍银. 《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的影响因素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12).

作者简介:王娇(1984-),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探讨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讨
服装标签上英文翻译错误分析
菜单翻译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