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助推甘南乡村振兴

2022-05-13 08:48陈祎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甘南民居村落

陈祎

笔者对于甘南乡村的认识,最初源于对甘南及周边地区的民族工艺考察。2010年6月,大学毕业来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工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交汇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笔者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致力于研究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机缘巧合,和原美术系主任王永胜、王东老师组成了三人民族工艺考察团。历时五年,走遍了甘南、青海、四川的藏族地区,走访了几十位民间艺人,收集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建立了民间艺人档案。同时,通过实地走访,也不同程度地了解了甘南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收集了众多传统村落的历史资料,為后来实施艺术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顺利完成了甘南州迭部县俄界村的民宿设计项目,在项目中介入了艺术,艺术化地将当地文化和俄界红色文化运用到村貌提升、民宿室内外设计中。项目落地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俄界品牌的知名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是在这样的艺术乡建实践中,笔者更深层地认识到了甘南乡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乡村文化的魅力。通过后来更多艺术乡建落地项目的实践,笔者对于甘南乡村建设有了更多的想法,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甘南艺术乡建模式。“民艺+乡建”模式随之成为笔者研究乡村振兴的主要方法,也成为甘南乡村振兴最适合的模式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艺+乡建”模式被运用到了更多落地项目实践中,充分说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尤其对于甘南手工艺种类繁多的乡村来说,该模式更能展现乡村特色,增加当地居民就业,解决老百姓收入困难等问题,使艺术乡建赋能甘南乡村振兴成为可能性。(如图1,图2所示。)

甘南乡村现状分析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海拔在3000米以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乡村风貌、特色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甘南乡村民居营建的主要手法:使用最廉价的材料,创造最“奢华”的家园。不同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突出建筑的特点,也决定了乡村的整体风貌。诸如以石材为主的“舟曲式”乡村特色,各皂坝村较为典型。纵观各皂坝村的历史发展,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由于该地区盛产“青石板”,叠石砌墙手法适用于民居建筑中,从而形成青灰色的乡村风貌;以木材为主的“迭部式”踏板房建筑,是由于迭部县大部分地区属于林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木为主的踏板房民居建筑。“外不见木,里不见土”是踏板房民居的最大特点,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成为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踏板房民居建筑普遍流行于甘南迭部县,扎尕那村是这一特色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村落之一。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甘南村落虽处在一个区域文化领域中,但区域文化领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主要体现在村落选址、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从上面的阐述中,不难发现,甘南的乡村文化博大精深。

艺术乡建实践经验之谈

乡村建设创意设计

自2013年以来,艺术乡建一直是笔者研究的方向。通过参与众多艺术乡建落地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要做好乡村建设,不论是硬件方面的建设还是精神层面的提升,都要以村民的意愿为主。乡村振兴,不是只靠顶层的设计者去改变,也不是施工方照搬某一个村现成的规划来建设。乡村振兴需要作为乡村主体的老百姓充分发挥能动性,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对乡村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艺术创意介入乡村,首先就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理清乡村的区域特征。其次,才是艺术的介入。乡村有什么样的原始艺术、怎样做、做成什么样的效果,是艺术介入乡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总体上对村落的改造要坚持以“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创意不是简单照搬,而是在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情况下,通过艺术手段,将抽象的文化变为具象的实物,再现在乡村文化中。设计创意为乡村生产力赋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助力、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

乡村建设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建立在乡村建设文化创意之上的,在形成成熟的乡村定位、理念的前提下,根据乡村特点、特色而总结的一套可行性的发展模式。如:通过调查,甘南州卓尼县尼巴村有众多手工艺从业者,工艺门类较多,有牛羊毛编织技艺、皮艺、服装制作技艺、藏靴制作技艺等。“民艺+乡建”的模式更适合这样对工艺传承与保护较好的乡村。

艺术乡建的实施方法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运用建筑材料的方式,全民参与到设计方案的实施中,因为当地人最熟悉身边的材料,他们是能将当地材料发挥到极致的创造者。在具体某一方面的实施中,实施者不仅要遵循当地的习惯与方式,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力,能够深层次理解乡村的文化。设计师、村民、民间艺人等可以组成艺术乡建创意团队,高效服务于乡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研发文创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乡村,努力建设不同类别的手工艺作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搭建平台,以更好传承与创新。

