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05-13 10:23江雪儿陶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

江雪儿 陶红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适应性的必要行动,具备“共生特征”。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分析框架,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存在共生单元协作不足、共生关系及理念不确定、共生环境建设薄弱、共生界面传递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提高共生单元内部协作能力、植入共生理念、建设共生环境、畅通共生界面等方面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走向共生。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整合;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30-06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攻克的重要课题。202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等应当同向发力。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着重强调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适应性的现实要求,不断传递出新发展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其中涉及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多方合作、跨区域合作办学等问题归根结底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科学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关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稳步推进,有关主体的合作、交流不断呈现出“共生互利”的特征,共生理论的运用可以较好地解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要素,构建共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分析框架,明确实然困境,厘清可选路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走向共生。

一、应然表征:共生理论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吻合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

有关教育资源的内涵阐释,从广义上讨论,张万朋、李梦琦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活动产生以来所创造的一切人类社会资源[1]。胡英芹认为教育资源属于经济学领域移植到教育领域的概念,一般指教育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合[2]。从狭义上讨论,我国学者将教育资源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或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另有借助不同学科的划分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解释。结合上述研究,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相关主体)投入其发展当中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合,具体包括教室、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有形资源,以及学校理念、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学校文化等无形资源。

“整合”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整顿、协调并重新组合,不仅强调事物的系统发展,也强调事物各要素动态调整的特征[3]。资源整合是将某一个研究主体视为资源整合整体,对其运作所需的资源进行整顿、协调并重新组合,以避免各类资源各自运行所导致的整体割裂,达到资源整合的最大效果。顾名思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指的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整顿、协调和重新组合。

(二)共生理论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吻合性

一是共生理論已然从生态学广泛运用到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用于表达多个不同物种互利共生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其合作办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实力与互补程度。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难点在于统筹三地主体的需求,强调各主体主动互动并分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实现合作共赢、互惠共生的目标。共生理论所倡导的共生单元间互利共生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实质不谋而合,在理论分析逻辑上能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职院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多主体构成的跨界复合整体。从表层现象分析,其所存在的资源整合问题是各主体合作程度不深、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而导致的;但从根本症结上考量,是各共生单位缺乏共生互利的观念、各共生主体产生利益矛盾、共生界面资源传递不畅等导致的。共生理论重点强调各共生主体在共生关系发展过程中,从单利共生的初级阶段、到差异化共生的必然阶段、继而走向均衡互利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共生阶段的演进紧密贴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应然动态发展,表明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主体协同发展过程。

无论从共生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指导上看,还是从共生理论所强调的动态性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理想发展状态的吻合度上看,共生理论都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分析框架构建。

(三)共生理论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分析框架

从一般的学术表达来看,“共生”本为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指的是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共同生存、互利共生,强调的核心为多主体单元所构建的共生关系[4]。本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其关键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及共生环境。

一是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的基本单位,是实现共生关系资源交换的组织单元,随着共生关系的深入发展,共生单元具有的异质性特征逐步呈现。迁移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中,其主要指向参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共生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等。政府部门主要通过推行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各共生主体的权益,从顶层设计、财政拨款方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规划》,为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试验区提供规划指引;高等职业院校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共同发挥资源共享机制的作用、整合跨三地办学所需资源;企业通过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与高职院校实现互惠互利,实现三地高职教育的共生愿景。

二是共生关系。共生关系也称为共生模式,包含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及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关系类型。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为例,不同共生主体、不同共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共生模式,但每一种共生模式都会促进资源整合产生合力。

三是共生环境。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将共生环境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按照影响方式划分为直接共生环境、间接共生环境;按照作用程度划分为主要类型共生环境、次要类型共生环境等。结合上文对资源类型的分类方式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场地、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等有形的共生环境,及包含政策环境、文化氛围、社会认可等在内的无形共生环境。共生环境的整体优化有助于吸引优质的共生单元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中,并对共生的发展阶段起到推动作用。

四是共生界面。生态学的研究认为,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产生链接的重要媒介与通道,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方式的总合[5]。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的新规划意味着打破其已有资源集合状态并调整、重组,这就需要在共生单元之间建立有效的资源传递机制,如三地共建校企合作平台、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协会、校校间职教师资合作队伍等,以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

二、实然状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整合共生单元协作不足

以共生理论审视这一问题,可描述成共生单元的协作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同性质的主体(政府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等)会产生不同的互动需求。一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各共生主体的资源整合需求不一致。以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整合为例,理想状态下是通过企业提供优质实习岗位等资源、高职院校将学生输送至企业一线岗位开展实践的合作方式,实现双向良性协作培养“理论+实践”兼备的高职人才的目标;但在维护个体利益的驱动下,共生单元会倾向于资源的索取而非资源的输出。二是资源整合相关主体的共享系统尚未成熟。参与其中所产生的前期投入促使部分主体发生后退行为,或仅愿意支付不损伤短期利益的部分资源,忽略多主体协调合作的长期收益。

(二)资源整合共生关系及理念不确定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地理位置临近,文化历史及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发展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教育方面,澳门特别行政区相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内陆城市起步晚,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等方面也尚未成熟。一是在三地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不一致的现实问题面前,即使有关主体已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共生单元中仍需要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时间沉淀,以突破城市间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障碍。二是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操作中,主要停留在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师生交流学习及组织师资队伍参与培训等较为简单的合作层面,共生关系确定的深度有待继续挖掘[6]。如深圳市拟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就学历、学分、学位、技能等级互认互通问题做深入探讨,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合作形式仍在探索阶段。

(三)资源整合共生环境建设薄弱

从应然的逻辑上看,理想的共生环境需要凸显其正向的促进作用,对共生关系的型塑发挥应有的功能[7]。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需要有效的資源集成及共享环境作为保障,以推进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大湾区开放型新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中,提高内陆九市及两特区间资源有效对接及高速流动的发展目标,但与此同时也表明大湾区的发展面临着发展环境的局限。比如有形环境中的学生实训基地就存在建设薄弱的情况。内陆九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需要多主体的经费、场地、人员支持,但企业要素的投入无法避免形式与深度有限的问题;加之港澳地区资源的参与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存在地域距离上的阻隔容易削弱参与主体积极性,这都导致有形环境建设的进程推进困难。

(四)资源整合共生界面传递不畅

共生界面传递不畅,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传递机制的不健全,共生主体的能量传递通道存在阻隔。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动态协调的合作工程,涉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多类资源的互通,共生单位能量(资源)的传递需要以共生界面为基础进行传输,借助中介组织就如何实现资源整合的整体利益最优化形成系统的传递机制。但就当前发展现状看,以校企合作建设各类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实行内地与港澳地区课程学分互认、开创粤港澳地区姊妹学校合作发展为主要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仍存在传递机制不健全、传递通道受阻的现实困惑。

三、走向共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会逐渐实现从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演化,在均衡互利共生阶段,将最终实现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基于共生理论认为,可以从资源整合共生单元的内部协作、资源整合共生关系及理念的深化、资源整合共生环境的建设、资源整合共生界面的畅通四个方面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见图2。

(一)优选共生单元,提高资源整合主体的内部协作能力

从关注单一主体的发展转向关注多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湾区城市群间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重要内容。

一是政府部门应持续发挥统筹作用,助推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与企业主动参与的资源整合共享关系的建立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质上是一项跨越行政区域、多层级政府管理、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支持、管理条例、法律规则、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安排,协调共生单元的遴选与后续管理工作。针对资源整合中长期收益与短期支出间的矛盾问题,可依据政策法规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进行探讨,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给予合理范围内的经费支持。

二是对高职院校、企业等共生单位进行质量与数量上的筛选。资源整合的目标是摒弃碎片化合作的弊端,明晰各参与主体的需求以达成资源整合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应把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这一类共生单位的遴选标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革方式,具体而言,职教集团的成员构成非以量取胜,如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原则包括:职教集团成员的构成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但需要满足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前提,所参与的岗位必须在行业发展、专业建设、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在集团前列。

(二)植入共生理念,培养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理念的植入可理解为将资源整合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共生单元中,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深化共生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正确认识,从“政府政策宣传—高职院校落实—企业参与办学—其他相关主体参与”形成全员全方位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主体之一,让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责任意识形成,清晰认识到高技术劳动者在企业生产一线中的关键作用,从以往单一的学历甄别向能力甄别转变,避免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学历和学校层次,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包括工薪待遇、社会福利等,着力实现三地技能型人才的跨区域待遇平等。

二是培养互惠共生的共生关系,尤其是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关系经营。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职教集团等在不同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共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见图3,共生关系培养的最终目标阶段应当是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共生主体间会形成合力并协作共赢,是一种双向互利的共生关系,如高职院校和企业针对高职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具体细则共同商讨,就资源共享的真正落地形成一致认识。虽然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难以达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通过推动高职院校、企业、职教集团的通力合作,为有益资源的集聚清除障碍;企业通过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校企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可减少两者不相吻合所造成的资源损耗,节省人才培养成本;职教城、知识城的建设又能将企业、高职院校的资源集聚于某一个区域,增加主体间的相互影響,提高互动几率,培养稳定的互惠共生关系。

(三)建设共生环境,形成高职资源共享机制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外部条件,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正向互动是各资源整合参与主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8]。良好的共生环境能有效推动良性共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反之,可能会起到抑制或阻碍作用。