“美育”介入乡村,提高村民审美意识

“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将“美育”介入乡村,共同建造美丽乡村。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更多用于教育方面,通过美育可以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也通用于提高村民的整体审美意识。乡村的主体是村民,村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影响着乡村的发展。在偏远落后的甘南乡村,村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自信的缺失,导致乡村建筑大拆大建,村民放弃乡村的生活而去往大城市工作打拼。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建设,采用同一种颜色、质地的彩钢瓦民居,都是违背乡村发展的规律。出现上述现象,更多是因为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自己的乡村文化认识不到位。通过美育介入乡村,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通过“民艺+乡建”模式,让更多手艺人参与到艺术乡建实践中,让全民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提升。

艺术介入乡村修复模式

根据实地调研与实践研究,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主要是从乡村本身的突出特征进行研究,如乡村建筑惯用材料的原始属性、老百姓对乡村建筑色彩的喜好,乡村空间与体量之间的关系。

乡村建筑材料的特点

乡村建筑是经过时间雕琢的艺术品,厚重而又粗犷。尤其是藏族乡村,建筑材料的特质更加明显,工匠为突出材料原始的特性与肌理,从不修饰材料表面。据调查,乡村建筑每一种材料的运用,都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匠人的心血。今天的甘南乡村民居建设中所运用的材料,也都是由专门的匠人配比的。甘南的每个村落都形成了一套建筑材料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口头传授的,很少以书面文字、图像的形式出现。也因为如此,为更好保护传统村落,展示村落传统文化,在乡村建筑的修复中,应遵循前人运用材料的法则,再适当介入艺术,让村落的建设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乡村建筑色彩特征

在甘南传统村落中,色彩是材料本身的显现。材料原有的颜色决定着乡村的色彩与肌理。藏族就地取材的习惯,将村落色彩有机统一在自然环境中。甘南乡村的色彩是单一的,色彩之间的对比不强烈,基本上都处于同类色系中。实木的原色、片石的青色、夯土墙的褐色,是甘南最常见的颜色,这些色彩贯穿于民居的室内外。厚重、粗犷的甘南乡村是由民居的建筑材料、色彩、肌理决定的。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更注重乡村色彩的独特性,切勿盲目统一村落色调,滥用色彩,人为制作各种肌理效果,部分村落甚至还模仿宗教建筑色彩,这是不可取的。

乡村空间特征

甘南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地貌特征独特,多以山岭为主,气候严寒。大部分乡村落选址主要是在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地带,村落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空间感。单体民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分布特征,远看好似一幢建筑,近看才能分辨出单体建筑的特征。甘南的乡村比起内地村落略显渺小,有些村子甚至只有几戶人家,村子相互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远,呈散点式分布。由于民居建筑材料与色彩的独特性,村落的体量感还是比较浑厚。阶梯式的民居建筑营建方式,符合乡村依山而建的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特征。

甘南的乡村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甘南“全域旅游”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推进对甘南乡村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甘南乡村,如何提高农牧民收入,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参与众多艺术乡建项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解决甘南乡村现存的困境,首先要了解甘南乡村,挖掘甘南乡村文化资源。其次,乡村美不美,关键看老乡,要提高村民的整体审美意识。再次,乡村注入新鲜血液,让艺术创意无限发挥,不断更新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将村民、民间艺人、设计师、学生等纳入艺术乡建创意团队中,与当地企业、政府合作,使乡村成为研习甘南地区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传承文化遗产、发掘地方特色以及旅游度假、品牌孵化的基地,从而更好地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王永瑜,徐雪.中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63-73+87.

[2]潘鲁生.美在乡村[J].中国图书评论,2019(08):68.

[3]周思源.以艺术的名义改变乡村——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乡村艺术节”[J].音乐探索,2019(03):3-6.

[4]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01):22-24.

[5]李晶晶.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乡土建筑调研分析[J].安徽建筑,2017,24(01):9-10.

[6]周志荣,胡文丽.组合优势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探析[J].才智,2011(25):218-219.

[7]董进智,胡艾萍.艺术化:乡村发展的未来[J].乡村振兴,2021(08):30-32.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成果(编号:2021B-295);本文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度院长科研基金项目成果(编号:GSNU-YZKY-1806)。

猜你喜欢
甘南民居村落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甘南记事
色与光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一只镀金打火机
甘南小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