首先,应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条例与法律法规,建立资源整合管理机制。近几年国家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在区域发展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发展、资源整合给予了方向指引,未来应着力兼顾内陆九市及两特区职业教育共生单元的利益,在政策上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从宏观上讲,资源整合管理层面应有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并在政策层面明晰资源产权及各方利益诉求,进一步细化企业与三地高职院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包括具体各方需要输出的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管理方法,如以明确条例管制整合资源,对企业投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资金占比及收益预期和高职院校将输送至合作企业的高职学生数量有明文规定范围,以确保企业参与培养的高职人才能为其所用。

其次,需重点关注有形环境的建设,建立资源整合运行机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前期由各利益代表方协同制定基地建设的相关条例,企业已投入的资金应用于购置校方暂未配备的硬件设备,校方按需提交投资申请计划,并列明所购置的设备仅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确保资源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中期,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实践活动落实的重要主体应主动遵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明确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输出的关系问题,做好基地实验室使用课时、技能培训课时、师资培训项目等事宜安排。后期,各利益方应持续关注基地后期投入使用的质量及评价问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教学场地的建设,持续关注后期投入使用的质量,通过探索灵活的管理方式与企业共同提高资源整合的质量,打造具备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建设范例。

最后,应统筹有形环境与无形环境中的资源关键要素,构建资源整合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讲,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实物,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资源整合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障资源共享的正式性、公平性、可操作性[9]。应在政府部门引导高职院校、企业等有序参与之下,发挥中介组织在资源整合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事务处理平台供有关主体商讨,并着重加强法律保障,推动有关主体责任意识养成,加强法律权益保障、利益维护等,自觉签订资源整合的具体法律协议,以保障各利益方的合法权益,着力实现社会网络的要素集聚。

(四)畅通共生界面,发挥高职中介组织作用

资源整合方式的多样性能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共生界面正向发展,增加共生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并为共生界面的畅通、中介组织作用的发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一是发掘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休戚相关,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陆九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聚集与工业一线对接的过程中,省职教城的稳步落地为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效应、明晰资源整合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据此认为,职教城等以空间形态布局呈现的组成模块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参考方式之一。高职院校的组团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三地学分互认的方式,省职教城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升、消费水平增高、城市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亦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此外,以职业教育园区、产业学院园区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模块,同样是对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资源整合的一种方式创新。2020年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上商议深圳市拟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深港特色职业教育园区”,采用“政府出资补贴、企业投资出地、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运作方式推进两地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地域资源畅通共生界面。这同样是对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资源整合的一种方式创新。

二是疏通共生主体能量传递的通道。一方面,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可基于2017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教育资历框架的实践,探讨具备一定现实价值与实操可能的“粤港澳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资历框架”,为畅通地区行业能力标准的互认、地区高职院校学分互认、企业人才培训参考标准确定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果认定等做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需重点关注中介组织的作用。借助如“广州市产教融合行业协会”的类型协会,发挥其协助政府落实产教融合政策、牵头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等吻合发展的优势。具体而言,协会通过调研座谈会、实地走访的方式为科研机构、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从业人员畅通沟通渠道,落实多方资源融通和咨询互通,减少共生能量传递阻碍;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所搭建的平台,就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企业资源投入量及回报率进行核算,顺利协商各方的利益诉求。

参 考 文 献

[1]张万朋,李梦琦.新常态下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特点、挑战与应对[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8-45.

[2]胡英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广州教育城为例[J].职教论坛,2016(6):38-41+49.

[3]字词语辞书编研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1633

[4][7]蒋开东,詹国彬.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23-130.

[5]董彬.基于共生理论的运输方式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

[6]李妮.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合作:理念、困境与多层级治理行动框架[J].继续教育研究,2020(6):51-56.

[8]刘卫红,张弛,赵良伟.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共生网络:概念模型、进化逻辑与培育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0(16):35-41.

[9]曹建庆,薛苏云,卢锦凤.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J].职教通讯,2006(11):21-23.

Towards Symbiosis: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Cho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Jiang Xueer, Tao Hong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a necessary action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its adaptabi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bio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a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constructed, including symbiotic units,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symbiotic environments and symbiotic interfaces. The analysis shows the problems that there are currently insufficient symbiotic unit collaboratio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and concepts are uncertain, weak symbiotic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oor symbiotic interface transmission.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an be real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ooperation ability of the symbiotic unit, implanting the symbiotic concept, building a symbiotic environment, and smoothing the symbiotic interface.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ymbiosis theory

Author  Jiang Xueer, master student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Tao Hong, professo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江雪儿(1996-),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州,510665);陶红(1963- ),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研究”(pdjh2021a0288),主持人:江雪儿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